1. > 生活百科 >

大溪文化以什么农业为主(大溪文化以什么农业为主体)

禾斛是什么样的?

禾斛岭垦殖场位于江西省余干西南,离余干县城42公里,是余干的西大门。全境面积17平方公里,位于九龙、禾山、大溪三乡境内,辖3个农业分场,23个自然村,1个林业公司,户籍人口一万余人,外来人口约3000余人,总场驻禾垦大道。禾斛岭垦殖场域属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资源及物产丰富,尤其是石灰石质量远近闻名;粉葛、花生、红薯、油茶以产成品口感好,有效成份高,加工成本低,深受顾客及投资商青睐;瘦肉型猪远销福建、广东等省。著名的的纺织工业基地。

中国酿酒器具一般采用的材料是?

由于中国酿酒所使用的原材料是粮食,酿酒过程中需要加热,因此酿酒器具的材质要精致、耐高温、热传导性好,因此多选用陶瓷材料,而且用陶瓷酒具贮存酒可使酒的香味保持不减和不变。

从酿酒必备农业和制陶业发生的两个先决条件看,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完全具备。

黄河流域的磁山、裴李岗、北首岭、李家村等早期文化已明显出现较发达的农业和制陶业,故中国酿酒的习俗完全可能在此时便已发生。

磁山、裴李岗时期的诸文化遗址,普遍发现的深腹罐、深腹三足器等陶容器,器体很大,显然是用于盛贮粮食用的。而陶壶、带流的三足壶、圈足钵等,则是盛、饮水之器,这些盛贮粮食、盛、饮水器,事实上也完全可能是原始酿酒的发生器和饮用器。

新石器时代中期如仰韶文化大型陶瓮、缸、罐、鼎和壶、碗、盉,大溪文化的罐、缸、瓶、杯、壶、碗、鼎,河姆渡文化的罐、甗、壶、钵等等,都应是酒的发生器和饮用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陶甑、甗等和与夏商周时期类似的专用酒器现象,则表明此时的酿酒习俗相当盛行,酿酒逐渐迈进专业化阶段,酿酒的技术也获得空前的发展和提高。

食用级不锈钢材质,好清洁,并且耐用。

中国酿酒器具一般采用瓷缸类容器

良渚文明可不可以证明先代文明的存在?

十多年前我就发贴否认中华文明在中原的说法,肯定良渚文明才是中华文明发源正统,结果被各大网站封了十几个号。地域利益把民族文明发源作为一个自己符号,一直在歪曲左右我们对自己民族的认知。

中华黄河,北方文明证据在那呢?历史是要以考古证据说确定的,那些专家们没证据整天瞎扯,胡吹抬高中原倭化江南诸省,典型的自卑意淫。也怪不了世界学术界会认为;中国华文明是外来西方人传入的误解。

石器时代文化与文明起源并不是同一个概念,非洲黑人,澳洲等地方土著人也有几千年的自己文化传承,但从没有他们文明发源这说法。就算是中华土著文化最早也不是中原北方,南方浙江,湖南,广西等地发现的古人种植水稻有一万二千多年,但这只能是古人部落文化,能算文明发明吗?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北方产玉,但只是生活用品,装饰品,玩具类,这与江南良渚同时代把玉作为精神信仰,及身份,祭祀文化高度,这是同一个概念吗?国内一些专家们连这常识也不懂吗,一直刻意混淆只能说明是个人情感目的主导严肃的文化研究方向。

谈文明发源,首先要尊重考古与文明传承证据,用事实说话。 世界学术界承认的”中华文明发源地”是”浙江的马家浜文明”,是”世界二大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其后的”良渚文明”有完整的考古证据链证明这种文明的传承!”

中华文明灵魂核心的代表,水稻,丝调,茶叶,文字,磁器,青铜器,玉文化,龙文化等等,那个发源在黄河流域了?全围绕在江南杭州周边地区,这绝对不是什么巧合。谷歌,百度等搜索上找,”大英百科”唯一有记录的是浙江的马家浜文明。2013年在浙江平湖发现的”良渚文字”距今5000多年。

7000多年前浙江”马家浜人”就大规模人工种植水稻了,4500多年前的”炎帝”是如何教比他早3000年的祖先农耕的?先入为主的“北方中原发源说"更多的是主观先定位,然后再找证据,近代中国找了百年,有的只是否认北方中原这一说法不可信的证据。

我说的这些全是有据可查的,中原文明说的砖家们却视而不见。中原人炎帝图腾是牛,黄帝图腾是熊,蚩尤的图腾是牛鸟,只有百越的图腾崇拜的是龙!龙居大海。中原小池塘也是海的概念?连龙的发源也会睁眼说瞎,太可笑了。

有的专家们是为了利益,把一块普通红山的玉猪虫,非要说成是玉猪龙就是有利益关系。红山人崇拜过龙的证据有吗?这么简单的常识会不知道?用一个孤证歪曲事实就是为了利益,把红山玉抄成天价才是不良专家们的目的,现在的专家道德缺失太多了!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

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良渚文化时期最先进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良渚文化时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

良渚文化的钱山漾一地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良渚文化时期的食物以水稻为主。

良渚文化中物质文化十分发达,以鼎、豆、盘、双鼻壶、带流壶、带流杯、尊、簋为典型器,用于祭礼的玉器更为发达,墓葬规格、聚落布局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其影响达浙东、浙西南、皖南、华南、山东、苏北等地。

良渚文化源于崧泽文化,由于北进失利及水患,良渚文化主体很快衰落。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从社会形态特征来说, 良渚文化第三期已进入原始文明社会。良渚文化刺激了中原地区原始文明的极大发展,并产生剧变,最终形成了中国繁荣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礼仪制度中的琮、钺和神人兽面纹即来自良渚文化。

3、发现和命名

1934年发现浙江吴兴1936年发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遗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当时被认为与山东的黑陶相类似,因此,也称作龙山文化。1939年,有人把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三区,并指出杭州湾区的文化相与山东、河南的有显著区别。1957年,有人认为浙江的黑陶干后容易褪色,没有标准的蛋壳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于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现经发掘的重点遗址,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县马桥、青浦县福泉山等。

4、文化特征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划花纹和镂孔。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琮、璧一类玉器数量之多和工艺之精,为同时代其他文化所未见。石器磨制精致,新出现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阶形有段锛等器形。

5、文化分期

良渚文化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钱山漾、张陵山等遗址为代表。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陶, 器形有鱼鳍形足的鼎、袋足、 镂孔豆、贯耳壶、球腹罐、附耳杯、附耳、大口圜底缸等。晚期以良渚、雀幕桥等遗址为代表。陶器以泥质黑皮陶较为常见,并有薄胎黑陶,器形有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贯耳罐、侈口圆腹罐、簋、大圈足盘、宽把带流杯等。

6、社会经济

良渚文化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据在钱山漾发现的稻谷鉴定,有粳稻和籼稻两种。在钱山漾、水田畈等遗址中还发现有花生、芝麻、蚕豆、甜瓜等植物种子,有人认为是当时的农作物,也有人对其出土层位和鉴定结果有所怀疑。农业工具种类较多,制作大都较精细。其中三角形犁形器,器体扁薄,背面较平,正面稍隆起,常穿有1~3孔,有人认为是安装在木犁床上的石犁铧。斜柄刀的器身略呈三角形,顶端有一个斜向的柄,制作较粗糙,往往仅在刃部磨光,有人认为是安装木柄后用来在土地上划出沟槽的,称为“破土器”。这两种新型工具,在良渚文化时期使用较多,对其定名和确切用途尚待深入研究。

手工业也很兴旺,有的可能已形成专业性的生产部门。玉器制作在全国同时期的原始文化中,显得十分突出。玉器主要有珠、管、坠、、瑗、璜、镯、琮、璧、蝉等。外方内圆的长筒形玉琮,磨制抛光并雕刻纹饰,规格定型,表现出很高的工艺技术水平。如出土的一件玉琮高33.5厘米,琮身浅刻横道分为15节。另一件玉琮高达23厘米,雕刻有几组兽面纹,一件大玉璧直径达26.2厘米。类似的琮、璧在张陵山、草鞋山、福泉山等地墓葬内也有发现。制陶普遍采用轮制,器形规整,造型优美。有的陶鼎上刻有漩涡钩连纹和曲折纹图案,有的贯耳壶上刻有简化鸟纹和曲折纹,或以圆涡和双线构成的编织纹。这些纹饰,线条精细,繁杂而富于变化,是陶器中的佳作。在发现的陶纹,透露了当时社会文化进步的信息。

手工纺织业也有迅速的发展。钱山漾遗址发现有国内早期的丝麻织物。残绢片经鉴定是家蚕丝织成,采用平纹织法,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47根。丝带为30根单纱分 3股编织而成的圆形带子。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蚕的饲养可能以太湖地区为最早。但也有人对丝织品的时代持怀疑态度。麻布片经鉴定为苎麻纺织品,也是采用平纹织法,每平方厘米经纬线一般各有24根,有的细麻布经线31根、纬线20根。这是迄今中国最早的苎麻织品实物。竹器的编织比较发达,制品集中发现在钱山漾遗址,共200多件。竹篾多数经刮光,容器类的下半部使用扁篾,接近口沿部分则用较细密的竹丝。编织方法多样,有呈一经一纬的人字形,也有二经二纬和多经多纬的人字形,还有菱形花格、密纬疏经的十字形等,特别是产生了梅花眼、辫子口这一类比较复杂的编织法。制品种类有捕鱼用的“倒梢”,有坐卧或建筑上用的竹席,以及篓、篮、谷箩、簸箕、箅等,较广泛地用于生产和生活方面。此外,良渚文化还有桨、槽、盆、杵锤等木器。木桨的使用,说明生活在河道纵横地区的原始居民,已有了舟楫交通工具。

7、居址和墓葬

良渚文化居民过着较稳固的定居生活。在钱山漾遗址发现 3座的。其中一座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1.9米,木桩按东西向排列,正中有一根长木,似起“檩脊”的作用,其上盖有几层竹席。另一座只在东边保存下一排密集而整齐的木桩,上面盖有大幅的芦席和竹席。在吴县澄湖还发现一批土井,井底遗有多件陶器和石斧。昆山太史淀的水井还有木构井圈,系用4~5块长约2米的弧形木板凿孔连接而成。

各地共发现墓葬数十座,墓坑呈长方形,以头向南的仰身直肢葬为主。有大、小墓之分。在浙江海宁、嘉兴、平湖和余杭等地发现的小墓,随葬陶器的质量一般远逊于实用品,有的小墓用猪下颚骨或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随葬。大型墓不仅墓坑规模较大,而且随葬器物数量多,质量也高。如草鞋山198号墓,东西1.7米,南北4米,有60多件随葬器物,其中有5件玉琮、2件玉璧以及镯、管、珠、锥形饰、穿孔斧等共30多件玉器。福泉山遗址6号墓虽遭破坏,仍遗有玉、石、牙、陶器119件,其中玉琮5件,玉璧4件。寺墩3号墓随葬玉琮、玉璧多达57件。用如此大量玉器随葬,这是以往所没有的,在良渚文化中也属特殊现象,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玉敛葬”。张陵山遗址的一座墓葬,随葬陶、玉、石器共40多件,其中以兽面纹的玉琮和玉瑗、玉蝉等较为突出,在墓主人脚下,与随葬陶器一起还发现3个人头骨,有人认为其身份应是奴隶。上海市松江县广富林遗址的两座墓邻近处,分别有一具猪、狗的骨骸,可能是殉牲。以上表明,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当时已出现财富占有的差别,并且出现了只有特殊地位的人才拥有的玉琮、玉璧等礼器。有的玉琮上还刻有数组象征威武的兽面纹饰。良渚文化时期,氏族社会已走上解体的道路。




中华文化是多元的。无论是从考古学方面,还是神话传说,抑或民族民俗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以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我们先民的一部分,很早就自称“华”、“夏”。华夏发源于黄土高原,后来沿黄河东进,散布于我国中部及北部,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东夷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苗蛮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如果向东延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也可以归属于此。

在中国跨入文明门槛前夕,黄河流域出现了一系列部落联盟的兼并战争。首先是炎黄在涿鹿大败蚩尤,从而完成了炎黄诸部与蚩尤部落的融合。继之炎黄冲突,阪泉一战,黄帝打败了炎帝。黄帝遂成为华夏的代表。

经过对东夷以及苗蛮的征战,华夏取得了连续胜利,从而确立了中华民族及其多元的文化。

为什么山顶洞人不是新石器时代?

因为山顶洞人时期没有具备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

1、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

2、发明了陶器 。

3、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

有的学者特别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认为它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新石器时代革命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

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所以并不是3个特征齐备才能称新石器时代。

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时间分期:

1、早期

约当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农业已有萌芽,个别地点已会养猪。

2、中期

约当公元前7000~前5000年,华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种植粟、黍,养猪,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养猪和水牛等,磨制石器尚不多见,陶器则比较发达。

3、晚期

约当公元前5000~前3500年,华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文化,姜寨遗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

山顶洞人不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

因为山顶洞人时期没有具备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

1、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

2、发明了陶器 。

3、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

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境和在当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间。

山顶洞人以渔猎和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应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著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楚文化有哪些?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十大系列:

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八音齐全的音乐、偃蹇连蜷的舞蹈、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同期的最高水平。

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大溪文化以什么农业为主(大溪文化以什么农业为主体)大溪文化以什么农业为主(大溪文化以什么农业为主体)


地方戏曲文化

汉剧角色齐全,长于抒情。楚剧语言质朴,乡土气息浓厚。黄梅采茶戏唱腔丰富,感染力强。荆州花鼓戏,声腔优美雅俗共赏。说唱艺术有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滩小曲、汉川善书等,丰富多彩。

民间艺术文化

宜昌夷陵区的民间版画、安陆的民间漫画、丹江口伍家沟村的民间故事、黄梅县的桃花和木版年画、阳新的布贴、通山的木雕等,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这些地方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荆楚文化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它在以下五个方面具有创新特质,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

一是“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二是“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四是“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五是“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荆楚文化的这些创新特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体展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结束语】楚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大体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当北方有炎、黄部落在创造中原文明的时候,南方江汉流域也兴起了九黎部落,并创造出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早期楚地文化。

大溪文化以什么农业为主(大溪文化以什么农业为主体)大溪文化以什么农业为主(大溪文化以什么农业为主体)


前身是华夏族的现代民族?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称号。中国人都以“华夏民族”、“华夏子孙”为荣。

究竟这个习以为常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作为一谜,古往今来有种种不同的解。

古人之解见诸于《左传》、《孟子》、《说文解字》等古籍中,是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相对应而言的。如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四夷交侵,中国微矣”等。

远古时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民族是汉族,因此可以说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华夏族就不是指单一的汉族了。

现代之解,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华夏”是民族的名称。

持这种观点的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夏”这个名字则由“夏水”而得。通常所说:“华夏族定居在华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认为:华夏实际为历史上夏族的一个分支。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肃、河南、山西一带,后来因为自然环境的变迁,才断地向四处迁徙,并渐渐分为三部分:东迁中原的称为“东夏”“华夏”),西移甘肃的称为“西夏”(“蛮夏”),原地不动的称为“大夏”。后来,大夏变为夏族的总称,也是夏族的美称。

第二,“华夏”是地域文化的概念。

持这种观点的也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以文化高低定名。文化高的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民族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反之,“中国”以外的四方文化低的地区和民族,就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了。

秦汉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中国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因此华夏文化也随着发展壮大,凡是接受华夏文化的各个民族,大体上都纳入了华夏族的范畴,华夏就成为中华民族的称号了。

第二种说法认为: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大致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

东夷集团活动的地区,为大泣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即山东、河南东南部和安徽中部一带。传说中的太皋、少皋、后羿和蚩尤都属于这个集团。

苗蛮集团活动的地区,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及河姆渡文化、良港文化分布区,即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带。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三苗及祝融氏都属于这个集团。

华夏集团活动的地区,为仰韶文化及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区,即中原及北部的部分地区,传说中的黄帝、炎帝都属于这个集团。

后来,黄帝兼并了炎帝部落,又统一了其他各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祭奠的先袓。华夏集团也因其连续的胜利,巩固了自己的主流地位,成为古老中华民族的代表。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种姓民族的概念,还是地域文化的概念,“华夏族”实际上指的是在文化上形成共同传统的,居住在黄河中游流域的古代各民族的统称。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而周围的少数民族(“裔”、“夷”)则比较落后。因此,在历次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中,汉族文化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少数民族。就是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执掌权力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也总是不可避免地最终认同汉文化,不断出现“野蛮的征服者最终被被征服者的文明所征服”的历史场面。同时,华夏文化也不断从周边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双向交流中形成了兼容并蓄的风范。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历史悠久灿烂辉煌?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

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

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

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

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

上述考古学文化相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海岱地区的太昊、少昊。据文献记载,他们的族团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

这时的社会是邦国林立,出现了城郭、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礼制规范化。贫富分化,阶级产生,文化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这时的黄河文明处于大交融的形成时期,可以称为邦国文明,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初级阶段。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哪几个平原?

1、在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候度猿人;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

2、中国古代的最早文明是氏族与部落,这些都是从黄河流域开始发展的。而无论是古代的三皇五帝,还是古代王朝,他们的活动中心都在黄河流域一带。所以中国的古文化也是在这一带产生并逐渐发展来,到了汉朝才开始逐渐地向南发展起来。

3、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

4、我国考古出现的:云南元谋、河南安阳、陕西蓝田、还有后来的北京的周口店、浙江省余姚河姆度都在黄河流域。

黄河、长江。

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长江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海拔6621米的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

中华文明源自红山文化、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华夏族父系Y染色体以和为主体,包含其他支系。母系线粒体单倍群主要为 和B4。六千年前,华夏学会了种植小米的农业技术。粮食渐渐充足,不再像游牧民族那样缺乏食物,使得华夏部落的人口很快的增长。

于是华夏部落开始为生存空间而扩张,向四方的其它民族掠夺土地,土地的争夺也发生在华戎之间。但是对华夏更有吸引力的是东方适于农作的肥沃土地。据现有的考古发现资料与研究表明,5800年至5300年前,中国大地上的文明灿若星斗。良渚古国遗失后,中原渐成史前东方文明中心。

扩展资料:

1、黄河之源:

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2、长江之源

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海拔6621米的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各拉丹冬雪山与它周围的20座海拔6千米以上的雪山组成了南北长50余千米、东西宽约20千米的雪山群。海拔5800米以上终年积雪,积雪面积在600平方千米以上。雪山群中有近40条现代冰川沿山谷向下移动,有的形成冰舌,冰舌末端海拔约5400米。

晶莹夺目的雪山和冰川,储存着大量的、用之不竭的固体水源。雪山群西南部的姜根迪如雪山,海拔6548米,有南北各1条冰川围绕,形似螃蟹的两只前螯,南冰川长12.6千米,宽1.6千米;北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冰川末端的冰舌,因融溶作用形成许多奇特的冰峰,组成瑰丽的冰塔林和冰瀑布。

冰舌两侧和末端接近岩石和砾石裸露区,吸热较多,融溶剧烈,一串串冰凌下的一滴滴融水形成一股股小瀑布,水声潺潺,奔流向前。这就是万里长江的发源地,这两条冰川的融水就是长江源头的最初水流。

大溪文化以什么农业为主(大溪文化以什么农业为主体)大溪文化以什么农业为主(大溪文化以什么农业为主体)


从中国原始社会遗址图上可以看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文明的发源地。目前历史学界也有一种普遍的观点,那就是中华文明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在史前时代有六大文明区域:

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6、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2和3可以认为是黄河文明,4和5可以认为是长江文明。在漫长的史前时代中,这六大文明相对独立地发展,各自取得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就,都进入了原始部族社会阶段。

中华文明的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原。

中原的别称有中土、中州和华夏,主要指的是现在的洛阳到开封一代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可以理解为今天的河南省,但是在与外族对抗的时候,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原本的意思是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看做是中国天下的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