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柴静专访李阳 柴静专访视频

柴静《看见》: “他人经受的,我必承受”

01

最近在看柴静的书《看见》,书中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强烈的生命印象: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也许生命与生命触动就在那一瞬间,然后我去认真了解柴静,走进柴静,思考柴静。

02

看了好几期她当年主持的节目《看见》,被柴静的冷静、犀利、自带的温柔所深深折服,更被节目中的故事和人唏嘘不已。而柴静的书《看见》,记录的是十年做记者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

作为曾经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看见》栏目的主持人,柴静是专业的, 是具备职业道德感的,她始终站在新闻的第一线,关心新闻中的人,就像她当年被陈虻招进来的一段对话:

“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

“我关心新闻中的人。”

作为一名记者她不仅影响着新闻中的人,影响着80后那一代人,我相信今天的我们,也被她影响着,被她对真相的执著精神所影响着。

记录下来的文字,走过的路,留下来的节目,是一个人的记忆,是一代人的写照,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

读过她的文字,看过她的节目,感受过她采访过的人物,想深深地感谢柴静:谢谢你,让我们了解了我们曾没有经历过的年代,但我们也必须记住的历史。

03

在这本书里,有一章的名字叫《沉默的尖叫》。我当时就很好奇,为什么叫沉默的尖叫?读着读着我明白了,真的刷新了我的认知。

柴静专访李阳 柴静专访视频柴静专访李阳 柴静专访视频


这些女人身上都有一个标签,以暴制暴。她们既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也是犯罪者,因为她们杀害了自己的丈夫 。她们都是被判了重刑,十五年,无期,死缓,有的死刑已执行。

“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柴静说。

对,我们只是看到了这些女人们杀害了自己的丈夫,但背后的真相又知多少?

当时面对国外已经成熟的“受虐妇女综合症”,即只要获得专家鉴定就可以获得轻判甚至无罪释放,但当时在中国还不被认同。

当时柴静采访并主持的这期节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思考。后来我们国家的有关家庭暴力法这一块也越来越完善。节目播出后,这些监狱的女人们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各方的帮助下,有的女人在减刑,有的已出狱。

了解到这里,我知道了原来在70年代结婚的很多农村妇女承受着我们现在都无法想象的家暴,书中一个叫安华的家暴经历者,让现在的我们想都不敢想的。

书中这样描述:

“她穿着蓝白相间的囚服,一只眼睛是鱼白色,是出事前几年被丈夫被酒瓶砸的,啤酒流了一脸,”

安华自己叙述道:“瓶子砸在眼睛上爆炸了,一下就炸进去。”

柴静专访李阳 柴静专访视频柴静专访李阳 柴静专访视频


“眼珠子好像要掉下来。”作者在书中写道。

但安华没有还手,被打了二十年,也忍了二十年。每次一喝醉酒,安华的丈夫就拿刀,就闹,就暴打,但最后一次她没有忍,直接爆发了。

再往后读,家暴不单单发生在农村。书中也记录了当时轰动全国的李阳家暴事件。

柴静专访李阳 柴静专访视频柴静专访李阳 柴静专访视频


柴静写完这本书的时候是在2012年,采访这些女人是在2005年,如今我们的国家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暴力法》在2016年3月1日也正式施行,13年后今天的我们再来思考这些事情就没有多大的价值了吗?

柴静在《沉默的尖叫》最后写到“ 他人经受的,我必承受。”

04

前段时间一个五年支教20多所小学的94年的小姐姐也说过类似这样的话: 鲁迅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殷沙漫,五年支教20多所小学,走访了30多个偏远土家苗寨做调查,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希望让孩子得到应有的素质教育。

一开始从自己的单打独斗,到现在影响全校1000多人参与公益支教,通过发倡议,做公益项目为不同地区的困难学生策划物资募集活动,为多个贫困小学的240多个孩子筹集了价值5万元的物资。

上大学时她选择了偏远的湘西,如今她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这样她可以继续在这里支教。

她的同学说她是做公益的疯子,她的父母说“她是个很坚定的人,看到她这么用心,作为母亲我也只能支持。”她的学生邀请她端午节去他家里做客,学生说:“殷老师来,我要亲自露一手,给你炒肉!”

殷沙曼说:“鲁迅说过‘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我们种下一些种子,总有几颗能发芽,这就是我坚持的动力和意义。”

沙漫94年的,完全可以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大学生一样,过好自己的生活。但是她说小时候生病住院的时候,有很多志愿者来帮助我们,我当时就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

如今她成为了他们,甚至比他们做得更好,在公益的道路上也走得越来越远!

沙漫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时代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我们在这个时代看见了她的美丽!

05

沙漫在五年之中,看见了种子在发芽,在成长。

柴静在十年之中,看见了她新闻中的人物在跳动,在重生。

十年之间,大到非典,两会,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小到农村土地问题,缺乏对孩子沟通引起的教育问题……在柴静那个时代几乎每个重大事件现场,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也能在新闻第一线,看到她对生命细微的观察和尊重。

《看见》一书中,柴静记录下来的是淹没在宏大事件中的动人细节,也算是为时代留下私人的小小注脚。

今天的我们呢?我们是在消费这个时代,还是以我们这一代的方式留下来什么呢?记录点什么呢?

20多岁年纪的我们也许没有取得骄傲的成绩,没有丰功的伟绩,更没有在某一领域取得建树。没有,就代表我们没有义务为这个时代发声,留下属于自己独特的印记了吗?

泰戈尔说过: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我曾经飞过,我已拥抱,即使我做的事情很平凡,但那又怎样?

柴静在接受一个采访时说:“我希望我将来的孩子可以知道他的妈妈也曾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努力过。”

那,我们呢?

李阳疯狂英语苏醒老师的简介

苏醒

全国青少年协会激励导师

2008北京奥运会运动员和志愿者培训班讲师之一

李阳疯狂英语四大王牌讲师

海科大客座教授

东方航空公司口语特邀培训师

如何评价柴静在李阳家暴事件中的采访

在家庭暴力问题跳脱出私人领域,转向公共领域的前提下,家庭暴力越来越多地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在媒介作用下,这一问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看见》柴静专访李阳家暴事件为例,结合媒体在报道家庭暴力问题上的表现,分析媒体报道的得与失,以期对于媒体如何做到平衡报道,在家暴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提出相关建议及改进措施。

柴静针对虐童事件的专访

在家庭暴力问题跳脱出私人领域,转向公共领域的前提下,家庭暴力越来越多地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在媒介作用下,这一问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看见》柴静专访李阳家暴事件为例,结合媒体在报道家庭暴力问题上的表现,分析媒体报道的得与失,以期对于媒体如何做到平衡报道,在家暴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提出相关建议及改进措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