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资料?

1、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2、“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

3、“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这不是一首诗里的句子,而是属于两首诗,最早是毛泽东合在一起说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这是毛泽东主席的亲生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元帅请示毛泽东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泽东主席说出的一句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战士在外出征阵亡埋在连绵不绝的青山,哪里不是可以埋葬占忠勇之士的地方呢?不用一定要返回家乡去埋葬。

扩展资料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后来,毛泽东主席的亲生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元帅请示毛泽东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泽东主席说出的一句诗。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这里既表达了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千金埋骨的歌曲故事?

千金埋骨”是一支歌曲的名字。
歌中男子欲血战沙场献身国家马革裹尸,女子情系男子,只愿殉情,即使男子死亡,她也愿千金埋骨。
男:生不知情苦,死亦不回顾。
唯愿戍阳关,醉一场殊途。
女:怨只怨情阻,分秋心两误。
萋萋芳草道,匆匆斜阳路。
男:赢只赢胜负 输却输陌路
天下权醉握 醒方觉影独
女:不愿上高阁 纵花期将误
是谁无心调 一曲周郎顾
女:如若此生 注定 相守无处
便请允我 千金买骨
桃花歌尽 飞魂流散 无以 招楚
男:如若此情命定一场相负
便也纵我 些许糊涂
骄鞍轻马 行遍天涯 也只好认输
男:生不知情苦,死亦不回顾。
唯愿戍阳关,醉一场殊途。
女:怨只怨情阻,分秋心两误。
萋萋芳草道,匆匆斜阳路。
男:赢只赢胜负 输却输陌路
天下权醉握 醒方觉影独
女:不愿上高阁 纵花期将误
是谁无心调 一曲周郎顾
女:如若此生注定葬入尘土
便请允我 千金埋骨
断鸿声遍 燃尽明烛 无人可诉
男:如若此情注定无法朝朝暮暮
便也纵我 些许糊涂
血披残甲 沙飞风烈 也长笑当哭
女:如若此生注定葬入尘土
便请允我 千金埋骨
断鸿声遍 燃尽明烛 无人可诉
男:如若此情注定无法朝朝暮暮
便也纵我 些许糊涂
血披残甲 沙飞风烈 也长笑当哭

听成语故事?

可以按类别听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分类

回龙点睛、攀龙附凤、居龙之技、叶公好龙、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开天群地

4三国成语故事

草船借箭、草木吉兵、破釜沉舟、穷兵鼓武、如火如茶、势如破竹、坚整清野、四面楚歌、退避三舍。一败涂地、兵荒马乱、兵戎相见,朝秦薯楚、二卵弃干城、烽火连年、化于戈为玉帛、祸结兵连、揭竽而起、龙血玄黄、一夫当关、枕戈寝甲、直掎黄龙

6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马革裹尸、马首是瞻、老马识途、万马齐暗、走马看花、车水马龙、害群之马、伯乐相马、指鹿为马、塞翁失马、青梅竹马

成语故事 篇1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成语故事 篇2

拔苗助长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天气很好,艳阳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成语,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有听进去棋艺自然丝毫也没有提高。

东汉名士为什么死于边野马革裹尸?

马援本是陇西军阀隗嚣的手下将领,后来被光武帝刘秀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投至光武帝帐下,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马革裹尸的典故,就出于他身上。

青山埋骨典故?


东汉初期,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边境动乱,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过了三年,马援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谋士孟翼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皱着眉头对他说:“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男儿应该战死在战场上,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

孟翼听了,被马援的豪情所感动,真诚的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六十二岁时,又领兵远征,最终病死于军中,应了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成语马革裹尸,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二十七课。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马革裹尸是何意·出自于哪?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意思是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想请求攻击的。男儿应当死在边野,以战场马革裹尸还葬罢了,怎么能躺在床上安心享受儿女侍奉呢?

马援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东汉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他亲自率领4万大军前往武陵讨伐,取得大胜。不久,因为天气炎热加之水土不服,许多士兵生病,马援也不幸染上了暑疫,一代名将病逝在军中。

正如他生前所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现在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在桂林市区还有一座伏波山。

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


清,徐锡麟也借用这个典故写了一首诗

《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古代战争的成语典故?

【成语】: 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ǔ gē

【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举例造句】: 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拼音代码】: 【近义词】: 腹背受敌、山穷水尽

【反义词】: 安然无恙、旗开得胜

【歇后语】: 九里山前摆战场;乌江岸上困霸王

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


【灯谜】: 乌江岸上困霸王

【用法】: 作定语、状语;指孤立无援

【英文】: b o 【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马革裹尸

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元勋,他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被封为伏波将军。

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


马援回到京城洛阳,大家都来向他祝贺,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官员。马援对孟翼说:“为什么先生不说些指教我的话,而一味夸奖呢?”孟翼不知如何应对。马援说:“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封地多达三千户。赏大于功,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求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就行了(马革裹尸),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由衷地佩服。

一个月后,马援又奔赴北方前线。63岁时马援病死在军中。

“马革裹尸”形容视死如归的决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