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孟子人性本善 孟子人性本善的具体例子

中国传统三大人性论有哪些观点?

一般有如下三种基本的立场:人性善、人性恶以及人性未定。而关于这三种不同立场是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又同时衍生出不同的论证体系并最终影响到每个人不同的治国理论。持上述三种不同立场的典型代表人物分别有:孟子、荀子和杨朱。关于三位的人性论笔者有如下的一下看法——

孟子和荀子均为儒家,即孔子的传人。但是对于很多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论证时,两人的观点却常不尽相同,甚至还有很多方面是截然相反的。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里两人的学问渊源出发进行考察:

荀子“隆礼仪而杀《诗》、《书》”,故其学问大多来源于“礼”。所谓的礼包含的常是国家的大纲大法的部分,可以说其学问主要在于国家社会各级的典章制度的部分。而这一部分的内容却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结成的,在经历了人为的调整而形成的关系才能达到善的结果。因此荀子主张的是人性恶。其中“化性起伪”的“伪”就是人为的意思,这一短语就很好的解释了整个过程。

而孟子则与荀子恰恰相反,其长于《诗》、《书》,而对于宏观的国家治理架构的设计确是缺乏一定的把握的。因而根据《诗》、《书》本来就具有的提高个人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角度出发,其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修养的一种提升,排除了其他的外界交往因素,因而其可以单纯地去定义人性本善。

而杨朱的“善恶混”的人性说人性中本来就有善、恶,并杂之。全凭后天环境、经历影响来启发某一种善或恶的特质。而这样的说法缺乏了某种稳定性的东西,过于强调了外界的影响从而忽略了作为本质的一些东西。

就笔者目前的理解而言,还是比较赞同荀子的观点,即“人性恶”但可“化性起伪”。这样的人性观即有利于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同时也是承认一定程度上人性善的一面。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关于人性问题的看法大致有两种:

1、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2、性本恶: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孟子向来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行“仁政”。他 把孔子的“德治”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 以宗法血缘道德释仁义,主张恢复井田制, 反对兼并战争。

孟子的“仁政”表现在关心 人民的疾苦,要求广大平民生活能够稳定, 赋税徭役能够减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的“仁政”还包括要求统治 阶级办教育,要人民懂得“孝”“悌”的道德, 以维护封建秩序。

孟子主张性善论,这是他哲学思想的基 础。他认为只有君子才有“仁”“义”“礼”“智”, 而且这不是后天形成的,是本性所固有的。 孟子指出,人性的道德修养就是认识的发展 过程,建立了哲学与伦理学、认识论与道德 修养相统一的学说。

历史上以“思孟学派”称其与子思的学 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被视为孔门儒学的正宗。 唐韩愈首提道统,以孟子接孔子,程朱予以 进一步肯定,成为孔子至宋明理学间唯一正 统传孔子之道者,故有“亚圣”之尊。

但他的思想,有些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当时地主阶级已经崛起,而他的主张大多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因而很难被采纳。但他的主张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一、保民而王

二、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是忠恕之道的扩展和延伸,讲的是国君与百姓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同情,并不是说让一国之君和老百姓享受同样的快乐。

三、民贵君轻

孟子对百姓的同情和重视是真诚的。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干旱水溢,则变置社稷。

四、天与民归

“天与”即君权神授。“民归”即百姓认可。自孔子以来,儒家即选择了一条远神近民的思想路线,但在他的思想中并没有完全消除“人格天”或“主宰天”的残余。孟子也是这样,他认为天子是由天选择的,并认为天所选择的天子一定是最有道德的人。

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三个:“仁政”学说、“民贵君轻”说、“性本善”说。 仁政: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

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 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孟子人性本善 孟子人性本善的具体例子孟子人性本善 孟子人性本善的具体例子


性本善:孟子相信每个人都是向往善良的。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孟子作为儒家学说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很多学说、思想影响着后代。有很多政治主张对后世统治者也有很大的影响。

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宣扬“仁政”,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富有民主性的命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孟子主张“仁政”,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成为了仁政学说,成为了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思想。

孟子对仁的解释是人心,首先要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并任用贤良。还有就是尊人权!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提倡在一定范围内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在三个方面:

1、法先王。孟子所处的时代,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已成定局,周代奴隶制的旧秩序已经基本摧毁,各大国的国君都已称王,所以他不再提周天子了。他认为无论那一国的国王,只要接受他的主张,就可以取周王而代之,成为全国的“狗。共主”。他认为主张实行温和的改良,而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法先王”,但不是原封不动地恢复“周礼”,而是想保持旧框框,装进新内容,实行“托古改制”,为巩固新兴的封建政权提供理论基础。

2、仁政说。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提出推行“仁政”。他认为要行“仁政”首先要使“民有恒产”,使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宅边种着桑树,家中养着猪、狗、鸡等家畜,吃得饱穿的暖,59岁以上的有丝织品穿,70岁以上的有肉吃,遇到灾祸,可以避免死亡。他提倡的这种恒产,实际上是要巩固耕织结合的个体小农经济。孟子的仁政说发展了孔子的富民思想。

3、性善说。孟子认为人性善,人天生就具有统治阶级所要求的那些基本道德品质的萌芽,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四端”如果发展起来,就成为“仁”、“义”、“礼”、“智”的“四德”。“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统治者如果把这种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扩而充之” ,推行到行政措施中,每办一件事都能想到老百姓的痛苦,这就叫“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也就是所谓的“仁政”。孟子的性善说是他的“仁政”说的哲学基础。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1 以人为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才是决定事情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提倡人的作用

3:提倡“仁政”,

孟子的政治主张有三点:即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和法先王。

1、民本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2、仁政学说是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3、法先王就是以先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推崇尧舜之道。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

孟子向来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行“仁政”。他 把孔子的“德治”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 以宗法血缘道德释仁义,主张恢复井田制, 反对兼并战争。

孟子的政治原则是民本主义,是“仁政”,即主张民众是天下的根本,统治者要建立每户农民都有百亩之田,使“黎民不饥不寒”的制度。

孟子的“仁政”要求广大平民生活能够稳定, 赋税徭役能够减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的“仁政”还包括要求统治 阶级办教育,要人民懂得“孝”“悌”的道德, 以维护封建秩序。

扩展资料:

孟子主张性善论,这是他哲学思想的基 础。他认为只有君子才有“仁”“义”“礼”“智”, 而且这不是后天形成的,是本性所固有的。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指出,人性的道德修养就是认识的发展过程,建立了哲学与伦理学、认识论与道德 修养相统一的学说。历史上以“思孟学派”称其与子思的学 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被视为孔门儒学的正宗。

唐韩愈首提道统,以孟子接孔子,程朱予以 进一步肯定,成为孔子至宋明理学间唯一正 统传孔子之道者,故有“亚圣”之尊

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 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天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 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

爱是发自内心的善是谁说的?

孟子。

“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人性本善的本该怎么理解?

本是原来,原本的意思。人性本善,出自《孟子·告子上》: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指人的本性为善良、淳厚。

性本善的本就是本来,一生下来的意思。

人性本善的本是人本来就是善良的

人的天性本来是善良,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是善良的,凡事不善良的行为都是后天形成的

人的本性思想是谁提出?

人的本性思想是孟子提出的。

“人性本善”最早由孟子提出。他曾劝导滕国太子滕文公,希望他能做尧舜那样的圣人。这话一说出来,滕文公没什么信心,觉得把自己和尧舜那样的圣人相提并论十分惶恐。

孟子为鼓励滕文公,表达了自己“人性本善”的思想:人与生俱来的就是善良的本性,只是有些人被环境所诱惑,被私欲遮盖了双眼,不能守护自己的本心,由此才生了恶习。

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明确论述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人的本性善良,就像水自然向下流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一样。

孟子人性本善 孟子人性本善的具体例子孟子人性本善 孟子人性本善的具体例子


孟子

人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孟子人性本善 孟子人性本善的具体例子孟子人性本善 孟子人性本善的具体例子


人心本善是谁说的?

小时候我们读《三字经》开头便是“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也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大家也都经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小孩子天生是善良的,是一张白纸。又有如子不教父之过等等,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性本善”是天理。然而同为儒家标志性人物的荀子却提出了性本恶的观点,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