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四川盆地怎么形成的(四川盆地怎么形成的微课视频)

本文目录一览:

四川盆地是怎么形成的

四川盆地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由原来的湖盆转变成了今日的盆地。四川盆地的形成可推至远古时期,往上推万万年前欧亚板块之冲击所称为巴蜀湖者,则形成最早即今所称之赤色盆地。当三迭纪时期,四川盆地继续下沉,海水烟波,一片汪洋。

经早中三迭纪印支早期运动后,到晚三迭纪,四川盆地进入半咸水至淡水湖盆沉积。川西甘孜、阿坝地区为滨海环境,气候温暖润湿,植物繁茂。侏罗纪时期,巴蜀湖面大为缩小,成为蜀湖,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巴蜀湖面大约缩小到十分之一。

之后,受白垩纪开始的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巴湖、西昌湖、川滇湖相继消失,蜀湖退缩到以灌县、新津以南的蒲江、雅安、洪雅一带为湖心的位置。至老第三世纪末、新第三世纪初,四川形成了一个地势起伏和缓、分布广袤的平原。

四川盆地怎么形成的?

四川盆地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由原来的湖盆转变成了今日的盆地。四川盆地的形成可推至远古时期,住上推万万年前欧亚板块之冲击所称为巴蜀湖者,则形成最早即今所称之赤色盆地。当三迭纪时期,四川盆地继续下沉,海水烟波,一片汪洋。

经早中三迭纪印支早期运动后,到晚三迭纪,四川盆地进入半咸水至淡水湖盆沉积;川西甘孜、阿坝地区为滨海环境,气候温暖润湿,植物繁茂”。“侏罗纪时期,巴蜀湖面大为缩小,成为蜀湖,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巴蜀湖面大约缩小到十分之一”。

之后,受白垩纪开始的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巴湖、西昌湖、川滇湖相继消失,蜀湖退缩到以灌县、新津以南的蒲江、雅安、洪雅一带为湖心的位置。至老第三世纪末、新第三世纪初,四川形成了一个地势起伏和缓、分布广袤的平原。

扩展资料:

从地理条件上看,四川位于长江上游地区,西部为地势高亢的川西高原,东部为盆地。其地势变化特点为西高东低,高差悬殊,过渡带狭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东西地貌的差异,明显可分为两大部分。

西部为川西高原,属青藏高原的东南翼,主要由高山和极高山构成,大多数山地顶部海拔4100——4900米,少数在6000米以上;东部的四川盆地,大致以广元、雅安、叙永、奉节四点联线为界,盆地底部海拔200——750米,地层平缓,广泛分布侏罗系、白垩系的红色砂岩和泥岩,故又有“红色盆地”之称。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乌木 开启成都文明的钥匙

四川盆地如何形成?

简略四川盆地地质变迁史;

史前小行星撞击四川盆地原位置,形成超级火山口;

超级火山喷发,熔浆溢流,冷却形成南方山地及秦岭山脉;

超级火山停止喷发,冷却内缩,形成盆地结构;(盆地底部是地幔熔浆冷却形成结晶花刚岩结构,被认为是地台,表示呵呵~~)

盆地汇集周边高山流水与雨水,形成大海(即山海经里的西海)

大禹治水挖开长江三峡及周边峰崖,然后西海水流尽,形成今天的四川盆地地貌

地球板块运动理论,是一个谬论,嘿

-------------正文解析-------------

网上四川盆地的百科知识很长,大略是板块相撞,海水浸侵,陆地上升等等因素导致盆地的形成,这里就不详细引用描绘了。这里直接下判定就是,这些知识的核心论述是错误的。参照塔里木盆地的形成,四川盆地,也是同一原因导致的:小行星撞击地球。

四川盆地,也是一个椭圆形结构。盆地长江出口处,熔岩溢流口,四川盆地的西南沿线,就是撞击的钝面,尾锥擦痕则不明显。整个地貌由于形成年代远早于塔里木盆地,好多原始地貌特征印迹模糊,只剩轮廓。整个撞击过程,也是一种小角度侧面的缓慢压裂过程。

小行星撞击后,也是岩浆溢流,受地球离心力的影响,岩浆从盆地喷出后,向赤道方向流动,形成云贵高原,又向当时的西又偏向南流动,形成中国大陆的南方山区丘陵地带,最后形成圆弧形的海岸线。

现在人们看到的是东偏南的岩浆溢流形态,这说明地轴在地球历史上曾经改变过,导致以前的西南方向变成现在的东南方向。

云贵高原,其基础是四川盆地超级火山口啧出的岩浆凝固后形成的地貌,后受青藏高原熔岩溢流覆盖在上层,形成当下地貌。并非地理界所说的板块相撞后形成的。

四川盆地的岩浆向北涌去后凝固,形成秦岭与大巴山脉。正西方的火山岩浆地貌特征被青藏高原熔岩覆盖掩没而消失。

四川盆地岩浆溢流口处的岩浆逐渐凝固后,形成巨型岩浆拖曳条,这是巫山、神家架、张家界、武陵源等名胜自然地形景观的起源。

圆弧形的海岸线,是盆地为小行星撞击火山口的原因中,除了椭圆形的钝面与尾锥之外的另一大特征,它是巨量岩浆溢流后均匀向各个方向扩散后的自然形态。这是判定四川盆地是小行星撞击后的火山口的有力地貌证据之一。

岩浆喷出后,受地球离心力的影响,除了溢出后向现在的东南方向流动,形成大陆南方地貌与圆弧形海岸线外,又向南流动,形成东南亚半岛。东南亚半岛,除了四川盆地的岩浆喷发形成半岛地貌之外,也受青藏高原岩浆溢流的影响。

这个分析的结果判定说明象地理界说雁荡山之类的板块相撞成山原因是错的。当然按1.2亿年前形成的时间说法,则可以反推四川盆地的年龄也有1.2亿年。

关于四川盆地发现海洋生物特征,沉积岩特征,这仍是成盆地之后的地质变化留下的印记,而非成盆地的成因解释:小行星撞击坑停止喷发熔浆,冷却内缩形成盆地结构,再经过亿千万年汇集周边高山流水与雨水,形成广阔水域成为一个内海,后又发生地质变迁导致水体流失形成陆地,直到当下人们看到的盆地形态。地理界说四川盆地源于“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又是将结果当成原因,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同样,可以通过盆地的南北宽,来估算小行星的体积,及喷发出的岩浆量与高地面积的对比值。四川盆地外沿山脉宽有400公里左右,内沿盆地宽有300公里左右。取值250公里作为小行星的直径,则体积有817万立方公里,喷出相近或更多的岩浆,平铺成1500米高的岩浆之海,则这个岩浆之海面积至少有544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差不多与中国南方山地、秦岭、大巴山、云贵高原及东南亚山地面积之和相当。(注)

注:取值1500米高,在于云贵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而武夷山脉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而南方山地许多最高峰都在2000左右,表明当时的岩浆之海的浪头就有这么高。

显然这个值相比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的山地所对应的岩浆量要小好多,也与塔里木盆地与四川盆地的面积对比大小相契合,但喷发时期则远早于塔里木盆地火山喷发时期。

这次小行星撞击事件,地球也进入冰河期,生物开始另一个环境下的演化。

四川盆地是怎么形成的?

四川盆地是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于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 海浸 (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由于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向陆地内部推进的地质现象)。

两次海浸使得四川盆地在海洋和陆地之间交替,直到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 历史 。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就在这个时期形成。而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1957年在合川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

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图/源自网络

四川为什么是个盆地?

整个四川盆地都是上亿年来历次强烈的地质运动形成的,人类都还没存在时四川盆地周边就在反复地震了,和三峡大坝有个毛关系……

1、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2、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3、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4、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