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的研究报告)

琅琊王氏与渔溪王氏关系?

衡阳渔溪王氏

黄帝时期起源于姬姓的姓氏

衡阳渔溪王氏的王姓起源于姬姓,远祖源流可溯至黄帝时期。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衡阳渔溪王氏

位置 渔溪王氏宗祠

起源 姬姓

远祖源流

可溯至黄帝时期

渊源

衡阳渔溪王氏

衡阳第一家

渔溪王氏宗祠

追根溯源——

1、黄帝,少典之子,有熊氏,本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尊轩辕为天子。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炎、黄为一炉,开中华一统之局面,遂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皇,娶西陵之女嫘祖,是为正妃。嫘祖生二子,长子玄嚣遂为尧、商、周之祖

2、玄嚣,即少昊,黄帝之子,嫘祖所生。居于江水

3、蟜 (jiao) 极,玄嚣之子。

4、帝喾(ku),即高辛氏,娶陈锋氏之女,生尧;娶有戎氏 女简狄。生契,商族祖。

5、姬后稷(ji),帝喾之子,邰氏女姜原所生,名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以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约生于公元前1450年。

6、姬不窟,后稷之子。太康时失官,窜于戎狄之间。

7、姬鞠,不窟之子。

8、姬公刘,鞠之子。率族人迁居 (今陕西彬县境内)。开荒治水,发展农业,周室之兴由此 始。《诗经·大雅》有专章颂之。

9、姬庆节,公刘之子。

10、姬皇仆,庆节之子。

11、姬差弗,皇仆之子。

12、姬毁隃,差弗之子。

13、姬公非,毁喻之子。

14、姬高圉[yǔ] ,公非之子。

15、姬亚圉,高圉之子

16、姬公叔祖,亚圉之子。(从庆节至公叔祖这八位首领都是父死后子继位)

17、姬亶父,公叔祖之子,即周太王。为避戎狄侵扰,他率族迁到岐山下的周原。此处土地 肥美,宜农稼。亶父率族人在此筑城邑,建房舍,设宗庙,奠定了周室强盛的基础。

18、姬季历,亶父幼子,周室开国之祖,亦称王季,臣属于殷。屡伐戎狄,战功卓著。后被殷王文丁所杀。

19、姬昌,季历之子,继父位为周族领袖。商纣时为西伯,亦称伯昌。一度被纣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后率族从周原迁都至丰(今陕西西安境内),享国五十年,史称周文王。(在位从公元前1182年——公元前1133年。)

20、姬发,姬昌之子。周王朝建立者,史称周武王。姬发继承父志,联合诸侯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大败商军,终于灭商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境内)。在位从公元前1133年至公元前1116年。

21、姬诵,姬发之子。姬发灭商后在位二年而死,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叔父周公旦执政。成王时期开始推行分封制,并营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在位从公元前1116年至公元前1079年。

22、姬钊,姬诵之子,继父位,史称周康王。在召公、毕公辅佐下使天下大治,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在位从公元前1079年至公元前1053年。

23、姬瑕,姬钊之子,即周昭王。多次率兵伐楚,最后溺于汉水。在位从公元前1053年至公元前1002年。

24、姬满,姬瑕之子,即周穆王。曾西征犬戎,南伐九江,相传曾“周行天下”,《穆天子传》即写他西游故事。在位从公元前1002年至公元前947年。

25、姬伊(翳)扈,姬满之子,即恭王,一作共王。在位从公元前947年至公元前935年。

26、姬囏(jiān),姬伊扈子,即周懿王。从镐迁都犬丘(今陕西兴平境内)。戎狄入侵中原,周王室渐衰。(注:姬故世后,其弟姬辟方继位,在位5年,是为孝王,孝王过世后,姬囏禧之子姬燮继位)在位从公元前935年至公元前895年。

27、姬燮,姬囏之子,即周夷王。对诸侯恩威并施,对戎狄重兵攻剿。在位从公元前895年至公元前877年。

28、姬胡,姬燮子,即周厉王。实行虐政,遭国人反对,公元前842年被逼奔彘(今山西霍州),十四年后病死。在位从公元前877年至公元前841年。

29、姬静,姬胡之子,即周宣王,公元前828至前782年在位。滥杀无辜,频频对戎狄用兵,人力物力耗费颇巨。共和(一说为皇君姬和摄行天子政)前841年—前828年

30、姬宫涅,姬静之子,即周幽王,公元前782至前771年在位,周谄臣,宠褒姒,废太子,攻戎狄,最后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

31、姬宜臼,姬宫涅之子,即东周第一个国王周平王,公元前771至前720年在位。他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靠晋、郑支持立国,史称东周。

32、姬孤,姬宜臼之子,曾在郑国作人质,未即位而死。

33、姬林,姬孤之子,即周恒王,共在位23年。在位从公元前720年至公元前697年。

34、姬佗,姬林之子,即周庄王,共在位15年。在位从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82年。

35、姬胡齐(僖),姬佗之子,即周厘王,在位5年。在位从公元前682年至公元前677年。

36、姬阆,姬胡齐之子,即周惠王,在位25年。在位从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652年。

37、姬郑,姬阆之子,即周襄王,公元前651至前619年在位,曾一度失国于叔带,后在晋文公帮助下复位。

38、姬壬臣,姬郑之子,即周顷王,在位6年。(注:姬壬臣故世后,长子姬班继位,是为匡王。公元前607年匡王故世,姬壬臣之子姬瑜继位。)在位从公元前619年至公元前613年。

39、姬喻,姬壬臣之子,即周定王,在位21年。在位从公元前607年至公元前586年。

40、姬夷,姬喻子,即周简王,在位14年。在位从公元前586年至公元前572年。

41、姬泄心,姬夷之子,即周灵王,在位27年。在位从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45年。

渔溪王氏源流

42、太子晋,东周灵王姬泄心长子,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后因直言敢谏触怒灵王,废为庶人。但晋深受百姓拥戴,虽然最终没能登上王位,人们仍尊称其为“王子晋”,称其家族为“王家”。后来,晋的后人便以王为姓,尊晋为系姓始祖。

43、王宗敬,子晋之子,曾任周司徒。因周室衰微,天下大乱,宗敬遂告老致仕,避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人称“司徒冢”。配妻姜氏系司隶校尉姜元女,生子凤,一名仕蠲。

44、王仕蠲[juān](一名凤),宗敬长子,封彭城开国男。配妻太原守郭显女,生子覃、石,覃生渠;石生诩(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号“鬼谷子”)。

45、王知瑜(王智),(一名覃,凤之子)曾任周司徒,娶温氏。

46、王 恙,(一名渠,覃之子)曾任周司徒,娶刘氏。

47、王 昱,(一名丰,渠次子)家谱载:为智伯家臣,智伯灭,随入东都,为封人。

48、王 颖(王硕),(一名芝,丰之子)家谱载,任东都城守,娶钟氏,生子亿。

49、王 荣,(一名亿,芝之子)曾任周司徒,娶戴氏。

50、王 错 周赧王时任大将军,封于魏。后仕魏为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

51、王炃(坟)错之长子,宰相世系表作贲,家谱云:魏中大夫,配范氏,子渝。

52、王 渝 炃之子,魏上将军,配妻上官氏,生子息、景。

53、王 息 渝之长子。仕秦,官至司寇,卒封忠烈侯。生子恢、愤。

54、王 恢 息之长子。仕秦,娶刘氏,封伊阳君。

55、王 亢(王永、王瓦),字典羽,恢之子。仕秦,官至中军大夫。后辞官退隐,屡召不就。

56、王 颐,亢之子。素有才志,累召不仕。

57、王 翦,颐之子。仕秦,为大将军,北征燕,东平楚,南击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时与蒙恬齐名。武城侯。《史记》中有《王翦、白起列传》。

58、王 贲,字典武,翦之子。仕秦,为大将军,封典武侯。生子离、武。

59、王 离,字文明,王贲之子,娶孙氏。秦末蒙恬失兵权,王离任大将军,与项羽战于巨鹿,兵败自殉。称陵武侯。生子元、威。

60、王 元,离长子,因避秦末之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留居晋阳,汉代曾任扬州刺史,子孙散居各地。(时间段处在公元前206年左右)

61、王 谆,元之子。

62、王 渊,谆之子。仕汉,为兵部侍郎。家谱云:“汉武帝时为秋官,拜中书舍监。元封二年出守太原,加后将军,卒于官,葬晋阳,许详志其铭。配许氏,侍中太常许毗之女,生子二:广、吉。

63、王 吉,渊次子,字子阳,家谱云:“汉明经,举贤良方正,为临邛令,后举孝廉,为昌邑尉,汉昭帝时任太师。汉宣帝时为博士,后至谏议大夫。其家自身皋虞迁至临沂,其后为临沂之祖。元帝继位,复遣使征之,道病。卒年八十七,时初元(疑为始元)元年三月也,葬即墨县东皋虞社。琅琊诸葛丰志其墓,崇祀名宦乡贤。吉《汉书》有传。配刘氏,生子二:崧、骏。生女一,适槐里令朱云。崧早世。

64、王 骏,字伟山,王吉次子,以孝廉举为郎,后任京兆尹、御使大夫。家谱云:“受易于梁邱,贺以孝廉。为郎左曹,拜司隶校尉,迁谏议大夫,为幽州刺史,历京兆尹,代薛瑄为御史大夫,汉之左右相也。崇祀乡贤。”骏《汉书》有传。配贡氏,生子二:崇、游。

65、王 崇,王骏长子,字庆安,又字德礼,历任刺史、郡守、大司空,封平阳侯,以清廉闻名。家谱云:“以父任为郎,历任刺史、郡守。治有能名,代彭宣为大司空,封扶平侯,时王莽摄政,谢病归。为傅婢所毒,薨年六十三,葬虞社祖茔之右,崇祀乡贤。”崇《汉书》有传。配解氏,生子遵。(时间段为公元23年之前)

66、王 昇,(?尚待考究)

67、王 遵,字伯业,娶翟氏,东汉时为中军大夫,封义乡侯。家谱云:“后汉中大夫,封义乡侯。薨年六十一,葬沂州神峰山。”配师氏,大司空师丹次女。封乡君。生子二:时、音。

68、王 音,王遵次子,字少元。家谱云:“后汉永平初举明经,为大将军掾。元初中卒,年八十六。”配谭氏,生子:仁。生二女,长适乐安任照;次适北海滕延。”(有说:王音之子王书,王书之子王仁。)。

69、王 仁,王音子,字周望。曾任青州刺史。家谱云:“少修清节,汉元嘉初举茂才,历青州刺史。葬神峰山。”娶茂才郑元女,有贤行。生子四:谊、睿、典、融。生女一,适山阳满宠。仁《山东省志》有载。

70、王书,(?尚待考究)

71、王 融,王书四子,字巨伟(一作景彰)辟公府不就,官至散骑侍郎。家谱云:“博涉经史,公府拜不就。卒年五十八,葬沂州抱渎岗。”娶高平薛氏,生子祥。继娶芦江朱氏,生子览。

72、王 览,王融次子,字玄通(一作元通),生于东汉建安十年(205)卒于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为咸阳令,有廉名。后历任刑曹、光禄大夫,封即丘子。晋武帝时为太傅,卒谥贞荣。“卧冰求鱼”的大孝子王祥是其异母兄。祥生五子,三个早世,两个官为太守,第三四代官五品。家谱云:“(览)性至孝,名亚于兄,及兄仕进遂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曹掾,历清河太守、五等建封即邱子,拜宗正卿、光禄大夫。年七十三,晋咸宁谥曰贞。葬沂州北乡,高平虞菁薄志其墓,崇祀乡贤。”配金氏,封乡君。生子六:裁、基、会、正、彦、琛。世称“临沂六房”览《晋书》有传。正子旷,旷子王籍之、王羲之(右将军)。

73、王 裁,王览长子,字士初,史称览后人“奕世多贤才”裁本人官至六品,曾任抚军长史,袭即丘子爵。生子三:导、颖、敞。次幼早卒,导为琅琊王氏家族史上的重要人物。

74、王 导,王裁长子,字茂宏,小字阿龙(276-339)。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时与王导友善,司马睿即位后王导任宰相,王氏族中人多任要职,握重兵,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导历元、明、成三帝,皆居宰辅,是调节南迁士族与江南士族关系,稳定东晋统治的重要人物。咸和五年 (330)卒,谥号文献。生子六:悦、恬、洽、协、劭、荟。《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王羲之家世》详载。

75、王劭,字敬伦,小字大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丞相王导第五子。东晋大臣、书法家。历官东阳太守、吏部郎、司徒左长史、丹杨尹。因受到桓温器重,迁升吏部尚书,后转尚书仆射,领中领军。后调外任建威将军,吴国内史。王劭去世后,赠车骑将军,谥号为简。

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的研究报告)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的研究报告)


76、王穆(?-387),仕前秦,为长史、长水校尉。苻秦末年,王穆起兵酒泉,敦煌人郭瑀、索嘏起兵五千,运粟三万石予以响应。后败于吕光,王穆单骑逃走,在騂马(甘肃省玉门市东北骟马镇)被騂马令郭文斩首送给吕光。

77、王僧朗 穆之子,南朝宋尚书右仆射,左光禄大夫,子三:楷、或、粹。

78、王 粹 僧朗之子,南朝宋黄门侍郎,子三:奂、仙、份。

79、王 份 粹之子,(446-524年),南朝宋大司农,入梁任尚书。初任车骑将军主簿,出为宁远将军、始安内史,迁太子中舍人、太尉属、晋安内史、中书侍郎、大司农、零陵内史、秘书监。梁武帝天监初年,授散骑常侍,领步兵校尉,出为宣城太守,转吴郡太守、兰陵太守,迁尚书左仆射,加侍中。普通五年(524)卒,年七十九,谥曰胡。

80、王 琳 份之子,初举南徐州秀才,释褐建安王萧伟法曹、司徒东阁祭酒,南平王文学。尚义兴公主萧令嫕,拜驸马都尉,累迁中书侍郎,卫将军谢朏长史,员外散骑常侍。出为明威将军、东阳郡太守,征司徒左长史。齐司徒左长史,子七:铨、锡、佥、通、劢、质、固。

81、王 固 琳之子,(字子坚,513—575),梁元帝外甥,封莫口亭侯。因疾梁朝政腐败,于552年随从叔王肃北奔至邺郡,入仕西魏,拜侍中,金紫光禄大夫。589年陈亡于隋后,王固率子孙徙居河北邺郡。

82、王 宽 固之子,南朝陈附马都尉,侍中。(按:据太原王氏总谱资料载:王宽 子王诲之,王诲之子王知道,王知道子王同皎。又据一些王氏研究文献载:王同皎为王知道孙。但对王同皎是王宽四世孙没有异议。)

83、王诲之 宽之子。

84、王知道 诲之之子。

85、王同皎(王宽四世孙)唐中宗李显附马。既为邺郡王氏祖,又为真定王氏祖。

86、王 繇 同皎之子,赠太子太傅。

87、王 训 繇之子。

88、王支阝训之子。

89、王贞素 支阝之子(按:王贞素有兄弟王贞镒,又有一说认为王贞镒子王宣)

90、王 宣 贞素之子,后梁荆南节度使。

91、王 孜 宣之子,后唐信州刺史。

92、王 鉴(铿)孜之子,后晋封开国侯。

93、王志松 鉴之子,后周青阳令。

94、王定忠 志松之子,宋奉政大夫。

95、王绍冕 定忠之子,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进士。

96、王万庄 绍冕之子,宋太宗雍熙三年(986)进士,湖广宝庆府邵阳令。致仕后举家定居衡阳长平乡渔溪村,开渔溪王氏,为渔溪王氏始祖。生三子,载兴、载文、载武。

从太子晋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郁疾而终。太子晋之子、周灵王之孙姬宗敬长大成人,官至司徒,见周室衰落、天下大乱,心灰意冷请辞官位、避居太原,改姬姓为王姓,开创了中华大地上龙兴一支太原王氏。

王宗敬第二十代孙王离,封秦二世时大将军。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钜鹿之战,王离失败被俘,军营副将遭敌军杀害,家族亲人受朝廷追杀。王离的儿子王元得到消息后,深夜起程,举家逃迁至山东半岛琅琊郡(今山东省胶南),并在此落脚开基,被后世尊称王氏琅琊祖。经秦汉两晋、历南北朝,一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琅琊王氏一族于山东、河北、河南一带开枝派叶,繁衍生息。隋唐以后,琅琊王氏不断往南迁徙,开户荫槐,遍及安徽、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各地,衡阳王氏均系琅琊王氏的后裔。

“一源正派分燕北,百世宗枝衍楚南”,至北宋,琅琊王氏真定系后裔王绍冕,北直真定灵寿(河北正定灵寿)人,世代为官,祖父王志松,字继周,后周授安徽青阳县令。父亲王定忠,字邦靖,宋正五品奉政大夫,王绍冕本人宋建隆元年进士。绍冕公长子王万庄,字敬斋,北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九八六年)科取进士,授文林郎,宋涥化四年(公元九九三)任湖广宝庆邵阳县令来到湖南。曾因公事往返于邵阳和衡阳,并娶衡阳长平乡周姓女子为妻,亲眼所见衡岳巍巍、丘壑连绵、水重山复,乃钟灵毓秀之地,因早就仰慕“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诗家化境,一颗“暮天飞旅燕,故国在衡阳”的归心,油然而生。

从古至今姓王名人一句简单概括?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

王姓名人辈出,人才济济。

王姓在百家排第几?

百家姓王姓排名第8位。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

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为全国第一大姓。

扩展资料

王姓名人:

1、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2、王铭章

王铭章(1893—1938),字之钟,汉族,四川省新都泰兴场人,民族抗日英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 著名抗日将领。


王姓历名人60字?

王翦:生卒年不详,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同时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汉平使者,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

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

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有谋略,是蜀汉后期名将。

战国时期王姓名人?

有王诩(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人,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一说春秋战国卫国朝歌(河南淇县)人;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战国时代王姓名人较多,如王翦,王贲等

秦国大将王剪、文官有王绾。

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的研究报告)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的研究报告)


王翦 王贲 王离 王诩 王威

姓王的清朝名人?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着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着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王敕(1446~1511)字云芝,另字嘉谕。山东历城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李旻榜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官南京国子监祭酒。王敕生性聪慧,博学多能。然也常因此而自负,常被士林看轻。其为祭酒时,贪放尤着。致仕归家后,杜门不出,只二年而卒。着有《漫游稿》、《云芝稿》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着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气韵。”

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的研究报告)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的研究报告)


王鉴(1598年-1677年),明末清初画家,“四王”之一。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江南太仓人。王世贞曾孙。王士骐之孙,至父亲王庆常这代,好声色,以致于败坏家产。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出生,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与董其昌、王鉴、李流芳、杨文骢、张学曾、程嘉燧、卞文瑜和邵弥合称为“画中九友”,并作《画中九友歌》。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形成娄东画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其所着画论有《雨窗漫笔》与《麓台题画稿》。擅长做诗,有《罨画楼集》3卷。

王遵文(1832~1895),灵丘水涧人,字艺庵。其父王思祖,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同治元年(1862)开科考试,他以小京官的职务在刑部任职。当时与稷山县王念堂、朔县的王向甫、平定县的王镜逸在北城被称为“山西四王”,均以才德超群,受到上司的青睐。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

王杰,乾隆年间人士,当过兵部尚书

儒林外史王氏人物形象分析?

先说结论,儒林外史中王是人物形象分析如下,在儒林外史当中,王氏是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物,他虽然是一个弱女子,但是他却能在丈夫外出求学的时候,将一双儿女抚育成人,并且将家务打了的井井有条,他是一个勤劳的劳动妇女的代表。

王氏是严监生的夫人,她勤俭持家,把严监生的家业打理的很好,但她无子,又担心生子的赵氏早晚会篡位,所以身体操劳加上心上操劳,生了重病,邻死答应赵氏扶正。

元朝王姓名人?

是王实甫

王实甫(公元1260年-公元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