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清明节民俗活动(清明节民俗活动照片)

清明节的风俗特点有哪些?

清明节的风俗特点有以下几种:

1、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2、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3、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继末先人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什么活动?

主要进行祭祖和踏青

祭祖:清明节是纪念先祖的节日,因此祭祖是清明的主要传统习俗。清明祭祖主要仪式就是上坟扫墓,扫墓当天要将先祖坟墓周围清理干净,然后摆上祭品。由于现在提倡文明扫墓,一般用鲜花来代替祭品,表达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踏青:清明节期间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这个时候也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人们在郊外祭祖结束之后也会和亲朋好友一起春游。男女老少结伴而行,欣赏春景,放松心情。

什么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清明节的习俗是祭拜逝去的先祖,以及踏青和放风筝。

清明明节习俗?

过清明 吃凉皮或菠菜“合子”

韩城人把清明节也称“寒食节”,所以其食品皆为冷食。古时,三日之内,家家户户都不生火,所需饭菜要提前备好。最普通的饭菜就是炸油饼、蒸凉皮、淖些菠菜、豆芽。后来人们不禁火了,食物也就有所变化,除了有人还食凉皮外,多数人家以菠菜合子、韭菜合子为清明之日的主要食品。

新老祖坟 清明前三日祭扫

韩城人扫墓,有清明“前三天不早,后三天不迟”之说,具体时日,由各族户自行决定,但老祖坟必须在清明前三日祭扫。除了老祖坟,各家的新坟也须在清明前三天祭扫。这反映出人们急欲悼念逝去不久的亲人的迫切心情。

上坟祭奠 以茶代酒

昔日韩城人上坟祭奠以茶代酒,显示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风俗。究其原因,是因为地少粮缺。既然连口粮都难得保障,那么大量耗粮的酿酒业在当地就难以生存和发展,所以以前韩城人红白喜事设宴,饮酒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并不像南北各县那样开樽豪饮。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韩城人的饮食特色。了解了这个实情,韩城人清明节上坟以茶代酒也就能理解其缘由了。

为出嫁女儿送蒸食

昔日清明节前后,韩城农村还有两个习俗。一是娘家母亲要带领主要亲戚给出嫁不久的女儿送蒸食,叫“送清明节”。主要蒸食是一个大枣糕,另外,给女儿、女婿还要各送一个“子推”馍,有人也称“鸡蛋馍”,给女儿送的那个鸡蛋包在馍内,给女婿的那个鸡蛋镶在馍外,体现了古老的生殖崇拜。

外婆给小外孙“送猫”

另一项习俗就是外婆给小外孙“送猫”。说是“猫”,实际是用上等白面蒸的老虎形状的大型花馍。自清明节开始,气候转暖,各种疾病开始发作流行,为防小孩生病,当外婆去看望外孙时便带上老虎形状的蒸食,放在外孙身边,以虎为形,意在镇邪,为孩子压惊。

所以说,韩城的清明节是一个集节日、节令、农事、文化于一体的、其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的盛大节日。

清明节习俗有祭祖,扫墓,踏青,吃青团。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有祭祖,扫墓,踏青,吃青团等。

清明节的过节过程?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是祭奠已故亲人的日子,兄弟姐妹聚集一起,准备好祭品,什么吃的喝的,酒水饮料,纸钱,燃香,蜡烛,纸衣纸帽,在中午十二点之前到坟地,填土,上香,意味后继有人,子孙满堂,然后摆上各种祭品,祷告一番,点纸磕头鸣炮,大会餐,结束了

清明祭祖流程

一、修坟

修坟可以提前一两天回去,带上铁锹与推车,清除杂草,添土,把坟修整规矩后,等到清明节带上自己的孝心与纸钱去祭拜。

二、上香

1、首先要上三炷香。很多人老祖宗的坟可能找不到,比如太爷爷的坟,那香怎么烧?第一炷香,给历代宗亲。你要姓王,就说王氏历代宗亲,广受香烟,前来享祭。历代就把整个姓氏表完了。第二炷香,就是主香了。如果祭祀的是爷爷奶奶,你就说爷爷奶奶,今天是你们的节日,恭请你们前来享祭。第三炷香,代家人起头。如果孙子、儿子很多都在外面,没有回来,就要说他们工作忙得很,确实来不了,你们也不要见怪,我代替他们。可以把该来祭祀的人的名字提一下,祈求祖先护佑他们工作顺利,行走路路畅通,四季平安。

2、香的插法。三根香,可别一起插,要一根一根插。插香的时候用左手,从右向左插。我们在世的人是以左为上,去世的人是以右为上。我们用左手插代表对他们非常尊敬,他们是我们的长辈;从右向左插是顺应人家的理。

3、跪着报恩。供完香以后,一定要跪着,你不跪不足以报恩,因为你的来处是这儿。不要说把裤子跪脏了,裤子脏了好洗,心脏了,忘恩负义了,是洗不干净的。

三、供酒食果点

供品分大小礼,大礼为猪头等荤物,小礼为水果等,也有摆馒头点心饺子等。要注意所摆供品都为单数,按主次摆放。从供品的品种上,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吃食,即点心水果,一类是猪牛羊的肉,简单点的,一碗红烧肉也就行了。

从摆放格式上,一般是以按照三或三的倍数的数量关系摆放。比如,一个盘子中的水果起码是三个,或者是五个、九个等等,千万别随意摆上一两个。而上供的盘子也应是三个,或者五个等等。比如可以一盘水果、一盘点心、一盘肉。但不能只放一盘就认为可以了。

四、烧纸祭拜

非常恭敬地开始烧纸,心里想着祖宗所有的恩德。祭拜的时候在坟顶压好纸钱,然后开始烧纸钱,一边烧,一边祈福。祈福的主要内容大致是希望祖宗保祐一家人四季平安,无灾无病,工作顺利,孩子学业有成等等。当然这是对吉祥的一种向往,也是内心深处的祷告。

五、叩首放鞭

纸钱烧完之后,开始叩首。最后是放鞭炮,象征红红火火。鞭炮放完,也就意味着祭祖结束。但千万要注意,在放鞭炮的时候要找一个相对空旷的地方燃放,以免火星溅出造成火灾。

六、整洁环境

把坟地周边的杂草、污秽的东西打扫清理干净。拿去的塑料袋之类的东西,走的时候全部带走。很多人上坟把垃圾扔得到处都是,那是祖先的家,谁要把你的家扔成那样,你不生气才怪呢。要知道,我们在祖坟上行为不当,会招祸。

七、处理祭品

供完了水果、糕点,只需用指头捏一点渣子撒在坟前就行,切不可随意将其扔在墓地,这叫浪费折福。水果、糕点供完祖先以后,最好是分着吃,人多的话大家都分一点带回去。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是中华传承文化的一种节日,传承文明文化人一种思念死者的记念不忘,属于礼敬祖先,先是扫墓,烧香拜敬,一年年,一代代的传承着死者永远活在生者的心中。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民俗活动(清明节民俗活动照片)清明节民俗活动(清明节民俗活动照片)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

“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

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上坟纪念祖先。吃鸡蛋。

清明节民俗活动(清明节民俗活动照片)清明节民俗活动(清明节民俗活动照片)


给亲人供的食物。要添坟烧纸。

与平常也没有太多的特别之处,一个家族的人会在约定的时间集合,然后一块儿去扫墓,事后或许各回各家,或许在一起聚个餐。

清明节的时间习俗是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述的就是古人外出扫墓祭祖情景。《新唐书·礼乐志四·拜陵》有"凡国陵之制,皇祖以上至太祖陵,皆朔、望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腊、社各一祭"的记载。古人的清明,已包括帝王的拜陵、王公以下的拜扫、士庶的上墓奠祭和寒食清明的祭墓活动。如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曰:"十七日,寒食节,前后一日,都三日暇,家家拜墓",由此可见古人对清明节之重视。

作为节日的"清明",许多朝廷与民俗的礼仪与游戏,如拔河、泛舟、祭坟、改火,踏青、秋千等。唐朝时,皇家为表亲和力,在清明这天除了晓日晨光中的赐新火仪式外,持续进行的还包括宫女出城洒扫、新进士打球宴、宰臣赐酒宴等,说明至唐朝,清明的节庆活动已配套出现。

清明节都是固定在公历的4月4到6日,农历上没有固定在那一天。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

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民俗活动(清明节民俗活动照片)清明节民俗活动(清明节民俗活动照片)


扩展资料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