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小布尔乔亚主义(小布尔乔亚主义的陷阱)

什么是BoBo族,来源于哪里?

BoBo族(bobos),也有人翻译为“波波族”,“布波族”。BoBos一词源于美国一名编辑David Brooks,根据其观察所得而写成的书本《BoBos in Paradise》,是Bourgeois(布尔乔亚)及Bohemian (波西米亚)两词合并而成。

BoBos是21世纪的精英一族,追求心灵满足是其工作的动力,并善于把理想转成产品。这群精英族,同时拥有70年代的被视之为波西米亚人的嬉皮及80年代的被视之为布尔乔亚的雅皮特质。

谁能预言将来,现在的BoBo族是脱离了平庸的现实主义者,他们并不相信永恒而推崇改变、创新、善于把握机会,他们不追求“终极”,真正享受的是“过程”,创意属于自己的生活真谛是BoBo族的挑战。

新月诗派有哪些人?

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程杰 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新月诗派主要人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等类型文化团体成立1923年别名格律诗派新月诗派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简介

新月社成立于1924年,新月社本来不是专门的文艺团体,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为新月俱乐部。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出版《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他们中间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

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2014年2月11日,90后作家、诗人程杰公开发文《呼唤第二轮新月》,正式标志消失了80年的新月诗派以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在中国文坛

诗派盟主

闻一多

1.对美的追求

闻一多在清华学习时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由清华赴美学习美术,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1923年在国内出版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这部诗集明显地表现出诗人对于艺术美的偏爱,而诗中的艺术美又包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从这些追求中还可以看到一个忠诚严肃的、认真执着的、开辟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贯穿闻一多全部诗作的红线。直接表现这一主题的诗大约有两类:一是在国外创作的,表现思念祖国的游子之情,多收于《红烛》中;二是回国后创作的,表现由于看不惯黑暗现状所发生的、由失望而愤慨的情绪,多收于《死水》中。前一类作品主要有《忆菊》、《孤雁》、《太阳吟》、《洗衣歌》等。

《忆菊》表现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花”和“如花的祖国”由衷的赞美。《太阳吟》着重表现的是游子的“思乡”情绪。在《孤雁》中,诗人自比为失群的孤雁,表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厌恶。回国后创作的《洗衣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表现了他敢于藐视资本主义的正气和骨气,表现了“毫无奴颜媚骨”的殖民地人民的最可宝贵的性格。

后一类作品主要有《发现》、《静夜》、《荒村》、《死水》等。《发现》表现一个爱国者面对黑暗现实的激昂情绪,对祖国的火热的心。《静夜》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荒村》表现了军阀战争中农村的凋敝景象。《死水》用一潭腐臭的死水,象征着中国现实的腐朽社会。从这些诗歌的深沉的痛苦和极度的愤慨之情中,折射出了希望社会进步之光。

3. 浪漫主义的特点

闻一多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以“托物寄情”为主,他有意识地避免直接地、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将感情隐埋于精心选择的某一形象之中。如燃烧的蜡烛、菊花、失群的大雁、太阳、死水等。

这些形象与郭沫若笔下的天狗、炉中煤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形象不同,与诗人主体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但也有部分直抒胸臆的作品,如《发现》等,同时,他的诗歌也十分讲究比喻的使用。由于他的想象丰富神奇,所以,他诗中的许多比喻常常出人意料又十分贴切,很有艺术感染力。

4. 对三美主张的实践

闻一多注意选择词藻,在某些诗中大量使用文字色彩浓烈的词语,以加强内容的表达。他注意音节在造成诗歌音乐感中的作用,注意押韵和声调抑扬的交错,以及双声叠韵字的使用。他既注意诗句的整齐,也注意诗句的变化。在“三美”主张的实践中,《死水》是最为成功的一首。

徐志摩

1.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

这是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为要寻一颗明星》、《无题》、《海韵》等这类诗中可以追循到五四时期的乐观、进取、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看到诗人希望祖国摆脱落后、贫困,走向进步、富强的愿望。这类诗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诗人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社会。

2.对现实的抨击

对现实的抨击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大帅》,以及《秋虫》、《西窗》等。这类诗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徐志摩的理想在现代中国只是幻想,因此,他被称为“中国布尔乔亚的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他在幻灭之中便常常表现出不满和失望。诗人的不满既表现在对军阀战争的揭露,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方面,也表现在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不解和攻击方面。

3. 对爱和美的歌唱

爱情诗在徐志摩诗中占很大的比重和较重要的地位。其中,许多诗歌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如《雪花的快乐》等。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许多表现追求光明、抨击现实的作品都是以爱情诗的面目出现的,如《海韵》等。

4. 音乐美的表现

徐志摩的诗表现手法多样,音乐旋律突出。他在创作中,善于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诗歌格式,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不同的然而又都是优美和谐的音乐旋律。

如《雪花的快乐》中三句“飞扬”的重复,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出轻松愉快的情调;《沙扬娜拉》一首中“道一声珍重”的连用,既写出了日本女郎的礼貌谦恭,又使人感到依依惜别之情;《再别康桥》中三句“轻轻的”,给人一种飘逸之感。这些都较好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艺术才华。

小布尔乔亚主义(小布尔乔亚主义的陷阱)小布尔乔亚主义(小布尔乔亚主义的陷阱)


程杰

新月诗派新一代领袖程杰的作品受徐志摩影响颇深,但又区别于徐诗。

1.“三美”的继承创新

程杰的诗中,处处可见闻一多所提倡的“建筑美”,大量的文字重复和排比段的运用推动诗歌的内容诠释和情感表达,如《如果别离》中“再见了再见不了的世界,再见了你,再见了我自己”这句诗里几个“再见”的巧妙运用。

“音乐美”也是程诗一大特色,诗句中十分注重押韵的使用,诗句上口易读。在“绘画美”领域,程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便是雨,不同的雨表达不同的情感,如《自嘲》中写道:“我的爱,是一支雨中带血的玫瑰。”

2.热衷于“凄美”的书写

程诗的内容与徐志摩的诗相似,极力对“爱”和“美”进行诠释,但相比较而言,程诗将更多内容放在了“凄美”上,在程杰的诗中,残缺的爱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拂晓》中写道:“可笑,谁让我空守荒村,谁让我祈祷明媚。明媚,我坚信会来的明媚,亦能把苍老赶跑,亦能把青春打碎。”

3.“程氏结尾”

程杰诗歌的结尾很有特色,尽是一些没有结局的结局,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如《别吧,好走》中的结尾:“或许明日,我会欣慰,你没有回首,幸好没有,幸好没有……”再如《剪影》中描绘的,雨夜中那两个不能相见的人的状态:“你对着雨,我对着雨,小雨淅淅,淅淅,淅淅……”

发展历程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923年春上,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了《晨报诗刊》,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刊》的编撰工作。

除第三、四两期由闻一多和第五期由饶孟侃负责编辑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编。发表的《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也是徐志摩执笔。《诗刊》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以“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于赓虞:《志摩的诗》)的诗歌流派——新月诗派 & 的形成。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出访友,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沆、张禹九等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办了个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沈任经理,后由张禹九接任。

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至1933年6月终刊,不仅刊出新月派成员的著作,其中也有郁达夫、巴金、丁玲、胡也频等思想倾向进步的作家作品。

不过,这已是新月派活动的后期,后期新月派,其成员虽各有差异,就其整个政治倾向而言,却是日趋反动。但是新月派从事诗歌创作,研讨新诗的这条“连索”似乎还没中断。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与陈梦家、邵询美等又办了一个《诗刊》季刊,出了四期,陈梦家在1931年9月,从《晨报诗刊》、《新月》月刊和《诗刊》上选了十八家诗人八十首新诗,编成一本《新月诗选》,从这些待作中,多少可以见出新月诗派的基本面貌和特色。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去世,新月派为梁实秋、胡适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随后,它也便销声匿迹了。

综上所述,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徐志摩在其中都起着主角的作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他发出悲叹:“一年,又一年,再过一年,新月望到圆,圆望到残。”(《爱的灵感》)

到了1933年6月,随着《新月》月刊的停刊,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也就中止了。

2014年2月11日,年仅19岁的作家、诗人程杰公开发文《呼唤第二轮新月》,正式标志消失了80年的新月诗派以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在中国文坛。

代表人物

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程杰 等。

代表作品

主要代表作

《再别康桥》《死水》《别吧,好走》

影响

小布尔乔亚主义(小布尔乔亚主义的陷阱)小布尔乔亚主义(小布尔乔亚主义的陷阱)


(1)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理论出现在中国新诗艺术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新月诗派主张新诗创作态度的理性和严谨,倡导新诗格律化,化解了白话诗的生存危机和新诗坛的混乱。

(2)新月派在新诗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新诗理论,并在创作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应当说新诗艺术的真正建立是自新月派开始的,尤其是“三美理论”是在充分研究和尊重诗歌艺术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的新诗的美学标准,是对新诗发展问题的最早的、系统的、科学的认识。

(3)新月派的诗歌理论和实践对后来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是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产生了像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等诗坛上耀眼的星辰,更在于催生了新的诗派——现代主义诗派。

(4)新世纪,以程杰为代表的新月诗派必将在中国文坛再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

具体如下:

1、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2、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3、朱湘: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夏天》,1926年自办刊物《新文》 ,只刊载自己创作的诗文及翻译的诗歌,自己发行。1927年第二本诗集《草莽》出版。1925年以后,自觉追求新诗音韵格律的整饬,提倡格律诗的运动,并发表“我的读诗会”广告,努力实践诗歌音乐美的主张。

4、饶孟侃:幼年在家乡读私塾时,即对古典诗词发生兴趣。1916年至1924年,先后在北京清华学堂和清华大学读书,专习英语,参加清华文学社。当时有所谓的“清华四子”,就是子离(饶孟侃)、子沅(朱湘),子潜(孙大雨),子惠(杨世恩)。

5、孙大雨:1925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1926年赴美国留学,是“新月派”诗人兼著名翻译家,狷介耿直,一生坷坎。主要著作有:《中国新诗库·孙大雨卷》、《孙大雨诗文集》、《屈原诗选英译》、《古诗文英译集》、《英诗选译集》以及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罕秣莱德》。

为什么说父母皆祸害?

“父母皆祸害”论调的根源在于一个急速嬗变的社会里的家庭架构的失衡趋势。

最简单的家庭架构往往由父母和子女组成。影响家庭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婚姻制度的产生。最早的婚姻制度由女性主导,她们寻求稳定配偶的目的在于共分抚养后代的负担。所以在早期的婚姻制度中并不关心后代的生理学父亲是谁,重要的是社会学父亲。

这个三角形的结构在数千年的演进里不断复杂,不断扩大,最终出现了家族式的复合形态。但是剥去一切外壳,最本质的还是小家庭的父母子女二代三元结构。

这个结构,是抵御风险的最有效、稳定的结构。

家庭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权力问题,父辈一代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掌握家庭的支配权力,他们的代价都是需要承担起经济义务及其派生。用解决开支(实际上就是一力承担外来风险)的义务换取话语权。而作为子女的孩子在幼时所享受的抚养特权正是由让渡家庭话语权得来。此外,他们还负有一种隐形义务,就是时刻准备着未来成为这个小家庭权力的最新接班者,挑起负担开支、赡养父母的义务。

不可忽视的是,子女也可能会结成新的家庭,所以往往需要分别主导两个家庭(父母——“我”;“我”与妻子\丈夫——儿女),这样并行的势态不会持续很久,随着父母的去世,“我”的第一个家庭就彻底消亡,权利与义务随之慢慢消失。

但是“我”在长大成人,接过家庭话语权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父母”是曾经的统治阶级,

“我”从被统治阶级被提拔为统治阶级

而家庭中从此就没有一个货真价实的被统治者。

我用让渡自身利益所取得的话语权是不完整的,是伪话语权,我所付出的利益远少于被捆缚的义务。而父母,还是可以依据自身优势有支配我的权利,“我”还是不自由。

问题就出现在这个“不自由”上。

在一个极度稳定的缓慢的社会框架下,我的这种不公会被自我忽略。因为长期收益来看,我从这份稳定的社会关系里的获取颇为客观,同时社会舆论、思潮、人际关系都是压倒我的、将我束缚在这个位置的力量。

而在社会快速变化,流动性不断变大时,子女一辈所接触到的海量新讯息都会把旧思维冲得粉碎;子女顺着阶梯爬上下一个阶层的可能性愈发增大;子女摆脱稳定却又冗长乏味的旧生活的机会更加显著。

他们看见了从未见过的曙光,却又惊讶地回头发现曾经荫蔽自己的父母能力有限,并且早已将一个空头“家主”的位置让给了自己,自己不但好处有限,还需要肩负起赡养的巨额负担。更可怕的是,父母从未松手支配权,还在利用一切可行方法干扰乃至代替我做出人生的决定。

这样的父母干预所产生的后果,最轻是延缓我借助社会阶层动荡迈入下一个阶层生活的步伐,重则彻底断送我走向理想生活的可能。

而根源不过是父母试图将我稳定在一个代际传递的、具有默契共识的旧家庭结构里,用教条主义的方式重复着他们的父辈对他们的引导,并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样近乎真理的手法会把我带入到他们概念里的美好生活。但实际上子女一辈的眼界早已经扩大,看见了更多的可能,唯一需要的就是跳出这个圈层。

最后产生了斗争。斗争中的子女试图向上爬,但是父母用经验告诉他们:“不行”。并且用最为有效的家庭结构裹覆子女,所以子女在摇摇欲坠中对于整个家庭结构以及对立面的父母都产生了逆反情绪。

他们不愿意放弃哪怕微小的可能性,还在投入到新生活的追逐里。在他们的目光里,身后的父母无疑是烧红了眼之后的累赘乃至绊脚石。

所以你会看见他们奋力追求一种体面,后背却因家人们的阻拦而破烂不堪。

在一幕体面与不体面交织的戏码里,理所当然地会扯下筹谋已久、精心描绘了一年又一年的绅士的面具,丢掉所有岁月静好和小布尔乔亚情调,气急败坏的喊一句:“父母皆祸害!”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还有什么阶级?

资产阶级(又称布尔乔亚)是根据一些西方经济学思想学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阶级划分当中的富有阶级之一。 无产阶级又称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指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阶级。 还有地主阶级

35岁了失业了怎么办?

提这个问题朋友我和你是同命相连,只不过我是四十岁下岗,到目前己有十几年了,回忆当年失业情形就如昨天发生的事,令人心酸。下岗浪潮把我们无情推向大海,如何生存就摆在每一位失业人员面前,你再怎么对现实不满,甚至骂娘又能怎幺样,当时就好像被人抛弃的孩子,无人关怀,无人照顾。内心痛苦可想而知,然而发牢骚有什么用,你已推到大海边,不学会游泳就会淹死,这时必须冷静下来,像我这个年龄段下岗人员可以说上有老下有小,本人一无资金二无特长,如何找一份工作实在不易,首先从思想要转变。过去是铁饭碗,工作千好干坏工资每月都少不了,现在到私人老板打工,做不好工作老板会随时随地回你,工作上还要肯屹苦,肯卖力。其次,要学会一门技术,才能有较好收入。虽然年龄偏大一点,接受能力差一点,你只要下定决心,多花一点时间,没有多大难关,我目前己是一名技术工人,也有稳定收入,老板同事也很器重。再次,要发挥自己特长及其各种社会关系,因地制宜,把自己潜力发挥出来,失业不可怕,可怕是没有战胜困难勇气,要把失业看作人生转折点,通过自已努力前途一定辉璜。

有技术可以自己单干,没有技术再找个活打工,不怨天不埋怨,只要不当啃老族,艰苦奋斗,勤俭持家,日子也照样过的很好,金光大道任你走,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今年刚好40岁,算是非常幸运了,目前在一家世界100强的外企(欧美)做到技术专家的位置,工作强度还算合理,至少在保证健康的情况下,还有时间照顾家庭。 我在这家公司已经服务了10年,做过3年软件开发工程师,然后又做了5年的开发经理,现在又主动申请转到技术岗(技术专家)。

坦率的说,无论作管理还是做技术,过了35岁都一样焦虑,因为一旦失业,在就业市场上都一样没有竞争力,甚至管理岗更没有竞争力,毕竟一则管理岗本身就少,二则普通的中级管理岗更倾向于公司内部提拔,至少在目前的公司,10年了我都没见过一个空降的经理。 我所在的事业部目前盈利还不错,自我评估了下,3年内大概率不会失业,但更长远的未来就很难预料了,但唯一可以确定的下岗是早晚的事,一则这些年外企在国内一直处于颓势,二则放眼世界也没见过基业长青的科技公司。

人过了35,且不是说社会上赤裸裸的年龄歧视,就拿当前中国的劳动氛围来说,动辄就是996的工作强度,就算这些公司能够给你,以35岁之后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有几个人能吃得消,只怕是有命挣钱无命消受。而那些以为混到管理层就安全了的想法,也真够的了:底下的兄弟都996了,你好意思让兄弟们在前面拼命,你一个人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

你要敢这么干,只怕老板不让你分分钟滚蛋,底下兄弟的吐沫星子也早把你淹死了! 所以说“中年危机”的局怎么破?从个人来说很难,因为这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在或远或近的将社会的劳动环境会变得更健康,更合法。

等待将来整个社会都消灭了恶性加班,消灭了非法解雇,消灭了年龄歧视,消灭了…,只有那一天才是“中年危机”真正破局的时候。 尽管我相信社会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中年危机”一定有破局的一天,但活在当下,我们依然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最大限度的降低危机对我们的冲击:

小布尔乔亚主义(小布尔乔亚主义的陷阱)小布尔乔亚主义(小布尔乔亚主义的陷阱)


1.35岁之前尽量进入一个温和的公司,避免盲目的跳槽。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35岁之后身体机能急剧下降,高强度的工作(例如996)对健康的伤害是巨大的。在这种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即使公司不裁你,大概率的自己也得离开。因此,未雨绸缪,35岁之前就要可以考虑跳槽到那些工作环境健康的企业,例如外企,国企,事业单位等。而且要尽早,不要说过了35岁再行动,毕竟所有的企业都不是慈善家,都要盈利,自然都钟爱年轻人。 过了30岁,就要收敛下性格,不要一言不和就跳槽。我们都知道人年老了要靠养老金生活,其实年轻的时候,工龄也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如果你能在一个公司服务10年,即使公司有一天要裁你,按照劳动法n+1的赔偿标准,在北京就会有40万左右的的赔偿,这笔钱足够一个家庭3年的口粮了,3年的时间也能够让一个中年男人重整旗鼓再出发了。 职场上我见过不少35+的暴躁男一言不合就跳槽的,但大部分的境况越跳越不如前:新公司、新人、新环境,动辄6个月的试用期,于是每日战战兢兢,日夜加班,可谓疲惫不堪。甚至你一个中年油腻男,连中午吃饭年轻人都不愿意带你。在老公司,也许有小人伤害你,算计你。但谁能保证新公司就没有小人算计你呢?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2.转行 我在这里说的转行,并不是说今天你是一个做软件开发的,明天跑去开出租车,而是指在当前的垂直行业内,转换一个方向,这样既能发挥多年累积的行业优势,又能平滑的过渡到新职业,一个可以想到的例子就是"软件开发转it讲师"。 目前社会上大有人人转码农的势头,看看遍地开花的it培训机构就知道当前的培训市场有多火,it培训师的需求自然也就水涨船高。而且和软件开发不一样,软件开发基本上好的就业岗位都在一线城市,但it培训机构即使在二三线城市也是遍地开花,所以说对很多年轻时在大城市奋斗,被高房价和户口所逼,中年想退守家乡的人来说,it讲师也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 和软件开发更青睐年轻人不一样,it培训机构更青睐那些有名企背景,有丰富一线开发经验的资深软件工程师,道理很明显:换做你要参加it培训,你希望教你的是一个毛头小伙?还是一个沉稳的中年男子?道理不言而喻嘛!再看看各个培训机构的宣传栏,都是把那些有名企背景,有丰富一线开发经验的讲师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所以说,从职业生涯可持续性来说,it讲师强于软件开发。

3.主动降低生活的期望。 “中年危机”是个病,但病因是什么?你问问那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例如建筑工人,售货员,保安),问问他们有没有中年危机,估计人都会笑你矫情,生活对他们从来就没有轻松过。 说的不好听点,所谓的“中年危机”都是小布尔乔亚们臆想出来的。年轻的时候仗着身体好,加上被各种消费主义洗脑,出卖青春,挣些血汗钱,住着在大城市按揭的小房子,飘飘间恍然觉得自己已经实现了阶级跨越,成为了所谓的中产阶级。其实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幻觉罢了。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你原来怎么活,现在依然可以那么活。 原来你给孩子报辅导班,现在失业了,上不起辅导班了,那就不上了呗,或者自己辅导(反正有的是时间),谁也没说只有上辅导班的孩子才会出息(教育要是这么简单那就太好了)。 父母病了,原来吃的是进口药,现在吃不起了,那就吃基本医保药就好了。看看你的周围,也没见隔壁的有钱人就比咱普通老百姓健康多少,快乐多少。 所以说,在这世界上,如果解决了基本衣食住行,再往上的喜怒哀乐真的不是和钱成线性关系,更多在于对生活的态度!

4.和生命和解。 其实那些遭遇“中年危机”的人,从另一个角度看你可以感到骄傲,毕竟只有曾经拥有过,才有所谓的失去,才有所谓的危机,从未得到,何谈失去? “中年危机”为什么在it业特别能成为一个话题,而很少听传统行业嚷嚷所谓的“中年危机”,因为传统行业的很多人从走上社会的那天起,危机(青年危机)就扑面而来。

从毕业到中年都挣着卑微的薪水,生活从来就没有给过其希望,如果一定要说危机,那么这一生都是在危机中度过。 .最后 我想把下面一段话送给大家,也送给我自己,以mark这个操蛋的人生,操蛋的下午: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是什么意思?

资产阶级(又称为布尔乔亚)是根据一些西方经济学思想学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阶级划分中的富有阶级之一。在马克思主义里,资产阶级被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工具的阶级,和“资本家”实际上是相同的意思。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赚取薪资者)与资产阶级在本质上是互相敌对的,比如说,劳工自然都希望薪资能够越高越好,然而资本家却希望薪资(即成本)能够越低越好。换句话说,资本家会剥削劳工。在最激进的共产党的话语中,“资产阶级”是一种侮辱;那些被认为与资产阶级合作的人通常被称为资产阶级的走狗。如果将“拥有生产工具”定义为一个人对某个特定的生产工具拥有完全的控制,那么在21世纪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剩下非常少的资产阶级者了。在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用语中,资产阶级是指那些控制了公司机构的人,控制的方法有透过对公司大多数股份的掌握、选择权、信托、基金、中介或关于市场业务的公开发言。因此“资本家”是指财富主要透过投资得来的人,而他们不需要工作以求生。在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的中文用法里,资产阶级(或布尔乔亚)和普罗大众(普罗是从无产阶级的头音而来)时常被用来指称富人与穷人,而不一定是指拥有或不拥有生产工具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