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河南历史文化简介(河南历史文化简介资料)

本文目录一览:

河南省有哪些历史文化背景?

河南省是中原风格区的主体构成。河南古属豫州,居华夏九州之中,所以向有“中原”、“中州”之称。春秋战国时分别为宋、卫、郑与韩、魏、赵等国所属,元代开始设置行政省。

河南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在距今约9000年前至7000年前之间,由于最早在河南郑州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

新石器时代早期,贾湖文化和贾湖遗址贾湖遗址是9000年至7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於我国河南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面积约55000平方米,于1979年秋贾湖村民修筑护村堤期间,村小学师生在取土坑内开荒种地时发现。

河南

河南,简称“豫”,古称中原、中州、豫州,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

截止2020年,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市,21个县级市,83个县,53个市辖区,常住人口为99365519人。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

河南历史是什么?

河南,史称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元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之一。

洛阳(十五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以及郑州(夏商郑管韩五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河南在国务院颁布的109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据了8个,居全国第一。夏代在偃师二里头(今河南洛阳偃师)建都,后迁都阳城(今河南郑州洛阳登封)。

后迁都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商代在亳(今河南商丘附近)建都,后来迁到“殷”(安阳),以后许多朝代在洛阳建都。每当中国内乱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南是必争之地,“中国”的名称就来源于中心位于中原地带的国家。

在远古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中国黄河中游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就有再不同历史时期多种形式的文化发源和发展,现考古发掘出的有裴李岗文化,和贾湖文化。

扩展资料:

河南的历史文化遗留

河南文物古迹众多,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

河南还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南

河南省的历史有哪些?

河南,史称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元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之一。

洛阳(十五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以及郑州(夏商郑管韩五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河南在国务院颁布的109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据了8个,居全国第一。夏代在偃师二里头(今河南洛阳偃师)建都,后迁都阳城(今河南郑州洛阳登封),后迁都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商代在亳(今河南商丘附近)建都,后来迁到“殷”(安阳),以后许多朝代在洛阳建都。每当中国内乱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南是必争之地,“中国”的名称就来源于中心位于中原地带的国家。

在远古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中国黄河中游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就有再不同历史时期多种形式的文化发源和发展,现考古发掘出的有裴李岗文化,和贾湖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在距今约9000年前至7000年前之间,由于最早在河南郑州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

新石器时代早期,贾湖文化和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是9000年至7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於中国河南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面积约55000平方米,于1979年秋贾湖村民修筑护村堤期间,村小学师生在取土坑内开荒种地时发现。

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作为9000年前人类文明文化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1921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三门峡地区渑池的仰韶村发现,这一发现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起始点。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的仰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

淮阳、登封、、郾城、辉县有夏代龙山文化城堡遗址。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日照尧王城遗址,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东阿、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

二里头文化

跨越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跨越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以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的二里头遗址而得名。时间为大约从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地域范围为河南中、西部的郑州、洛阳附近和伊河、洛河、颍河、汝河等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河下游一带。 1952年,河南登封的玉村遗址被发现,这是最早发掘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当时并未对此类型的文化进行命名。该文化因1956年发掘郑州洛达庙遗址而曾一度被命名为“洛达庙类型”。1959年起发掘二里头遗址以后,由于其更具典型性,因此这种类型的遗存便被更名为“二里头文化”。 目前二里头文化已经发现近百处遗址,有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陕县七里铺,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等。

夏朝(前21世纪 - 前16世纪)也以今河南为中心,中国史书记载的最古老的部落联盟国家,中国史上最早的奴隶制世袭王朝。它经历多次迁都,由偃师二里头(今河南洛阳偃师)建都,后迁都阳城(今河南郑州洛阳登封),后迁都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

商朝(前16世纪 - 前11世纪)也以今河南为中心,它的最后一个都城殷,就位于今天的安阳。

前11世纪,西面的周消灭了商朝,建都于今陕西西安附近。前711年迁都雒邑,开始分裂动荡的东周时期,那时河南分成许多小国,如戴国、陈国、蔡国、曹国、郑国、衞国和宋国。北面的强国晋国后来分为三个国家,其中韩国 (战国)的都城新郑和魏国的都城大梁(开封)都在今天河南境内。南面的强国楚国也在河南南部拥有南阳等军事要地。最终,在前221年,西面的秦国消灭了所有诸侯国,形成了统一的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在河南就有仰韶文化遗址,登封有夏代龙山文化城堡遗址,二里头文化。 商朝(前16世纪 - 前11世纪)也以今河南为中心,它的最后一个都城殷,就位于今天的安阳。前11世纪,西面的周消灭了商朝,建都于今陕西西安附近。前711年迁都 洛邑,开始分裂动荡的东周时期,那时河南分成许多小国,如陈国、 蔡国、曹国、郑国、卫国和宋国。北面的强国晋国后来分为三个国家,其中韩国的都城新郑和魏国的都城大梁(开封)都在今天河南境内。南面的强国楚国也在河南南部拥有南阳等军事要地。最终,在前221年,西面的秦国消灭了所有诸侯国,形成了统一的中国。

东汉

(25年-220年)建都洛阳。东汉末年,曹操以许昌为基地逐步剿平中原各路军阀,220年,其子曹丕建立魏国(三国之一),45年后被西晋(265年-316年)取代。魏和西晋都定都洛阳。 4世纪起入侵的游牧民族在北中国建立了五胡十六国,其中包括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和后秦。439年北魏(386年-534年)统一了北方,在493年将首都迁到洛阳。并在南郊修建了龙门石窟。

北齐

605年,隋炀帝登基后,欲将首都从长安迁到洛阳,大修宫殿园林,并开挖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不久隋朝灭亡,取而代之的唐朝虽然定都长安,但位于中原的洛阳也被定为东都(陪都)。五代时期,有4个朝代都定都开封: 后梁、后晋、后汉、后周。

古都--开封

北宋

(960年-1127年)建都开封(东京或“汴京”)。宋代中国虽然在军事上未能取得成功,却是一个经济和文化领域的黄金时代 。1127年,来自今天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的金征服了淮河以北地区。有数百万难民跟随朝廷迁往江南,南宋开始。此后,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向南方以及北方沿海迁移,长江三角洲取代河南成为中国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1214年,金受到蒙古威胁,将首都从燕京迁到开封。1234年最终被蒙古所灭。蒙古人建立了行省制度,开封是河南江北行省的省会。在女真和蒙古南征的过程中,包括河南在内的华北平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量人口死亡或逃离,形成大片无人区,大批水利设施被有组织的破坏,黄河泛滥也日趋严重,从此河南失去过去长期拥有的优势。

1194年,黄河改道,从今天江苏北部挤占淮河河道入海。从宋朝开始,中原汉民为了躲避战火大举南迁,继而外迁至世界各地,形成现在影响广泛的客家人。

明清

1368年,明朝建立,河南的省界已经与今天大致相同。下设8个府:开封、河南(洛阳)、归德(商丘)、南阳、汝宁(汝南)、卫辉、彰德(安阳)和怀庆(沁阳)。在开封还驻有周王。明朝末年,1641年,李自成攻占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2年李自成围攻开封期间,黄河被掘开(有说李自成扒河,有说明军扒河),全城37万人只幸存3万人。明清时期,河南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逐渐重新成为重要的人口集中地和粮食主产区。

北洋、民国

在20世纪,随着平汉铁路(1906年通车)和陇海铁路(1910年开封到洛阳段通车,1918年修到徐州,1925年修到海州,1927年到灵宝,1935年修到西安,1937年到宝鸡,1945年到天水,1953年到兰州)的陆续修通,河南又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北洋军阀时期,洛阳曾是吴佩孚的基地。1926年,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进驻河南。1930年,蒋介石和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之间展开大规模内战-中原大战,河南是主要战场。蒋介石的中央军大获全胜。1932年,上海发生一二八淞沪之战期间,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往洛阳。1928年-1932年期间,共产党的张国焘、徐向前等人在大别山区开辟武装割据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度威胁武汉。新集(今新县)是鄂豫皖根据地的首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在此诞生。

1938年6月,日军攻占开封后,中国军队挖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军进攻郑州、武汉,但也造成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0余县成为黄泛区,480万人倾家荡产。1954年,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1950年代初还短期存在过平原省,包括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省会新乡,1952年撤销。

1958年4月20日,在遂平县成立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掀开了大跃进的序幕。在随后的三年大饥荒中,河南也是损失最惨重的省份,估计有几百万人死亡。

1975年8月,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引发淮河上游大洪水,驻马店地区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以及数十座中小型水库同时垮坝溃决,造成29个县市被淹,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1100万人受灾,24万人死亡,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猪72万头,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

河南有什么传统文化

1、少林武术节

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中的奇葩,国之瑰宝。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郑州自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隔年举行。

在武术节期间举行精彩的武术竞赛和表演,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各种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及旅游活动。

这是一项融经贸、文化、旅游、科技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综合活动,每次都吸引国内外数十万人云集郑州。

2、古荥龙舞

郑州市邙山区古荥镇的龙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龙灯节,方圆几百里的百姓都涌向古荥观看,据说清乾隆、光绪二帝都曾亲临古荥观看龙舞。1949年后,古荥龙舞得以创新发展,演技日益精湛。

它汲取了各种龙舞的特点,又不同于其他龙舞,故事完整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表演场面宏大,艺术风格独特。整场表演分为鱼跃龙门、金龙出南门、龙蜗玉柱、二龙相戏、解救青龙、二龙戏珠、胜利对舞等10个场面。

古荥龙舞流传至今,其影响之大,历史之悠久,在中原地区是不多见的。1988年古荥龙舞应邀参加了北京国际旅游年的龙舞大赛,誉满京城。

3、笑伞

流传于荥阳一带的民间艺术。传说隋大业十二年(616),瓦岗军起义,翟让用李密计,破金韩关,进取荥阳。

隋扬帝派大将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协同荥阳大守郇王庆合兵讨伐。瓦岗军初战不利,于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灯之机,巧扮民间歌舞艺人,

随民间社火一起混进城内,里应外合,一举攻克荥阳。笑伞就是义军当时扮演的节目之一。如今歌舞队中执伞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员各2人也是义军勇士。

4、律棒鞭

流行于荥阳一带的民间歌舞,起源年代不详。演员只有3人,男1女2。细乐器伴秦,白8~10人组成,其节奏轻松、流畅。曲牌有“谓调”、“剪剪花”、“剪剪花变新调”、“满州”、“双翠翠”、“下河”、“对花”等10多种。

表演时男演员饰相公,女演员饰小姐,手持竹眼钱。舞蹈动作从曲调过门开始,男演员即右手持扇,载歌载舞,而女演员则手持竹鞭,随节拍上下击鞭。舞蹈反映青年男女踏青相恋。

5、独角兽

流传于新郑一带的独特民间舞蹈。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刑天舞戚的故事创造的,反映出对不畏强暴的断头英雄的崇拜。在伴秦中绕场蹦跳翻滚、窜桌子,并以腰部的夸张表演,表现独角兽暴躁怒吼或温顺平静的表情。

后在急迫的“闹台”乐曲伴奏中,斗兽者执鞭出场,与独角兽打斗拼搏。其“击头”、“击腿”、“滚翻”、“窜桌子”、“倒立”、“擒兽”等动作粗旷诙谐,生动有趣,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6、跳经担

流行于新密一带的民间舞蹈。在庙会期间,妇女们挑着自制的花篮(经担)到庙会神前进香,然后在神前空地上边哼经曲,边跳经担,以示对神灵的虔诚。跳经担的音乐与伴奏主要是经曲,使用的乐曲是木鱼和碰铃,伴唱的是经曲。

7、张公背张婆

流传于新密一带的民间舞蹈。参加演出的只有2人,服装道具简单,人物造型幽默风趣。表演时舞曲采用地方戏曲中的流水板、阳调、银扭丝、汉江等曲调。据传张公是晋国贵 族介子推的家仆,介子推躲在绵山,不愿出仕,

晋文公为逼他出山而焚绵山,介子推被烧死。张公将介母背出火海,并认为义母。张公为人忠厚,外出时唯恐介母在家寂寞或遭野兽伤害,

因此无论耕地还是赶集都要背着介母,直至介母寿终。后人为纪念张公仗义行为,编排此舞,以表敬仰之心。

河南的文化

河南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中,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长达3000年,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十三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 七朝古都安阳、 商都郑州。 河南是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区,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孕育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南阳、濮阳、许昌、新郑、淮阳等中华古都。 朝代都城简介三皇五帝 燧人氏(三皇之首),出生、定都并长眠于商丘,开创华夏文明;

伏羲氏(三皇之一),定都、长眠于周口淮阳;

朱襄氏(炎帝,三皇之一),建都、长眠于商丘柘城;

葛天氏,出生、建都于商丘宁陵和许昌长葛一带,发明乐舞;

黄帝(即轩辕,居五帝之首),出生、定都于郑州新郑;

颛顼,建都于商丘,后迁都于濮阳,长眠于濮阳;

帝喾(即高辛氏),出生、建都、长眠于商丘。 夏朝 中国第一个历史朝代,曾多次迁都,主要国都有:斟鄩(今洛阳偃师)、阳城(今郑州登封)、商丘 、纶(今商丘夏邑)、老丘(今开封陈留)、西河(今汤阴西河)。 商朝 商朝曾多次迁都,主要国都有:南亳(今商丘虞城县谷熟镇)、北亳(今商丘梁园区) 、西亳(今洛阳偃师)、嚣(今郑州商城)、殷(今安阳殷墟)、朝歌(今鹤壁淇县)。 西周 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阳。 东周 东周定都洛阳。 东汉 东汉定都洛阳,设南都南阳。东汉末迁都许昌。 曹魏 曹魏定都洛阳。 西晋 西晋定都洛阳。 北魏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朝 隋设东都洛阳。隋炀帝迁都洛阳。 唐朝 唐设东都洛阳。唐后期迁都洛阳。 武周 武周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 后梁 后梁定都开封,期间迁都洛阳。 后唐 后唐定都洛阳。 后晋 后晋初都洛阳,后迁都开封。 后汉 后汉定都开封。 后周 后周定都开封。 辽朝契丹灭后晋于开封改国号辽,定都开封。北宋 北宋定都开封。设陪都南京商丘、西京洛阳。 南宋 南宋初定都商丘。 金朝 金后期先后迁都开封、商丘。 民国1932年民国迁都洛阳。 中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根据中原文化内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三商文化、礼仪文化、中医文化 、诗词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史前文化、神龙文化 、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18种文化。中原文化是以中原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约六千年至公元前约三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

神龙文化: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乡。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

汉字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安阳甲骨文出土,上蔡人李斯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漯河人许慎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这里。

姓氏文化: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在当今的前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前1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78个,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练、黄为代表的南方大姓,其根均在河南。河南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农耕文化: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

诗文文化: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河南篇目作品100多篇占三分之一之多。历史上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左思《三都赋》创造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唐代三大诗人河南有其二,“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著名文学家有蔡文姬、潘安、谢灵运、江淹、韩愈、刘禹锡、元稹、李贺、李商隐等。

商业文化:中国商人、商品和商业起源于商丘,中原地区产生了中华商业文化的许多第一。夏代的商丘人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是第一个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第一个儒商河南浚县人子贡,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而被后人称为商圣的南阳人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悄然引退,把才能用于经商。第一个爱国商人新郑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了秦师入侵,以自己的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时期的洛阳,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新郑,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商丘,第一个有战略思路的产业商人为东周时洛阳人白圭,第一个商业理论家是东周时期的商丘人计然,最早的商家诉讼条例发生在春秋时的新郑,第一个重商理论的倡导者为西汉洛阳人桑弘羊,唐代洛阳城内的管理市场的“三市之长”是最早的“市长”。北宋汴京(今开封)是世界上又一座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人口150多万,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清代巩义康百万家族,写下了“富过十二代、历经400年而不败”的商业神话。

思想文化: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阳一带演八卦,后来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在河南安阳羑里城监狱里写成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易经》。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教化人伦。 列子在此讲学受徒。

科技文化:四大发明,在中原孕育而发明。安阳“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较欧洲早1000余年。《鹳鱼石斧图陶缸》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国画”,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67件不可移动文物之首。“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驰名中外,代表了历史上瓷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南阳“科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唐代僧一行,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而且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恒星自行”的观点。

中医文化:中原医学文化以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黄帝被后人公认为中医药的创始人,中医药文化起源并发达于中原。 南阳人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其《伤寒杂病论》被誉中医瑰宝,享誉中外。

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

民俗文化:百家衣和百家饭是河南的风俗文化之一。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一百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

军事思想和文化:河南自古为中国军事之中心,历史上各个时期发生了无数次战争和战役,政治、军事思想文化非常丰富。祖籍南阳的吕尚(姜子牙、姜太公)的《六韬》,显示了商周时期的军事思想;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范蠡(南阳人)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卧薪尝胆),提出朴素唯物主义战略观: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灵活多变的战术观:后则用阴,先则用阳; 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富国强民的国防观:审备则可战,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春秋战国时期,鬼谷子的纵横之术(纵横家思想代表),其弟子苏秦、张仪用合纵连横之术指导秦统一了中国;汉初三杰、著名谋士和政治家张良继承黄石公的《三略》(黄石公略);三国时期,南阳智圣诸葛亮未出茅庐便提出“三分天下”之战略决策,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民族英雄岳飞领导的岳家军战无不胜,阻挡了金岳南下,打击了金的侵略,金军叹服:“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其杰出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体现在其著名兵书《岳武穆书》中。 河南省的本土居民方言主要为中原官话和晋语两大类。

中原官话是河南省的主体方言,狭义的河南话是指中原官话。中原官话以河南省为中心地区,以河南话为代表,覆盖中国北方的390个市县。中原官话有15片,其中河南境内的有兖菏片、郑开片、安新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9片。

晋语分布在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地区,主要属晋语邯新片,以安阳话为代表,晋语区城市有: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太行山山区一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