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的古义和今义)

三军不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道德行为吗?

不是道德行为,而是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论语•子罕》。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即是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屈服于我们的本心,不能放弃我们的志向,不能违背我们的正确观念。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和博学而笃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出自:“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自《论语·子张》中是子夏所说。原文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什么文言句式?

【解释】两军交战,能够俘虏对方军队的首领,君主却不可强行地改变对方的志向.(劝降比较妥当)【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句式】判断句,古文常见的句式。 【修辞手法】类比。

匹夫不可夺志是成语吗?

【成语】:匹夫不可夺志【拼音】:ùkěduózhì【解释】: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者质也质出自谁的?

出处:《论语·子罕》 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匹夫 改变,换;

志:(某人的)志气。

译文:指普通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这句话形容了一个人志气的重要。

读解:长平之战,廉颇坚守不出,秦王派人去离间赵王和廉颇,赵王中计,派赵括代替廉颇,导致大败。

这是"三军可夺帅也。

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意思?

& & & &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 & & &该句出自《论语·子罕》,《论语·子罕》是春秋战国的语录体散文,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用意是什么?

意思是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改变。

【出处】《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的古义和今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的古义和今义)


【注释】

1.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男子汉

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的古义和今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的古义和今义)


3.夺:改变,换。

4.志:(某人的)志气。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浅悟】

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的古义和今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的古义和今义)


孔子在这里告诉人们,人的尊贵不在于官位大小、身份高低,而在于志向是否坚定。权势再大的人,如果志向不坚定,随势而变,也不会尊贵;就是一般的人,如果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是尊贵的。

他告诫人们,一旦选定志向,就要矢志不渝,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坚定性是实现志向的可靠保证。

扩展资料

匹夫不可夺志也典故

苏武本是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天汉元年拜中郎将。当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表示友好,派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单于。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回国时,匈奴上层发生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最初,单于派卫律游说苏武,许以高官厚禄,遭苏武严辞拒绝。匈奴见劝说无用,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大雪纷飞。

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露天地穴,断绝食物和水,希望这样可以逼迫苏武改变主意。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冷了,就缩在角落里。过了好些天,单于见濒死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他放出来。

单于见劝说苏武投降无望,但敬重其气节,不忍心杀害他,又不想让他返回汉地,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极北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你的大汉去。”

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畔,在这里,单凭个人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十几年来,当初下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汉武帝也死了,其子汉昭帝即位。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内乱,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打发使者要求和好。汉昭帝派出使者来到匈奴,要求放回苏武、常惠等人。匈奴骗使者说苏武已经死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