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 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是谁说的

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 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是谁说的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 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是谁说的


为什么说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思想方面: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士子.

教育方面: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孔子广泛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

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是谁提出的

“夫明者万事之本也”是贾谊提出来的。

贾谊是西汉初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后,在治国方面提出的一个命题,该命题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

贾谊提出了诸多主张,得罪了列侯们,列侯们开始说贾谊的坏话,好在刘恒并不听信。但是渐渐地贾谊发现自己被皇帝疏远,不久就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最后郁郁而终。

贾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民为国之本作了理论性概括:“夫民者,万世之本也,故夫民者,大族也,民不可不畏也。故夫民者,多力而不可适也。”

夫民者不可欺是谁写的

“夫民者,不可欺”是贾谊写的,这是西汉初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贾谊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后,在治国方面提出的一个命题,该命题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贾谊提出的“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意思是天下的子民,是长远的根本原因,不可欺骗。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民本”思想古已有:唐太宗舟水之论并无创新

古人孟子所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是总结夏桀、商纣因失去民心而使商汤以七十里亡夏、周文王以百里亡商的历史,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孟子的这一论断,又为其后历代的史实所一再证明,实为百代不易之定论。前人的古训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人熟知的常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然而这一常识实在非同小可,切不可等闲视之。

民心之向背,关乎国家兴亡、治乱盛衰,历代明君贤臣对此多有论列,无不以为民心国之命脉也,国家之安危系焉。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时去商纣之亡以民的殷鉴不远,周成王封蔡仲为诸侯时,就满怀忧惧地告诫蔡仲: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意思是说,上天对于人并没有亲疏,唯有有德者才能得到上天的辅v;民心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只有不断地给他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对你心怀感念。这是西周早期最高统治者惩前毖后,念念不忘商亡以民的前车之鉴,时刻牢记周革商鼎的成功经验,视民心为万世永赖之基。

降及春秋,诸侯之强弱全仰民众之聚散、民心之向背,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不争之实。因此,凡欲强其国、成就霸业的君王,对于如何争得民心就更加关注。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问其谋臣管仲:王者以何为贵?管仲回答说:贵天。齐桓公听后,遂仰而视天。管仲连忙解释说: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齐桓公纳其言,遂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现今所存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安民则惠、安民而宥宗卿、爱民而已、仁民而爱物、恤民为德、恤民不倦一类的议论,可谓是俯拾皆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就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整个封建时代,孟子此语一直是励精图治者的座右铭。

到了汉朝,贵民之说又发展成为民本思想。如《淮南子》载: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将民视为国家的根本。《刘子》贵农篇载: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民恃衣食犹鱼之须水,国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得而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生动地阐明了国与民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汉代全面论述民本思想的典籍,当属贾谊所作《大政篇》。在这篇文章中,贾谊提出:为政之道,要以民为本,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为政之道,要以民为命,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故国以民为存亡,君以民为盲明,吏以民为贤不肖,此之谓民无不为命也。为政之道,要以民为功,国以为功,君以为功,吏以为功,故国以民为兴坏,君以民为强弱,吏以民为能不能,此之谓民无不为功也。为政之道,要以民为力,国以为力,君以为力,吏以为力,故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故吏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则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攻,民不欲得,则莫能以得矣;故率民而战,民不欲胜,则莫能以胜矣。归纳以上四个方面,贾谊断言:夫灾与福也,非降在天也,必在士民也。针对当时人们迷信天人感应的情况,贾谊在其断言之后,又写下呜呼!戒之!戒之!予以强调。

概括为政之道,贾谊得出结论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也。根据这个结论,贾谊告诫为政者,为政之要,须切记民不可欺、民不可不畏、不可与民为敌,应时刻以敬士爱民为怀。他说:凡居于上位者,简士苦民者是谓愚,敬士爱民者是谓智。夫愚、智,士民命之也。指明了怎样做是愚蠢的、怎样做是聪明的,而且到底是愚蠢,还是聪明,要由百姓说了算。最后,贾谊又举述尧、舜、禹、汤以爱民治天下的经验,桀、纣以虐民失天下的教训,指出:民本不可轻,轻本不祥,实为身殃,并大声疾呼戒之哉!戒之哉!

贾谊身处西汉文、景之治的盛世,而能居安思危,以民本论来发聋振聩,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贾谊的民本论,其说不可谓不精,其理不可谓不明,其情不可谓不真,其意不可谓不切。然而,其后的为政者,往往不能信而从之,履而行之。自西汉以后,朝代更迭,江山易姓,多少顶皇冠落地,多少人黄袍加身,历史将民乃万世之本的镜鉴研磨的更加明亮。

汉代以降迄于隋唐,其间,虽有三国时骆统所言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谢渊、谢宏等所陈国以民为本;陆凯所论民者国之根也;唐贞观时,太宗君臣有四次舟水之论,引古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来规诫警醒自己。然而,多是蹈袭前人旧语,并未有所发明。

直至北宋仁宗时期,去汉朝文、景之治一千一百多年以后,名臣石介目睹当时的内忧外患,追考历代史实,再次对民本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

石介在其给宋仁宗所上《论根本策》的奏议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民者,国之根本也。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揭示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然后,又深刻地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他说: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进而他又对民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因为,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他列举历史上的教训: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怒斥以往的昏君庸主,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莽视民,以鹿豕视民,最终招致民众离叛、天下国家倾丧的恶果。同时,他还举示了民心可赖的历史经验。虽然,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反、王莽之夺,但是汉终不亡,因为民心未去也。尽管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诸侯之叛,而唐终不亡,原因也在于民心未去也。他究其根由说: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由于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即汉、唐之初都有一套得民心的政策,虽王莽篡汉,而民思汉恩未已,所以光武乘之中兴;唐朝武氏、安禄山、诸侯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所以唐朝终于支撑了近三百年。

综合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石介得出了以下结论:民之未叛也,虽四夷之强、诸侯之位、大臣之势,足以移国、足倾天下,而终不能亡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

据此,石介诫劝宋朝最高统治者,不敢侮于鳏寡,不可以匹夫待民,希望宋仁宗洞察历史明鉴,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择郡县守令、省差役、罢支移、停贡献,抑兼并、斥游惰等政策,以息民之困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天下国家的长治久安。

石介的这篇《论根本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以说是前越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彩篇章。在石介之后,南宋及元、明、清三代,将近八百年的时间里,凡论及民本的文章,多是只言片语、支离破碎,无一可取,而没能出其右者。虽然亦有人曾经尖锐地指出:人心有神,非可文欺。真德实义可以系其心,而非虚词矫情所能诱;深仁厚泽可以感其心,而非小术浅惠所能留。但是,远不及石介《论根本策》系统、完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孟子、贾谊、石介等有识之士,对民本思想作了精辟的阐述,虽然也有一些明君贤臣十分重视民本与民心,民本思想亦可谓是源远流长,但是,历代最高统治者中,时常会有人将孟子、贾谊、石介等有识之士的议论置若罔闻,皇帝终归是皇帝,庶民终归是庶民,天子总是万岁,百姓只能山呼,其结果总是不以前车为鉴、重蹈覆车之辙,总是一朝一代地让后人哀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时至今日,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此,回顾并以便继承与发扬古人的思想精华,仍然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