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本文目录一览: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的意思

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意思是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2,该诗句出自唐代杜甫所作的《八阵图》,全诗原文如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白话文释义: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而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而三四句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什么?

功盖三分国

孔明根据隆中对策,一步步帮刘备建立势力,与孙权曹操各霸一方,三分汉土,形成鼎立局面。孔明在促成这种局面上有功劳。

名成八阵图

孔明根据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列八卦阵,名扬天下。

“名成八阵图”是指:

。。。却说陆逊大获全功,引得胜之兵,往西追袭。前离夔关不远,逊在马上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遂勒马回顾众将曰:"前面必有埋伏,三军不可轻进。"即倒退十余里,于地势空阔处,排成阵势,以御敌军;即差哨马前去探视。回报并无军屯在此,逊不信,下马登高望之,杀气复起。逊再令人仔细探视,哨马回报,前面并无一人一骑。逊见日将西沉,杀气越加,心中犹豫,令心腹人再往探看。回报江边止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逊大疑,令寻土人问之。须臾,有数人到。逊问曰:"何人将乱石作堆?如何乱石堆中有杀气冲起?"土人曰:"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陆逊听罢,上马引数十骑来看石阵,立马于山坡之上,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逊笑曰:"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遂引数骑下山坡来,直入石阵观看。部将曰:"日暮矣,请都督早回。"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正惊疑间,忽见一老人立于马前,笑曰:"将军欲出此阵乎?"逊曰:"愿长者引出。"老人策杖徐徐而行,径出石阵,并无所碍,送至山坡之上。逊问曰:"长者何人?"老人答曰:"老夫乃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也。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临去之时,曾分付老夫道: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将军从死门而入,料想不识此阵,必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特自生门引出也。"逊曰:"公曾学此阵法否?"黄承彦曰:"变化无穷,不能学也。"逊慌忙下马拜谢而回。后杜工部有诗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陆逊回寨,叹曰:"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于是下令班师。左右曰:"刘备兵败势穷,困守一城,正好乘势击之;今见石阵而退,何也?"逊曰:"吾非惧石阵而退;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今知吾追赶蜀兵,必乘虚来袭。吾若深入西川,急难退矣。"遂令一将断后,逊率大军而回。。。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自哪首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自唐代杜甫《八阵图》。

原文: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此典句出自[唐] 杜甫《八阵图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①盖:超过。

②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③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④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⑤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石不转”,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遥;同时,这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

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意思

功盖三分国,是说诸葛亮隆中对策,使得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诸葛亮曾经联合东吴,是赤壁之战的主要功臣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在东吴的关系,和他自己的外交才能说服孙权,孙权也许未必愿意和刘备联盟,帮助刘备,也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名成八阵图有两种解释:1、三国志·蜀书·卷五记载,诸葛亮曾经有过八阵图.据黎东方老先生分析,这只不过是古代行军打仗的八个阵法,花成图,即八阵图,也就是八个阵图.但是如果按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打仗的时候使没使用过这八阵图还待考,就更别提“名成”二字了.

2、诗人不是史学家,在唐朝以前的史书,很少提及诸葛亮.唐朝的时候,小说野史开始流行,杜甫很可能和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一样,以为诸葛亮拿石头摆了个八阵图.文学家这种“羽扇纶巾”的事情很多.即使如此,说名成八阵图,也有点勉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