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关于传统美德小故事的信息

本文目录一览: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小故事如下。

中华民族正经历伟大崛起的历史发展时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针对当前及今后可能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巨大挑战,唯有更好地把中国的事情做好,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毛泽东尊师美德故事: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来源:人民论坛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大禹治水、柳公权、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管鲍之交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少年柳公权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少年时就写得一笔好字,但一位老者告诉他,有人用脚也能比他写得更好,柳公权心里不服。经过亲眼所见后,他终于能够虚心向人求教,明白了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六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管鲍之交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用鲍叔的一部分财产,鲍叔却一直待他很好,不因这而生怨言。后来鲍叔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婪的人,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处境恶劣,而鲍叔不认为我是愚笨的人,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1、卖身葬父

董永家里很贫穷,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去财主家做工抵债的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仙女化身),主动地要求做董永的妻子。

夫妇一同到了财主家。主人要求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以抵债。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会的那株槐树下,女子辞别而去。

2、故事二: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

4、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

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5、程门立雪

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直到程颐一觉醒来。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

破釜沉舟、孔融分梨、樊哙闯宫、诸葛恪得驴、荆轲刺秦王、解铃还须系铃人、少年柳公权、硬汉子董宣、特殊遗嘱、玄奘取经。

1、破釜沉舟

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舟只,只带三天干粮。最后于巨鹿大败秦军。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

2、孔融分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他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3、樊哙闯宫

项羽鸿门宴宴请刘邦的时候,是秦哙勇敢的冲进来保护刘邦,保他周全。刘邦建立自己的国家,刘邦不想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是秦哙闯进宫中,一语点醒了刘邦,像这样的忠义之士值得我们学习。

4、诸葛恪得驴

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诸葛谨的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解除了父亲的尴尬,因此受到吴王的赏识。吴王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5、荆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秦国大军在攻下了赵国后直逼燕国。壮士荆珂自愿出使秦国,在向秦始皇献上樊於期的人头和赵国地图时,荆珂从地图中取出匕首,刺向秦始皇。最后没有刺杀成功。

6、解铃还须系铃人

小和尚泰钦聪明过人,一次却因喝酒违犯了寺规面临被逐出寺的后果,为了使小和尚明白道理,法眼禅师当众出了道题,众和尚回答不出。泰钦在明白了师父其中的意思后,说出了正确答案。

7、少年柳公权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少年时就写得一笔好字,但一位老者告诉他,有人用脚也能比他写得更好,柳公权心里不服。在亲眼所见后,他明白了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要虚心请别人请教。

8、硬汉子董宣

洛阳县令董宣刚直不阿,秉公执法,连皇帝姐姐的家奴犯了法也不放过,当众处决。皇姐一气之下,告到皇帝面前。在皇宫中,董宣据理力争,皇帝也气得直瞪眼,在董宣的据理力争下,说服力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奖励。

9、特殊遗嘱

孙叔敖是楚国很有贡献的老臣,他临去世前留下遗嘱。公子孙安听从父亲的意思,不接受高官和丰厚的赏赐,只接受了楚王赏赐的一块荒芜之地——寝丘,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10、玄奘取经

唐代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路过高昌国,高昌国国王为了提倡佛教,极力挽留玄奘留在该国。但玄奘去西天的决心毫不动摇,在高昌国传播了佛教之后,他又踏上遥遥西天路。

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

中华文明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共有的财产,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明的受益者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熠熠生辉,发扬光大。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篇一

也许你曾注意过,在你身边无论多小的小事,都可以变成人间的美德。同学摔倒了,把他扶起来;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要过马路,可以搀扶着他过去;看到残疾人于你走同一条路,要让人家先过……要让我们帮助的,不仅仅是行动不便、身体有障碍的人。我们身旁的每个人,只要遇到了困难,我们都该伸出自己的一只手,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他们。在我眼中,美德,其实就这样简单。

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出美德。下面就是我经历过的一件真情实况:

12月2日,下午

上午第三节劳动课一下,同学们飞奔教室。班里淘气的男生小贺顺着楼梯扶手向下滑,由于速度快,撞倒了正在与我聊天的小潘。体育课上老师将他们两位留下,做了些批评指导。上体育的时候,小潘对我和小徐说,她肌肉拉伤了,心情一直很坏。作文

下了信息课,小潘又在与我和小徐聊天。这时,她受伤的那只手臂猛地撞到了墙上凸起的侧边,腿一下子软了,一屁股要坐在地上。小徐连忙跑过去,一只手抓住她另一只胳膊,另外一只手拖住了她的身子,说:“你没事吧?”小潘忙说:“谢谢你,我没事。”对于小徐的举动,我很是欣赏。她就体现出了生活中的美德。当然,生活中的美德很多很多,只要我们注意,就一定能发现好的例子。

可是我们还会发现,在生活中,有些人会去欺诈。常见的就是装扮成衣衫褴褛的乞丐,向百姓讨钱。这样做,骗走的不仅是人们的钱,还有人们的信任。为了点钱这样做,是不值得的……

多少年来人们口口相传,美德是一种传统。传,那人从耳中听到,说给另外一人;另外一人又传向其他人,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大家就都会了解。统,了解实事后,大家就要统一照着去做,无一例外。传统传统,就是大家相传,然后统一照着做罢了,如此简单。然而,为何有些人不遵循历史道路传统的循环呢?在这里我想,应该不必做深入分析了,从自己身上就能找到原因。

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篇二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以前我经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也没有及时做到,为这事没少惹老师和父母生气。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回来后要写一篇日记的,可是我却没有写,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呀,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篇三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篇四

火车缓缓地停下了,不一会,从火车上下来的人就挤满了站台,董伟和母亲四处张望着,他们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董志国。很快,站台上的人们都走了,董伟说:“爸爸在哪里啊?”母亲说:“再等等,他说就是今天这趟车回来。”

不一会,从车上下来一位穿着军装的男人。董伟的母亲一看到他就喊:“志国……这边。”董志国看见了他们急忙跑过来拥抱住妻子,他说:“你瘦了,这几年我可想死你俩了,呵呵呵。”妻子说:“我也是,这些年你不在家我们俩也很想你。”

董志国蹲下来看着董伟说:“呦!这小子是谁啊?”妻子说:“这是你儿子啊。”董伟对他没有亲切感,而是有一种陌生感。董志国说:“长这么大啦!我记得上次见到你的时候你才刚出生呢,没想到一转眼长这么大啦!”

董伟母亲告诉董伟:“快叫爸爸。”

“爸爸!”董伟很听话答应了。

“哎——乖儿子,走,今晚咱们一家吃个团圆饭。”说完,董志国一把抱起儿子,把他放在脖子上,一家其乐融融地走着,董伟的母亲说:“这回你和部队就没什么关系了吧,以后不用去了吧?”

“是啊,我已经完全退役了,今后在家好好陪陪你们俩。”

三口人来到了超市,董伟看着那些陌生的好吃的,董志国走过来说:“儿子,想要哪个,爸爸给你买。”董伟指了指架子上面的一个大盒子,董志国走过去拿下来看了看,然后,董伟也跑过来瞧瞧,董志国说:“好儿子,这是高档巧克力,一千多块钱呢。

董伟说:“那就放回去吧,妈妈说不让我吃很贵的东西。”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有孔融让梨、程门立雪、苏武牧羊、管鲍之交、一诺千金等。

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2、程门立雪:北宋时,杨时、游酢两人一起去向老师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休息,他们不忍打扰,静静等待老师醒来。屋外下大雪,等程颐一觉醒来,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而“程门立雪”也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

3、苏武牧羊: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贵族想招降苏武,多次威胁利诱,苏武拄着代表汉朝的符节,一刻不离身,岁月流逝,节竿上缀的三层牦牛尾都落尽了。他也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国家。

4、管鲍之交: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

5、一诺千金: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