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为什么被禁)

本文目录一览:

咪蒙事件是怎么回事

咪蒙团队在微博上发表公开道歉信,称“针对咪蒙团队在网上引发的负面影响,我们进行了认真深刻的反省。我们为所犯的错误,真诚地向大家道歉。”

道歉信还提到,从今天开始,咪蒙微信公众号停更2个月、咪蒙微博永久关停。

咪蒙事件是怎么回事 咪蒙道歉信寒门学子之死事件始末介绍

道歉信全文如下:

针对咪蒙团队在网上引发的负面影响,我们进行了认真深刻的反省。我们为所犯的错误,真诚地向大家道歉。我们决定从今天开始,咪蒙微信公众号停更2个月、咪蒙微博永久关停。用这个时间,全面反思,积极调整,为大家提供更有价值的内容。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自媒体,我们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传递更正能量的价值观。再次向大家表示真诚的歉意。

咪蒙团队

2019年2月1日

延伸阅读》》

咪蒙微信公众号为什么停更微博关停原因

咪蒙事件是怎么回事 咪蒙道歉信寒门学子之死事件始末介绍

在互联网时代,楼起楼塌的间距越来越短了。

昨天,扫了一眼朋友圈,有人在转《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懒得点开看。谁知,今天一觉醒来,就发现扒皮文章满天飞了。

有考据文中细节有误的,有批判传递信号负面的,有指斥作者玩弄焦虑牟利的……晚些时候,文章的发布账号也被腾讯禁言了,60天。

文章出品方是咪蒙团队,一个让人又佩服又厌恶的写作班子。佩服的是深谙传播之道,厌恶的是没安慈悲之心。

省省吧,你们的把戏

了解了人性之后,有人选择抚慰,有人选择利用。《状元之死》属于后者。

岛叔看完文章,感觉文章是这么写成的:作者把现在能让人产生共鸣、扎眼醒目的关键词,什么寒门、状元、乳沟啦,不管雅俗,统统汇聚起来,把当前能引发人们焦虑的桥段,什么理想与现实的扭曲、阶层固化让人看不到希望、情怀操守已经一文不值等,甭管真伪,全都融合一块。然后,弄出来一个人物,把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再把自己搁进去,好像是全程客观记述,其实是闭门造车,胡编乱造。

这种传播伎俩不新,难道岛叔不知道文章标题里加上“女大学生”就有人想看吗?有个小品说得好:你这压力水壶,不是跟咱们村东头的压力井一样的道理吗?我们不愿意使它知道不?我们怕把井底水垢抽上来影响身体健康!

老辈人经常教育后生,别耍聪明,尤其当着聪明人的面。网民里聪明人多了去了,所以这篇文章的保鲜期短得可怜。

警惕啊,无良的爆款

岛叔很焦虑,因为孩子还有三年就要小升初了,自己孩子啥长处没有,看着人家海淀、西城的牛娃,真是睡不着觉,将来可怎么办啊?

让人着急上火的事儿还有很多,焦虑心态的确普遍存在。《状元之死》里虚构的寒门学子努力改变命运,结果还是归于寂灭的故事,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声。状元这么努力还不行呢,我的将来岂不是更糟?

这类文章激发、放大了读者的焦虑,自然引发了关注。如果《状元之死》没有被打倒,相信它就会轻轻松松刷屏,顺顺利利爆款,收割流量,最终变现。读者呢,自己的焦虑成了人家文章加工厂的原料,成了他人的生意经。

我们不否认社会焦虑的存在,这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怎么看待?正确做法是,科学分析,努力改变。

与此同时,一定要警惕某些自媒体利用大众焦虑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尤其是编造一些虚假的故事,冒充非虚构写作,更是一种情感欺诈。

《状元之死》就是这样下作的文章,它压根就没想着要像鲁迅文章那样,“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是戳你一刀,然后指着伤口说,看,流血了。

专注吧,稀缺的注意

三国时,管宁和华歆一块读书,门外有高官华车通过。管宁不管,照样看书,华歆把书一扔跑出去看。管宁说,你不再是我朋友了。

管宁很珍惜自己的注意力资源,不愿意轻易分配到无谓无聊的话题、事物上。咪蒙为代表的自媒体公众号,就喜欢供应这样的话题,经常形成现象级的话题漩涡,动辄成千上万人参与进来,一起制造出一场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舆论盛宴。

什么你的同龄人把你抛弃了,什么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谁看谁着急。可尘埃落定再看,就好像有人在闹市中摔碎了一个啤酒瓶,引得人看,看完了散。

类似这样的渲染焦虑、制造不安、贩卖毒鸡汤的文章,有时候看着看着、讨论讨论,小半天过去了。如果只是为了放松身心,倒也无妨,可要是长期浸淫于此,无异于吸食精神鸦片。获益的是谁?

互联网时代,注意力是可以变现的资源。我们被吸引,或者说被骗去阅读、传播、讨论无谓无聊的话题,就会汇聚成为人家的流量。你要是提供了好的产品和服务,我们成为流量也是一种等价交换。可如果大家的关注中心是了无价值的东西,连鸡汤鸡肋都不如,那就太不划算了。往小里说,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往大里说,不利于社会不良情绪的疏导,甚至会撕裂社会情绪,不可不察。

马小盐:寒门状元之死,戳中了谁的底层神经?

《寒门状元之死》曾经是一篇震惊了互联网的文章,在刚发布的时候引来了很多老百姓的转发和宣传,但是随着事件的深入,我们发现事情并不简单,虽然发布这篇文章的咪蒙团队说这一片文章是非虚构的,但是随着人们深度的挖掘,发现这一片文章其实并不真实。里面的很多细节都是虚构出来的,更多是作者的一种回忆或者是臆想,所以后来这篇文章被删除了,并且惹来了很多人发文批评,其实这一次《寒门状元之死》戳中了自媒体的底层神经。

在现在这种流量变现的时代,为了流量才是王道,所以很多自媒体为了流量,经常回去编撰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并不是建立在架空世界上面的,而是我们真实世界里面的,所以这些故事往往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这些故事并不是完全真实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加工到能够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能够获得巨大的阅读量,并且因此而获得流量变现的机会。

而这一次时间的发生,最后不过是遭受到了更多自媒体写文去抨击。而这些自媒体写文为了什么目的?还是为了流量罢了。这是一个循环,在发布一篇文章,抨击一篇文章的这个循环里。所以马小盐才会说这篇《寒门状元之死》戳中了某些人的底层神经。而我认为的这某些人就是现在的自媒体。他们对于自己的定位其实非常明确,但是为了流量他们不得不去做这样的事情。一个咪蒙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咪蒙的出现,只不过做的没有以前那么明显了。

所以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面,学会独立思考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也只有这样,当时我们再次看到《寒门状元之死》这类文章的时候才知道如何去辨别真假,而不受到舆论的要挟。

最近网上流传的寒门状元之死是怎么回事

简单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聪颖过人的寒门学子,通过勤奋努力实现人生逆袭考上名校,却因为人正直,不帮富二代作弊、不为老板做假账而处处人生受限。更为悲剧的是,25岁就因病早逝。

截图自“才华有限青年”企鹅号,微信公号文章已被删除。

文章发布十几个小时后,“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然而,对文章刷屏引发的争论和反思并没有结束。

真人真事,还是毒鸡汤?

《一个出身寒门的高考状元之死》首发于微信公号“才华有限青年”,是“咪蒙”公号矩阵中的年轻成员。

这篇爆款文章发布之后的那个午夜,成为朋友圈转发语的“分水岭”。

最开始的几个小时,很多人转发文章时的转发语是:

“看哭了!每个人都用力地活着,然而,人间不值得……”

“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这个社会@#¥%……”

“这个男孩真的太惨了!好人为什么都不长命?真希望这个故事是假的……”

也许是“希望假”的网友一语成谶,没过多久,对于这篇文章的质疑引发文章第二轮刷屏。

“太假了!bug好多!”

“怎么文章里都是坏人,就作者自己又有钱、又有本事、又善良?玛丽苏小说看太多了。”

禁不住推敲的细节和逻辑

随着文章越来越受关注,对文章内容真实性和价值观的反思越来越多。虎嗅APP提及的几点bug引发广泛认同。

其中,主人公2013年参加高考,高中时看过《灵魂摆渡》,而《灵魂摆渡》的上线时间是2014年。这成为质疑否认作者“非虚构写作”的硬核实锤。

针对文章中提及毕业2年就成为阿里巴巴P7级的员工,阿里巴巴公关部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回应称:情况不属实。

而除了故事真实性有待商榷,作者对自己人设的打造,成为引发读者反感的另一重要因素。

优秀毕业生,25岁职场小白就能单独与重磅投资人谈笑风生,在北京租住1万月租的公寓,有能力和爱心负担同学妹妹的学业费用……

而文章中出现的其他人:不给打小抄就群殴的富二代、逼迫正直会计做假账的黑心老板、对年轻姑娘不怀好意的投资大佬、只会吹牛皮对男主去世麻木不仁的高中同学……

如何不被“毒鸡汤”欺骗?

然而,就在文章被指出重重问题之时,依旧有网友提出自己的看法:就算是假的又如何?那重要吗?影射的事实不存在吗?

这种观点并不是主流。

更多人希望“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如果非要用“爱的马赛克”隐藏部分真实,就不要处处强调“这都是真的”。

因为,“善必须以真为前提。”

那么,在毒鸡汤屡屡刷屏的今天,善良的你如何不被“毒鸡汤”蒙蔽了清澈的双眼?@鹿之谷中 在微博上给出中肯建议:

1、没有明确信息来源的,不要相信;

2、“我有一个朋友”这样的故事,不要相信;

3、试图用一个完美的故事给你讲人生道理的,不要相信;

4、出自某些团队之手,不要相信。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

一个真正用力活过的人

“用力”很重要

“真”更重要

寒门状元致死,是什么梗?

这是一个杜撰出来的故事,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传递了一种非常不健康的思想,认为“寒门”是不可逆转的,是从基因带来的贫穷、低下,是对所谓的“寒门”的侮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