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心若菩提曹德旺(心若菩提曹德旺电子书在线阅读)

《心若菩提》 ——曹德旺“一心向善”

曹德旺先生,1946年5月出生,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团,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秉承以人格做事,更是行善的佛教徒,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2020年,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110亿元,认为财施不过是“小善”。2009年5月,曹德旺登顶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是首位华人获得者。更是积极与各大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为推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创办了福耀科技大学,这是一所民办非营利性新型应用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由河仁慈善基金会出资创办,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开展研究生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解决我国当前应用型、研究型人才断档问题。

曹德旺先生小时候家庭因变致贫,本来是给富少爷,特殊原因回到了福清老家。小学都没有好好念完就开始学做生意补贴家用,更是有一个好母亲,母亲告诉他:“天下没有人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曹先生牢记母亲的教诲,一开始小打小闹倒卖白木耳,中间还出现纰漏被扣押,但是他没有欺骗村民,答应以后把钱还给大家。吉人自有天相,感动办事人员,不但给了他一大笔工分钱,还帮他要回了白木耳,还清了菇农的货款。小事可见,人家有担当,以后不成功都难。

烟丝生意由于不景气,曹德旺改做水果生意。为了经营好,曹德旺每天凌晨3点多开始从高山出发,自己骑车赶到县城。天刚亮时,曹德旺就开始和刚出售水果的果农们讨价还价,以较低的价格把水果收购,到了中午曹德旺顶着大太阳,自己在骑车赶往家里,快到晚上时把水果批发给高山的商贩,只是为了赚到2元钱的差价。

曹德旺开始种白木耳、倒卖树苗、当修理员,不停的努力和奋斗。终于在30岁的时候,曹德旺靠着自己的积累攒下了5万元的积蓄,自己选择创业之路了。他认为,玻璃行业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于是他就决定先了解玻璃行业,学习玻璃的知识,为后续从事玻璃行业打下基础。在玻璃厂工作的曹德旺,每天学习关于玻璃的生产知识和生产技术。他和技术员工讨论如何改进生产技术,学习企业的管理经验,为自己以后建厂打基础。为了发展汽车玻璃,曹德旺省吃俭用,引进了芬兰的先进生产设备,亲自前往全国各地考察,找寻相关技术人才,聘请他们来到工厂一起参与汽车玻璃的研发工作。在不断的失败和改进的过程中,曹德旺和科技人员,终于研发出来汽车专用玻璃,这让他的汽车公司获得了巨大利润,他的汽车玻璃工厂也迅速壮大。经过艰苦创业,不段的自我更新学习,终于把汽车玻璃做成了全球有名的企业,也是我们中国在国际上可以叫得响的企业。

由于福耀汽车玻璃在海外市场的迅速扩大,很快引起了关注,遭到了老美打压。但是面对美国政府的为难,曹德旺并没有退缩。曹德旺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始了打官司的准备工作。他们查找相关法律文件,了解海外的环境状况,咨询相关的法律专家。最终耗时3年,打赢了和美国的官司。这更是值得我们称赞。

从1983年到如今,曹德旺的个人捐款累计已达160多亿,去年他出资100亿建起一所公立大学,并明确表示等学校建成后,会将其无条件捐给国家。生活中曹德旺非常节俭,不仅严于律己,对于子女也要求严苛,因此他在社会上有口皆碑,人们也称呼他为“中国首善”。他说:“我是中国人,我事业的中心一定在中国。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不狭隘,我追求创立先进的民族工业,也奉行开放、包容、向一切先进者学习,更是“心若菩提, 一心向善 。”

《心若菩提》读曹德旺先生

得于一良友推荐,利用碎片时间有幸拜读了著名企业家曹德旺先生的传奇一生,因《心若菩提》几经波折,原本是受中国多做少说的传统文化影响,曹德旺先生并不想出书,后在2014年一次中美论坛慈善交流会上有人提议,希望有一本书可以让外界透过他看到崛起的中国大环境下企业家的成长故事,从而了解中国企业家。鉴于此,想到是为中国企业家打开一扇世界窗口,于是曹德旺先生动了出书的念头。刚开始是想通过别人来写,后面又尝试通过口述转述的方式,但多是华丽的外衣或者掺杂一些非本意,这不是他想要的。因此就有了现在自传体方式的著作《心若菩提》。也正是这一方式更让我们在读的时候更能被震撼和触动。 由于是碎片阅读,所以给我的震撼并不是波澜壮阔,反而是一种绵延的澎湃,是一种坚定的力量感。

有人说当你看懂了一棵树的成长,就会更明白一个人的成长。从头至尾,回荡在我脑海里的两个标记一个是树,一个是福报。仿佛见证了一颗种子经历了破土而出,施肥淋雨,不断向阳,修枝剪叶,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而施的肥是福报,是心是量。(有福先有量,福从量中来)

一 、 播种 破土而出

因是做了妈妈,所以更多的时候眼里所看所想皆会联想到妈妈这个角色。

曹德旺先生出生本不平,这个不平不仅是出生家世相对好。父亲经商,母亲原也是地主家的千金。后因变故中途转贫,所以9岁读书,后因种种原因辍学,走上了自我摸索结实生长的道路。记忆深刻的是,书中曹德旺先生写打小母亲的一些话就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他们穿的衣服,尽管破旧但是母亲总是洗的干干净净,缝补也总是缝补在内里,尽量不让人看见。尽管在农村,家里也是一尘不染,母亲常说“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都说给孩子好的环境不一定是一套学区房,一位踏实有上进心的父亲,一位明理情绪稳定的母亲也是孩子的好风水。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父母,才为后来的参天大树播下了健康的种子。

二、心即是那参天大树的根 量即是厚硕的叶

如果说母亲播下了健康的种子,那影响曹德旺一生践行理念的便是父亲。曹德旺说他的父亲对他说:做事要多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用心、真心、爱心、决心、专心、恒心、耐心。。。起初不明白父亲,哪有那么多心。但他一点一点践行着。

责任心:刚开始跟父亲卖烟丝,即使生了重病也坚持把烟丝送回家,自己单独做生意卖白木耳欠了大家的货款,也是挨家挨户上门说明木耳被扣的经过并表示日后会一分不少的给付。后来又去工地,本来是挣钱,结果祸不单行工地被烧,他也是担负起责任心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去帮别人渡过难关。到后面应王以晃邀约在山兜农场做树苗销售,他和几个干部子女送树苗,途中听说可能有地震其他人扔下树苗就跑了,考虑到二三十万株树苗是农场乡亲们的心血,他独自一人留守卖出树苗才返回,正是这责任心推动着他一步步将高山异型玻璃厂发展成如今的福耀玻璃。

爱心:从公司实习员工被诊断白血病没有推脱而是想办法为员工排忧解难,到后面遇到很多事他都首先做的是没有推卸而是在一次次真正用同理心去尽己之力,惠及及人。

专心:接手高山玻璃厂(后来的福耀)之后,他多次对工厂进行迭代改革,同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多元化经营政策的推动,除了玻璃,福耀也涉足了房地产、加油站、外贸、装修等多个产业,虽然忙忙碌碌但是都没赚到钱,到最后曹德旺先生决定深化改革,以汽车玻璃作为主业,奋斗终生。他这一生都在汽车这个维度不停的探索精进。

恒心:从小小的高山玻璃厂到立志要制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玻璃。

正是这一个一个的心字成就了这棵参天大树,他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的掌门人,他是世界瞩目的慈善家,捐款超过100亿元。他是首位获得企业界奥斯卡奖---“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的华人。他的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相继打赢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的企业。

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动机决定结果,拥有自尊自爱,向善向上而生的的追求必然会定心肆意生长。

拜读曹德旺先生的一生,也让我深深看到了终生学习和不断阅读践行的力量。不论是以任何一种角色,不论是在何种环境,不论是人生哪一个阶段,我们都不应该放弃阅读和学习。曹德旺先生在自传中提到,不管怎么忙,都会抽出时间读书,报纸、新闻讯息都会学习阅读,也是这个习惯,让他有异于常人的觉察力和决策力,也是因于此,一步步带领成就了今天的福耀。

读着曹德旺先生的传奇一生,我从中学会了两点:

1.作为父母,用自己认真生活纯良的心态给孩子播下健康的种子,这种子迟早会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换他一生不会长歪,并且坚定有力。

2.福报就是赚钱的能力+德行。赚钱不是你想赚钱而是你做的事情值钱。怎么做值钱的事,就是用责任心,爱心,恒心专心更多的心可以帮哪些人解决哪些问题。不断精进学习,你做的事有价值了,你也就有价值了。

曹德旺先生的传奇人生是智慧的人生,如其曰: 入戏、 入角。入戏者,依愿也,入角者,靠信也。

共勉。

读曹德旺先生自传《心若菩提》有感

曹德旺,1946年5月出生,福建省福州福清市人,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团,目前是销量全球第一的汽车玻璃供应商,累计个人捐款已达80亿元。2018年10月24日,入选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

以上是网络上关于曹德旺先生的简介,最近拜读了曹先生的自传《心若菩提》,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我们来看一下福耀集团的企业发展时间轴:

从上图可见福耀40年的发展史和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是如此的同频共振,可以说踏在了每一个节点上——国企改革、欧美的产业转移、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国退民进、上市、全球化。甚至还提前踏了某些点,比如当时的企业承包在国内并无先例,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见真正的大企业家一定是乘国势而起、与大国同梦的。

当然这里面也蕴含了巨大的风险,纵观福耀的发展,初期的几次危机全部来自政治侧,至此曹德旺经过反思确立了自己的原则: 往前走,但永不改变行走的策略——听党的话,严格按政府政策规定办事;按章纳税;尊重所有官员,但保持距离;如有盈利分红,除用于家庭和自身生活费用之外,皆用于社会捐赠 。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专门查了一下福清的地图,此地临海是著名的侨乡,明清就有宗亲结伴在南洋经商,富商巨贾颇多,截至目前有近20个上市企业。福清官员的思想一直较为开放和活跃,初期曹德旺能承包企业、贷出大量资金正是得益于领导的开明。

前几天读了一句黄庭坚的“今生读书已觉迟”,看到曹先生的家庭我想是不是也可以说“今生做企业已觉迟”。曹先生的曾祖父是福清的首富,父亲也曾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但家庭没有给他带来任何财富上的积累——1949年从上海回福清时,翻船导致所有财富消失一空。

家庭带给他的是一种思维和认知上的受益,父亲早年在日本的企业学徒,曹德旺小时候耳濡目染了很多做人、经商的道理,在本书以及曹先生视频采访中看到他一直在重复父亲说过的一些话,想来这是其后 价值观的源泉 。

曹德旺先生的学习能力是一流的,虽然没读过几天书,却自修了财务会计以及mba。说一流是因为他的知行合一,可谓是 知道用到做到 的典范,世间的事情都是相通的,正反走一道, 道裂变术,合术归道 ,可执一而牧天下。

曹德旺先生的人格魅力是一流的,大胜靠德,小胜靠智,诚哉斯言。书中处处可体现他的诚信付出、吃苦耐劳、乐于助人、胸襟气量。我在书中经常可以见到曹先生决策的魄力,也可看到福耀员工对其是一个对领袖的跟随状态。

曹德旺先生的价值观是一流的。他说 企业家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胸怀,国家会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会因为有你而富足。 初读这几句感觉有点大,后来想想正如张载的横渠四句,这三句话可能是曹先生的一种希冀和鞭策——对自己、对后辈企业家。

把此书的结语最后一段放在最后,作为本篇的结尾:回首往事,感触颇深,只恨才疏难以归纳。草就此书,亦非为了博名, 只想将过往所悟与天下共享,祈求众生能有所受益 。

《心若菩提》曹德旺童年的故事

继续阅读曹德旺的自传《心若菩提》。

读到“家庭因病致贫”这一部分。

曹德旺1946年在上海出生。

父亲是福建福清市高山镇曹厝村人。福清是侨乡,自古就有年轻人远渡去学习打工经商的传统。

曹德旺的父亲在日本打工三年,第一年,日本老板只安排他做杂活,煮饭、煮菜、挑水、倒马桶之类,然后晚上就是练习走路、微笑、鞠躬,练习说话的口气,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第二年,去挑着担子到处吆喝卖货。第三年,才回到店里,学习站柜台、接待客人、收货卖货。然后,老板给他说,我能教给你的,你都会了,你可以自己去开店了。于是,他父亲就离开,去他舅公的店当店员。

后来,他父亲说,很感恩这个日本老板,第一年,练他的身板、第二年,练吃苦,第三年,才教他真功夫。这是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一片苦心。

1936年,他的奶奶让他父亲回家成亲,于是他父亲回到高山老家,和他母亲成亲。计划再去日本,因卢沟桥事变取消,他舅公就把他在日本挣的10万元钱寄来,当时的汇率,日元比美元高。一下子很多钱,就开始乱投资。

1947年,全家人决定回福清老家。一家六口回来了,而满载家当的货船却沉没了。

怎么办?

母亲变卖了首饰,在高山买地置房,安顿了下来。因为溃败的国民党74师溃兵把修房子的工人抓了壮丁,家属来闹,他父亲不堪其扰回了上海。

接下来的生活更艰难,他母亲当掉最后的首饰,买了十多亩土地,请舅舅种地。兵荒马乱的,父亲的钱不能按时到,收成不够,孩子经常饿肚子,只能吃两餐。母亲告诉他们,记住不要给别人说家里只能吃两餐,记住:“让人知道了,只会看不起你。”出门“要抬起头微笑,要有志气”。

母亲很注重整洁,家里虽穷,也是一尘不染。

母亲常说“天下没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

“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志气。”

“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

这些话,打小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一个人的童年的经历,他的原生家庭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曹德旺的父亲在日本的经历,铸造了他的性格。一个人经过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的磨练,必然是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人。

他的父亲的性格也影响了他的性格和成长。教会了他用心做事。而他的母亲教会了他要有志气。

童年的回忆,在今天看来已经模糊。那时候,父母在大学当老师,周围的人似乎家庭和收入都差不多。老家还有爷爷奶奶等亲人,农村的条件差,还需要帮助,似乎周围很多家都如此。没有决定生活苦,因为都差不多。只是被告知,要好好读书。但是似乎也就读得不好不坏而已。现在想来,父母是给了他们能给的好的环境和教育,当然也免不了有局限,比如方式方法太过简单。无论怎样,已经是很好的了。也该释然,任何时候,都该去做自己,去做最好的自己。

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为什么看?将心比心,如果是我,该怎么做呢?我想,是扎扎实实地去做每一件该做好的事。在今天,是做好自己的业务,提升业绩,带领团队成员做好每一份业务,成就自己。

​《心若菩提》——曹德旺,一个接地气的企业家

上周在一个公众号看到一篇写曹德旺的推文,内容基本是是曹德旺的一生,才知道他写过一本传记《心若菩提》。虽然以前在新闻上面听说过企业家曹德旺的名字,但是并没有怎么关注过,去年看到《美国工厂》的纪录片,感觉拍得非常不错,展现了两个国家员工不同的观念。我觉得能在两个国家之间都活得很好的是有自己超出常人的能力的,而且说话也比较接地气。

看到两个地方我觉得有必要找来这本书看看。一是里面说他在经济危机来临前就知道经济形势不太好了,我很好奇他是怎么知道的。二是,他在结婚后,又遇到了一个红颜知己,而且这个人还是有夫之妇。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候,他调查了100对夫妻,各行各业的都有,然后他发现,没有一对夫妻是对自己的家庭满意的,最终,他放弃了红颜知己,回到了妻子身边。我觉得这个人还是挺有意思的,别的企业家或者知名人物,可能就如同新闻爆出来的那样成了大家嘴里的八卦,像他这么操作的,估计是没有的。于是就去图书馆找来看,两个晚上的时间,终于看完了。

曹德旺和妻子的婚姻如同在古装电视剧上经常看到的那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个只见过黑白照片的人就结婚了。刚开始并没有多少感情可言,妻子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丈夫,有次做生意失败了,不仅连嫁妆的钱亏掉了,还欠了好多债。他将老婆孩子送到岳母家,对岳母说“我这一去,如果没赚到钱,就不回来了,您就让凤英改嫁他人”,岳母听后非常生气,但还是鼓励他要振作起来,她相信曹德旺的能力。

后来他在外面遇到一个红颜知己,对方相信他是能够干出一番事业的人,俩人无话不说,这时候曹德旺打算离婚了,他写信告诉了妻子,不识字的妻子还是听曹德旺妹妹念的信。妻子说离婚可以,但是房子和孩子要留给自己。一边是结发夫妻,一边是红颜知己,曹德旺陷入了两难,后来如开头所说,他发现没有一堆夫妻对生活满意的,哪怕外面看起来再完美,内里也都是争吵不断,互相不满意,他也就断了这个念头。他后来将自己公司旗下所有的资产,都登记在妻子名下。

不过曹德旺的红颜知己也并没有看走眼。曹德旺在采访的时候说“但是当时我在心里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为她争一口气,让她的姐妹们说起她的时候,能够说她爱的是一个像样的人,一个值得爱的人。 ”

虽然曹德旺的学历并不高,但是他看书并不少,而且属于终身学习者。无论是书本学习,还是技术方面的学习,他都没有停止过。有人推荐会计,他就学习,后来对管理公司也有很大的帮助。自己还买有《新华字典》《辞海》等书。朋友送曾国藩等人的书,他也都看完并收获颇丰。

曹德旺祖上虽然是当地首富,但是到他爷爷的时候已经逐渐衰微,他父亲也靠做生意养家,给了曹德旺不少商业上的教育。父亲的言传身教,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在自传中,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他回忆父亲的话。

曹德旺小时候非常能吃苦,每天一大早就得开始起床,他妈妈也不忍心,每次醒来时候有时候会看到母亲的泪水还没有来得及擦干,小小年纪就要承担起家里的重担。

他比较善于学习,也很有魄力。在工厂的时候,不到一个月,就成为一个修车的行家里手。他比较会为人处世,交友广泛,这些都为他办理工厂,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有着很大的帮助。人也比较善,无论是担心路人喝水生病,倒茶给人喝,还是后来的为自己的员工看病。

我最感到惊讶的是,当时正处于改革的年代,一切规章制度可能不健全,甚至可能初一十五不一样,但是他敢于探索,甚至在看到一些标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时候,还推动国家相关部门,去改正一些问题,促进标准的完善。在反倾销胜利后,还和大学一起,成立了相关的研究室,我想对于个人来说,很多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大概率会找个客观理由退缩吧。

作为一个小人物,我感觉似乎一些大人物很少愿意说话,或者总会在公共场合说一些政治正确的话,可能他们都把一些话传给自己的子女了吧。

一开始也以为《心若菩提》是有人采访曹德旺或者他们公司的人写的,但是看后记,都是作者完成的,在看书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大白话比较多,如果不是作者,可能无法写出这样的心路历程。

因为感兴趣,大致在网上搜索了关于书和纪录片的信息,不少评论区里面有诸如“朝中有人好做官”、“资本家”之类的话,不管实际如何,我觉得这样除了一时口快似乎并不能够学到什么,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如果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东西,那也算是颇有价值了。

限于篇幅,本文只写了其中很少一部分,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涉及到,总的来说,《心若菩提》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读曹德旺《心若菩提》

我花了一天时间把曹德旺的自传《心若菩提》读完了。从曹德旺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财富的另一种可能的存在。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相信大众都可以从他的经历上受到启发。

偶尔看到这本书,买它是出于对这位企业家的好奇。读书之前,我只知道他是玻璃大王,把工厂开到了美国,很敢讲话,又以愿意做慈善而为大众所知。

曹先生的祖父是当地的首富,父亲早年到日本当学徒,积攒了一些财富,后来在上海投资了很多产业,但是在战争年代由于一次运输意外几乎倾家荡产。后来,父亲只能靠做一些小生意来维持家庭。因此,他小时候一度过得比较艰辛,也在小小年纪就知道了人情冷暖。

虽然很聪明,但是因为家境贫困,九岁才入学。聪明但调皮好动的他初中没有读完就辍学在家,跟着父亲一起做生意。十几岁的年龄,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做生意。空闲时间自己找书读。十七岁他就确立了自己的志向,要在商界做出一番事业来。

(回顾曹德旺先生父亲在日本三年的学徒经历,我在想这位父亲大概也是这样磨练他的儿子的。14岁辍学,17岁开始自立门户,同样也是三年时间。)

读完整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

一、他的为人,虽然他很精明强干,请客吃饭接交朋友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似有天神相助。但是他又特别爱惜自己的羽毛,对自己的人品人格声誉格外看重,在巨大的财富诱惑面前,仍然能够做出考虑更长远的选择。这有可能得益于小时候父母对他的教育,他的母亲曾说“做人最重要就是要人格完整,要赢得他人的信任”。 也正是因为他一次次遵从了内心,顾全了别人的利益,生意才能越做越大,路越走越宽。

二、因为他有能力( 划重点!!!不仅仅是因为有钱!!! ),准确的说,是因为他 有经营和管理能力 ,很多办不下去的工厂,最后在他的手上起死回生。供应商在遇到金融危机的时候,他能伸出援手。很多员工在他的带领和大力培养下(送去读厦大MBA),能成长为职业经理人,在福耀玻璃拥有一份事业。在员工或实习生得大病期间,公司能给予极大的资金支持。我注意到文章中曾经有两个地方的领导多次拜访他,早晨5点在门外求见,要求兼并当地的工厂。有外国的供应商感恩地下跪。也有生病员工的家属感恩地下跪。

曾经有两个 20来岁的年轻人,在他的公司实习和工作期间患病,一个是肝癌晚期,一个是白血病。我都替这两个年轻人捏了一把汗。但是他居然说公司负担全部费用。试问有几个私人老板会这样说?能这样说?敢这样说?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和资金储备,纵然他有心,也没有这样的底气去承诺。透过纸张,我感受到了金钱带来的满满的正能量。金钱是真正可以帮到人的!

三、他的善心。他在佛法、教育等很多方面捐赠很多,据说总计达到80亿元。我没有去统计这样的捐款额在中国的富豪中排名多少,但是80亿对很多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财富梦想。而大多数人的人,对财富的期待都源于内心的一个渴望——利己。

从他身上,让我看到了创造财富和运用财富的一个积极的榜样。

在创业早期,他并非没有因为自己能赚钱而欣喜。比如,早期成为万元户。又比如公司刚上市的时候,他在90年代已经身价2亿,他也不是没有着急套现过。但是,后来他逐渐扩大了自己的格局,不再满足于公司一年赚几千万的利润。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好像也看到了人性的规律。早期,财富带来的可能是对个人的一种奖赏。你可以用它来改善生活,比如盖房子。但是后期,当个人生活需求被基本满足,财富带来的可能更多是伴随的责任。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心理学论坛里,还会有人讨论“为什么我不能敞开来拥抱财富?” ”为什么我好像对财富有敌意?“

从曹德旺先生身上,我学到的就是:靠自己超出常人的人品、能力、眼光、才干、胆量、气魄、口才,是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当自己长成一棵大树,就能结出许许多多的果子,这些果子可以滋养很多小动物,它的阴凉可以遮蔽很多路人的太阳。

我们可以把这些果子看成是财富。为什么我们要与财富为敌呢?实在想不出来。

很多网民、老百姓,总是容易看见财富,但是看不见背后企业家们超出常人的付出。财富不是孤立的。不是凭空生出来的。

我想老百姓对财富的恶意、敌意,有可能是来自一些负面的财富故事。比如说,历史上的财主恶霸,做了很多仗势欺人、强抢民女、抢占人产业的事情,这一类的故事,的确曾经也存在过。他们历经几百年、上千年仍然在民间流传,在文化角度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地让人们生出对财富的恶意来。这大概是很多人虽然有这种“财富敌对意识“,但是又不明白自己为何有这种想法的原因。

仔细想想,历史上有没有仁慈富商的故事呢?我孤陋寡闻,还真想不起来。中国人的慈善事业历史又有多长呢?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富裕的民族之一,也许由于他们的教义中早就规定了富人要与穷人分享财富,所以穷人并不憎恨富人,也愿意拥抱财富。

其实,赚钱这个事情,除了努力和付出,胆量和眼光,可能还有一些天赋的因素。比如曹家祖辈从商,颇有家学渊源,母亲也是地主家的千金,在为人处世方面他比很多人占据了天然的优势。换句话说,他大概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虽然没有机会读大学,初中没毕业当农民,但十几岁正好是当学徒的年龄,他恰好没有去读书,而是跟着有几十年经商经验也出海见过世面的父亲做生意,手把手教,几年历练下来,已经颇有些经商的心得。二十岁前,他已经完成了“立志”,要出去闯荡、做一番比父亲更大的事业来。

从做水表玻璃起家,到进入汽车玻璃行业,最后决定终身从事汽车玻璃行业。他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汽车玻璃的历史,还把工厂开到了美国。虽然他英文不算好,但是却获得国际企业家大奖,甚至美国人还以他为题材拍了一部电影。他一直注意形象,如今的确也为中国的企业家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

在20世纪中国不断强大的这段历史中,企业家们对财富的思考和选择,他们的言与行,都能带给我们启发。从这些启发中,我们能够受益良多。

比起学历,更有价值的是一颗好学的心、一颗爱动脑筋的头脑。曹德旺先生就兼具这两样。所以,他虽然初中辍学,但是一直没有停止学习。而且他学的都是对工作有直接帮助的东西。他也更愿意通过用人来完成事业。比如,他第一次创业——水表玻璃厂,找的合伙人就是两个大学生,都是很聪明的人。一个做技术,一个做管理。但是当企业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他用钻研精神,通过借力(上海的专业机构派来的工程师)解决了产品质量问题。

比起学历或官阶,更有价值的是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诚信为本的品德。书中他曾经描述过一个留学归国的博士,其实最后发现就是一个骗子。这样的高学历、低品德的人,其实是危害社会的。另外,他也发现很多学校教育出来的人却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容易人云亦云。而为官的也不乏有用谎言诓他之人,他也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人的厌恶。

所以,我们经常说,为什么很多老板没有读很多书,但是当老板。而很多学校出来的研究生、博士,却是在打工呢?从曹德旺先生的经历里,我们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星云大师说,其实修行并不是要躲到深山里去,而是在人间就可以修行。我想曹德旺先生大概就是这样一位俗家弟子。他曾经还真的想过要出家,但是有福报没有佛缘。大概他就在世间修行吧。做好自己的事业,帮助能帮助的人。

星云大师还说,懂得运用自己的财富与大众分享,才是真正的富贵之人。因为“布施也是一种修行,可得无量无边的福报。” 这让我想起犹太人的教义中也有类似的建议,即富人拿出自己财富的一部分来分给穷人。这大概是自古以来,聪明的东方人和犹太人都谙熟于心的与金钱的相处之道吧。

这大概是为何曹先生的自传叫《心若菩提》的原因了。

心若菩提曹德旺(心若菩提曹德旺电子书在线阅读)心若菩提曹德旺(心若菩提曹德旺电子书在线阅读)


曹德旺自传【心若菩提】读后感

读前:

最近关注时事,诸多大佬商场折戟,唯有任正非和曹德旺声音越发响亮,在弘扬主旋律的大风向下能频现身影,一定有其比一般企业家更为出众之处。

曹德旺这个名字第一次听是美国一部讲述中国在美办企业记录片《美国工厂》获得奥斯卡奖,之后各种媒体推送零碎的曹德旺的访谈视频,只言片语中坦诚和直言的风格透露出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气度和格局。这也使我对他产生兴趣,一次抖音推送是关于他写自传的经历,就果断买了这本《心若菩提》,看后产生强烈共鸣,杂七杂八写一个读后感,推荐给朋友们。

本书有太多关键词,我只拎出自觉的有代表性的关键词来做分享,如有不同意见或补充欢迎交流。

【学习】

第一个关键词“学习”,但凡是一号人物应该都离不开这两个字。曹德旺只有小学学历,初中因为撒尿到老师头上而辍学,所以一个在大家眼中的坏小孩,却一直保持好奇与好学。他提到一个细节,就是从来不借书给别人的,因为爱书如命,可能是因为没有书读更珍惜读书。

读书学习有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辍学后自学认字;第二阶段文革后期读文学经典和会计学;第三阶段有成学习哲学和MBA课程;第四阶段转型期学习聚焦;在人生每一个重要阶段,他都是靠着虚心求教和读书学习来提升自己,但除了字面上的读书更多的是实践与虚心求教,书中经常提到要向任何一个人学习,从乞丐到国外先进实验室,无不把学习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原则】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写过一本书《原则》,写了自己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成功的原则。曹德旺这本传记却也是曹式“原则”;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可以说是典型的野路子,却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处事原则。

一、对国家曹德旺有着非常重的家国情怀,把对国家的忠诚和民族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为他深知他的一切是国家给予的,懂感恩不忘本;二、对事业有很强的责任心,不管是从个体户贩卖烟丝.水果.木耳到承包高山异形玻璃厂,都倾注所有。有一个故事不是轰轰烈烈却让我影响深刻,他贩卖白木耳被扣后被逼去修水库,水库上因为一场火灾把库房的板车给烧了。他主动请缨塔一个小棚修起了板车,吃饭靠别人施舍,睡觉在棚里,没洗澡洗脸日夜不停修了一个月,最后得到上级认可之后获得更多收益。这让我想起了稻盛和夫,他也是因为低谷期不眠不休专研工作,最后研发出京瓷的新型材料。成功的人总有一种能力就是倾注所有的专注力和责任心。三、对人真诚友善,乐善好施;四、做生意讲“利他”为他人着想,为行业着想,为环境和子孙后代着想;五、对不平事,决不妥协,书中有大概三四处写的贪污受贿后曹德旺的处理原则:“原则面前无等级”,其中处理高分子公司高管贪污的的故事,因果报应,引人入胜。和国企和国外打官司,不赚钱只为一股正气。曹德旺应该是唯一敢说自己是无原罪的企业家,因为他的处事原则不贪污受贿,爱国守法。

【智慧】

用佛教的话讲曹德旺是极具“慧根”的人。非常聪明,做事非教条,能脚踏实且灵活运用还胆识过人。曹德旺总能用自己的处事哲学和智慧去解决一个一个难题。比如摔奖杯事件,曹德旺赞助了一个国际龙舟赛事,但上级领导承诺的冠名权没有兑现,然后有了曹德旺奖台上摔奖杯的壮举,看似鲁莽冲动,但却包含了处事的智慧,首先,是责任归属,对上级领导发飙不是一般人敢做,但是你在理,上上级追究起来也不会对你怎么样,其次,在事件品牌影响力远胜于一次冠名,再次,在政府及社会各方也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招牌,曹德旺不是那样好惹的,曹德旺背后是“有人的”,最后以一封检讨信博的美名,有勇有谋是为智慧

【得人心得天下】

一个人走个块,一群人才走的远。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背后一定有一群卓越的追随者,而要想人追随,必须得人心,同心同德才能聚势。曹德旺爱兵如子,书中就有两个得绝症的员工的故事令人动容:一个白血病员工还是实习生,公司无计成本抢救,最后不仅赢得了这个青年的生命,更赢得了跟着曹德旺的所有人的人心!和几十万人民币比,人心又能值多少钱呢?

还有一个高管3倍高薪也没有被挖走,就因为曹德旺一句话:“可以让你生病的小孩和老婆住我家”,让高管热泪盈眶,这是曹德旺的品行和个人魅力,真诚且脱口而出的话,却俘获人心。有时候真感觉人心无价,特别是公司困难或者需要大家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时刻,有时候是不能用钱去衡量的。

【时政与反哺】

记得一个曹德旺访谈,曹德旺是要有政治自信,企业家要讲政治,要与国家保持一致。确实曹的成功一直是政治经济改革先行者,也是跟随时代潮流发展的弄潮儿,每一步都跟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做小生意靠智,做到大生意靠运,国运就是做大生意必须得领悟的。最近很多企业栽跟头,就是对国策领悟不够。

曹德旺还有一个觉悟就是“福报”,赚钱到了一定程度就不是自己的钱了,是国家和社会的,慈善捐献企业家之最,修路修寺建学校等造福一方和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没有这两个觉悟在你的生意是做不大的,因为你没有那个“福报”

【信仰】

曹德旺应该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四问石竹寺庙高僧,对曹德旺影响非常大。作为一个企业家,精神世界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的,肩上扛着家庭事业社会各方面的责任,作为老板又很难依靠别人,企业家的路是孤独的。当曹德旺成功之后为了追求人生意义甚至想过出家,终因为“有佛报,无佛缘”作罢。但作为企业家的信仰是什么呢?

国家会因为有您而强大。

社会会因为有您而进步。

人民会因为有您而富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