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清静经原文全文 太上清静经原文诵读

《清净经》原文以及解读

清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就是我们说的老子,也是道教的祖师爷。这篇文章基于《道德经》的基础之上,用里面的思维方式,给我们讲解了人处于混乱状态下,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头脑清醒。这里面主要讲解了“清”和“静”,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字,要想真正修炼出来,所要花费的功夫也是很多的。

单从字面上来解释一下,“清”三点水加一个青,“青”的含义代表颜色,本意是象征着年轻的事物,充满朝气,充满生气,活力。水是生命的原动力,三点水加青,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通过这样的联想,对这个字有一些想象。“静”,同样是两个字组成的,一个“青”一个“争”,充满的活力还要去争夺,正正就要负了,所以“静”的意思是让我们心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虚一下,不要那么急躁,保持一个和谐的状态,这样既清又静,自己的状态就调整好了,才可以更好地去从事一些事情。

我们再看看正文都讲了哪些事情,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开头讲解了所有的运动本质都是“道”在运转,这个“道”是什么呢,不清楚,因为不知道叫做什么,所以把她叫作“道”。她无形,这里解读这些语句需要知道老子的思想中,说到“无”的时候就要想到“有”。说大道无形,因为不知道,所以没有形态,但万物确实在这样的规则下生存发展起来的,所以,说是无形却也有形,肉眼看到是无,内心观到是有。道无情,是《道德经》里一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无情便是不仁,解释的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在道的运作下生存的,老天爷不会偏袒任何事物,因此说是无情不仁,运行日月,日月就代表着天地间的万物。大道无名,这是宇宙中永恒存在的规律,并且名可名,非常名。名称只是一个代号,所表达的是那样一个意思,万物因此而生长存养。接下来又说了道的几种特性,把这些特性诉说出来让读者去理解。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一切烦恼都是人过多的欲望所造成的,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物欲横流的时代,浮躁的情形下,会出现浮躁的烦恼,这就是自己欲望过多的表现。清楚地知道自己实实在在需要的是什么就努力踏实地去行动,这样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这里有很关键的一个概念,执著。可以为自己定个目标方向,但不应该在头脑里想象出那是什么样的画面,而把一切的行为往这上面去靠拢,如过生活中太牵强就会反噬自己,反而越来越糊涂。

求太上老君清静经原文全文不要注解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原文全文不要注解 滥竽充数的滚蛋!真实为高

太上老君清静经:

清静经原文全文 太上清静经原文诵读清静经原文全文 太上清静经原文诵读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

回风混合,百日功灵。默朝上帝,一纪飞升,智者易悟,昧者难行。

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深根,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气盈,

清静经原文全文 太上清静经原文诵读清静经原文全文 太上清静经原文诵读


不凋不残,松柏青青。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其聚则有,其散则零。

七窍相通,窍窍光明,圣日圣月,照耀金庭。一得永得,自然身轻,

太和充溢,骨散寒琼。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

原文如下: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常清静经全文,还有它到底是多少个字

《清静经》全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常清静经全文翻译

译文:用清静的真心照应外物,那么外物就是清静的,内外都获得清静,才是真正的清静。

真常应物,真常如镜应物不二念、不分别。即是真常得性。常应而且常静,恒常清静。出自《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真常,大意是自性,也就是本觉。真是指真实,常是指不变和常在。这个词在魏晋时期的佛教、玄学中经常使用,所以译自那个时代的经典或者写于那个时代的论说中会有这样的语句。

介绍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仅五百九十一字。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清静经》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无形”而定了全经格调。

经文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下手,以“清静”法门去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经中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

清静经原文全文 太上清静经原文诵读清静经原文全文 太上清静经原文诵读


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出自哪里。

 这句话出自《清静经》。

原文中说: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解释为: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在没有天地之前,有一个没有形状的最高能源,《道德经》中说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世间万物都是由她所生。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至高无上,极尊至贵的道。无情,没有偏爱及私情。运行,旋转运行,此处指化生万物。日月,指日月星辰及世间万物。此句言人有喜、怒、哀、乐等表现,都是从一个“情”字中而来,然而不可名状的大道,虽然万物都在她的包容之中,但她则是一视同仁,没有半点偏爱和私护。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所以叫无名。《道德经》云:“道常无名。”无名指有功而不为名的意思。《道德经》又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不有指不为已有,也是指无名之意。长养,生长养育。万物,指世间万事万物。此句言大道自生万事万物而不为己有的博大胸怀和无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