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太迷信是心理有问题吗(太迷信是心理有问题吗知乎)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看待迷信心理?

1、焦虑情绪。

焦虑引发不安,是很多人迷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焦虑让人感到不适,人自然会想着做些什么来缓解。有意思的是,人们缓解焦虑行为并不要求“正确”或“合理”,甚至并不要求有什么“意义”,只要自己相信“有用就行”。于是就给迷信提供了趁虚而入的机会。

2、恐惧情绪。

恐惧让人盲目,因而 “病急乱投医”,慌不择路,甚至抛弃常识。人类看起来越来越强大有力,但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却未曾真正解除。从远古时期害怕的猛兽毒虫、疾病洪水,到现代社会的天灾人祸乃至人生坎坷,都是人类恐惧之源。而众多各类迷信也深谙此道,依靠“恐惧”之力抓住人心,征服大众。

3、模仿与情绪传染。

心理学家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开创者。他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的方式逐步形成。而观察、模仿的对象主要是生活中的重要人物。这大概就是所谓“榜样的力量”。因此,当家人迷信时,对缺乏分辨能力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迷信心理、情绪和行为由此也“传染”给下一代,并由此固定下来。

4、巴奴姆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巴奴姆证明人类有一种共同倾向,即倾向于相信那些笼统、模糊的关于人格的描述和性格分析。尤其是当这些分析来自于所谓“专家”或者“权威”之口时。而这就是很多算命、星座学的心理学基础。你以为他/她说的是你个人的“私事”,但其实他/她说的更多是人的共性。而且模糊之处要么迷信者自己会“脑补”,要么对方会“顺水推舟”,总之最后你信了。

5、思维“闭环”倾向。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思维能够形成一条封闭的“环路”(有一个确定的解释和答案,让人能想“通”),那我们就会放下心来觉得安全可控。但如果这条“环路”出现缺口,无法形成闭环,就会让我们很不舒服,总觉得“有事”。

“悬而未决”引发的持续关注,对那些不确定性容忍度低的人而言简直是一个折磨。而对急于想寻求“答案”的人而言,迷信恰好给他们“投喂”了现成的、迫切需要的“答案”。

6、罗森塔尔效应和自证预言。

罗森塔尔通过实验证明,人们会由于他人(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关注和热爱,使自己的行为发生与上述期望一致的变化。也就是说,别人怎么看你,你有可能真的从那个方向去变化。

而罗伯特·默顿提出一个更为普遍的心理效应——自证预言。它指的是如果我们形成了某种预期,接下来可能会无意识地塑造我们的行为以“符合预期”。

为什么很多迷信看起来很“神”?“罗森塔尔效应”和“自证预言”是重要原因。迷信很“乐于”给人定预期(且大多很恐怖),这也是迷信会给人们带来很大伤害的重要原因。在迷信的“恐怖预期”下,人们会陷入恐慌,有的出现自暴自弃,甚至形成习得性无助。

自己太迷信了怎么办?

自己太迷信,主要是一种心里暗示,当然,迷信的人一般的心理暗示都是负面的,建议平时多运动,注意休息,经常看一些喜剧的东西,校花这样心态就会变得更加的阳光

为什么有很多人喜欢迷信 愿意迷信 迷信的人是不是傻子 脑子有问题?

迷信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文化吧,没有接受过科学的洗礼,只是倾听长辈祖先们的口头教导。还有一些迷信就是一些现实中没有任何可以解决的办法了,抱着治好司马当做活马医的心态去迷信。

迷信是一种精神分裂症吗

认为迷信是类似于信仰的相信,是执着地把并没有事实存在的东西当作事实的存在。

精神分裂是精神上出现幻听、幻觉并认为是事实存在的现象,是无法控制自己精神现象的一种病态。

这二者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把并不存在的虚无当成了事实的存在,都是有违正常的生活现象。

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迷信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自身控制的行为现象,而迷信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自身无法控制的行为现象。

显然,迷信并不是一种精神分裂症,只能算是一种错误的信仰而已,是不需要药物就可纠正的现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