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分离焦虑名词解释(分离焦虑名词解释心理学)

人对猫咪也有分离焦虑吗?

猫咪分离焦虑症是指猫咪和主人分开后会产生的一种焦虑症,大多数是在平时非常依赖主人,当主人离开就会焦虑不安,也可以算作是应激反应,猫咪可能会出现精神不振,到处排尿搞破坏、吼叫、疑神疑鬼等症状,主人可以在离开时在家中放上轻音乐或是电影来分散猫咪注意力,还可以选择再养一只猫咪来陪伴。

安慰家长分离焦虑的话?

当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从过去可以随时回到亲人怀抱的习惯,突然变成一整天都看不到家人的新状态,这样巨大的变化,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分离就会产生幼儿和家长都焦虑。

所以,老师要安慰并告知家长和孩子分离家长自己先不要走有分离焦虑,不然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分离焦虑名词解释(分离焦虑名词解释心理学)分离焦虑名词解释(分离焦虑名词解释心理学)


,您和您的孩子正在经历人生第一次的分离阶段,以上都是分离阶段焦虑的表现。这对你们来说都会非常难熬,但同时也是异常宝贵、值得珍惜的一段体验,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段旅途。因此,请您耐心看完以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对于“分离焦虑”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在了解分离焦虑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另一个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键概念:

【依恋】

依恋,依据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69)的描述,表示我们对于生活中某一特定个体的强烈情感联结。在父母与婴儿之间,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婴儿对父母产生了依恋,父母也对婴儿产生了依恋(没错,这就是孩子上学您哭惨了的原因)。当然,依恋的形成在婴幼儿的早期生活阶段,可能不仅仅发生在与父母之间,还可能发生在与主要教养人之间,因为婴幼儿教养人/看护者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存需要,满足他们日常的情感互动需求,通俗点说:我爱你,因为你喂养我;我爱你,因为你奖赏我。

随着婴幼儿与教养人/看护者逐渐建立起亲密的情感纽带,他们开始经常表现出一些与教养人相关的消极情感反应: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 】

分离焦虑名词解释(分离焦虑名词解释心理学)分离焦虑名词解释(分离焦虑名词解释心理学)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指婴幼儿在同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当婴幼儿产生分离焦虑,即表示他们开始有能力将熟悉的事物和不熟悉的事物加以区分。在与熟悉的教养人/看护者分离时,婴幼儿会本能地对陌生的面孔、环境感到恐惧,这其实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种心理一般出现在6-8个月大,14-18个月大时达到顶峰,然后其频率和强度在婴儿期和童年期都会逐渐下降(Kagan , Kearsley , & Zelazo,1978; Weinraub & Lewis,1977)。

当他们从家庭迈入学校时,他们不得不承受这种分离的恐惧和痛苦。鲍尔比(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分离焦虑的表现】

其中,最痛苦难熬的莫过于反抗阶段。这个阶段里,孩子会因个体气质、性格、家庭环境的差异,产生不同程度的反抗:

• 适应能力好的孩子有轻微的情绪反应,但是能够正常参与集体活动;

该怎么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症呢?

变成“粘人精”是孩子新一阶段成长的开始。

这种现象叫做“分离焦虑”,通常在7~24个月左右,另外在跟妈妈刚开始长时间分离的时候(比如刚入园时)比较严重。

在这个阶段,妈妈就是孩子的全部支柱,而且孩子没有时间概念,所以,妈妈离开孩子哭是正常现象,并非都是安全感不足。

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当妈妈离开之后回来时,会表现的比较冷漠;在对待其他人的时候,尤其是鄙人比较热情时,会不自然,有些局促。

如果孩子是安全感不足,那么首先家长就要多陪孩子,加强陪伴质量(多互动,抚触,讲故事等),建立更稳定的依恋关系。

在平时,妈妈可以多跟孩子玩捉迷藏或者寻宝的游戏,或者跟爸爸单独玩一会,让孩子逐渐明白看不见不代表消失,离开了还会回来。

要注意建立分离和见面的仪式感,走的时候要跟孩子正式的说再见,拥抱等;回到家后也要尽快告诉孩子“妈妈回来啦”。

年龄再大一些的孩子(甚至成年人也有),同样可以用加强陪伴以及分离和见面的仪式感等方式进行脱敏治疗。

推荐本书:《妈妈的心灵课》和《你的N岁孩子》系列

分离焦虑症的缓解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开始:1、分离预告,2、绝对不要偷偷的溜走,3、给予孩子肯定与拥抱,4、可以通过游戏来缓解孩子的情绪,5、转移目标。在宝宝有分离焦虑症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多给宝宝一些肯定,一些理解还有一些拥抱来鼓励宝宝,同时化解宝宝心中的不安全感。

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第一、环境变化。当身边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大多数宝宝的心理都是非常不安的,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就会让宝宝产生焦虑情绪。试想一下,成年人到了新的环境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态上的变化吧,况且他还只是个小宝宝。

第二、过分溺爱。现在基本上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更是万分的宠爱,甚至是到了溺爱的程度,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对家人产生严重的依赖性。这就会导致孩子在分别的时候心理难过,从而出现焦虑。

第三、孩子性格。如果孩子是比较内向孤僻的性格就很容易出现分离焦虑,而如果孩子是外向开朗的性格,就很少会出现这种现象。从此可以看出,幼儿分离焦虑的出现会孩子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幼儿分离焦虑的三个主要原因,相信看过之后大家对孩子出现这样的症状有了新的认识。平时家长们也要尽量的预防孩子出现这种现象,可以让孩子跟外界多接触,减少孩子对家人的过度依赖,还要让孩子学会自理生活的能力,在分别之前先要告诉孩子,让孩子有一个适应接受的过程,这些方法不仅可以预防幼儿分离焦虑,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增强也是十分有效果的,家长们不妨试一试吧。

幼儿到了三岁左右就要去上幼儿园了,这时候会出现一段时期的分离焦虑,因为宝宝突然离开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会没有安全感,所以家长一定要建立好这种安全感,让宝宝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慢慢缓解分离焦虑。

1、为何分离焦虑?

这是保护宝宝的机制。如果妳的宝宝已经开始爬行,他很容易会因为任何人或任何地方而走散。焦虑只是让孩子保持安全,因为他会寻找他的照顾者和面孔熟悉的人。

2、宝宝观察反应

宝宝会评估妳对陌生人的反应。如果妳着急,他才会着急。如果妳对某个人微笑,他会感到安全。他会根据妳的反应来做反应。

3、告知朋友访客

事先让妳的朋友访客们知道,妳的孩子对陌生脸孔会害怕,请他们表现得温柔点,不要太过兴奋,以免吓到宝宝。缓慢的方式可以让宝宝慢慢接受。

4、介绍宝宝认识

妳应该介绍不熟悉的朋友给妳的宝宝认识,但要面带微笑,保持距离。保持开心的样子很重要,这会让宝宝认为妳很安全,所以他也会很安全。

5、安抚宝宝情绪

当宝宝在访客身边时有可能因为恐惧或焦虑突然大哭,即使访客是想对他示好。此时不要不好意思,将妳的宝宝轻轻地抱回来,安抚他的情绪。

6、随时出现身影

如果宝宝已经开始习惯妳的访客,让他待在那边,继续地玩,妳可以试着稍微离开再回来,偶尔出现,这能让孩子知道妳随时都在附近。

因为他以为妈妈不要他了,很没有安全感,妈妈可以跟孩子说:他已经长大了,必须要上幼儿园,等放学的时候,妈妈会来接他的

儿童分离焦虑怎么办?

一般宝宝在7-9个月的时候,如果将其与爸爸妈妈或其他主要照顾者分开一段时间,就会哭闹不安。

分离焦虑一般出现在1周岁之前,因为宝宝正处于形成特殊情感联接的阶段,1岁以后其分离焦虑的强度会慢慢减弱。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通过观察,把宝宝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1.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2.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3.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

分离焦虑的危害:

分离焦虑对宝宝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宝宝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因此,在早期减少宝宝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如何缓解宝宝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名词解释(分离焦虑名词解释心理学)分离焦虑名词解释(分离焦虑名词解释心理学)


1.宝宝黏妈妈,大部分都是因为宝宝和其他人接触太少,这个时候,我们要扩大宝宝的接触面,让爸爸、爷爷奶奶,多去照顾宝宝,多和宝宝沟通,让宝宝把依恋妈妈的行为转移到更多人身上。

2.爸爸妈妈要扩展宝宝的见识面,在小区里或人多的地方,爸爸妈妈要主动跟陌生人打招呼,不要逼迫宝宝被别人拥抱,消除宝宝的恐惧感。

其他小朋友在玩耍时,爸爸妈妈要融入进去,这样宝宝就会感觉到,这群宝宝对他来说是安全的。

3.爸爸妈妈要带宝宝多出去走走,不能局限在家里面。

在路上,可以带宝宝了解不同种类的车,认识不同的人群,可以带宝宝多串串门,到朋友亲戚家做客,丰富宝宝的情感,也很容易转移宝宝的焦虑情绪。

4.多给宝宝提供独处的空间。

在家里给宝宝多提供一些绘本、玩具。

当宝宝自己在专注地玩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不要去打扰宝宝,慢慢离开宝宝的视线,让宝宝循序渐进地融入独处的空间。

5.爸爸妈妈在和宝宝分离时,不要跟宝宝撒谎,而选择偷偷地离开,这样会增加分离的痛苦。

爸爸妈妈要主动地和宝宝说再见,爸爸妈妈不能为了不让宝宝受到伤害,而不忍心告别,这样只会让宝宝越来越胆小,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宝宝分离焦虑期,我们家长不要心急,也不要采取强硬的方法,我们要给宝宝提供一个舒适自然的方式,慢慢去适应。

1.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那么什么是接纳呢,接纳不仅仅是接受,还有爱和包容。孩子现在的情绪和行为,或许我不认可,但他依然是我的孩子,我心里能接受他的现在所有,可能孩子会让我生气,难过,这些都不影响我对他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也不能只是藏在心里,还要用行动语言表达出来,让孩子接受到。

很多妈妈会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吃奶时有时会咬妈妈的乳头,妈妈会感到疼痛,可是妈妈依然会继续抱着孩子喂奶,不会因此不让孩子吃奶,更不会扔下孩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抱持,这种抱持中也有接纳。

我们都能感受到为人父母的辛苦,为人父母养育孩子确实非常辛苦,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父母付出的就更多。孩子面对分离会有害怕、难过、愤怒等情绪,这些负面的情绪感受都需要爸爸妈妈给予接纳。

那么只是接纳够吗,还远远不够。

2.帮助孩子学会表达出情绪和需要

孩子一出生就会哭,随着孩子慢慢成长,他还会体会到更多的情绪,有些情绪会让他感觉舒服快乐,但是还有很多情绪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甚至难受。可是这些情绪感受是什么,该怎么表达他都不知道,尤其是孩子慢慢进入集体中面对和妈妈的分离,就会有更多强烈的情绪涌出来,除了哭,其他的表达情绪的方式就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

孩子情绪的表达和学习不仅仅在这一个方面,而是需要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受到伤害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可以先接纳孩子的这些情绪,帮助孩子把当前的感受命名,鼓励孩子尽可能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教给孩子一些应对的方式,让孩子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有选择的方法,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感受。

3.协助孩子建立同伴关系

3岁后孩子会进入幼儿园,幼儿园中不仅仅是学习,更多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进行一些游戏活动,这些即是对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的要求,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现在家庭兄弟姐妹比较少,孩子平时的交往对象中其他的小伙伴也很多,再加上照料者会比较忙,带孩子出来的时间就会少,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尤其是偏内向胆小的孩子,进入同伴关系会更困难。

家长一方面尽可能多的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场等小朋友聚集的地方,平时带孩子出门玩耍时最好带着玩具,这样做一旦遇到其他小朋友时就可以交换玩具,减少孩子之间对玩具的争夺,也可以促进孩子在分享过程中的同伴交往。如果孩子刚开始不敢和其他小朋友玩,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玩,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一直就在旁边看着他,实在不行妈妈也可以先和其他小朋友说说话,帮孩子有一个开始,或者带着孩子看其他小朋友玩耍。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模仿能力很强,观察也是一种学习,同时教给孩子一些同伴交往的方法技巧。如果孩子在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家长也要先接纳孩子受挫的情绪感受,让孩子先把情绪表达出来,然后再给孩子建议。

总之孩子刚刚开始同伴关系的这段旅程,需要父母适时伸出援手。除此之外,家长尽量提前带孩子去熟悉环境,比如上幼儿园之前可以先带孩子去幼儿园玩一玩,边玩边向孩子介绍幼儿园里的一些设施。如果遇到老师家长也可以和老师交流交流,家长对幼儿园的喜爱和接受孩子也看在眼里,带着孩子去幼儿园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起到效果的,需要父母多带孩子去几次,最好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的环境是温馨美好的,幼儿园里的人也是热情和善的。

4. 家长离开孩子的时候要明确的告诉孩子

如果家长偷偷走开,会让孩子感到很受伤。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爸爸妈妈会趁着孩子睡着,或者玩游戏的时候偷偷走掉,一旦孩子发现爸爸妈妈没有和自己告别,就突然离开,孩子一般会嚎啕大哭,久久不能平复。

父母这样的行为往往让孩子觉得因为自己不好、不可爱,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了,永远也不回来了。父母如果长期这样处理和孩子的分离,孩子的安全感可能会受到伤害。

这些是处理孩子焦虑的普遍性方法,由于每个孩子和他生活的家庭都是不同的,具体的问题还需要了解更多详细的信息来进行分析探讨,面对不同的情况处理的方法也会因人而异。

儿童分离焦虑是因为孩子从小就和父母住在一起很长时间了,仍然有一定的安全感。突然的分离使孩子感到恐慌,目前如果孩子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他们应该在幼儿园讲更多有趣的事情,让孩子与他人交流,这样可以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缓解其临床症状。

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出现在特殊的情感?

“分离焦虑”:使孩子产生一种离开家长的不安全感;

“陌生焦虑”:使孩子因为接触到新环境和新老师、新同学而感到紧张;

新的环境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往往会产生矛盾,形成心理冲突。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依恋和分离焦虑的区别?

依恋是恋恋不舍,不舍得分开,分离焦虑是分开后的焦虑状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