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布政使和巡抚 布政使和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布政使与巡抚的区别

巡抚要大些吧。

明太祖洪武初罢元代的行中书省,至宣宗时,除南北两京外,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为加强统治,设置总督、巡抚等官、布政使权位乃轻。清代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司一省财赋及人事,与专司刑名的按察司并称两司。康熙以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又改变明代做法,于直隶亦设布政使,江苏则设二员,分驻于江宁与苏州。别称“藩台”、“藩司”。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但江苏设有两布政使,一在江宁,辖江、淮、扬、徐、通、海六府州;一在苏州,辖苏、松、常、镇、太五府州。

巡抚是清代省级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俗称“抚军”。官品为从二品,下辖两司:1.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2.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长官为提刑按察使,正三品,掌管一省的司法和驿传等。

布政使与巡抚的区别

布政使与巡抚的区别是官位不同。

布政使是一省的行政长官,俗称藩台,官阶为从二品。布政使的主要职责是宣达朝廷的政令;征收全省各地赋税,负责财政收支;考核府、县各级官员;管理全省各府户籍、田数等民事内容。从职权上来看,布政使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兼省委组织部部长、财政厅厅长。

巡抚别称抚军、抚台,官制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清代巡抚掌本省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巡抚任用多为大臣会推后,再由天子任命。

清代的一省行政长官为巡抚,布政使为巡抚的僚属,略如近代的副省长和民政厅长。布政使给巡抚的公文用“详”,巡抚行文用“札饬”,即纯属上下级的关系。但在明代,布政使却是一省的行政长官,故也称为方伯或藩台,都是一方之长的意思。至于巡抚,在明代初期,类似近代的中央特派员,只能算是一种差使,所以也称为“钦差大臣”。

布政使和巡抚 布政使和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布政使和巡抚 布政使和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编制属于都察院,不在地方,其本职为都御史或佥都御史,正规的称谓应是“以都御史某某巡抚浙江”,和清代作为固定的疆吏职称的“浙江巡抚”不同;清代巡抚虽有兼副都御史衔的,实是虚衔。顾名思义,巡抚一职,就是含有流动性的,即有事出差,事毕回京复命,用的是一种长方形的阔边朱文印章,正规职官则用正方形的官印。

布政使和巡抚 布政使和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布政使和巡抚 布政使和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布政使和巡抚哪个官大 布政使和巡抚的代表人物

巡抚的品级比布政使大。明制下的布政使由正二品降为正三品,之后再次升为从二品。清制下的布政使为从二品。巡抚在明清官制的品级中属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因此相对来说,巡抚的品级比布政使的品级大。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布政使和巡抚哪个官大。

布政使和巡抚相比哪个官大

1、布政使俗称藩台、藩司等,通常主管一省行政和财赋的出纳,可通过特旨除授、大臣推荐、吏部开列具题等方式选任。按照清制,布政使可升为太常侍卿、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巡抚等官职。

2、明太祖洪武九年置一人布政使,为正二品。洪武十三年降为正三品,洪武十四年改设两人,皆正三品。洪武二十二年升为从二品。清制沿明制而设,布政使品级为从二品。

3、巡抚别称抚军、抚台,明代的巡抚拥有一省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权力,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代巡抚掌本省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巡抚任用多为大臣会推荐,再由天子任命。

布政使和巡抚 布政使和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布政使和巡抚 布政使和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4、巡抚在明清时期的品级皆为从二品,凡加兵部待郎衔者为正二品。“巡抚”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明代洪武也出现“巡抚”之名,并萌芽于永乐年间,初创于宣德、正统时期,在嘉靖年间基本确立。清沿明制,但对其辖区进行了调整。

布政使和巡抚的代表人物

布政使和巡抚相比哪个大

布政使和巡抚属于同级,均为从二品。

布政使,从二品,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巡抚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清代为从二品。

扩展资料

巡抚来历:明巡抚之名,始见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命懿文太子巡抚陕西,亦系临时差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永乐十九年(1421),蹇义等26人分巡各省,产生巡抚制度。宣德五年(1430),于谦、周忱等6人分抚南北直隶等处,从此各省常设巡抚官渐成制度。

巡抚初设,仅为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遂偏重军事。明代巡抚多进士出身。其初,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内地、边地,由九卿廷推。

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巡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政使

从二品的布政使,与巡抚大人几乎平级,为何权力相差非常大?

因为在清朝的时候各省都设立了巡抚这样一个官职,这个官职负责全省整体的工作,虽然布政使和巡查是都是同巡抚级别相差不大,甚至存在级别对等的情况,但他们只是作为巡抚的助手,巡抚负责全面工作,而他们则有分管的领域。所以在权力方面相差很大

从二品的布政使,与巡抚大人几乎平级,为啥相差非常大?

最重要的是,巡抚的权力比布政使大,管理范围宽,布政使的权力范围较小,只是在某个方面权力比较集中。并且,在一个省内最大权威的莫过于巡抚,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巡抚为标准。

一、制度的由来

每个朝代的新起之后便是一套属于自己国家的政治体系,明朝的建立,便是新的政治制度的诞生。前期混乱的局面开始被镇压,但是还是会有很多农民或者土匪起义,为了镇压这些起义,朱元璋决定废宰相,将权力全都集中在自己手里,还让其他职位的权力都能互相牵制。可以说是所谓的君主制。

二、权力的大小

布政使只是负责一个省里面的经济建设、赋税征收和制定政策,本来没有巡抚的职位的话,全省最大的便是布政使,可以决定整个省的事务,权力很大,很容易出现全省百姓起义或者官员有二心的现象,但是朱元璋的这个巡抚设定就巧妙地将这个问题解决了,巡抚不仅可以参与政策讨论和决定是否运用布政使的政策,还能掌管军务和盐业,把控全省命脉,可见巡抚的权力是比布政使略胜一筹。即使布政使做着巡抚的大部分工作且几乎平级,但是权力还是没有巡抚大。

三、相互制衡

虽然布政使的权力很局限,但也是掌握一定权力还是二品官员,所以巡抚对布政使等其他省级官员还是比较客气的。这也就达到了朱元璋设立这些官位的原因。

各省各地方的权力过大未免对君王的权力有一定的威胁。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一套政治体系去解决这个问题,明朝的朱元璋也是如此,尤其体现在巡抚和布政使之间的设立,将互相制衡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不仅仅是能限制官员的行动和权力,也能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官员的一些错误决定,对国家的统治起大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