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依恋类型有几种?(依恋类型有几种?指责型)

幼年回避依恋的人在爱情中表现?

1:时常矛盾

回避型依恋的人内心经常会处于矛盾状态。他们既渴望独立又渴望依恋,不想被控制又害怕被抛弃。这种矛盾的内心会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令人捉摸不透。

他们其实是渴望被爱的,也会对另一半深深的沉迷。但是,回避型依恋的人一旦被人表达好感,他们会感到不安和排斥。

有时候关系要确立,他们却想要逃离,想要淡化这个紧密的连接;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总是会感到对方要求太多,常常会陷入是对方无理取闹的想法中。

2:专注自己

回避型依恋的人给人一种独立的形象,能自己解决绝对不麻烦别人。这导致在两性关系中,只关注自己,忽视另一半的感受和兴趣。

你会发现他们很少会向伴侣透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在面对争论、冲突和其他压力情况的时候,他们的典型反应是变得疏远和冷漠。

跟回避型依恋的人谈恋爱,你们会很少“情感互动”,因为他们的“亲密需求”低。他们不知道怎么去互动或回应,因为在幼年的时候没有经历过。

3:回避脆弱

回避型依恋的人在面对分手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会去追问原因,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地方上。

他们经常习惯性否认自己的脆弱,就算是需要别人的帮助,也不会直接去告知对方。比如在恋爱中,他们表达不满的方式是通过抱怨、生闷气等等方式来表达。

但在大多数时候,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从不表现出自己的脆弱和挫折。他们以不需要别人帮助为荣,因为这样就可以避免痛苦。

回避型依恋与普通人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对待亲密关系的距离感。

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无论内向或外向,只要爱上一个人,一定是接受且敞开的。

渴望靠近,渴望建立亲密,渴望能进入稳定长期的关系,呈直线渐进式反应。

但回避型依恋爱上一个人之后,更容易呈现“上下波动式反应”:

时而靠近,时而远离,忽冷忽热,又虐又爱,说反话、做试探,令人捉摸不透。

普遍而言,回避型依恋爱上一个人时,随着时间和感情的推移,会依次以下几种表现流程:

1、第一阶段:试图靠近,表达暧昧,与常人无异

这一阶段,其实只是正式关系的序幕,从本质上来说,关系的亲密度,尚未触及回避型依恋者的危险机制,所以他们的表现通常与常人无异。

两人处于似是而非的暧昧期,都有意图,都有倾向,但关系本身尚未开展,或刚刚开展。

往往这时,回避型依恋察觉到自己的肾上腺素飙升,却没察觉到对方的接近,所以能短暂地感受到爱情的甜蜜;

同时,他并未接收到对方的过度热情,和关系本身带来的过度依赖,他还处在一种完全可以“及时抽身”的状态,自认为绝对安全。

他也会表达爱意,也会送礼物,说情话,也会想要跟对方黏在一起。

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旁人几乎察觉不到对方是个“回避型依恋者”。

2、第二阶段:关系确立,产生恐惧,止步不前

当双方确定了关系,进入热恋期后,回避型依恋者的特质才会逐渐浮出水面。

因为,一旦确立关系,就是亲密度叠加的开始。

回避型依恋者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和亲密,会在对方的关心和靠近下,逐渐意识到,自己正身处一段亲密关系中——而这份亲密,根据自己的潜意识和认知系统判断,是不靠谱且十分易碎的。

一旦当真,就会受伤;一旦投入,就会让自己浑身充满软肋,一定会得不偿失。

所以此时,回避型依恋者会呈现对亲密关系的排斥感。他开始寻求个人时间和个人空间,减少自己对对方的依赖程度、要求和期待,也不太主动推动关系的发展。

更多是接受,顺从,和偶尔的逃避。

依恋类型有几种?(依恋类型有几种?指责型)依恋类型有几种?(依恋类型有几种?指责型)


3、第三阶段:矛盾浮现,开始回避

随着关系的继续进展,双方一定会产生矛盾。

而这种矛盾,在回避型依恋者眼中,叫做“亲密关系的大麻烦”。

他并不觉得这是正常的必经流程,反而觉得这是过度亲密带来的负面影响。自然,他不会想着去解决,也不想接受解决后的更深层关系。

他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只有逃避和推卸,只有装傻充愣地避而不谈。

一旦对方提出异议,或继续沟通,会立即触及他们过度反抗的机制,从而让他们感到更大的压力。

换言之,普通人面对矛盾,更多是解决,无论解决方式是否正确;

而回避型依恋者面对矛盾,更多是恐惧——他们觉得造成矛盾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方这个人。

4、第四阶段:主动反省,再次靠近

一来二去,回避型依恋处理问题及面对感情的状态,一定会让对方抓狂数次后,热情下降,甚至产生分手的念头。

只要对方主动抽离这段关系,就会让回避型依恋者如梦初醒。

这时的他们,处于一种极度矛盾的两极反转——本能中既渴望爱,无法抑制想念;而潜意识又告诉自己,亲密关系是不稳定的,无法拥有的。

其实就是理性大脑与感性本能的交织。

他们会意识到,是自己的冷漠和敷衍推走了对方,会在脑海中无数次愧疚和后悔;

依恋类型有几种?(依恋类型有几种?指责型)依恋类型有几种?(依恋类型有几种?指责型)


这时,如果对方再次回头,回避型依恋者通常没什么抵抗力,大概率会选择重新复合。

5、第五阶段:重蹈覆辙

一旦重新复合,回避型依恋又会重蹈覆辙之前的相处模式和反应机制。

少部分可能会走向另一种极端——他们不再逃避,但会用说反话、做反事和无休止的试探,刻意推走对方。

但这并非有意为之,仍来自于潜意识中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

只不过曾经,他们确认亲密关系不能信任,所以直接逃避;

但重新复合后,他们试探亲密关系是否值得信任,所以刻意推开。

他们需要体验对方不断向自己奔赴而来的快感,从而填补自己的安全感,调整对亲密关系的错误认知。

幼儿依恋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上厕所不准关门,出门只跟你在一起,吃饭要你喂

孩子社交类型可分为哪三类?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化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在交往中,儿童才能逐渐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建构自我,在理解、接纳他人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成熟,成为社会中完整的人。现代社会,特别是城市中,独生子女增多,居住环境封闭,现代化的通讯和娱乐方式,学习的重压等因素,使儿童着实处于一种封闭状态。缺乏伙伴,缺乏交流与沟通,这种与人疏离的生活严重违背儿童的天性,也必将导致儿童人格的不健全,社会适应不良、交往的恐慌等问题,这也无疑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最大障碍。在本文中,我们根据儿童交往机制的不同,将儿童的社会交往分为同伴群体、性别群体、自我交往和与陌生人交往。下面我们将做详细的阐述。1 与同伴群体的交往同伴群体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在同伴群体中,由于年龄和能力相当,身份相似等诸多特性,使儿童能够获得一种相对主动的角色,没有了成人的束缚、控制和干涉,儿童更能体验到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的生活乐趣。“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①1.1 同伴交往的独特性(1)游戏在同伴交往中的影响。游戏是沟通儿童的桥梁,学龄前儿童交往的基本活动是游戏。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求知欲,提高社会能力和灵活性,如通过游戏儿童知道如何在群体游戏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并进行适当的自我控制,恰当地进行沟通与互动,来获得玩伴的认可。学龄期儿童进行的大多是有规则的游戏,这些游戏能让儿童体验到合作、竞争、胜败等,这不仅能促进儿童身体运动技能的发展,同时对认知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2)同伴关系中友谊的形成。友谊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朋友能分享彼此的喜悦,分担彼此的忧愁。“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建立起友谊——一种以依恋和共同兴趣为标志的特殊关系。”②学前儿童之间已初步建立起友谊,但总的来说,儿童期的友谊不够成熟。友谊的获得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促使社交能力的养成。

成人的依恋是怎样的?

心理学家(1980)认为,依恋使婴儿与照料者间建立了一种长期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感关系,照料者成为他们心中充满安全感的依恋对象。这种亲子关系往往内化成为人格中极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型”,或是期待中的依恋对象。这种形象可能在他困难时给予帮助,孩子能和这些形象进行自我交流,并成为未来(儿童期- 青春期- 成年期)亲密关系的标准或导向。心理学家 和认为,婚恋关系与母婴依恋的情绪及行为动力为同一生物系统所控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以提高生存的机率及安全性,并列举了两者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如寻求与另一方的亲近,当另一方在身边的时候会觉得安全和舒适,当与另一方分离的时候会感到焦虑,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都会抚爱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都会进行“身体交淡”等。 心理学家根据早期儿童依恋类型对成人依恋作了分类:

1、安全型据估计约有约56%的人群在爱情关系中体现为安全依恋型。安全型的个体对早期关系的看法恰当,能较好地评价依恋关系。这些人可以很容易的和爱人接近,并且可以非常惬意的依靠他们的爱人。他们通常对恋爱关系比较有信心,很少担心被抛弃,也不担心别人和他们太过接近。这类人对关系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也是离婚率最低的人群。

2、焦虑/矛盾型大约有20%的人在恋爱关系中被学者称为“焦虑/矛盾型爱人”。这些人通常会比他们的爱人更为迫切的想和对方接近,而且常常抱怨他们的爱人似乎不愿意像他们所冀望的那样和他们接近,“矛盾”在此描述的是一种频繁的爱恨交织关系。他们在恋爱中总带着被拒绝的预期,认为感情是易变的,害怕被抛弃,易嫉妒,经常感到伴侣不够爱他(她)。这类人在他们的恋爱关系中表现更多的强烈情绪起伏,与恋人的争吵后更易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做出负面评价。

3、逃避型据估计,大约有24%的人在爱情关系中不会因为与伴侣的亲密而感到舒服。他们不允许自己依赖他们的伴侣,并且会因为和他人太过亲密而感到不安。他们经常说:我宁愿靠自己也不愿意靠别人,我不喜欢对别人谈论自己,没有亲密情感的一生,我也能过的不错。这种依恋类型的特征包括:尽量减少人际交往、避免亲密关系,以保护自己免于承受被人抛弃的痛苦。有研究表明,这类人在性行为上相对更易随便从事,因为这样能够使得他们既可以获得身体上的亲近,又可以避免情感上的亲密可能带来的脆弱,进而承担可能被抛弃的痛苦。

从儿童依恋到成人依恋,那么你自己的依恋风格是上面哪一种呢?

依恋类型是通过什么研究?

依恋类型最早研究于儿童,1969年,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婴儿会对抚养人(母亲)表现为不同的依恋类型,主要有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

回避依恋型的孩子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安全型与回避型截然相反,焦虑-矛盾型则处于二者之间。

成人在依恋类型上与儿童相似,且二者具有发展延续性,即儿童早期的人际经验会影响个体后来的人际发展轨迹,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儿童对养育者的依赖类型包括?

依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持续而特别深远的心理连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早期时期的经历,对于之后的行为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根据依恋理论,早期的依恋模式是建立在婴儿期和养育者的关系。安全感是父母能提供给孩子的重要人生基础。

数千项科学研究证明,有安全感的孩子大部分都会蓬勃发展,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复原力,更勇于探索周围的世界,更容易成长为健康快乐的成年人。

婴幼儿只与少数密切照看Ta的人产生依恋,比如父母、祖父母或者比较专业的照看孩子人员。和照顾自己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是宝宝的本能,因为这些人会保护Ta。

宝宝建立依恋关系的人不仅限于喂母乳的妈妈,即使很少喂他们的人,比如爸爸、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孩子也可以与之建立依恋关系。但是,宝宝和父母的依恋关系一定是最重要的,如果宝宝和其他成年人(比如爷爷奶奶)建立了依恋关系,也并不会影响宝宝和父母之间特殊的依恋关系。

依恋类型拒绝型特征?

.回避:回避型依恋人格患者通常比较胆小,容易惊恐,且容易发生焦虑或紧张,在生活中比较羞涩自卑,担心被人排斥或批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尽量回避与他人的交往或建立亲密关系。

2.依赖:回避型依恋人格可表现为缺乏独立性,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缺乏精力,需要要他人帮助,会将自己的需求依赖他人帮助完成。所以通常会很怕别人抛弃,也会出现过分顺从他人意志的现象。

拒绝型依恋的特点有以下两点:

关系越好的,TA越挑剔 如果你有一个回避型的好朋友,你可能也会受不了TA,因为TA对于自己亲近的人,往往特别特别挑剔。 在TA的嘴里,常常会有一些完美的人,可是那个人,一定是和TA不熟的人,绝对不是你。 TA...

总是把“我不需要恋爱”挂在嘴边。 有些人,明明条件不差,可是就是很难脱单,要不然就是很难维系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

依恋类型有几种?(依恋类型有几种?指责型)依恋类型有几种?(依恋类型有几种?指责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