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是哪一年)

本文目录一览:

1999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1999年发生大事情如下:

1、欧元正式启动。欧元的诞生挑战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将对世界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北约轰炸南联盟。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开始对南斯拉夫主权国家实施军事打击。

3、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武装冲突。

1998年印巴两国相继进行核试验,1999年它们之间又爆发严重武装冲突和竞相试射导弹,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4、俄军清剿车臣。

8月底和9月初,车臣非法武装分子还在莫斯科等俄大城市制造多起爆炸事件,造成300多居民死亡。

为了稳定北高加索地区局势、彻底解决车臣问题,俄联邦军队在平息达吉斯坦叛乱后乘势进入车臣,清剿非法武装和恐怖分子。

5、中美达成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

11月15日,中美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有了“双赢”的结果。

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事件

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事件是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发生在科索沃地区(科索沃)的事件,北约的轰炸是继1995年北约轰炸波黑,其史上第二个主要作战行动。该事件导致南斯拉夫军队从科索沃撤离,联合国建立科索沃特派团,并结束20世纪90年代的南斯拉夫内战。

2018年3月24日晚,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拉响防空警报,纪念在北约轰炸南联盟时遇难的人们,在国民议会大楼前上千民众聚集在此,高唱国歌《正义之神》。

九十年代末,美国为什么要轰炸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

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对当时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轰炸。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造成正在使馆中工作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不幸牺牲,同时造成数十人受伤,使馆馆舍也遭到严重损毁。从战后的影响来看,实际上就是为了阻止欧盟使欧洲成为单独的一极。此战之后,东西欧之间的隔阂从此无法弥补。

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纷纷独立,而塞尔维亚则与黑山一起组建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然而这并没使局势平息下来:一方面南斯拉夫内部各族系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同时外部又受到欧美国家的强压,这种矛盾发展到最后的结果就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波黑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欧洲与亚洲的咽喉,北约东扩应该就是这会开始的吧。一举多得啊,即做了战略部署,又清空了过期炸弹,为自己的军火做广告,还沉重打击了俄在欧洲的影响力。打着民主的旗帜搞霸权主义,当时塞族闹得很厉害,美国就趁机把俄罗斯的势力清除出南欧。这也就把俄罗斯在欧洲最后的势力范围抢了。

美国积极发动战争,通过这场战争,美国不仅能巩固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继续获取更大的和长远的全球垄断性经济利益奠定基础,而且可以为美国军火产品打开市场,带来巨大的战争利润,进而刺激美国内需求,创造就业机会。欧元1999年11日正式诞生。1999年3月,轰炸之后不久直接导致欧元贬值。扩大东、西欧之间的矛盾,阻碍欧洲内部的融合。美轰炸南斯拉夫雷达站南斯拉夫能准确击F-117飞机说使馆雷达监听设备帮南斯拉夫进行侦察预警美除掉雷达站自轰炸使馆。

北约为什么轰炸南联盟?

北约轰炸南联盟的目的是分裂南斯拉夫,粉碎塞尔维亚,占领科索沃和梅托希亚,为北约到达巴尔干半岛创造条件。

1999年3月24日,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的批准下,时任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宣布,对南联盟发动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在接下来的78天里,南联盟遭到了世界上最强大军事联盟的狂轰滥炸。当时北约19个成员国中有13个参与了空袭,其余6国全程参与后勤保障。

时任南联盟空军总司令斯密利安里奇将军曾表示:“行动的政治目的是分裂南斯拉夫,粉碎塞尔维亚,占领科索沃和梅托希亚,为北约到达巴尔干半岛创造条件。因为这里可以便捷地通向中东,与地中海更是近在咫尺,穿越地中海便是非洲大陆,这才是美国一心想控制这一地区的真相。”

国际舆论持续谴责北约暴行  

1999年5月7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袭击,造成3名记者遇难、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2016年6月17日,我国在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上竖立纪念碑。纪念碑上用中文、塞尔维亚文和英文3种文字镌刻着:“缅怀烈士、珍爱和平,谨以此纪念在北约轰炸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中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朱颖烈士。”

对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野蛮行径,多国人士一直以来不断谴责,认为美西方国家严重违反国际法,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对他国实施军事干涉、插手他国内政、随意实施制裁、制造人道主义危机,给全球和平与安全带来威胁。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青年网-23年前的今天,北约开始轰炸南联盟

南斯拉夫大使馆轰炸是哪一年

1999年。

1999年5月8日(北约时间5月7日),美国一架B-2轰炸机悄然飞向南斯拉夫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樱花路。然后,三颗精确制导炸弹被发射出来,直击中国大使馆,中国大使馆内顿时建筑横斜,有三名中国记者当场被炸身亡,受伤的还有十多人。

美国方面的解释

美国方面表示,他们所使用的地图是老版的欧洲地图,而在老版的欧洲地图上没有标注中国大使馆的具体位置,当时美国派向科索沃去侦查的一些情报人员提交的侦查数据中也没提到中国大使馆,所以北约方面认为“此地根本不存在美国大使馆”。

在袭击命令发出之后美国发现了中国大使馆,指挥部发出了停止攻击的命令,但当时导弹已经发射无法撤回,所以才会造成了如此一个结果。

什么是北约轰炸南联盟之战?

1999年的北约轰炸南联盟之战北约秘书长索拉纳1999年3月24日宣布,北约已经开始了对南斯拉夫军事目标的空袭。

在北约对南斯拉夫开展空袭时,在亚得里亚海南部的一艘美国军舰发射了9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在不到8分钟里从这艘航空母舰的甲板上发射了5枚“战斧”式导弹。这艘长189米的航空母舰停泊在离克罗地亚海岸大约50海里的海域,导弹的助推火箭喷射出的火焰照亮了夜空。

第一枚导弹是在格林尼治时间17∶50从这艘航空母舰上发射的。紧接着从这艘军舰上又发射了4枚导弹。与此同时,军用飞机起飞。在停顿30分钟之后,另一艘美国军舰在不到25秒的时间里朝塞尔维亚发射了3枚导弹。

当地时间3月26日16时左右,北约又发起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市郊的多处目标遭到北约巡航导弹的袭击。贝尔格莱德西南方向浓烟滚滚。这是北约部队自24日开始空袭南联盟以来第一次在白天向南联盟发动攻击。

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的这场以强凌弱的非对称战争中,北约共动用了各型飞机900余架,舰艇43艘,兵力约30万人(包括各类保障人员),出动飞机1.2万架次,发射巡航导弹约500枚,投弹近万吨,狂轰滥炸了南斯拉夫的230余个目标,轰炸时间长达50多天。

5月8日早上5时左右,北约还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20多人受伤,使馆馆舍遭到严重毁坏,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

在空袭的50多天中,南斯拉夫人民始终不屈不挠的精神令北约汗颜。人们普遍估计,塞尔维亚始终不屈不挠的精神将使北约面临抉择:要么进行地面干预,要么认输。没有哪个北约成员国愿意进行地面干预——美国当然也不愿意,因为它的国会桀骜不驯,而且众所周知它不愿发生人员伤亡。

在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抵抗下,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下,北约不得不停止了对南联盟的野蛮轰炸。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武装力量未经联合国的授权,悍然发动所谓“不可抗拒力量”的军事行动,对南联盟这个主权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空中袭击。北约这一本应退出历史舞台的冷战产物,在成立50年之际又冒天下之大不韪

,对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发动武装侵略,人们不禁要问,北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在未来世纪它想干什么?

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也是对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的挑衅,是对中国主权的肆意践踏,对新闻自由的野蛮蹂躏。对此,中国人民理所当然地要表示愤怒。

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暴露出它们试图遏止中国的强大,是一种故意,旨在拖垮中国,妨碍其搞经济建设。中国人应该识破这一阴谋,学生要好好学习,工人要好好做工,要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国家而努力。100.美英联军发动的“斩首行动”

——2003年的美军入侵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美英联军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战争在2003年3月20日爆发,5月2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战争结束,整个战争持续了44天。实际上,在4月14日美军攻占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之后,美军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经基本结束。这是继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对伊拉克进行的第二次战争。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借口有两个:一是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二是伊拉克是许多国际恐怖组织的后台老板。在美国看来,这不仅严重威胁着美国的安全,也威胁着整个世界的安全。因此,美国希望通过战争,推翻萨达姆政府,消除美国的安全隐患,进而控制伊拉克石油,推行其改造中东的新战略。

在持续44天的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的空中力量进行了4次大的作战行动。

“斩首”作战行动。战争一开始,美英联军没有进行夺取制空权的大规模轰炸。在3月20日的首轮空袭中,联军仅对伊领导人的地下隐蔽所、萨达姆及其亲属和高级助手的住地进行了突然的“斩首”攻击,企图一举除掉萨达姆,打乱伊军指挥体系,使伊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缩短战争进程。

“震慑”作战行动。3月22日,美英突然开始对伊拉克实施猛烈空袭。轰炸的主要地区是巴格达。美军对萨达姆的官邸、指挥中心、政府主要部门等目标进行了“饱和轰炸”。美军希望通过突然的大规模轰炸,对整个伊拉克造成立即失去抵抗能力的震慑效果,并以此瓦解伊拉克军民的抵抗意志,从而达到在战争初期就实现速战速决的目的。

“切断蛇头”作战行动。这主要是通过精确轰炸,摧毁伊拉克的通信指挥系统,彻底切断萨达姆与军队的联系。3月28日,美军向伊拉克国家通讯中心大楼投放了被称为“掩体粉碎机”的钻地炸弹。3月30日,巴格达邮电通讯大楼和一个通讯中心被摧毁。3月30日,美军飞机轰炸了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总部。美国还把伊拉克电视台的发射器作为打击目标。3月26日,美军向巴格达电视台发射了电磁脉冲炸弹,致使电视台信号中断。

“支援地面”作战行动。在开战第二天,美英联军就开始了地面作战。因此,美英空中力量将支援地面作战作为重要的任务。正是在空中力量的掩护、支援下,美地面部队才得以快速向巴格达推进。3月22日,也就是开战之后的第3天美军就推进到巴格达以南的纳杰夫、纳西里耶一线。此后,美军在卡尔巴拉、纳杰夫、纳西里耶等地与伊军形成了对峙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美空中力量迅速调整了战略,从3月25日开始,空中打击的重点转向伊军地面部队,特别是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同时对美英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提供近距空中支援。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美地面部队直取巴格达国际机场,挺进到巴格达市中心广场。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在新世纪推行所谓“先发制人”国家安全新战略的第一场局部战争,也是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界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忽视了联合国安理会,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大国政治的传统形态,削弱了大国在中东的地位。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单边主义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左右着世界政治格局。伊拉克战争也暴露出两极格局终结10余年来,国际形势中新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多,世界并不太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依然艰巨。但总的来看,这毕竟是一场局部战争,不可能改变国际格局的基本趋势和发展方向。国际关系体系尽管受到伊拉克战争的极大冲击,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的总趋势仍在曲折中发展。

从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斩首行动”以来,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铲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控制伊拉克经济与石油战略资源、按照美国的意图开始伊拉克的政治重建进程——大部分已经实现。然而,这场战争给世界政治带来的伤害却没有停息。对伊拉克人民来说,战争的伤痛似乎才刚刚开始。

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持续了多长时间?

78天

1999年3月,北约以塞尔维亚在科索沃地区“过度使用武力”镇压阿尔巴尼亚族人为由,在没有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当时的南斯拉夫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空袭。此次空袭标志着20世纪最后一场战争的爆发。

当地媒体还表示,在这次轰炸中,北约“在塞尔维亚留下了10至15吨贫铀,造成了重大环境污染”,导致塞尔维亚患癌人数的增长。

扩展资料

1999年5月8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悍然发动了攻击。5枚精确制导炸弹在大使馆内爆炸,惨重的伤亡,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三位外交人员不幸遇难,另有20多名使馆工作人员受伤。北约的暴行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政府也向美方提出了严正抗议,最终美方向中方正式道歉,并赔偿了中方的部分损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