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na模型简易制作)

什么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DNA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骨架。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由两条碱基互补的、反向平行排列的脱氧多核苷酸单链组成,碱基互补的方式是A与T,C与G对应;两条互补链围绕一“主轴”向右盘旋形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结构由4种碱基(A、T、G、C)的排列顺序决定储存遗传信息。

(1)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反的平行缠结,依赖成对的碱基上的氢键结合形成双螺旋状,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而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结合,一条链的走向是5’到3’,另一条链的走向是3’到5’;

(2)碱基平面向内延伸,与双螺旋链成垂直状;

(3)向右旋,顺长轴方向每隔0.34nm有一个核苷酸,每隔3.4nm重复出现同一结构;

(4)A与T配对,其间距离1.11nm;G与C配对,其间距离为1.08nm,两者距离几乎相等,以便保持链间距离相等;

(5)在结构上有深沟和浅沟;

(6)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 横向稳定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递积力维持。

如何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根据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进行制作。具体流程如下:

1、主链: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DNA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骨架。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

2、碱基对: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 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间形成三个氢键。DNA结构中的碱基对与Chatgaff的发现正好相符。

3、大沟和小沟: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和O原子朝向分子表面。

4、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

扩展资料: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相关说明:

1952年,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查伽夫(E.chargaff,1905-2002)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这使沃森、克里克立即想到4种碱基之间存在着两两对应的关系,形成了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的概念。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

磷酸根在螺旋的外侧构成两条多核苷酸链的骨架,方向相反;碱基在螺旋内侧,两两对应。一连几天,沃森、克里克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兴高采烈地用铁皮和铁丝搭建着模型。1953年2月28日,第一个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终于诞生了。

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重组技术更是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双螺旋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分子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na模型简易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na模型简易制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na模型简易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na模型简易制作)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有哪些基本要点

我来说说吧,不知阁下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如果是高中生的话,看生物必修2就解决了,课本上说的很清楚,如果是大学生的话,就可以进一步了解:

1.DNA双螺旋结构特征

(1)主链(backbone):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

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

(2)碱基对(base

pair):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

间形成两个氢键。

DNA结构中的碱基对与Chatgaff的发现正好相符。从立体化学的角度看,只有嘌呤与嘧啶间配对才能满足螺旋对于碱基对空间的要求,

而这二种碱基对的几何大小又十分相近,具备了形成氢键的适宜键长和键角条件。

每对碱基处于各自自身的平面上,但螺旋周期内的各碱基对平面的取向均不同。碱基对具有二次旋转对称性的特征,即碱基旋转180°并不影响双螺旋的对称性。

也就是说双螺旋结构在满足二条链碱基互补的前提下,DNA的一级结构产并不受限制。这一特征能很好的阐明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在生物界的普遍意义。

(3)大沟和小沟: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

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

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

和O

原子朝向分子表面。

(4)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

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是什么?

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na模型简易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na模型简易制作)


沃森、克里克1953年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两条多聚核苷酸链相互反平行盘绕成直径为2nm的双螺旋;互补碱基对A-T、G-C由氢键联结位于螺旋内部,其平面垂直于螺旋轴,两相邻平面间距为0.34nm;每10个碱基对构成一段完整的右螺旋结构。

扩展资料:

双螺旋模型的意义,不仅意味着探明了DNA分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膘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膘呤(G)总是与胞嘧啶(C)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

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克里克从一开始就坚持要求在发表的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双螺旋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双螺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