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颐和园的基本现状(颐和园的基本现状100字)

颐和园怎么样?

颐和园很漂亮,到北京游览必去的景点。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又称清漪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按照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建造,是我国现存规模非常大,保存非常完整的皇家园林,景色极具优雅,还有很多珍贵的文物,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的基本现状(颐和园的基本现状100字)颐和园的基本现状(颐和园的基本现状100字)


颐和园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中的情节。

颐和园里有许多座桥,除了负盛名的十七孔桥和玉带桥,还有许多座叫不出来名字的桥。一些桥还在桥顶建了亭子,这是歇脚观景的绝佳之地。坐在桥中亭上,四面都是美景。在近处,一汪湖 水里 铺着成片的碧绿荷叶,偶尔有游船闯进荷花荡,这才知道原来荷叶里还藏着航路。在远处,大朵的流云缓缓行过天空,隐没于群山之间。

更美妙的是黄昏时分,暧昧的暖光降低了景物的像素,让山水花鸟都隐去了其构造细节,而只留下几笔轮廓和线条。这种转变就像一幅细致入微的工笔画变成了泼墨山水画,简则简矣,却更有道不尽的妙处。

颐和园修复效果怎么样?

颐和园经过历史沧桑,多次损毁,已经破坏的很严重了。修复效果只不过是按照大概的想象,也没有实际的照片流出,所以颐和园的修复效果只能说是一般般。

颐和园为什么不修复?

颐和园不修复的原因是:第一耗资巨大劳民伤财有这么多的钱还不如多搞点水利工程,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
第二破败的颐和园是对现在的人的警示,告诉现在的人勿忘国耻
第三就算修复了颐和园也给国家或者人民带不来实际的效益

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分析因果一般都会与修颐和园关联起来。不过很多人探讨这个问题,往往很粗略地说“只要不修颐和园,北洋水师就能买多少艘战舰”。

客观来讲,这种说法太小瞧先进军舰的造价了。具体来说,修颐和园的钱能买多少战舰呢?

为了给慈禧太后养老,清政府在颐和园修复上的花费,最专业和详细的数字,是2013年陈先松先生发表的《修建颐和园挪用“海防经费”史料解读》。经过详细资料的统计,“颐和园工程经费约为8145148两”。

其中,“出自海军衙门经费7375148两、总理衙门经费770000两,除本为颐和园工程而筹的‘海军巨款’息银321183两外,属于‘挪用’性质的海军衙门经费数额约7053965两,而‘挪用’的海防专款数额不会超过668265两。”

修颐和园的花费大约为800多万两白银,但是不客气地说,这些钱如果用来买战列舰,只能买一两艘。

颐和园是清朝时候,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

清末,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候,颐和园被侵略者烧毁,毁坏。

之所以不修复颐和园,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和后代,不要忘记被侵略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

颐和园是属于那类的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是文化遗产

颐和园简介和历史,以及昔日的辉煌?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那时,中国的清朝正值盛世时期,疆土广阔,国力强盛,是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当时执掌朝政的是清王朝第四位皇帝乾隆,他凭借自己对中国园林的理解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国库大量的存银,以“兴修水利、为母祝寿”为名,选定燕山脚下一处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的绝妙之处,吸收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精华,继承了历代皇家园林的成就,荟萃了全国的能工巧匠,连续施工15年,建成了这座规模巨大的皇家御苑,当时名为“清漪园”,成为三山五园中最能彰显皇家气派的一座园林。

其实不光是清漪园,在大部分的园林题名中,乾隆大都赋予深意,而清漪园则是直接以景观特征命名,没有沿用惯例。这是因为自宣布建园祝寿开始,乾隆就立刻确定了山名和水名,并且写下了《万寿山昆明湖记》,其中深意已经说尽,所以概括整体风貌的园名反而难以确定,曾有“金海龙王庙行宫”、“万寿山行宫”、“万寿山别墅”等代称,他们或从水论,或从山论,动工一年之后乾隆皇帝才把园子的名称确定下来。

“清漪”一词强调了园中的水景,毕竟这一景观在皇家各园中最为突出,乾隆诗咏道:“一字由来不曾著,风流尽是得昆明!”。另外在三山五园中,清漪园不属于朝政居住的离宫,这也是以景命名的原因。由于“万寿山”名称出现的很早,更适合祝寿初衷,因此在皇帝诗赋、宫廷记载或档案中,“万寿山”之名常常代替“清漪园”使用。乾隆时候每一座新园的建成,都要制作一方公文印玺,唯有这座清漪园制作了两方,分别为“万寿山昆明湖宝”和“万寿山清漪园宝”。

自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九题名开始,至光绪十四年二月初一宣布改名为止,“清漪园”这个名称沿用了137年,乾隆皇帝御笔“清漪园”匾文收藏于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

乾隆之后,嘉庆、道光和咸丰也都曾游幸清漪园,不过他们留下的清漪园痕迹非常少。不幸的是,这座举世无双的清漪园在1860年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一起,被入侵北京的英法联军大量抢掠并且焚毁。

不过幸运的是,清漪园最终被重建。1886年,慈禧太后下令在清漪园的遗址上将其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颐和园”。颐和园相比清漪园,减少并改变了不少建筑,规模比起清漪园相差了不少,毕竟当时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晚清,无力复原曾经的清漪园。

在颐和园名称之前,清代皇家宫苑中已经有数处有乾隆皇帝题写的同名殿堂,寓意相同。位于紫禁城的颐和轩,避暑山庄的颐和书屋,都是乾隆皇帝预备自己归政之后的颐养住所。而乾隆皇帝最早命名的“颐和殿”则是为皇太后所建,位于沈阳故宫,、是乾隆皇帝北巡盛京时为母亲修建的寝宫。历代清朝皇帝都注重孝行,康乾二帝更是身体力行,为后代所尊崇,尤其是乾隆皇帝为母祝寿的盛况,更是后来慈禧重修颐和园的借口。

曾经,这里为庆祝崇庆太后60大寿,从紫禁城到清漪园沿途设置万寿彩棚,此后又在园中举行了崇庆太后的70、80大寿。咸丰十年清漪园被毁后,同治皇帝曾经想修复圆明园供慈禧享乐,但是由于财政困难,户部拿不出银子,外加大臣们的坚决反对,此事才作罢。后来慈禧找了个理由,她表示“载湉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而自己要规整养老,于光绪十四年以光绪皇帝的名义昭告天下: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为乾隆皇帝为母三次祝寿之地,她想继承先辈典范,于是改清漪园为颐和园,殿宇适量修葺,以备临幸。

光绪“遵循”祖上的孝行,慈禧“效仿”乾隆皇帝的归政。于是挪用了乾隆皇帝的旧题以及海军军费的园林,就这样名正言顺了。随着工程的完成,光绪十九年慈禧太后常驻园中,每年十月十日群臣再次祝寿。光绪甲午年还曾准备仿乾隆皇帝为母祝寿那样从紫禁城到颐和园搭万寿彩棚,但由于那年甲午战争战败,所以只好停止。

但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慈禧西逃,颐和园又一次遭受了一定的破坏。此后在1902年清政府又一次部分重修。纵观三山五园的命运,颐和园算是经历最大规模恢复的园林。清朝政治中心圆明园被毁之后,建筑仅存遗迹,而且其文物流离失所了150年,而康乾时期辉煌一百多年的畅春园甚至连一个地名都没有留下来。但颐和园经历1903年重建以及后来共和国的修缮和复原,恢复了不少曾经的建筑。另外颐和园是当今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皇家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1998年,颐和园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东方皇家园林文化的代表。

颐和园为什么是规则性园林?

1.效法自然的布局。

园林整体的景色以自然山水为主并顺其自然,以曲为美。

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一大特点。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好像一座翠屏立于北面。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充分利用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地布置园林建筑和风景点。如抱山环湖的长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清而又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伸入湖中的知春亭,临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边山麓的石舫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结合在了一起。

2.对比鲜明的布局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一大特点即鲜明对比的手法。在颐和园中不仅可以看到有建筑壮丽、金碧辉煌的前山,还可以看到建筑荫蔽、风景幽静的后山;不仅可以俯览浩荡的昆明湖,还可以漫步的苏州河(后湖);还有建筑密集的东宫门和景物旷野的西堤和堤西区。处处阴阳转换,时时矛盾开展,使游人心情随着抑扬顿挫。

3.园中有园的手法

“借景”的造园技法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它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比如谐趣园就是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的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经过能工巧匠合理布置构成。

4.建筑为主的组景

“集景模写”在颐和园中的景色里有很大的应用,可以说是汇集各地有名建筑和胜景而成。但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如谐趣园和无锡惠山园神同形异,涵虚堂、精明楼也和黄鹤楼、岳阳楼不完全一样。园中的建筑多雍容华贵,金碧辉煌,具有浓郁的宫廷色彩以及沉重的皇权色彩。主要以殿堂为主,亭台楼阁为辅,宗教建筑也占有很大一部分。建筑布局上以规则中轴线对称为主。

5.因地制宜的处理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以水取胜。因地制宜,适地取景,适地造景。

6.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饱含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同时要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采取严格的中轴贯通,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圆明园有必要恢复重建吗?

想办法提高全民素质教育,文化教育,学科学,爱科学,建设10个圆明园又如何?大同市不知花了多少亿建设古城墙给当地民众带来啥好处?要是办工厂,开办传播科技知识学校,有多少民众受益,尽搞些广告式表面文章,复古式建筑,把4大发明摆出来当遮羞布。

钱多了就可以任性,想干啥就干啥!我听说全国扶贫工作还很艰巨!让范冰冰出钱修最好!

可以重建,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仿建古建筑,建旅游景点,难道不用钱吗?重建圆明园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了!历史不能忘记,但不能因此不发展。如果按照有些人的思想,凡是被外国掠夺毁坏的都不能修,都留着做纪念吧?

能恢复当然好了!希望中国不要像圆明园一样的结局!要卧薪尝胆!时刻防备周边这些狼子野心的国家!希望我们的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中国千秋万代!

颐和园的基本现状(颐和园的基本现状100字)颐和园的基本现状(颐和园的基本现状100字)


圓明園有當今世界上萬園之園的稱號,個人絶對贊成再評估國家財力富足的情況下要全面按清朝時規模全面修復,主要彰顯百餘年前貧弱的中國站起來了進入富強的新時代,洗刷被西方列強踐踏的烙印再展現中國文明的昌盛!

完全没有必要重建,就是好好的保护好现实状态,这是历史的见证,让她告诉我们中华儿女铭记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让子孙后代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颠覆被破的真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不要再背历史包袱!

中国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否愿意旅游。如果园明园能够重建,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给中国人民多一个游玩的好去处。再说重建的费用,利用门票收入可以赚回来,肯定不是一件亏本的买卖,就看是否有决心了。

圆明园已经不是一个游乐场,而是国耻和警钟。花钱(花钱肯定不少)修复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当年的八国认错道歉出钱吗?我倒真希望有这么一天。

圆明园是耻辱的历史之碑。即便是重新立起,他代表的还是耻辱。没有必要重新修建。 让这个耻辱之地。像一根刺一样深深的扎在每一个人心里。让人时刻谨记。《国耻》。给人以进取之动力。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颐和园的基本现状(颐和园的基本现状100字)颐和园的基本现状(颐和园的基本现状100字)


颐和园历史变化总结?

1、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

2、颐,颐养天年;和,心平气和。颐和园意是为退休老人养老的地方。晚年的慈禧,答应光绪皇帝亲政,自己不再干预朝政,才为修建了颐和园。

3、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景点。

4、光绪十四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5、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历史上是皇家园林,现在已成为供广大人民游览的公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