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都江堰简介和历史(都江堰简介和历史背景)

本文目录一览: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扩展资料

都江堰的景点

1、伏龙观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2、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

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3、卧铁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

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都江堰介绍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

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

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天下的“天府之国”。

扩展资料:

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

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都江堰初成时以航运为主、灌溉为辅。岷江和长江因之得以通航,岷江上游盛产的木材还可以漂运成都,使得成都从秦朝时起便成为蜀地交通的中心。

除了水运之利,都江堰于农业灌溉的效益随着灌溉渠系的发展愈加为世人所倚重。岷江左岸水源流出宝瓶口至玉垒山东侧之后,沿李冰开凿的两条干渠流向成都。西汉时,蜀郡太守文翁新开一条干渠将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东部。

东汉时,“望川原”上“凿石二十里”,使灌渠延伸过现在双流的牧马山高地。同时岷江右岸的引水渠系在李冰时代开辟的羊摩江基础上不断向成都平原西南部延伸发展。

经过上百年开发,到汉朝时都江堰灌区已经从秦朝时的郫县到成都一线,发展到彭县、广汉、新都一带,灌溉面积达“万顷以上”(汉朝1顷约合今70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的灌溉系统。1960年代末,灌溉面积达到678万亩;到1980年代初,灌区扩展到龙泉山以东地区并建成水库近300座,灌溉面积扩大到858万亩。

此后进一步的灌区改造将灌溉区域扩大到1000多万亩,总引水量达100亿立方米,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介绍都江堰,要介绍历史背景

修建背景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年均总水量150亿m³左右。全河落差3560m,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

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有块石碑,上面刻着“深淘滩,低作堰”字样。

谁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历史及作用?

1、都江堰的历史: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今名。发源于岷山之南羊膊岭的岷江,水源旺盛,自山区转入成都平原,流速陡降,易游易决,在水利工程兴建以前,水灾特别严重。

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于是郫县、成都一带,“民得陆处”(《蜀王本纪》)。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华阳国志》)后代屡有扩建,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外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

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在都江堰附近,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漕、飞沙堰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以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

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淘挖。后人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三百余万亩,后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二百余万亩。建国后,经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多万亩。

2、作用: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

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

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扩展资料:

都江堰传说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成都坝子有对年轻夫妇,背着幼子,徒步来到灌县。面对青山绿水,小两口顿觉神清气爽、精神倍增,就像入林的飞鸟欢快西行。他们顺着岷江河岸,到了龙溪河口,饮水小歇后,沿溪而上,最后在龙池东岸落了脚。

小两口抱着儿子唱啊跳啊,一切烦恼都甩在脑后。不晓得过了多久,他们选了块背风的平地,垫了一层厚厚的干草,铺上被单就算是有了新床。女人砌灶煮饭兼看护儿子;男人就地取材,捡石垒墙,砍树搭棚,新家很快建起来了。紧接着,小两口开荒垦地。

种瓜种豆种玉米,养鸡养兔养鸭子。一晃三年过去了,儿子长到五岁,胖墩墩的,虎头虎脑,爱说爱跳,“爸爸”“妈妈”喊得甜甜的。小两口一看到儿子,脸上就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虽说日子过得清贫,倒也有滋有味。一天,男人上山被牛角蜂刺了一下。

当时他没在意,哪晓得回到家脸肿得像包子,眼睛都睁不开,左脚也肿得开不了步,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女人急得要命,用嘴在男人的伤口处吸吮,吸出了很多污血,可那肿还是消不下去。男人躺在床上,发高烧、说胡话,病情越来越严重。

女人看在眼里痛在心尖儿,突然想起小时候听大人说的青蒿能清热解毒。于是,她含泪吻别丈夫,牵着儿子,沿松茂古道,翻过山岭,赶到三十里外的羌寨。一位好心的羌族大爷教她认识了几种解毒、消肿、清热的草药,还扯了一大包给她带上。

为了早点儿治好丈夫的病,女人谢过大爷,背着儿子,匆匆往家里赶。路上,儿子饿得在背上又哭又闹。“儿子乖!”她拍着儿子的小屁股说,“儿子听话。再等一下就到家了。一到家,把药给你爸熬上,妈马上就给你煮荷包蛋。荷包蛋,儿子,你最喜欢吃的!”

这下儿子不哭了,渐渐在母亲背上打起了呼噜。女人只觉得心里发慌,她担心丈夫出事,于是脚步迈得更快了。突然,眼前一亮,她定睛一看,前边望夫崖下有许多红色的圆点儿。哦,是蛇泡子。她走过去,摘了一大把,然后解开背带,把儿子放下来。

儿子醒了,抓起母亲手中的红果果就朝小嘴巴里塞。看儿子吃得那么香甜,当妈的心里这才好受一点儿。她也确实累了,选了块光滑的石头坐下,喘喘气、歇歇脚。她随手扯起石头边的一棵小草,一闻,有一股清香的气味。她惊叫一声:“哎呀,青蒿!这就是青蒿!”

她站起身来,抬头望去,前边还有好几棵呢。她对儿子说:“乖儿子,就坐这儿等妈一下。妈去给你爸再扯点儿草药,这里有,难得碰到,多扯点儿带回去!”儿子点点头,说:“妈妈,不要走远了。我等你!”女人离开儿子,顺着山崖,又发现了另一种解毒的草药。

她扯了一棵又一棵,边扯边哼起了歌儿,很快就扯了一大把。当她抱起草药正要往回走的时候,听到一声儿子的尖叫。不好!她甩开草药赶紧往回跑。哎呀,糟了,儿子在哪里呢?她四下张望,左前方的草丛好像有响动,她毫不犹豫地跑过去,只听传过来一声“妈妈”。

她赶紧答应:“哎!儿子,妈妈在这儿。妈妈救你来了!”等她跑去一看,天哪!儿子躺在草丛中,一只黄毛老虎张开血盆大口……母亲救儿心切,不顾一切地扑了过去!老虎见有人来抢自己已经到口的“美食”,气呼呼地回转身,张牙舞爪,咆哮一声,想吓跑来人。

哪晓得女人竟发疯一样直扑过来。老虎见来势凶猛,一个躲闪,转身叼起地上的“美食”就跑。女人在后面紧紧追赶!追啊追,撵啊撵,从龙池的西边撵到东南边,不晓得摔了多少跤,手脚鼻脸被划出一道道血口。她爬上了东边的一座山峰,见山那边半山腰的一块岩石上。

老虎正在大口大口地吞吃自己心爱的儿子,她顿觉心痛如绞,两耳嗡的一声巨响,心血喷涌,怒火中烧……她把牙一咬,躺在地上,顺着山坡向老虎滚去……不晓得啥时候,女人醒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自己躺在岩石上,石上有一滩血迹、几块小骨头……儿子没有了!

她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从白天哭到黑夜,从黑夜哭到天亮。路过这儿的人都陪着她流泪,劝解她、宽慰她。给她干粮,她不吃;给她水,她不喝。她口口声声要儿子!人们只好摇头离去,无不感叹:“为儿子,她去撵老虎!为儿子,她哭成这样!真是慈母啊!”

失子之痛,把女人气得死去活来。她已失去了理智,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病床上躺着的丈夫。她哭啊哭,不晓得哭了好多个白天晚上,嗓子哭哑了,眼泪哭干了。等她那病中的丈夫找到她时,她的血液已经凝固了,身体化作一座山峰,平静地躺卧在龙池的东南湖畔。

从此,人们就叫这座山为“慈母山”。据说,这位慈爱的母亲每年都有一天会再现她的身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