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胡松华和胡军的关系 success

胡军 胡兵 胡东 胡歌是四兄弟?

正确是:胡兵和胡东是亲兄弟,俩人都获得过模特界冠军!胡兵的哥哥是胡东,两个人是亲兄弟,浙江人;

胡军是歌唱家胡松华的亲侄子,跟胡兵、胡东兄弟没有关系,只是同样姓胡,胡军是满族的。

而最近大火的胡歌,1982年9月20日出生于上海,著名演员、歌手、制片人。 跟他们没啥关系。

胡军个人资料胡兵哥哥

 胡兵的哥哥是胡东,两个人是亲兄弟,浙江人;胡军是歌唱家胡松华的亲侄子,跟胡兵、胡东兄弟没有关系,只是同样姓胡,胡军是满族,吉林人。

中文名

胡军

外文名

Hu Jun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满族

星 座

双鱼座

血 型

O型

身 高

185cm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68年3月18日

职 业

演员

毕业院校

中央戏剧学院本科班

经纪公司

北京拾捌文化经纪有限公司

代表作品

蓝宇、天龙八部、金婚风雨情、赤壁、十月围城、好奇害死猫、于无声处

主要成就

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男主角

意大利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魅力中国”最受欢迎男演员奖

年度娱乐大典年度电影男主角奖

第二届华语传媒大奖最佳男演员

配 偶

卢芳

职 称

国家一级演员

信 仰

佛教

胡松华:60年婚姻催人泪下,老伴离世后,他的晚年生活状况怎样?

2020年5月3日,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最悲痛的一天。这天凌晨,他风雨相伴60年的老伴张曼茹,不幸在北京因病离世。

老伴走了,将胡松华推入悲痛的深渊。这两年他是怎么走过来的?而今胡松华的晚年生活状况怎样?

胡松华上世纪50年代就成名了,他首唱的《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马儿呀快快跑》《丰收之歌》《森吉德玛》等歌曲,影响了几代人。

他还为电影《阿诗玛》录唱了“阿黑”的全部歌曲,这也给他带来巨大的声誉。

胡松华1930年12月出生于北京,父亲是一位老中医,母亲是家庭主妇。胡松华下面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

胡松华和胡军的关系 success胡松华和胡军的关系 success


弟弟就是海政歌舞团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胡宝善,侄子胡军是大名鼎鼎的演员。

小时候胡松华上过4年半私塾,后在北京香饵胡同读完了小学。

胡松华7岁开始学习国画,曾跟随赵梦珠、毓远先生学习绘画,从小学到中学胡松华的画作多次在全国获奖。

因书画出众,胡松华从北京市5中高中毕业后,考入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

那时胡松华的理想是当一名画家,1949年他从华北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华北大学第三文工团担任美工。

1950年,中央访问团开始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文艺调研和编演,胡松华被选为访问团成员,这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因接触众多少数民族的歌舞,胡松华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跟随郭淑珍、娄乾贵、杨比得等教授学习声乐。

1952年,胡松华还跟随上海声乐研究所的林俊卿博士学唱意大利美声,这为他走上音乐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随后,胡松华被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

上世纪50年代,胡松华就因演唱《森吉德玛》《丰收之歌》开始在全国成名。

1963年,胡松华为中国首部音乐故事片《阿诗玛》中的“阿黑”,录制了全部的唱段,这进一步打开了他的知名度。

胡松华在《阿诗玛》中演唱的《马铃儿响来玉鸟唱》《阿诗玛,你在哪里》《一朵鲜花鲜又鲜》等唱段,至今还深受歌迷的喜爱。

但真正让胡松华大红大紫的,是他在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唱的《赞歌》。

当时胡松华被安排在《东方红》第四场,准备演唱《松花江上》。因为第五场和第六场之间缺一首气势磅礴的歌曲作为过渡,相关领导便将胡松华从第四场调到了第六场。

当时也没有具体的歌曲,让胡松华自己准备一首歌。

胡松华从剧团赶回家,连夜作词作曲,创作出了歌曲《赞歌》。第二天,他将歌曲交上去后,相关领导审核后一致认为不错,就让胡松华在第六场唱这首歌。

《赞歌》前面的一个节目,是京剧水旗表演,上百位演员挥动旗帜很有气势,接下来再美的歌曲也会被淹没。

于是胡松华便在《赞歌》前面加入4句蒙古长调,让高亢悠远的歌声,一下子将观众吸引住了。

而今58年过去了,《赞歌》依然有着非凡的生命力,经常在大小晚会上演唱。

2019年,《赞歌》还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早在1960年,胡松华就与同事张曼茹结婚了。张曼茹祖籍辽宁兴城,1936年出生于湖北武昌,在四川长大,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

1949年,张曼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舞蹈团,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担任独舞演员。

胡松华比张曼茹大6岁,两人于1953年去大西南演出时相识。

当时的张曼茹身材苗条,明眸皓齿,她表演“苗拳”,那份飒爽英姿深深地刻进了胡松华的心里。胡松华亲切地叫她“小鬼”,这一叫就叫了几十年。

在云南香格里拉,胡松华与张曼茹骑马骑牛经过崎岖的山路,向四川甘孜进发。

因为胡松华用嗓过度,结果导致嗓子嘶哑红肿。张曼茹将团里发给她的两个广柑留下来,偷偷拿给胡松华吃。

50年代的爱情含蓄而深沉。有一次,胡松华与张曼茹在招待所里说话,听到走廊里传来同事的脚步声,害羞的张曼茹跳窗户跑了。

在四川康定地区演出时,张曼茹胃口不好,胡松华悄悄给她买了一碗馄饨,这温暖了张曼茹一辈子。她觉得那碗馄饨是世界上味道最鲜美的。

几个月后演出结束,胡松华与张曼茹确定了恋爱关系。

1954年,张曼茹由国家公派赴蒙古学习舞蹈。出发前,胡松华送给张曼茹一双马靴定情。他问张曼茹:“你以后会变心吗?”

张曼茹摇了摇头:“我这辈子只认定你,心里再也装不下别人。”胡松华心里甜滋滋的。

张曼茹去蒙古国深造不久,胡松华被派往新疆阿尔泰地区演出。

那里与蒙古国只隔着一座阿尔泰山,为表达思念,浪漫的胡松华写了一首散文诗,然后将它叠成蔚蓝色的小纸船,并插上一朵玫瑰花。

胡松华将小纸船放到阿尔泰河里,让它随河水东流,然后漂到蒙古国,希望张曼茹能看见。

后来胡松华80岁时,与74岁的张曼茹在北京电视台《光荣绽放》栏目做嘉宾。

张曼茹将丈夫的散文诗打印出来,胡松华当着全国观众的面朗读:“我在祖国边陲阿尔泰草原上放歌,你在邻国阿尔泰牧场为牧民起舞。此刻,你我仅相隔一座山,近离咫尺却不能见面……”

这是胡松华从心底发出的声音,白发苍苍的张曼茹听得热泪盈眶,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被他们浪漫的爱 情感 动了。

1962年,张曼茹怀孕了。不久她参加汇报演出,需要跳高难度的舞蹈。为了事业她打算割舍宝宝,后来周总理知道了,委婉地批评了团领导。

最终团领导没有安排张曼茹再参加演出,让她安心孕育宝宝。

1963年,胡松华与张曼茹的大女儿降生,几年后他们又诞下了小女儿。由于胡松华和妻子工作忙,母亲和岳母轮流来家里照顾孩子。

那时胡松华与妻子演出都是本职工作,没有额外报酬,他们也靠微薄的工资生活。

夫妻俩要养两边父母,要养两个女儿,经济并不宽裕。张曼茹自己动手给女儿做衣服、鞋子。胡松华去外地演出时,本来可以坐卧铺,但他买硬座,用省下的差价给女儿买点水果。

张曼茹也是优秀的舞蹈演员,在大型史诗《东方红》的《赞歌》一曲中担任领舞,闻名全国。

1980年,胡松华夫妇在北京、天津两地举办《胡松华、张曼茹独唱独舞晚会》,引起巨大的轰动。很多主流媒体做了报道,称两人是一对珠联璧合的艺坛伉俪。

不仅如此,胡松华还创作改编了一系列少数民族歌曲,主要有《马背上的祝愿》《高原酒歌》《欢腾的苗山》《我家墙上挂满刀》等,深受歌迷的喜爱。

1990年,胡松华退休了,他的两个女儿在珠海定居。女儿没有继承父母的衣钵,而是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父母退休后,女儿将他们接到珠海养老。那时珠海房价很便宜,女儿单独给胡松华夫妇买了一套三居室。

1992年,胡松华为回馈全国各少数民族对自己的艺术滋养,决定拍摄多民族电视音乐片《长歌万里情》。他将想法告诉妻子,张曼茹非常支持。

因为没有资金,夫妻俩便将北京的祖宅卖了,然后赴全国各地拍摄音乐艺术片。他们走遍了全国各地,历时3年,行程7万公里,终于拍摄出12集大型音乐艺术片《长歌万里情》。

张曼茹担任制片主任,胡松华是导演和演员,夫妻俩在拍摄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

经费短缺时,他们一天只吃一包方便面度日。路过无人区,还面临着生命危险,胡松华和妻子生死与共,与死神擦肩而过。

1995年,张曼茹高烧到39度,依然带病工作。胡松华一边照顾妻子,一边掉眼泪。

《长歌万里情》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巨大的反响,胡松华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随后胡松华与妻子回到珠海,女儿对胡松华说:“爸爸,您忙了一辈子,现在年纪大了,就安心享受生活吧。”但胡松华闲不住,只过了两个多月的安稳生活,又开始“折腾”了。

他接触过不少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颇有音乐天赋,可由于条件限制,没有机会学习音乐。2000年,胡松华在一位企业家朋友的帮助下,在珠海成立了胡松华音乐艺术研究室。

他与老伴从全国各地少数民族的孩子中,选了10名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将他们带到珠海,免费进行音乐教育,学制3年。

孩子们不仅不用交学费,而且吃住都免费。胡松华教孩子们声乐,张曼茹教他们舞蹈,夫妻俩还请专业老师给孩子们上课。

10个孩子在珠海开销很大,因为资金短缺,胡松华夫妇将自己的退休工资都垫进去了。有段时间,他们经常去女儿家蹭饭。

2003年,这10个孩子毕业了,都被当地的艺术团体录用为专业演员。看到孩子们有好的前途,胡松华和老伴很是欣慰。

鉴于胡松华在歌坛的地位,经常有演出方请他演出,可他远在珠海很不方便。

于是2004年,胡松华和妻子不顾女儿的挽留,回到北京。

胡松华经常参加演出、 社会 活动,平时在家里练书法。张曼茹也发挥余热,为一些文艺团体创作舞蹈作品。

2009年,张曼茹荣获卓越舞蹈艺术家称号。

从2010年开始,张曼茹应邀为系列故事音乐电视片《环抱大天地》创作舞蹈作品。那时她血压偏高,心脏不好,仍带病坚持工作。

2015年10月,《环抱大天地》在电视台播出,张曼茹却晕倒在家里。

胡松华将妻子送往医院,经急救张曼茹转危为安。此后几年间,张曼茹经常在医院进进出出,平时还要服药。

胡松华推掉演出,一心一意在家里照顾妻子。2019年2月4日除夕之夜,胡松华参加央视春晚,与李光曦、于淑珍、德德玛、关牧村等演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张曼茹在电视机前收看央视春晚,看到丈夫出场她格外激动。

这年9月13日,胡松华的弟弟胡宝善,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

胡松华与弟弟感情很深,弟弟走了,他很是伤感。谁知2020年5月3日,83岁的张曼茹又因病在北京去世。

这时,胡松华与老伴整整结婚60年,老两口走过了银婚、金婚,相濡以沫,风雨与共。

老伴离世,将他推入巨大的悲痛深渊。尤其是老伴刚走那半个月,胡松华的情绪格外低落,经常在家老泪纵横。

侄子胡军几次过来看望伯父,引领他倾诉。胡松华胃口不好,胡军让妻子在家里熬好米粥,然后带过来让伯父喝。

两个女儿更是牵挂胡松华,2020年7月,女儿将胡松华接到珠海,用爱和孝心帮助父亲疗伤。

她们陪伴父亲去海边散步,在家里播放父亲的歌曲。女儿还将胡松华和母亲的100多张照片,做成了一本电子相册。

这100多张照片,串起了胡松华与张曼茹60年的感情岁月,他在记忆中重温与妻子浪漫、艰难、恩爱的时光。不知不觉中,胡松华内心积聚的悲痛有所缓解。

2021年2月26日,胡松华应邀参加央视元宵晚会,与李光曦、田华等演唱歌曲《到人民中去》。

此后,胡松华留在北京,两个女儿轮流来北京照顾他。

2022年,胡松华已经92岁了。他精神矍铄,说话口齿清楚,思维活跃,丝毫看不出是一个90出头的老人。

他偶尔参加 社会 活动,平时在家里健身,练书法,有时还帮女儿做饭。

老伴走了,胡松华虽然内心有痛,但表现得很坚强,晚年生活平静安稳!

“细品名人”点评: 胡松华德艺双馨,人品艺品俱佳,他活跃在歌坛数十年,从没有传出过绯闻。

他与老伴结婚60年,也相爱60年,这在演艺圈中并不多见。张曼茹虽然很优秀,但知名度和事业的高度不及胡松华,可胡松华从没在妻子面前表现出优越感,更不咄咄逼人。

在家里,他就是普通的丈夫和父亲,给妻子和女儿撑起一片绿荫。

胡松华是男人学习的榜样,其艺品艺德值得很多演员学习!

-END-

胡松华和胡军的关系 success胡松华和胡军的关系 success


胡松华和胡军谁更有名?

胡松华更有名。

1、胡军作为国内一线演员,胡军总是给人一种硬汉爷们的形象,其实胡军出身显赫,爸爸是胡宝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

2、胡松华作为胡军伯父名气更大,男高音歌唱家,事迹载入《世界名人录》。

歌唱家胡松华:初恋妻子病逝后,女儿引领他在悲痛中坚强

一次,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群英会上,

演员胡军压轴表演,

用美声唱法和意大利语演唱了歌曲《我的太阳》,赢得台下一片掌声。

大家都说:“还好胡军是在演艺方面发展,要是往歌唱方面发展,帕瓦罗蒂的饭碗也得受影响!”

其实胡军有这样的好嗓子是家族遗传的,

他的父亲胡宝善是国家一级歌唱演员,

大伯更是我国有名的男高音歌唱家、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胡松华。

01

从画家到歌唱家

1930年12月,胡松华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降生,

他的父亲是名老中医,母亲是家庭主妇,

胡松华是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父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

上中学前,父亲就将胡松华送去私塾,这是其他孩子都没有的待遇。

要知道那个年代老百姓大多不认字,能上学就不错了,

何况还是私塾那种私人教育场所。

可胡松华并不觉得这是父亲对他的偏爱,反而是一种遭罪。

每天下学回家,胡松华都会在父亲的监督下练习写字,

用毛笔写一百个大字,字迹要工整,不能有涂改,

对于一个才几岁的小孩来说简直是煎熬。

一旦让父亲发现胡松华写得不好或者偷懒,

父亲就会拿着他那一米长的大烟袋打胡松华,

那个时候胡松华的身上总会青一块紫一块的。

有时父亲也会让弟弟胡宝善陪着他一起写,

但对弟弟的管教会很宽松。

那个时候在胡松华看来他讨厌写字,

可也正是因为父亲的严厉看管他能写出一手好的毛笔字。

在胡家父亲是绝对的权威,孩子们不敢有任何脾气,

就连吃饭父亲都是单独享受一桌 美食 ,孩子们只能吃窝窝头,

这种情况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

后来胡松华七岁时,父亲让他学习国画,

还请来了赵梦珠、毓远先生来教他。

这两位都是国画大师,可以说父亲为了培养胡松华也是非常用心的,这一学就是13年。

期间,不光学国画还有西方画艺,就像当年达芬奇画蛋一样,

胡松华从花鸟鱼虫开始画起,他会到野地里观察这些生物的细节,然后再动笔。

父亲告诉他,不管是画画还是写毛笔字都要做到沉气、凝神、入境,所以每次胡松华都会从早画到晚。

有一次,他画完一副作品后,放下心神的一瞬间就倒地了,

家人赶紧请来大夫,原来是胡松华画得太用心,两天没吃饭导致的,

可也是这种精神,让胡松华的书画技艺炉火纯青。

高中毕业后,胡松华考上了华北大学,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广阔的天地。

胡松华的嗓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华大文工队相中,邀请他表演话剧。

虽然胡松华的理想是当画家,但上台表演他也不排斥,

他的嗓音嘹亮,有一种震撼力,每次他上台都让观众们掌声雷动。

这段时间,胡松华也没忘自己的老本行,没有他的演出时,他会拿着画笔坐在台下为演员们画肖像,

没过几天,大家都知道华北大学有一个才子既会画画又会唱歌。

后来因为表现出色,1950年,胡松华被选入中央民族访问团,

这也是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以后他开始正式的歌唱生涯。

父亲知道后很生气,一心想让他当画家,可儿子却跑去唱歌了,这可怎么办?

对于父亲的不赞同,胡松华也来了牛脾气,

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听父亲的,可这回他想自己做主。

胡松华要用实力向父亲证明自己转业的价值。

他开始学习各民族的文化背景,深入当地和少数民族百姓交流,学习当地歌唱的方法和腔调。

一年中,他有三百多天在外地,从云南到新疆,为边疆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父亲也逐渐认清儿子的工作,这是促进各民族团结的大事呀,从那之后父亲也开始支持胡松华的工作。

有家人的支持,胡松华终于开始放开嗓子唱歌了。

在访问团里,胡松华拜女高音郭淑珍当老师,郭老师教会胡松华什么是美声和各种声乐技巧。

两人还用不同方法演唱了一首男女对唱《当民族代表》,

这首歌当年一度成为“话匣子”中的经典曲目,被循环播放。

02

与妻子60年风雨同舟

1953年,胡松华和张曼如在西南联大演出时相识。

那时胡松华23岁,张曼如17岁。

胡松华是刚刚踏入声乐领域的新手,张曼如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演员,青春年少的感情在演出那段时间逐渐擦出爱情火花。

因为唱歌过度,胡松华的嗓子发炎肿胀,

张曼如就把歌舞团发的柑橘偷偷留下来带给胡松华吃。

张曼如因为跳舞扭伤脚,

胡松华就大晚上跑出去挑一桶冰凉的井水,给张曼如敷脚消肿。

有时候路途遥远,车辆通行不便,他们只能骑着老乡家的马去演出,

张曼如很害怕,胡松华就教她怎么控制马匹,转换方向。

因为没有合适的鞋,张曼如的脚总会被马镫子磨破,

胡松华心疼得不得了,这可是未来舞蹈家的脚呀!

胡松华就专门骑马跑到镇上给张曼如买了一双马靴。

这也算是两人的定情礼物了。

在演出结束后,两人确定恋爱关系,可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

这回分开张曼如就要出国留学,胡松华也要去新疆了,

在分别之前,两人约着去骑马,在马上张曼茹问胡松华:

“我不在的这段时间里,你会变心吗?”

当时胡松华说道: “这辈子认定你了,心里再也装不下别人。”

这也成了两人的爱情誓言。

在张曼如留学的那段日子里,

胡松华怕她在国外吃不惯,就让人帮忙为张曼如带去一大罐四川辣椒,张曼如是四川人,有了这个她会有胃口的。

当张曼如收到礼物时,发现里面传来腐烂的味道,

原来胡松华怕张曼如在国外吃不到水果就把团里发的苹果也放在里面一起带了过来,

可时间太长,水果都烂了。

可就算这样,张曼如仍感觉到了满满的爱意。

他们从相恋到结婚走过了七年的时光,但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却不长,他们属于不同的艺术部门,总是全国各地地演出。

在胡松华30岁那年,张曼如不想让胡松华再等下去了,

虽然自己不着急,可胡松华的年龄已经大了,于是两人举行婚礼。

这个决定让胡松华很开心,相恋多年的女孩终于可以一直在一起了,张曼如也满心的期待嫁给他。

婚后不久张曼如就怀孕了。

胡松华很开心,他马上就要升级当爸爸了,

可这个时候张曼如要出演一场非常有难度的舞台剧,

两难之下,张曼如打算不要这个孩子,

在征求胡松华意见的时候,虽然丈夫心有不舍,可他还是尊重妻子,

毕竟他们还年轻,以后还有机会,妻子的事业不能耽误。

胡松华和胡军的关系 success胡松华和胡军的关系 success


可不知道怎么这件事传到了周总理耳朵里,

他知道之后,非常生气,不能因为跳舞不要一条小生命,

他把舞团的团长训斥了一顿,张曼如和胡松华也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

婚后胡松华努力工作,他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多年,

学会很多民族音乐唱法,他还会编曲填词,

他的《马铃儿响来玉鸟唱》《阿诗玛,你在哪里》等一系列歌曲逐渐在全国唱响,

可真正让他的名声响彻全国的是在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唱的《赞歌》。

2019年,这首歌曲被中宣部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首歌曲是在演出的前一天晚上,胡松华连夜创作的。

而在《赞歌》中担任领舞的正是妻子张曼如,

两人琴瑟和鸣,一唱一跳,配合无间,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说他们是一对珠联璧合的艺坛伉俪。

大女儿出生后又过了几年,小女儿也降生了,

胡松华和张曼如的工作忙,就让两边的老人帮忙照顾。

当时夫妻拿着死工资,虽然在全国很知名,可挣不了多少钱,

张曼如就下班之后亲手给孩子们做衣服、鞋子,胡松华也会帮忙,

有时还会学着妻子的样子一起做。

做完之后会放在一起点评,张曼如会嫌弃胡松华做的鞋子太丑,

颜色都不搭配,胡松华则会夸奖妻子做的小衣服好看,可以多做几件。

他们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一家四口开心快乐。

就这样30年过去了,1990年胡松华退休了,

两个女儿也都成家立业了,老两口决定跟着女儿去珠海定居。

03

夫妻双双做“长歌”

退休后的老两口并没有清闲,反而是惦记着国家的歌唱演绎事业。

胡松华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各民族中游历学习,

他想要做一部纪录片描述这种感情,和张曼如说了后,老伴非常同意胡松华的决定,

于是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开始了创作之路。

他们回到北京,为了筹集资金将祖宅变卖,

联系曾经的好友们,组织拍摄团队,

张曼如当起制片人,胡松华是导演和演员,

他们共同去走胡松华年轻时走过的路,从新疆无人区到云南小镇。

他们付出满腔热血和全部身心,共录制了近百首歌曲,

夫妻行程十四万两千里,拍摄三年,终于在1995年拍摄完成。

在拍摄期间,有很多次遇到经费不足的情况,

有的时候两人就一天吃一块面包度日,

在去雪山高原的时候,张曼如还因为身体不好,发烧39度,

但她忍着没告诉胡松华,拍摄完毕从雪山上下来胡松华才发现,赶紧把她送进医院。

他们的努力没白费,这部纪录片也让胡松华获得了 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可就在老两口开心的时候张曼如的身体越来越不好,

吃药住院成常事,每次胡松华都会陪着妻子一起去医院,

看着体弱的妻子他心理难受极了。

张曼如的心态却很好,这个时候他们已经风风雨雨走过了将近40年的岁月,

这比大多数的家庭都要幸福,现在他们只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张曼如知道丈夫很喜欢唱歌,虽然退休了,可丈夫还是想为歌唱事业发光发热,

她鼓励丈夫开办自己的音乐学院。

在妻子的支持下,2000年,胡松华在珠海成立“胡松华音乐艺术研究会”。

他们不收学费,只希望可以给热爱音乐的孩子提供一个成长的地方。

看着胡松华为了音乐事业继续奋斗,张曼如也燃起了梦想的热情,

两人将音乐学院开回北京,张曼如也开始为一些文艺团体创作舞蹈作品,

2009年,她还荣获了 “卓越舞蹈艺术家” 的称号。

可也是因为常年劳累,张曼如的心脏出现问题,

在为音乐电视片《环抱大天地》创作完舞蹈之后,张曼如晕倒在家里。

胡松华发现后,马上找人把她送去医院,

经过抢救转危为安,不过从那之后张曼如就药不离身。

没过几年,弟弟胡宝善又出了事。

胡宝善也像哥哥一样,长大后成为优秀艺术家,

还是国家一级演员,他的儿子就是著名演员胡军。

在2019年,胡宝善享年84岁在家中去世,走的很安详,

经历打击之后的胡松华,精神萎靡,

可在第二年,妻子张曼如经不住病痛折磨,也离他远去,这让他非常痛苦。

那段时间,两个女儿为了照顾父亲,将他接回珠海,她们轮流陪伴父亲,

胡松华一直觉得自己会比张曼如先走,可现实却这样残忍,

两人在一起这么多年,彼此都成为对方的习惯,这让自己怎么过下去。

这时女儿给了他动力,

您还有一个音乐学校,还有那么多学生,这也是妈妈希望您完成的梦想!

看着音乐学校努力学习的孩子们,胡松华逐渐走出悲伤,

他将对张曼如的思念化成教学动力。

今年胡松华已经92岁了,仍在坚持音乐教学,

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学有所成,胡松华也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们出现在舞台前。

在最近的一次活动中,胡松华带着他的几名学生上台,

当主持人问胡松华:“您有什么话想对您的学生们说吗?”

胡松华说到: “我们共同共勉,干国家事,做人中人。”

这是胡松华的父亲对他的遗训,今天他转送给他的学生们,

可见,胡松华老先生对这些学生寄予多大的期望。

不光如此,在胡松华92岁时,他和一众歌唱家们一起登上了2022年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上,

虽是耄耋之年,但老人的声音依然高亢有力,振聋发聩,丝毫不输给年轻人,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向大家展示出了国家队的实力。

不论是胡松华还是张曼如,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就是他们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艺术事业,这是老艺术家们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