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南水北调是个失败的工程(南水北调成功原因工程建成)

关于南水北调,你怎么看?

违背自然总会不可避免的要付出得不偿失的代价。三峡没有建坝时,上游从没地震过,现在却成了地震频发的重灾区,说不定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对这一事实,现有许多舆论以所谓的大坝盈利企图掩盖当初的决策失误,规避责任。其实这些人低估了旁观者的智力,涂人耳目,真实的损益率即便外行人也能粗略的估算到。南水北调,如此深度且又大规模的干预自然,无疑是万劫不复的蠢举,再说,雅鲁藏布江是国际河流,我们不应抛弃人类立场,悍然不顾法律上役权原理,尽管该原理于国际法上并不完全同于国内法。我认为,更应该将我国现在20%的森林覆盖率恢复到50%,或者更多,这才是正当,有利无弊,既改善环境,又善待自然和睦邻的做法。

南水比调通水即失败一文是什么时期发表在网上的作者是谁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即失败

作者: 马可安

一、该死的流量

南水北调远预定于2014年汛后通水。“汛后通水”后来换成“即将通水”,从夏天嚷嚷到现在,九月底就宣布全工程验收,已具备通水条件。然后再无下文。直到突然新华社报道,12月12日14点32分渠首闸门打开,算是正式通水了。其实正式通水前渠道早就灌满水,叫做充水不叫通水。充水和通水一字之差,差在哪里呢?充水是水灌进去后各级闸门关闭,水不能流动。通水是水在流动。所以差别在水的流动。我们来看看渠首闸门打开以后,水有没有在流动,流动得有多快。从各方报道,我得出结论,水流非常缓慢,证实工程完全失败了。

视频中在3:20处,5:40处和7:25处分别见到在渠首干渠中漂浮的大黄鸭。从3:20处大黄鸭距离桥头二十几米,到7:25处大黄鸭飘到桥底下,时间间隔是245秒,漂移距离估计为25米。算出平均水流速度为每秒0.1米,也就是每秒十厘米。

我们估算一下,每秒0.1米的水速,水的流量是多少。渠道截面是梯形,渠底是25米宽,边坡是1:2,也就是每高一米,宽度在每侧增加2米,两侧共增加4米的宽度。渠道灌满水有8米深,尚有一点深度没有完全灌满,算7米深。那么渠道的水截面下底宽25米,上面宽39米。梯形截面是上底加下底平均后乘以高度,32X7=224平方米。乘以水流速度0.1米每秒。输水量是每秒22.4立方米。离设计指标每秒350立方还差得远呢!其他媒体报道水流量为每秒100立方。可是央视睁眼说瞎话,采用事先准备好的背书稿,说每秒水流量350立方米,水速超过每秒一米多。这是自欺欺人。全国人民看到大黄鸭,都清清楚楚知道真正的水流速度是多少。央视的背书稿,小学生都骗不过。

通水五天后,央视再公布一个视频,透露五天总共放水2100万立方。据此计算,放水量为平均每秒48立方,可见我的估算很准。以2100万立方水算,水流仅仅流出77公里而已。可是央视把大黄鸭捞起来,汽车运到焦作再扔到渠道里,冒称水已经流到焦作。笑话!又,第一天报道放水量为每秒100立方。假如取信这个数字,第一天就放了864万立方的水,2100万剩下1236万在后面四天放,平均只有每秒35立方。可见下游水流不畅,被迫把渠首闸的放水量削减到每秒35立方米。

二、该死的设计:沉沙和冰冻没有被考虑

我们再仔细看视频,从1:40处开始,镜头转向闸门处的水面。我们可以看到,开启的闸门确实激起一些浪花,可是水并没有澎湃汹涌地一泻而下,而只是在原地打圈,激起的浪花在左右徘徊,原地转起一些漩涡,而没有明显地往前漂移。这说明闸门只是在水深处开启一条缝而已,没有充分打开。充分打开的闸门会让水一泻而下,势不可挡。而在水深处开一条缝放水,在水面上就只能看到一些漩涡。须知,渠首大坝里面的水位在160米,外面渠道里水只到147米不到,十三米的水落差,足可以让水以每秒16米的速度冲出闸门。别说每秒350的设计流量,闸门完全打开,每秒2800立方的放水量都可以达到。我们看到过大坝泄洪闸开闸的那种万马奔腾的气势。

可是南水北调渠道是一千几百公里长的一条细长的水道,下游水流不畅,上游凶猛放水的结果,不可能让下流的水流得更快,只可能让上游的水满溢出渠道。因此,渠首开闸,不是想开多大就开多大的,只能开一点点,看下游的水流得是否通畅来决定。如果下游的水流得很畅通,水位下降,闸门可以再开大一点,否则,上游的水快溢满了,闸门就得赶快关小一点,以免水溢出来。我们看到,尽管渠首的闸门只开一点点,可是水位已经非常满,说明下游水流不通畅,水流量只有那么一点点,闸门不可以再开大了。这不但印证了南水北调真实的水流量远远达不到设计指标,并且证明,工程的指挥者和控制者完全了解这个事实,才会操纵渠首闸门仅仅开启一条小缝,而不是更大。我认为各地纷纷报道大黄鸭用来估算水速,可以没有一家媒体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说估算出的水速是多少,这也是根据上级明确指示,不予报道具体的水速,免得引起全国人民质疑。未必是记者们统统忘记算水速了。

南水北调是个失败的工程(南水北调成功原因工程建成)南水北调是个失败的工程(南水北调成功原因工程建成)


为什么水速和输水量远远达不到设计指标

按照南水北调工程设计,每年平均输水量要达到95亿立方米。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3600秒,平均流量要达到每秒300立方。工程设计指标是每秒设计流量350立方,加大流量每秒430立方。现在我们看,根据大黄鸭漂流速度,水速仅仅每秒10厘米,流量每秒二十几立方而已。为什么比设计指标差那么多呢?

输水工程,水速非常重要,这不但是因为水流量等于水的截面积乘以水速,因此正比于水速。并且因水速和输水工程两大危害直接相关,一是泥沙沉积,二是冬季结冰。水里都有泥沙,水流得慢,泥沙便沉积下来,淤塞通道,让水流得更慢,最终因淤满污泥,毁了工程。

其次是水从相对温暖的湖北丹江口,往寒冷的北方流,冬季会结冰。水结冰时通常表面先结冰,形成封闭空间,下面的水再在封闭空间里结冰,水结冰体积会胀大10%,会胀坏渠道,涵洞,渡槽,破坏力非常大。南水北调的设计者们原先的设想是丹江口的水带着余温,如果水量足够大,水速足够快,那么水来不及完全冷却结冰就流完南水北调渠道全程,到了北京水从地下管道走,地下的温度相对暖和一点。那么结冰的问题就不大。可是如果原设计的水速为每秒2米,实际只有每秒十几厘米,水流慢十倍,就有足够时间冷却结冰,问题很大!

三、比较业余的计算竟然揭穿把戏

水在输水通道靠天然水位落差自然流动的速度,有个估算公式,叫曼宁公式:四、没事,就五千亿

南水北调是个失败的工程(南水北调成功原因工程建成)南水北调是个失败的工程(南水北调成功原因工程建成)


北方诸省市严重缺水,都眼巴巴等着南水北调那每年95亿吨水救急。这几天看报道,如何使用这95亿吨水的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甚至有说可以回补地下水的,有说可以弄水上公园,搞城市绿化的等等。都在做南水北调梦。可是若是没有每年95亿吨水呢?若只有五亿吨呢?

如果水没有那么多,各省市都要为水眼红争起来。原计划河南分配38亿吨,河北35亿吨,天津10亿吨,北京12亿吨。如果没有95亿吨,河南是不是把水全部截下自己用,还是全部输给北京,自己一滴水拿不到?河北和天津怎么办?这个水不够分,怎么样分配是个大难题。南水北调保证每年95亿吨,最终只有五亿吨六亿吨,喝不到水的各种骂娘声音都会听得到,怎么办?谁负责?

比没有水更可怕的是钱的问题。工程施工加上后期维护运行,要花费五千亿元人民币。这钱不是中央政府一笔拿出来的。他们拿不出那么多钱。中央财政只提供了不到四百亿。其余都是来自银行贷款和建设基金。贷款是要还的,基金是用水各方筹集,也是要靠用水的效益来返还。也就是说,90%的工程费用,是欠了一大笔水债,最终用水者偿还这笔巨债,谁用得多,谁还得多,折算到水价里。问题是水没有那么多,怎样折算到水价里呢?实际调水量只有几亿吨,而不是95亿吨。每年还本付息就要五百亿元,折算到五亿吨调来的水,一吨要一百元,谁用得起?谁愿意用?干脆都不要这水,工程闲置不用。可是债还是要还。水没有用到,南水北调的水费却要照付。肚子要气饱!

由此牵涉到银行坏帐问题。各银行向南水北调工程提供大笔贷款,因为有国家担保。这些贷款都是要从用水的效益来偿还的。如果工程产生不了调水效益,水费收不上来,谁来还这笔贷款。银行的贷款,都来自普通老百姓存户。这些存户的钱被借出去了,收不回来了,那么谁来偿还这些蒙在鼓里的存户们的损失呢?南水北调的失败,会产生无数笔这样的可怕的烂帐。这比没有水用,更可怕得多。

南水北调已经通水。到底有多少水能流到北方四个省市,这水怎么分,这债怎么还。这个盖子是捂不住的。因为每家每户都得用水。这是时候当局把真实数字告诉老百姓的时候了。首先,大家都应该问问,大黄鸭到哪里了,大黄鸭告诉我们的水流速度,水流量是多少!

南水北调工程的弊端有什么?

投资大,成本高,水量小。华北庄稼可以种两季,人口和工业用水量又那么多,若以淮河北到山海关计算再来三条黄河没问题,两千亿方水轻松笑纳。不说一两千亿吧,一千把也还好了,再不齐五六百嘛,搞个区区不到百亿过去,可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不是南方没有水,而是调水工本实在太大,按现在的工程代价来看还不那么尽人意,只看以后技术发达了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南水北调工程失败了吗?

没有失败。

截止2019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西线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共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扩展资料:

社会意义

1、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

3、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4、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南水北调是个失败的工程(南水北调成功原因工程建成)南水北调是个失败的工程(南水北调成功原因工程建成)


生态意义

1、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2、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3、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的负面影响?

南水北调 负面影响

1.移民问题

中国目前移民补偿严重偏低。目前的补偿标准完全是按农民的纯收益来进行的,而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却仅能维持最低生存标准,即解决了温饱问题,除此之外,农民的年剩余基本为零。在此基础上计算的补偿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即使是在沿海地区,失地农民人均一次性补偿不超过2万元。据笔者按国际通行的标准计算,中国失地农民即使是在三峡地区的偏远农村,失地农民人均一次性补偿标准最低应为30万元,从这个标准看,三峡工程移民一次性补偿费用至少应为3600亿元,这个数据是直接交付到农民手中的实质补偿,还不包括各级地方政府的扣款。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高达40万人,移民一次性补偿款至少应为1200亿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中线工程1160亿元的工程预算。

笔者也计算了上海地区失地农民一次性补偿标准至少为60万元,沿海地区至少为40万元。中部地区为30万元,西部地区也在25万元以上。因此,南水北调工程实际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延续。

2.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受的严重影响

6000年前的长江入海口是今天的南京地区,2000年前的长江入海口是今天的南通。由此可以看出长江泥沙对长三角的支撑作用。南水北调每年几百亿立方的水经水库北调,长江由此带来的泥沙必然大量减少,由此将危及中国经济重心长三角地区。据笔者估计,长三角苏泸浙两省一市2005年GDP分别为22000亿元、13900亿元和21000亿元,占全国25%以上。

下泄流量的减少必然会引起长江口咸水倒灌,导致长三角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质的恶化、河口区淡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3.人工河道清理问题

中国北方降雨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份,人工河流经部分的河道一次大雨就可能将其完全堵塞,使河道完全失去作用。

4.调水过多

南水北调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北方人口的用水问题,其次是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只应该是一般性考虑,即使是农业用水,也应该采取以色列模式用水。2005年北京工农业用水在10亿立方米左右,其居民生活用水只有5.4亿立方米,因此笔者认为即使是北京用水,在此基础上增加50%即可解决问题,即北京调水量每年5亿立方米就完全可以了。考虑到10个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50亿立方米即可,而现行调水规划光中线工程就是130亿立方米。长江年水流量为9000亿立方米,中线以下按流域面积来计算占一半以上,即中上游长江水流总量只有4000亿立方米。笔者认为调水总量不应该超过河流总流量的3%这个标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