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什么意思

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来是没有心的..就像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为天地最大的仁心就是对世间万物绝不偏私的公正,因此天地其实是有仁心的,但所谓仁心也是我们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天地之心即为仁之心..而天地仁之心确实要靠我们人来确立的

为生民立命...有个成语叫做安身立命..张载先生这句话是儒家的最高追求..而儒家最高的追求还有另外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齐家治国?齐家只要让身边的人安定下来就好,而治国则是要全天下的人安定下来..全天下的人安定下来也就完成了治国的人物,但是天下之人何其多..因此靠单纯的帮助不可能一一兼济..因此就只能为生民立命——为生民指引正确的方向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意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意思是:读书人通晓万物造化之理,使天道彰显。从物质上丰衣足食,精神上伦理政教,是百姓安身立命。出自北宋张载《横渠语录》。

原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译文:读书人通晓万物造化之理,使天道彰显。从物质上丰衣足食,精神上伦理政教,是百姓安身立命。替历代圣贤延续行将绝传的不朽学说,给千秋万代开创永久太平的伟大基业。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读书人通晓万物造化之理,使天道彰显。从物质上丰衣足食,精神上伦理政教,是百姓安身立命。

出自:北宋张载《横渠语录》

原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译文:读书人通晓万物造化之理,使天道彰显。从物质上丰衣足食,精神上伦理政教,是百姓安身立命。替历代圣贤延续行将绝传的不朽学说,给千秋万代开创永久太平的伟大基业。

扩展资料:

天地本无心,因为人有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大公无私的圣人之心,而使原本无心的天地有了心;孟子的立命思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直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继承和宏扬孔孟的儒家思想,并拓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为国家和人民开创一个盛世太平的天下;很多读书人将这四句话,作为终生抱负!

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十岁时,私塾先生教他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功名。

王阳明说”我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人“,王阳明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真正做到了三不朽,五百年后仅此一人,王学不但被中国人学习,也被日本人学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意思是什么?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该句出自北宋张载《横渠语录》。全句如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释义: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儒学解读

1、“为天地立心”,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

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这是一种误解。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立心”的涵义很清楚,其重点不在认识论,而在价值论。

第二句“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史称,张载“喜论命”。“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运。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认为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然而张载却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自孟子之后就中绝了,所以要努力恢复。张载继承“绝学”,却并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所未载、前圣所未言的。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觏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

对“四为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赵宋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而不是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总之,“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我们可以把张载的“四为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请解释一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意思

含义:天地为万物造化,为天地立心就是说读书人通晓万物造化之理,使天道彰显。儒家学说关注生存的状态,不谈怪力乱神,而命有理命和气命两个层面,现在来讲就是物质和精神,从物质上丰衣足食,精神上伦理政教,是百姓安身立命。

原句来自北宋思想家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扩展资料:

1、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4、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

参考资料:

横渠四句——百度百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