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西路军的悲壮历史简介(西路军的悲壮历史简介图片)

清明祭之西路军的血色记忆...读后感

这是一座红军烈士纪念碑,在甘肃省张掖市的各个县,像这样的纪念碑还有很多。73年前,红军西路军将士曾把鲜血洒在了这里。

2010年清明节前夕的一天,记者在这里遇到了一位西路军将领的后代——西路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大将的女儿王宇红。她想亲眼看看给父亲王树声大将戎马生涯留下痛苦回忆的地方。

作为西路军的副总指挥,王树声大将很少在家人面前提及这段峥嵘岁月,但是在父亲的只言片语中,王宇红分明能感受到父亲心中那种不可言状的痛。

是什么让王宇红有着这么深的触动?红军西路军将士的牺牲又是怎样的悲壮?

在临泽县梨园口战役纪念馆的烈士墓中,两千多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烈士墓边生长着一种很特殊的杨树。当地人说,西路军将士的英灵没有飘散,而是久久地注视着这块血染的土地。

梨园口战役纪念馆讲解员张雁:“我们墓顶上这棵树就是大家所说的一种叫‘红军杨 ’,也有叫‘红心杨’的一棵树。现在我给大家打开一截树枝看一下。这棵树的树枝它掰开以后中间有一个非常规则的五角星图案。据我们当地老人讲,是因为有烈士的英灵在庇佑着它,所以它会长出五角星来,但是不管是怎样的一种说法,我认为都代表着人们对烈士的一份哀思。”

红军西路军于1936年9月开始西征,由徐向前担任总指挥,共计两万一千八百人。他们担负着进军新疆,打通中苏联络线的重要任务。

半年后,一路上一直与国民党马步芳部血战的西路军将士,在祁连山梨园口附近的倪家营子和“马家军”展开最后的决战。40天的激战后,西路军受到重创,损失三千余人,再无西进之力。

在倪家营子乡的汪家墩村,至今还保存着一个巨大的土墩。这是汪家墩村名字的由来,也是当年西路军将士和“马家军”激战的堡垒。虽然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雨侵袭,但墩外墙上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

讲解员张雁介绍说:“汪家墩碉堡它从外形上看像是一座土碉堡,但是在解放之前它是我们河西走廊有钱人家的一种民宅,它是当地汪姓村民为抵御强盗而修建的。且易守难攻,因此被红军作为前沿阵地,有30军88师3营教导员周纯麟带九连防守,经过一昼夜的激战以后,消灭了敌人有五六百人之多。”

虽然有巨大的土墩防御,并且“马家军”最终也没能在这里得手,但扼守在这里的九连一百多官兵,最后也只剩下了九个人。这场恶战在汪家墩村人的心里是一段永远也忘不掉的记忆。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为无法厚葬西路军将士而背负着沉重心事的倪家营子人,终于等到了告慰英烈们的机会。在财政支出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当地群众就自发来到当年的各个战场,为烈士们清理遗骨。

最终倪家营子乡为清理出的一千多具西路军将士的遗骨,在汪家墩村建造了一个安息之地。

1986年,西路军梨园口战役纪念馆开始修建,在临泽县英勇牺牲的西路军将士们终于要彻底安顿下来了。这一次,当年掩埋过西路军烈士的村民们又带着自己的后代来到了这里,这或许是他们能为西路军烈士做的最后一件大事了。

汪家墩村村委会原党支部书记白世生回忆说:“1986年的时候要往县里埋,我们拿十二个箱子来这儿挖,十二个箱子没装完,上千个头呢,光头就上千个呢。他们说已经装不下了,最后他们就回去了,他们扎了好多红布袋子,一起装在红布袋里装走了。”

烈士们的遗骨整整装了十二个大箱子和十一个红布袋。他们终于在梨园口战役纪念馆的烈士墓中静静地长眠。

不知道对不对、仅供参考

九死一生!西路军召开紧急会议:兵分三路!得以保留一批革命火种

西路军妇女团慷慨赴难、与敌血战之际,经九死一生而幸存下来的3000 多名西路军指战员集中到了石窝山的雪岭上。石窝是由层层叠叠的山峦和深浅不一的沟壑接连在一起,看上去像把圆形的椅子,左右两道大一点的山梁有如椅子的两条腿。左边的山梁不陡,石头缝中长有荆棘和野草,右边的山梁上覆盖着矮小稀疏的灌林。两道山梁会合的顶部,有一个很窄的坪口,直通山的南面。东面一带是悬崖峭壁,崖下有个很大的石坑,里面乱石嶙峋,凹凸不平,当地的裕固族牧民称其为"石窝"。

14日晚,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此召开了最后一次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在悲壮肃穆的气氛中作出三项决定:陈昌浩、徐向前脱离部队,回陕北向党中央汇报西征情况;撤销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成立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由李卓然、李先念、李特、曾传六、王树声、程世才、黄超、熊国炳组成,李先念负责军事指挥,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剩余人员分为三个支队分散游击,伺机东返。会后,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成员联名向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出了最后一份电报:"今天血战,部队无弹,饥渴,损失甚大,已战到最后,确实现存两团余兵力,伤亡及牺牲团级干部甚多,只有设法保存基干。军政会决定徐、陈脱离部队,由卓然、先念、传六、树声、世才、黄超、国炳等组工作委员会,先念统一军事指挥,卓然负政治领导,受工委直接指挥…"

黑夜降临了,巍峨的祁连山被黑暗吞噬下去。寒风怒吼,漫天大雪从高峰上、峡谷中猛扑下来,像沙粒一般抽打着人们的肌肤,寒彻骨髓。

午夜时分,部队趁着夜色开始分散转移,徐向前、陈昌浩带着警卫员骑马离开了部队。至此,西路军西进的战略行动以失败告终。

对于下步的具体行动方向,石窝会议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沿祁连山往东打游击,伺机突围回陕北。二是沿祁连山西行,摆脱敌人追击,寻地休 养生 息,再图他举。因为目前敌人重兵云集在东面,如果东行,正好是自投罗网。

转移途中,新成立的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就行动方向进行了紧急磋商,最后决定兵分三路:王树声、孙玉清、李聚奎、朱良才等率红9军余部五六百人为右支队,向东行进,到右翼大山打游击;张荣率教导团、特务团一部及伤病员、妇女团余部近千人为中支队,在祁连山就地打游击;李先念、程世才等率红30 军余部五个营和总部机关人员千余人为左支队,向西行进,到左翼大山打游击。西路军工委会随左支队行动。

各支队立即行动起来,进行整编,将带不走的武器、电台等装备尽数砸毁,并把一些不能跟随部队行动的伤病员组成若干小单位,派部队掩护打游击。

在漆黑的夜色中,这些九死一生的西路军指战员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洒泪而别,迈着沉重的步伐朝不同的方向转移。15日19时,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向党中央和军委主席团发电,报告了分兵情况和具体的行动方向。

17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复电李先念、李卓然,同意成立工委会和分为三路游击,并指出:"你们应以主动的游击战争,独立争取自己的生存及发展。"

西路军分散行动后,部队一时很混乱,特别是主要由伤病号、妇女和孩子组成的中支队。因为大部分人员没有战斗力,只有一个百余人左右的步兵连掩护,有枪少弹,战斗力不强。出发后,中支队就紧紧跟随在右支队后尾行动。

15日晚,右支队与马家军1个旅在祁连山脚下的红湾寺遭遇。王树声指挥右支队占据有利地形,阻击敌人。战至16日,虽打退敌人的十余次冲锋,毙敌百余人,但因众寡悬殊,自身遭到重大伤亡,大部被敌冲散,余部向东南方向突围。

紧跟在右支队后面的中支队被敌人的搜山部队冲散,绝大多数牺牲,支队长张荣被敌人杀害于梨园口,另外一部分伤病员和妇女、小孩继续随右支队行动,中支队就此溃散。

不久,右支队也被敌人冲散,孙玉清、熊厚发等大部指战员牺牲,小部突围后分散活动,陆续回到陕北和流落到河西等地。

李聚奎、朱良才、徐太先和方强等人带着十几个通讯员分散下山,历尽艰难,回到了延安。王树声、杜义德等带着数十名干部和警卫员、通讯员在祁连山中坚持了近三个月之久,于6月12日走出祁连山,后分头行动,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化装返回陕北。

左支队和西路军总部在向西行进途中,决定成立一个干部支队,毕占云任支队长、曾日三任政委,由西路军总部和各军的一些中、高级干部及机关后勤人员共 200余人组成,准备在祁连山中打游击。

与左支队分开后,干部支队在冰天雪地的祁连山中活动了较长时间,与敌苦苦周旋。期间,他们曾多次想找一个山口突围出去,但因每个山口都被敌人死死封锁住而失败,人员也不断减少,最终在肃南白泉门被打散。曾日三、吴永康战死,张琴秋、刘瑞龙、欧阳毅、张然和、毕占云、方震、辛元林等人冲出重围,历经艰辛返回延安,大部分人则下落不明。

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等率领左支队单独进入祁连山深处打游击。当时的形势万分险恶,东、北面是马家军重兵集结地区,南面的柴达木盆地也是马步芳的势力范围,只有西面渺无人烟的冰山雪岭,敌人力量薄弱。于是,左支队的领导果断决定由此翻越祁连山,突破重围。

这一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居住在此的裕固族、蒙古族牧民,有的为左支队带路;有的以各种方式资助左支队,救助流落人员;有的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伤病员,给身处困境的红军指战员以极为宝贵的支持和帮助。

裕固族青年东格那为左支队当向导,走过了祁连山中最寒冷、最险峻的地段。4月3日,左支队翻过陶勒雪山,进入祁连山南麓。7日,在考克塞地区得到了蒙古族牧民诺尔布藏木支援的300只羊。休整三天后,左支队在诺尔布藏木的带领下,经花儿地、硫黄矿,沿疏勒河支流穿过野马河谷地,于15日到达祁连山西端的要隘龚岔口。次日到达位于肃北县鹰嘴山南麓的石包城,此时左支队只剩下 850多人。

当日17时,西路军工作委员会致电援西军并转中革军委:"为争取先机,我们遂改向安西前进。到安西后稍作休整,即向星星峡进。请设法与新疆交涉并请远方派人到星星峡接我们,最好由 汽车 带粮到该地。"

石包城一面临水,三面石包,城墙是由岩石堆砌而成的,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城虽不大,只有10多户人家,却是山里山外商旅和牧民物资交易之地。左支队在此购买了一些粮食和牲畜作为口粮,休整了三天,并意外地从一位由安西来石包城做生意的湖北商贩口中得知,安西城防守力量薄弱,只有敌军的一个排。

李先念等人十分兴奋,决定改变经敦煌进入新疆的原定计划,直趋安西。21日,历经劫难的左支队终于走出了茫茫祁连群山。

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安西,又名瓜州,曾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世界风库"之称。在狂风怒号声中,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左支队相互搀扶着,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艰难而又坚定地顶风向前,一路西行……21日,左支队到达安西县西南方的踏实乡蘑菇台。此地距安西城70公里,毗邻的万佛峡榆林河岸边有座道观,道长名叫郭元亨。

郭元亨原名郭永科,高台县南华人。深受兵祸之苦的郭道长起初十分紧张,在听了红军将士的宣传后才放下心来,表示全力帮助左支队。他说到做到,先后送捐助了小麦2石4斗、面粉200多斤、黄米6斗、胡麻油30斤、盐4袋、羊20只、骡马各1匹,使左支队又一次解决了吃粮困难,摆脱了饥饿的威胁。

临行前,程世才亲笔签名给郭元亨留下了一个清单,感激地说:"我代表西路军左支队全体指战员向你表示衷心的感谢。不久的将来,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这张收条请妥为保存,所借粮食、牲畜,革命胜利后如数归还,将来不管我在不在,只要有这张条子,就一定能找到革命队伍,大家会帮助您的。"1961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的程世才给安西县人民委员会致信,赞扬郭元亨"在革命艰苦岁月里帮助了红军,实为可贵"。

24日,左支队进至安西城南25里的十工村,做好了夜间攻城的准备。然而,这时敌情发生了巨变,马家军刘呈德团的两个步兵营和直属手枪连进驻安西城。对此,左支队一无所知。

当夜,左支队边打边撤,来到了安西城西的王家营子等村及周围的五营村、康家楼村各庄院。天亮后,上千名敌军步骑兵追出城外,从两侧包围了王家营子,发起猛烈进攻。

左支队凭借大刀、手榴弹坚守了一个白天,击退了敌人多次进攻,自己也伤亡七八十人,红263团政委钟立斌牺牲。

天黑后,李先念下令将所剩部队重新分编成三个分队:红30军为第一分队,负责打前锋;红9军为第二分队,负责殿后掩护;总部和直属队为第三分队,走在中间。晚上11点,左支队撤出庄子,突出重围,向西北方向急行90里,于26日拂晓到达由甘入新的要隘——白墩子。

位于兰新公路边上的白墩子是个很小的村落,只有几间房子,村口有两个沙丘。左支队一边准备吃饭,一边挖工事。

天刚刚放亮,敌人就追上来了。左支队利用路边的沙丘和挖好的掩体阻击敌人,打了整整一天。

敌人见从正面攻不动,就从两翼包抄。程世才手握"快慢机",亲自指挥部队向扑来的敌人猛烈射击。敌军骑兵像潮水似的退了下去。程世才不敢恋战,带领部队乘天黑且战且走,与李先念带领的掩护部队会合,向红柳园转移。

左支队西行约半个小时后,戈壁滩上出现一道环形沙脊。沙脊上散布着两三个废弃的碉堡,沙脊中间如一块平阔的盆地,上面长有红柳,还有几间废弃的房屋。这就是西进新疆的必经之路——红柳园。

这时,敌骑兵又尾追上来。双方展开了一场殊死拼杀。这是西路军与马家军的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

左支队以沙脊为依托与敌激战。马家军人多势众,而且是骑兵,一下子就把红军阵形冲散了。为迷惑敌人,李卓然命令把各军、师、团、营、连的旗子都打了出来。但无论打出多少旗子,左支队就这几百号人,弹药更是所剩无几。敌人怎会轻易上当,进攻得更猛烈了。

战斗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左支队在弹药耗尽后就用大刀、刺刀、枪托与敌搏杀,虽击毙敌营长马加良等军官十余人、士兵近百人,但敌人仍如潮水般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攻击。

激战中,红30军师政治部陈才智英勇牺牲;师长刘雄武身负重伤,从此下落不明;红四方面军总部译电组组长陈茂生负伤倒地,用尽平生最后的力气将仅有的一部电台砸烂……最后,左支队一部还是顽强地杀出了血路,向西突围而去。

4月底,左支队400余人历经千辛万苦抵达甘新交界的星星峡,在党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接应下进入新疆,结束了艰苦悲壮的西征,也为红四方面军保留了一批革命火种。

1988年10月1日,临泽县城盛大集会,16辆车装载1000具西路军遗骨

1986年春,临泽一县西路军陵园搜寻红军遗骨的工作,在靠近祁连山脚下的梨园口等地紧张地进行着。

梨园口——充满鼓瑟弦乐之音的美妙地名。它同倪家营、红石窝山一起被写进了红西路军征战史中。

《临泽县委党史大事记》中记载:

……3月11日,西路军突围撤出三道硫沟,星夜兼程,沿山撤往梨园口。12日晨,西路军撤至梨园口,又遭故围追堵截,我九军因担负掩护,奋力拼搏,杀敌众多,击毙马彪旅团长谭呈祥、马占成等。九军自身伤亡重大,军政委陈海松、军政治部宣传部长黄思彦、25师政委杨朝礼、回民支队司令马有明及总部供给部长郑义斋等众多同志壮烈栖牲。在梨园河谷,红三十军与敌展开拼杀,因敌众我寡,264团全部丧失,政委黄英祥负重伤,263团伤亡过半。

晚,西路军余部3000余人趁夜撤出梨园口,向南疾进,转入祁连山中。

徐向前同志在《 历史 的回顾》一书中对梨园口阻击战,也有一段详尽的回忆:

……梨园口是入祁连山的口子,三面环山,中间有些民房。部队赶到这里,敌骑兵跟踪而来。祁连山的山头,一般坡度不大,不像四川的高山,一壁千仞,险不可攀。敌人的战马,一个冲锋就能跑到山顶,上山下山,如履平地。我九军为掩护三十军展开,拼命与故争夺梨园口两侧的山头。指战员杀红了眼,光着膀子,拿着大刀,和敌骑兵肉搏。不到半日,我九军仅剩的半个团约1000余人,绝大部分拼光。军政委陈海松、二十五师政委杨朝礼等一些领导干部,均壮烈牺牲。嗣后,故倾其全力向我三十军阵地压迫。为掩护总部机关和伤病员安全向山里转移,三十军指战员前赴后继,顽强与敌搏击。梨园口内战马嘶鸣,白刃交加,血肉横飞,战况极为惨烈。当天,我264团全部拼光,263团也大部损失。

12日,我们率西路军仅剩的3000余人,边打边撤,进入祁连山里的康隆寺地区。

5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梨园河内外,山河依旧。两侧高山起伏,重岩叠嶂,淡红色的岩壁气势森严。梨园口的东岸山坡下坐落着梨园堡,东侧是寺湾村,南岸是南台子村等。听当地人讲,清朝顺治十五年时,地方官吏为内防“黄番”,外防“边患”而设置梨园营。及至康熙、雍正以来,都在此驻兵设防, 历史 上就是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0世纪30年代,正义与邪恶两股力量又在此撞击,迸射出的 历史 火花,久久不散。

某年秋,一位老将军来到梨园口。他一脸悲壮之色,挥手喝退随从,踉踉跄跄独自徘徊在山野间,走走停停,寻寻觅觅。将军的身影像一具石像在秋风中肃立,很久很久。后来,他突然双膝落地,面向祁连山,长跪不起……

1982年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领导有远见,首次把反映西路军事迹的革命 历史 题材片《祁连山的回声》,奉献给当时那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广大人民群众。这部影片反映的是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在祁连山掩护大部队转移时,战至全团覆没的壮烈过程,影片选择在梨园口实地拍摄。在该片中扮演妇女团团长的演员,是中国妇孺皆知的中央电视台中光彩照人的女主持人倪萍。她和剧组的伙伴们在梨园口电影拍摄现场,深深地被红军女战士英勇阻敌,失利后宁死不屈,与敌同归于尽的事迹所震撼,演员们一个个悲愤异常,感情失控,沉浸在 情感 的旋涡中难以解脱,以致电影拍摄计划几次更改……

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溟溟薄雾,凄凄衰草,一排老少胸佩白花,弯腰鞠躬。这张照片记载的是1990年11月5日,在梨园口上空撒放徐向前元帅骨灰的徐小岩等8位徐帅亲属亲临梨园口战场凭吊先烈时的情景。徐帅的儿子、儿媳、女儿、孙子们每人将一束花摆放在秋草瑟瑟的黄沙地上,长时间的低首默哀。照片气氛凝重,十分感人。

有人绘声绘色地说:每年农历祭祀亡人日子的夜晚,梨园口内外能看见火光闪闪,人影幢幢,年年如此。某年七月七日夜晚,亲眼看见和听见河谷中有无数四川人说话、叫喊,有队伍杂乱的脚步声,还有战马低低的嘶叫声,好像队伍人很多,绕过南台子向远处去了。

那年的那一天,刚从倪家营、三道硫沟突围而出的西路军,又被马匪军近万骑兵、步兵、民团紧紧围困在梨园口一带的山沟和河谷中,进退不仁序。隆冬的夜晚,风疾天寒,星稀云重,激战后剩余的数千勇士们一个个衣衫槛褛,腹中无食,面色焦黑,舌唇干裂,他们紧抱着刀枪趴卧在野地里与敌对峙着。山下的河谷外,是敌人燃起的无数堆大火和无数黑洞洞枪口构成的包围圈。敌军正在休整,战马正在上料、天亮后一场吏险恶的战斗势不可免。红军处境艰险。

突然,山岩间传出几个女红军的歌声,寂静的寒夜中歌声特别响亮、悠长,拖着长长的颤音,在弥漫着血膜味的夜空中飘荡:

祁连山下风雪紧天寒夜暗,

我红军兄弟姐妹团结紧莫怕困难,

咱转战万千里为的是穷苦人有政权,

苦战三个月粮弹尽无有后援。

可恨马步芳在此把路绝断,

我红军向西进向东退进退两难,

梨园口下我与敌最后决战,

胜利后举红旗打通“国标路线”!

啊!该用什么样的 情感 ,该用什么样的笔墨才能描述和挖掘歌唱者的处境和心情了战神高悬屠刀的激战之夜,嘶哑的歌喉又能唱出什么祥的歌声?几分哀怨,几分苍凉中却透射出坚定的崇高理想和必胜的信念!

几番回味,余味无尽,使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不屈的反抗者形象骤然间无比高大,让人崇敬。

梨园口啊,梨园口,你是一方由鲜血与泪水、 历史 与现实、理性与感情构筑的圣上,使人魂牵梦绕,肃然起敬。

1986年春,梨园口。

临泽县民政局组织的红军遗骨调查队正在这里的山野中行进。调查队的成员大都是当地的老农,都是半个世纪前那场战事的亲身经历者或当事人。当年,红军买卖公平、待人和气、纪律严明的形象与马匪军的种种暴行对比,使这些老年人对红军抱有很深的怀念,他们不善言辞和感情外露,但诚实、淳厚,心底里明辨是非。他们听了政府干部的话后,二话不说,弄几尺红布缠绕在腰间,扛上工具,带上干部,上山下沟地去找寻红军遗骨埋藏地点。

梨园堡村的薛老汉,已经77岁,从祖父辈起居住子此。民国二十五年冬〔即1936年冬),马匪队伍围攻红军时,他全家人躲到了村后的高山丛林中,亲眼看见马匪骑兵分成几路沿着红山湾和响山口包抄红军。红军大概已无子弹了,阵地上很少有枪声,敌人一冲到阵地前,就见红军抡着大刀、抡着枪托从战壕里跳出来,与敌人肉搏成一团,喊杀声震天动地的怕人。他至今忘不了可恶的马匪兵骑着战马,冲锋时卷起的一股股黄尘,抡着马刀疯狂地砍杀红军的伤员、病号、妇女,山谷中布满了敌人粗暴的狂叫和我军受害人员凄惨的叫声,不幸落入敌手的红军女战士的叫骂声……

敌人退去后,村里的人陆陆续续返家,到处可见尸骨横陈,腥味呛人,村里的年长者把青壮年召集起来,用牛车拉,用木杠抬,掩埋散落在村前村后山沟里、河谷中的红军遇难人员,死人太多了,只能集中掩埋在几个大坑内。开春后,天气转暖时,村民们又分别加盖了一层厚土。几十年中,薛老汉在这一带放牧、耕作,路过时总要看看这些红军坟,遇到夏季下完暴雨,他总忘不了带上一把铁锨,给红军坟培培土,把那些被雨水冲刷出来的遗骨又埋进土中。这次,政府要把红军的遗骨迁移到县城新修的烈士陵园,隆重安葬。薛老汉十分高兴,连夸人民政府:“功德无量!功德无量!”他自告奋勇带调查组进山,指认了4处红军遗骨埋葬地点。经挖掘,准确可靠,除遗骨外,土坑中有纽扣、布片、铁片剪得五星帽徽等。这些被挖掘清理出来的遗骨残骸,可明显看到以头颈部刀砍伤、上肢断裂者较多。据分析,这是敌人骑兵冲击砍杀所致。

在寺湾村,挖掘清理出了红军遗骨。

在紫疙瘩山,挖掘清理出了红军遗骨。

在三道硫沟,挖掘清理出了红军遗骨。

在蓼泉,清理挖掘出了红军遗骨。

在倪家营汪家墩南侧的红军坟地上,汪世金老汉带领一帮人点燃了纸钱,他口中不知默默地念着什么。又冲着红军坟说:“娃儿们,惊动你们再搬一次家吧。‘四清’那阵子,把你们从野地里搬到这里住了20多年。现在,党和政府又给你们在县城里建新屋了,你们住新居去吧。”他亲自动手带着大家,轻轻地铲去表土,挖去坟丘,再下挖一米,红军的遗骨露出来了,白骨一匝匝地与黄土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一具具头骨上眼眶黑洞洞地望着蓝天、白云和红日,似乎有点惊愕。

1988年10月1日,临泽县城几十年未见的盛大集会,城乡的各条道路上,滚滚的人流向县城东郊汇去。热烈吗?人们的表情是严肃的。严肃吗?每个人的瞳仁中又分明跳动着欣喜的火花—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纪念碑揭幕和红军烈士遗骨安葬仪式在共和国39周岁纪念日里隆重举行。

中午12时,一个由20多辆 汽车 组成的车队,从祁连山麓静悄悄地滑向县城。首尾相衔有1公里的车队,没有警车开道,没有喇叭鸣叫,秩序井然,行人避让。车队徐徐地向前开进,由南向北进入县城大街,又轻轻从大街上万人注目中驶向东门外。每辆车都佩戴白花和黑峰,其中16辆车装载有十数个红漆发亮的木箱和红布口袋,盛装着1000余具红军遗骨。在旷野中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红军先烈们,今天回到生前曾战斗过的临泽县城来了。

世人们,永远感谢临泽县人民吧!他们用自己所能运用的一切进手段为红军先烈们筑造了这么令人宽慰的墓室:3米深、花岗石砌衬沥青防腐、预制盖板、石栏、护坪、精选的黄土、数不清的花圈、长青的松柏树,迎候着英灵入内安歇。

下午2时,驻军某部的12门大炮发出轰鸣,炮声隆隆,如同50年前那场战争中的炮声一样在河西走廊南北山体间回响,激起人无尽的联想。从成都专程前来的原西路军老战士、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陈明义将军,临泽县县委书记甘春芳、县长王玉林,省民政厅、张掖地委驻军、青少年、工人、农民代表和定居落户的老红军,共同牵动了红丝带,随着红绸落下,高大雄伟的临泽“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碑”正式落成。

1000余具红军遗骨在千万人的注目礼中缓缓葬入公墓寝室之中。这些为人民而先行捐躯的先烈,都是工农的优秀儿女。他们来自大别山中,来自瑞金城下,来自嘉陵江畔,来自大巴山麓,来自秦陇大地。他们为了胸中的理想,英勇无畏地爬过了雪山,涉过了草地,越过了黄河,跨过了戈壁,最后倒在了祁连山下。半个多世纪中,他们承受了风寒、寂寞之苦,承受了被人曲解和遗忘的委屈。今天, 历史 恢复了本来的面貌,仁慈的大沙河母亲以白己宽厚温暖的胸怀将他们收揽进自己的怀抱,用自已滚烫的心房去熨烫他们被风寒所侵凌了的肌肤。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温暖的,他们将永远不会再受风寒之苦了。

怎样写扫墓的文章

★第一种:

清明祭奠之意义:慎终追远 明德归厚

“所有人的生命里都是一部历史。”

这是莎士比亚的墓志铭上的话。望着这句话,我就在想,既然是历史就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但是我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我对尊重的理解,因而也就无法让别人和我一样表现出尊重之情。我们读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司马迁说过: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些都使我们对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里,我要表述的是广泛的尊重与尊敬,向过去了的所有生命表示一种深切的哀思。

因为是清明节吗?也许吧。

我们知道,生命一来到这个世界,她就以肉体和精神的形态存在。我们有时不清楚我们身边每个真实的生命与其他的生命有什么不同,一个生命在她消失之前,我们几乎不能察觉到:所有人的生命里都是一部历史。

我们诵读: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体会: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感怀:清明寒食谁家哭。

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在这种感怀中,放眼去看一看。

中国古代的祭祀有很多,小到月祭,多到四时之祭,大到大规模的宗庙祭祀。即使现在,农村或逢初一或逢十五或逢节气,都要或大或小地祭祀一番。没有人能对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祭祀仪节作出准确的描述。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重视祭祖,为什么频繁和繁缛地祭祀?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他生活的时代,卜筮迷信盛行,易经成为金科玉律,上上下下信奉鬼神。但孔子不信鬼神,所以解释说:“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祭祖先,是为了事活人,使活着的人道德醇厚。他关心丧葬问题,看重的是现实世界。

现在我们知道,古人的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为了增强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淀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它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这并非简单的死人是否有灵魂的问题,更非一个封建迷信所能全部概括。寒食节介子推的传说,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都寄托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民族精神,这里,血脉相承,民族精神在延续。

和中国的清明节类似,日本有盂兰盆节,法国有万灵节,等等。日本很重视盂兰盆节,全国放假三天以上,人们自发地或有组织地进行祭祀活动。城里人都纷纷返回乡下,到墓地祭祖,全国都沉浸在对祖先的追思和怀念中。中国的农历七月十五民间称为鬼节,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称为盂兰盆节,有人考证日本的盂兰盆节即由中国传入。可是我们中国现在的城里年轻人有多少还知道这个节日?即使是清明,又有多少城里的年轻人真诚地去祭奠过呢?

有人说我们倡导的是文明祭祀,心中表示一下哀思,或在网上搞一点祭祀,革除了陈规陋俗。这当然不错。但是我们有必要看到另一方面。

许多年来,我们痛恨漫长的封建统治延误了中国近代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所以就对过去的许多文化加以排斥,总认为传统的祭祀不科学。实际上,任何国家任何形式的祭祀都没有科学可言,因为死去的人不能知道活着的人在想念他们在祭奠他们。任何国家任何形式的祭祀都是活着的人所进行的一项活动,这个活动可以让活着的人记住他们是来自相同的祖先,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

“不学礼,无以立”,说的是不学礼就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从中国有文献记录开始,婚、丧、祭等多保存于礼书中。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所包括的范围从国家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虽然历经几千年,其中有不少属于封建的东西,但主线是知耻守礼,讲的是做人的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人心纯朴,正如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什么能做到思无邪?因为正气在胸。何以能正气在胸?孔子又说:“大道之行也”。

当西方的情人节为我们都市里的年轻人所津津乐道的时候,当西方的圣诞节为我们都市里的高学历者所追捧的时候,甚至是当古老的祭祀成为公园里的民族风情表演时,我们是不是已忘记了什么和正在丢弃本应该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习俗?

中国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正向我们大步走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不是封建时代所能比的。新的道德观、人生观正在取代旧的道德观、人生观,但这不等于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就不需要了,更不等于说礼可以不要了。我们依然需要感谢祖先、感谢前辈们为我们打下的基础,我们需要并应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像法国人那样,像日本人那样,每年清明的这一天,隆重地到逝去者的墓地旁祭奠,献上一束鲜花,献上我们的礼仪,献上我们的庄严。

★第二种:

又是一年清明节。伴随着浓浓的春意,我们聚集在这里以我们自己的方式来缅怀革命先烈,站在这里,我们心中感慨万千。并不是为烈士生命的消失而悲叹,而是被那伟大的生命价值所震撼。他们不愧为炎黄子孙的后代,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

同学们,西路军是在艰苦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英雄部队。69年前,为了打通与苏联的联系,获取军事物资援助,解决战略依托问题,西路军的广大指战员根据中央的既定战略方针,在绵延两千里的河西走廊,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极端不利条件下,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从战略上牵制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围剿,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战争的硝烟已随风飘逝,历史仿佛已经远去。

但是,西路红军浴血奋战的悲壮场景和留给我们的伤痛却是刻骨铭心的。对于我们来讲,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在壮烈牺牲的一万多名西路军将士中,虽然有很多人没有留下遗骸,甚至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纪念。

今天我们缅怀西路军,纪念西路军,就是要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把西路军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英勇献身的精神,转化为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抓住机遇、认真学习、勇于进取、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为永昌的改革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告慰革命先烈的在天之灵。革命先烈离我们远去,但他们仍然有许多未完成的事业。现在我们已经跨越了二十一世纪,社会是如此的复杂,世界格局仍不明显,在我们面前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在我们面前还存在着挑战与风险。

中华民族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作为炎黄子孙后代,我们又该如何为我们国家的兴旺而奉献我们的微薄力量呢?毋庸置疑,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已经落到我们青年一代的身上,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必须要我们付出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全面建设安康和谐社会的远景目标更需要我们无私的奉献。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站在烈士纪念碑前,我们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激动,而是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我们国家的自由,人民的自强,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这些都是在烈士们为我们创造了和平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

虽然烈士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但在新时期我们也有新的任务。21世纪世界科技、经济、军事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今天在这里我要对同学们提出的要求是: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为标准,时时刻刻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通过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手拉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进一步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永昌,好好学习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珍惜现在,爱国爱民,守法守纪,勤奋学习,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与履行好自身的义务。

西路军的悲壮历史简介(西路军的悲壮历史简介图片)西路军的悲壮历史简介(西路军的悲壮历史简介图片)


如何评价西路军的历史问题?

评价和争议

毛泽东在1936年12月所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为敌人吓倒的极端的例子,是退却主义的'张国焘路线'。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西路军在黄河以西的失败,是这个路线的最后的破产。"1951年出版的经毛泽东本人审定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针对这段文字的注释为:"一九三六年秋季,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合后,从西康东北部出发,作北上的转移。张国焘这时候仍然坚持反党,坚持他一贯的退却主义和取消主义。同年十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后,张国焘命令红四方面军的前锋部队二万余人,组织西路军,渡黄河向青海西进。西路军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在战争中受到打击而基本失败,至一九三七年三月完全失败。"

1981年11月22日,陈云同李先念谈起西路军问题,指出:“西路军过河是党中央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决定的,不能说是张国焘分裂路线的产物。”

1991年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出版发行,新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所收入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对西路军的注释这样写道:"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会合后,由于中共中央的积极争取,并经过朱德、刘伯承等以及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斗争,张国焘被迫同意与二方面军共同北上,于同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10月下旬,四方面军一部奉中央军委指示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1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过河部队称西路军。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孤军奋战4个月,歼敌2万余人,终因敌众我寡,于1937年3月失败。

2004年,由兰州西路军研究会编纂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洪学智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很长时期,西路军由于被当作是'张国焘路线'的牺牲品,其史实及研究都被视为'禁区',尘封了半个世纪,幸存者大多命运坎坷,备受压抑和屈辱,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

谁能普及一下红军西征的事

红军西路军的失败 1934年末,在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剿压迫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路红军被迫离开苦心经营的苏区根据地,相继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全国红军主要分成四路,一路是从江西苏区西征北上的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一路是从湘赣苏区北上的红二方面军;一路是从鄂豫皖苏区北上的红四方面军;还有一路是红四方面军的25军,作为偏师从鄂豫皖苏区出发单独北上。在差不多整整2年时间里,各路长征红军穿梭强敌,倦旅奔袭,披荆浴血,无日不战,其间几度分合,兄弟阋墙,二涉雪山,三过草地,万里征尘,埋骨路畔,其所遇之艰难困苦,其所为之英勇豪迈,均可至人类超越自身极限之峰巅。 1935年9月,红25军首先到达陕北苏区,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胜利完成长征。1个月后,毛泽东、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第二个结束长征。又过了1年,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辗转万里,也到达了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3大方面军胜利会师,全国规模的红军长征终于结束。 然而,此时的形势依然十分危急。蒋介石见全国红军都集中到了陕北,立即调集大批国民党中央军入陕,配合当地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准备发起“通渭会战”,乘红军立足未稳,一举将共产党和红军围歼在陕北狭小的地域里。当时的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都很同情红军,但又不能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只好一面尽量拖延时间,一面速通情报给中共中央,要红军速做定夺。为了求生存,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意红军向黄河以西的宁夏和甘肃方向发展,力争打通与当时被苏联所控制的新疆之间的“国际交通线”,得到苏联援助的大批武器弹药,再杀回河东。为此,中央军委制定了“宁夏战役计划”,决定由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主力和彭德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一部组成西征部队,在10月下旬执行打过河西的作战计划。 1936年10月21日,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各路国民党军队向红军发起攻击,蒋介石亲自飞到西安督战。当时红四方面军第30军已控制了黄河岸边的靖远渡口,正在抓紧时间造船准备抢渡。国民党中央军集中了3个军的兵力,在飞机的配合下,由南向北推进,与红四方面军的后卫部队4军、5军和31军发生激战。国民党军在火力上占有很大优势,而战场上又到处是光秃秃的黄土坡,无险可守。红四方面军部队长征方息,弹药缺乏,武器也很差,虽拼死奋战,付出巨大牺牲,但仍然抵挡不住国民党军的进攻,被迫步步后退。 危急关头,10月24日夜,李先念率红30军由靖远偷渡黄河成功,经过战斗,打垮了对岸的国民党军,占领了渡河桥头堡。红军立即在河上架设了浮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及前敌指挥部于27日渡过黄河,后续的红9军也于28日渡河成功。按照原定计划,红四方面军的4军、5军和31军应相继在靖远渡河,而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一部在打退南线国民党军的进攻后,应于中卫渡口西渡黄河。然而国民党军的推进速度太快,29日就追至靖远渡口。看守渡口的红5军抵挡不住,只好仓促渡河。国民党军的飞机迅即炸断了渡河浮桥,渡口亦被占领。未来得及渡河的红4军和31军独对强敌,只好退向打拉池一带,与彭德怀的红一方面军会合。 此时,红军如要继续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只有击退国民党军队,重新控制黄河渡口,打通与河西部队的联系。可这时彭德怀却不能统一指挥部队,原因是红四方面军的最高领导人张国焘想保存实力,不想让红4军和31军与强大的国民党军拼消耗。彭德怀既指挥不动红四方面军,而红一方面军的力量又太单薄,阻挡不住国民党军的进攻。结果国民党军快速推进,相继占领靖远、打拉池和中卫等黄河渡口,截断了宁夏通道,过河的红四方面军主力与河东红军的联系也被隔断。至此,“宁夏战役计划”已无法实行。 11月8日,毛泽东及中央军委电令彭德怀、朱德和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退回陕北,再图发展。而已过黄河的红四方面军3个军则组成红军西路军,在河西建立根据地,单独执行打通“国际交通线”的任务。于是,河西红军开始了悲壮的浴血西征。 渡过河西的红军为3个军,其中9军和30军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5军则为原来的红一方面军部队。11月10日,西路军正式组成,成立了军政委员会,最高领导为军政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任西路军总指挥。下辖红5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有3000余人,枪1000余支,平均每枪5发子弹;红9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有6500余人,枪2500支,平均每枪15发子弹;红30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有7000人,枪3200支,平均每枪25发子弹。此外,还有骑兵师、妇女独立团及机关人员,全军总数为21800余人。可以看出,西路军的武器只能装备全军一半人马,弹药更是缺乏,此次远征前途多难。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一手创建了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在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后,他指挥红军进行了许多次重大战役,作战风格以狠、勇、缠著称,令国民党军非常头疼。蒋介石当年对这个学生并没放在眼里,不料日后竟成了心腹大患。蒋介石出了10万大洋买徐向前的人头,价码和毛泽东、朱德的一样。陈昌浩则是留苏学生,当年著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一个。此人年轻气盛,作战勇猛,因紧跟中央路线而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政委,成为红四方面军中仅次于张国焘之下的人物。 西路军渡过黄河后,即向一条山方向杀去,将挡路的青海军阀马步青的部队杀了个落花流水,前锋直向西进。初战胜利,红军上下充满了乐观情绪,认为马家军不过如此。其实,大错特错了。马家军是指青海和宁夏军阀马步芳、马步青和马鸿逵的部队,都是封建家族世袭统制的军队,其中马步芳被称为“青马”,马鸿逵则被称为“宁马”。西路军所要作战的对象正是马步芳和马步青的青马。青马部队士兵主要来自甘、青两省交界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人。在上层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观念蒙蔽驱使下,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与仇杀,青马士兵在对外族的征战中表现了很强的内聚力和奋勇精神以及残暴行为。青马军队作起战来极为凶悍顽强,擅长骑兵奔袭与白刃格斗,经常残杀俘虏,臭名远扬。此次红军大举西进,所过之处正是马步芳的地盘,他惟恐红军会占着不走,急忙调集青马军队主力步、骑共7万余人,大举向红军杀来。 西路军以红30军为先头部队出凉州,红9军出古浪,红5军断后。因为地势和人口稀少的原因,全军成一字长蛇阵形,一个团与另一个团之间也隔着一天路程。11月15日,红9军占领古浪城。古浪为河西走廊的要冲,南北两面临山,只有东西一条狭长的通路。红9军以2个师驻于古浪城外制高点,军部及机关人员驻于城内。因为对马家军估计不足,红军的战斗情绪松懈了下来。16日清晨,马家军以3个骑兵旅、2个步兵旅和4个民团兵力向古浪发起突袭。马家军骑兵在旷野戈壁上奔驰迅速,闪电而至。9军仓促迎战,陷于被动之中。马家军武器虽比不上国民党中央军,但比红军可强多了,而且还有山炮助战。城外红军很快被分隔开,许多人被压缩进古浪城中。守卫南山的1个团部队孤军无援,在马家军的反复攻击下几乎全军覆灭。马家军随即向古浪城发动猛攻,古浪城墙残破,多处有缺口,红军阻击火力薄弱,终被马家军突破。马家军骑兵冲入城内,沿街道猛烈砍杀。城内有许多红军机关人员,并没有枪,结果死伤惨重。9军组织反击部队顽强苦战,总算把马家军赶出城去。这时红军又犯了一个错误,竟出城进行追击。不料马家军进退神速,骑兵很快杀回将出城红军截断于旷野之上。经过苦战,这些红军全部战死。马家军又返回攻城,红9军官兵拼死守城,用木棍、大刀片、甚至砖头瓦块与敌血战。危急关头,城外的红9军1个师冲破马家军封锁,向古浪接应而来。马家军见天色已晚,又不惯夜战,便收兵而去。 古浪之战,红9军损失2000多人,达全军三分之一,特别是电台及技术人员损失很大,可以说元气大伤。当日夜里,红9军放弃古浪向永昌退去。许多红军重伤员无法带走,只好留在古浪,并留书信希望马家军善待俘虏。第二天马家军进入古浪空城,第一件事就是把红军伤员全部杀光。 古浪一战的失利,已暴露出西路军面临的困境。西路军装备低劣,人数又远少于马家军,从作战态势上就处于下风。而马家军盘踞河西多年,地形熟悉,且多是骑兵作战,机动迅速,战斗力甚至强于国民党中央军。河西地区人烟稀少,物产贫瘠,西路军补充不易,粮弹缺乏,前途不容乐观。 11月19日,中共中央电示西路军,要求他们暂停西进,在永昌、山丹、凉州一线建立根据地。实际上这里地形狭窄,南北都是高山沙漠,村庄零落,居民回汉杂处,实不容易建立根据地。以徐向前为首,西路军高级指挥员都对中央的这个命令很不理解。许多年以后,徐向前才弄明白,当时国民党重兵云集陕北,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的情况极为危急。中央此令意在摆出河东红军可能渡河向西与西路军会合的假象,使国民党分兵扼控黄河沿岸,陕北红军主力可借机向东或向南突围。 从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西路军苦苦坚守于永昌、山丹、凉州一线。马步芳见红军在自己的地盘里停下不走了,不由大急,连日驱动马家军向西路军发动进攻。红军以劣势疲惫之师顽强抗击马家军的攻击,因弹药不足只好用大刀、木棍拼搏。马家军骑兵众多,忽来忽去,红军困守各个堡垒土围,几乎无日不战,伤亡极大。一直打到12月初,西路军已伤亡达6000余人,马家军死伤也差不多,双方打得筋疲力尽,战斗渐渐停息。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突然发动“兵谏”,扣压了在西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已有意发动第二次长征,率陕北的红军主力向南渡过黄河另寻根据地。西安事变的发生,真可以说是绝处逢生。中共中央立即派周恩来前往西安,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永昌,西路军将士一片欢腾。对面的马家军也有些傻了眼,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停止了向红军的进攻。12月22日,中央来电令西路军东返??要营救蒋介石。红军已和东北军、西北军订立三位一体的联盟,准备联手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中央令西路军东返,意在从西面牵制国民党军,以策应西安局势。此时河西走廊已是寒冬天气,西路军缺乏补给,伤员病号又多,大军行动非常不便。如果回头向东,面对的将是国民党军和马家军主力,如果再向西走,则只有马家军的拦击。就现时情况而言,向东不如继续向西。然而中央下了命令,西路军只有执行。正在大军集合的时候,中央又来电,说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蒋介石已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路军仍执行向西打通新疆的任务。中共中央的意思还是希望西路军能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因国共谈判还没有结果,万一不行,中央也好有个依靠。 12月下旬,西路军以5军开路,9军和指挥部居中,30军断后,顶风冒雪向西开进。1937年1月1日,红5军攻占高台县城。这一带粮食较多,西路军停下来进行短期休整。如果红军继续向西走,马步芳是乐得让他们快点离开的。可红军一停下来,他又急了,立即调动2万部队围攻过来。1月5日,西路军指挥部各机关和红9军在甘州(今张掖市)西南的甘浚堡遭到马家军骑兵突袭,结果部队被打散,损失200余人及大部分电台等通讯设备。此后西路军各部队联系不便,严重影响了统一指挥。 1月16日,中央来电要求西路军分兵向东。此时西路军人困马乏,损失严重,可说已到危急时刻,中央如何这样要求呢?原来此时蒋介石已回到南京,将张学良扣押,国民党大军兵围西安,局势又紧张起来。中央又有了放弃陕北的打算,想让西路军东进配合。而马步芳已看清了形势,立即向蒋介石表示效忠,同时集中兵力开始猛攻西路军。1月12日,马家军以一部兵力进攻红9军和30军,主力则绕道向西围住了高台。此时高台城内有军长董振堂在内的红5军3000余人,5军政委黄超带着5军仅有的一部电台和部分兵力驻守临泽,高台守军遂与西路军总部失去了联系。马家军猛烈进攻高台,红军苦守数日,顽强击退了马家军的一次次进攻,最后枪弹耗尽,开始展开肉搏。军长董振堂一面指挥部队战斗,一面准备突围。不料政委黄超派人送来一信,要求5军死守高台。董振堂长叹一声,这个自宁都起义以来屡建战功的红军著名战将,已决心与高台共存亡。 1月20日,马家军再次向高台发动猛攻。红军用刺刀、砖瓦与敌拼搏,董振堂手提大刀亲自登上城墙指挥部队战斗。马家军仗着兵力优势一次次轮番进攻,终于攻进城内。红军战士依托城内建筑,逐街逐屋地与敌人展开巷战,城内到处是惊心动魄的浴血拼搏。激战至最后,军长董振堂、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13师师长叶崇本壮烈牺牲,3000多红军战士大部战死,少数重伤被俘。马家军不但屠杀了全部俘虏,还残忍地将董振堂和杨克明的头颅割下,送到西宁去向马步芳请功。几十年后,董振堂的遗孀见到了当时拍下的首级照片,泪如泉涌。 西路军总部开始并不知道高台被围的消息,直到1月23日才得讯,急派唯一的骑兵师前去救援。路上遭遇优势的马家军骑兵,经过一场血战,红军骑兵大部伤亡,骑兵师长董俊彦和政委秦道贤也牺牲了。 高台既失,临泽的红5军余部转而向西路军主力靠拢。不想路上又遭到马家军骑兵截杀,红5军损失数百人,辎重也大部丢失。幸好红9军政委陈海松带一部人马前来接应,经过苦战,总算将5军剩余部队救出。高台之战后,西路军实力大损,而马家军仍穷追不舍。陈昌浩、徐向前等西路军领导决定全军东返,趁实力仍在杀回河东。 1月28日,西路军全军集结到了倪家营子,还剩1万多人,其中能战斗的人员只有不到一半。这里是个小村落,稀稀拉拉地分布着几十个土围院落。马家军立即尾随而至,开始发起进攻。每日清晨,马家军以土炮向倪家营子轰击,然后密密麻麻的步兵发起冲锋。红军子弹缺乏,只能以手榴弹阻击一下,然后手持大刀、长矛、木棍等扑上去御敌于营垒之外。双方反复厮杀,从旷野杀进土围内,又从土围内杀回旷野,一直到日落方息。这样的战斗持续了近10天,倪家营子内外鲜血已流成了河,很多红军女战士和伤员也加入了拼杀,有的伤员为了不拖累部队,握着手榴弹就扑进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西路军至此已是弹尽粮绝,伤员众多,且又全无补充。而马家军有后方供给,源源不断而来,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西路军再在倪家营子坚守下去,只有覆灭一途。这时中央又来电,要求西路军就地坚持。因为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总算是停止了对陕北红军的围剿,国共谈判正在进行之中,将来要划分防区,西路军如能在河西坚持下去,则等于有了讨价还价的资本。 陈昌浩和徐向前觉得不能再坐等下去,便向中央发电请示行动并要求派红4军和31军前来接应。2月17日,中央发了一封措辞严历的电报给西路军,批评他们不听指挥并将之提到了政治上的高度。因为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的领导下曾于1935年9月犯了南下分裂的错误,当时的主要领导人陈昌浩和徐向前也背了严重的政治包袱。这回中央如此电示,将过去的错误与眼下的行动联系在了一起,二人顿感压力沉重,无法动弹。 经过西路军委员会开会讨论,明摆着眼下是无法再坚持下去了,大多数人支持东返。2月21日,西路军从倪家营子向东突围,边战边走。2月23日,西路军到达西洞堡。这时马家军又追了上来,红30军88师在师长熊厚发的带领下,猛烈出击,将追敌1个团全部消灭,缴获了相当多的武器弹药和物资。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可陈昌浩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提出西路军重返倪家营子,继续建立甘北根据地。徐向前和各军主要领导一齐反对这个建议,认为好不容易冲出来了,只能一鼓作气杀回河东,绝没有再入虎口的道理。然而陈昌浩原来曾反对过中央,这次为了表示回到正确的中央路线上来,不顾实际情况,只是机械地坚持要执行中央要求的就地坚守的命令。陈昌浩是军政委员会主席,是西路军最高领导,有最后决定之权,徐向前等人只好表示服从。 2月底,西路军重返倪家营子,这里已是一片焦土,留在村里的红军伤员全遭马家军杀害。马家军见红军返回,立即又围上来发动进攻。红军缺粮少水,有限的弹药很快又耗尽了,指战员们再次抡起大刀与马家军展开血战。马家军兵力源源而来,轮番围攻,加以炮火轰击,红军有耗无补,伤亡惨重。 此时陈昌浩也知大势已去,急电中央请求增援。毛泽东得知西路军的惨况后心急如焚,西路军部队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共产党还要依靠着他们打天下呢!毛泽东急忙致电正与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要他出面请求蒋介石下令让马步芳停止进攻西路军。同时电令前方的彭德怀、刘伯承等将领,命立即抽调红军部队组成援西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克日西渡黄河以解西路军之危。可是,蒋介石想消灭红军还来不及,怎么会让自己的部下停手呢?马步芳更是纯粹的地方军阀,他不管是什么军,侵入他的地盘就是不行。而援西军虽于2月27日组成,可渡河、造船、长途行军都需要时间,起码要1个月才能与西路军会合,无论如何来不及了。 西路军在倪家营子日夜血战,牺牲消耗巨大,援军又久盼不至,再也坚持不住了。3月5日,西路军乘夜向祁连山突围。马步芳则严令马家军,务必将红军赶尽杀绝!3月8日,西路军进至了临泽以南的三条流沟地区,马家军尾随而至,残酷的战斗又展开了。红军被马家军分隔包围在三条低洼的古流水沟里,以大刀、木棍顽科瓷保?刻於家?惺苈砑揖?氖?蚊凸ァB砑揖?⑾趾?0军人最多,也最能打,就重点向他们进攻。30军将士与马家军苦苦缠斗,无数在雪山草地中都没有倒下去的战士,在这里倒下了。30军政委李先念亲自上阵指挥,而最勇的88师师长熊厚发则在混战中被打断了左臂。三条流沟里的血战直持续到了3月11日夜里,西路军总部集合各部人马互相接援,杀出重围向祁连山口的梨园口退去。 雄伟的祁连山横穿河西走廊,而梨园口则是进入山谷的一个关口。徐向前命红9军政委陈海松带9军余部1000余人把守关口,掩护西路军总部及伤员向山中转移。马家军很快围攻上来,陈海松带领9军将士冲出阵前,挥舞大刀奋勇御敌。马家军人多势众,骑兵部队往来奔袭,轮番进攻。红军战士筋疲力尽,仍苦战不退,最后全部牺牲。陈海松,这位被朱德称为“极有前途和希望”的红军将领也战死沙场,年仅29岁。 9军全部伤亡后,30军又冲上来堵住敌军。为了掩护总部和伤员转移,30军将士同样血溅沙场,以无畏的奋勇精神殊死战斗,在打光了全军的2个主力团后,终于击退了马家军。西路军全军陆续汇合到了祁连山中的康龙寺地区,而妇女独立团则在转移路上被马家军截断,全部覆灭。3月12日夜,陈昌浩、徐向前再次向中央告急。中央回电要西路军化整为零,轻装突围。 3月13日,马家军追至康龙寺,一场血战后,虽然击退了敌人,但红30军也终于垮掉了。至此,西路军全军已不到2000人,且大部为伤员病号,枪弹已尽,粮食断绝,已无力再战。3月14日,残余部队来到了一个叫石窝的地方,马家军又追了过来,李先念带30军剩余部队掩护全军边打边撤,直至傍晚才摆脱追敌。当日夜,西路军所余高级将领开了一个会,决定陈昌浩和徐向前脱离部队回陕北向中央报告,西路军余部则分散打游击,突围出去一个算一个。 3月16日夜,徐向前和陈昌浩在一个警卫排的护送下,悄然向东而去。余下西路军则分成数股,各自突围。西路军的河西远征至此失败,遗下了不尽的人间血恨。 徐向前、陈昌浩带警卫排走出祁连山后,即分散行动。徐陈一路,走了几日,投宿到一个湖北医生家中,陈昌浩是湖北人,见到老乡分外高兴。第二天再要走时,陈昌浩提出太累,要休息几天。徐向前是山西人,留下来有危险,便单独上路。徐向前化装成羊倌,一路谨小慎微,晓行夜宿,靠讨饭为生,一直走过黄河,总算出了马家军的地盘。其后翻过六盘山进入平凉地区,在这里遇到了红军援西军部队,终于苦尽甘来。徐向前很快被护送回陕北,向中央和毛泽东报告了西路军的血战征程。日后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徐向前仍受重用,被任命为以红四方面军组成的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再往后,徐向前又指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山西老家,但病了一场,病好后却没回陕北,反而去了武汉,直到抗战爆发后才回到延安。陈昌浩向中央写了报告,检讨了在西路军的指挥上及红军南下时所犯的错误。 在分散而行的西路军部队中,副总指挥王树声、红9军军长孙玉清等人一路,结果遭遇马家军被打散。王树声靠讨饭走回了陕北,日后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孙玉清则受伤被俘,坚贞不屈,被马步芳杀害于西宁,年仅28岁。 李先念、李卓然等率最大的一股近千人的红军队伍直向西行,沿路躲避马家军的搜查,餐冰饮雪,历尽辛苦,终于走出祁连山。那个英勇善战的88师师长熊厚发,因臂伤严重,不想拖累部队,自愿留下。后被马家军仍获,押到西宁,残忍地绑在炮口上,活活轰死了,年仅24岁。在甘肃西部,又遭遇马家军的围攻。李先念率部队且战且走,在戈壁滩中顽强突围,沿途很多人伤亡掉队。直至1937年4月底,终于到达新疆,只剩420余人。当时新疆军阀盛世才正与苏联及共产国际结盟,对中共也比较友好,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陈云亲自将李先念等西路军将士接到了迪化(今乌鲁木齐)。日后李先念返回陕北,再起武装,投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之中。再后来,他当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 西路军21800余名将士中,力战牺牲的超过了一半,被俘的有6000余人。除了被马家军残忍杀害的外,日后国共合作期间被中共中央陆续营救,加上流落民间通过各种途径返回陕北的共约6000余人。西路军苦战4个多月,以巨大的牺牲支援了河东红军的行动,功不可没。 徐向前自河西兵败后,一直想率部队打回去,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1949年,毛泽东和中央原本已有意让他带兵解放西北,可是这时徐向前却病倒军中,只好将这个使命交给了彭德怀。彭德怀率第一野战军挺进甘肃、青海,在兰州战役中痛歼马家军精锐,终于为西路军的无数英魂一洗前仇。3,血沃祁连——红军西路军的失败 1934年末,在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剿压迫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路红军被迫离开苦心经营的苏区根据地,相继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全国红军主要分成四路,一路是从江西苏区西征北上的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一路是从湘赣苏区北上的红二方面军;一路是从鄂豫皖苏区北上的红四方面军;还有一路是红四方面军的25军,作为偏师从鄂豫皖苏区出发单独北上。在差不多整整2年时间里,各路长征红军穿梭强敌,倦旅奔袭,披荆浴血,无日不战,其间几度分合,兄弟阋墙,二涉雪山,三过草地,万里征尘,埋骨路畔,其所遇之艰难困苦,其所为之英勇豪迈,均可至人类超越自身极限之峰巅。 1935年9月,红25军首先到达陕北苏区,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胜利完成长征。1个月后,毛泽东、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第二个结束长征。又过了1年,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辗转万里,也到达了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3大方面军胜利会师,全国规模的红军长征终于结束。

西路军电影都有哪几部

《祁连山的回声》、《惊沙》、《西风烈》、《姐姐》、《少年战俘》、《西路军浴血河西》。

惊沙简介。

1、此片根据1937年初红军西路军“临泽突围”的真实史料改编,再现了前国防部长秦基伟将军当时如何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和其他将领一同率领300人与7000人马家军殊死搏斗,最终成功突围的英勇壮举。

2、军事题材影片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都看过几部,但《惊沙》中所展现的临泽之战,应会是你我迄今为止在大荧幕上看到的最惨烈、最惊心动魄的国产主旋律战争片。金戈铁马,血染黄沙;红颜饮弹,将士横刀……导演安战军为使得战争场面尽可能的真实。

不做植入广告,不用明星大腕,不玩电脑特效,大胆采用写实手法拍摄,据说光TNT炸药就用了5吨,子弹打了十几万发,再加上众实力派演员全情投入、忘我演绎,故而视觉冲击力非常强。

当然,画面只是载体,最震撼人心的是我军将士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战斗精神。血腥战场之上,枪林弹雨之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故而面对凶残冷血的敌寇,为自己,为同袍,为胜利,别说一般的将士会舍身忘死地奋勇杀敌,伤兵齐和妇孺亦会拿枪上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期间有许多悲壮桥段看得人热血沸腾:被俘女护士原本柔弱如羔羊。

但即将被强暴时,她奋起反抗,挥刀杀敌;为免受辱,秦基伟的干妹妹桂芳被敌人抓住之后,高声请求兄长杀了自己;桂芳的丈夫韩仕宏身受重伤之后,舍身炸地洞;秦基伟的同袍彭定山左倾思想严重,但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甘愿以牺牲自我为代价。

掩护大部队撤离……这些人物,无论主配,均个个形象鲜活,个性鲜明。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跌宕命运,会不时地触动人的痛觉神经,从而唏嘘不已。

3、三六年,十月份,三大主力会师到会宁。一部分过河西呀,一部分留河东。十二月,天气寒,红军身上衣裳单。脚上血涟涟,肚子直叫唤。西路军是好汉呀,挥舞大刀把敌砍。

敌人太多杀不完,敌人哪,杀不完……英勇不屈的红军哪,拉响了手榴弹!”影片快结束时,已是奄奄一息的彭定山一边唱着这歌,一边拉响了手榴弹。

调是民歌小调,词却是非常形象的概括了红军西路军的悲壮经历。而真实的历史必定残酷血腥过电影及歌曲,如今历史真相已得以澄清,但愿昔日埋骨他乡的忠魂英灵能得以安息。

西路军临泽战役的内容是什么?

西路军西征之战1936年10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

红军主力在西北的集中,形成了横跨黄河两岸发展、雄峙西北的战略态势。一心企图灭共的蒋介石担心东北军、西北军与我党形成“三位一体”抗日反蒋的局面,因而对红军主力在西北的集中忧心如焚、坐卧不宁。

在刚刚处理完“两广事件”后,他便急忙挥戈西北,全力“剿共”。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决定提前实施宁夏战役计划(即占领宁夏及河西,打通与苏联的联系,首先造成西北地区抗日局面)。

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调三十军开至靖远的大芦子地区,秘密造船,侦察渡河点,准备渡河的各种事宜。造船任务由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组织实施。

延展阅读:

①西路军,指1936年10月由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四方面军主力约6000人,刀棍队7000人,非战斗人员9000人,遵照中央和军委命令,西渡黄河作战,在河西走廊,西路军孤军奋战,伏尸盈雪。

②由于兵力悬殊、粮绝弹尽,穿着单衣草鞋的西路军健儿无后勤、无弹药补助,无任何救援,视死如归,与飞机、重炮、骑兵组成的强悍火力的二三十余万敌军,顽强战斗半年,完成上级给予的所有任务后,宁死不屈,战死7000人,歼敌5.5万人,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