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溶洞的形成化学方程式(石灰岩溶洞的形成化学方程式)

本文目录一览:

化学必修一 溶洞的形成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层是先决条件,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碳酸氢成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当这种水在地下深处有一定压力时,溶解更甚。灰岩中的钙被水溶解带走,经过几十万、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沉积钙化,石灰岩地表就会形成溶沟、溶槽,地下就会形成空洞。当这种含钙的水,在流动中失去压力,或成份发生变化,钙有一部分会以石灰岩的堆积物形态沉淀下来,由于免受自然外力的破坏,便形成了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自然景观。 由于这种地理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溶洞形成的化学方程式是啥?很急。!

在高温多雨的石灰岩地带,地下石缝中的水受的压力较大,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生成碳酸,当这样的溶液在地下石灰岩层流过时,与石灰岩的主要成份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其反应式为H2O+CO2+CaCO3= Ca(HCO3)3形成溶洞。当溶有大量碳酸氢钙的水溶液流到某一空敞的地方或受温度影响,碳酸氢钙分解:Ca(HCO3)3=H2O+CO2↑+CaCO3↓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长期沉积就形成壮丽奇观的钟乳石。

溶洞形成过程怎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aCO₃+H₂O+CO₂=Ca(HCO₃)₂;Ca(HCO₃)₂=CaCO₃↓+CO₂↑+H₂O。在自然界,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会使石灰石构成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减小时溶解的碳酸氢钙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淀。

大自然经过长期和多次的重复上述反应。从而形成各种奇特壮观的溶洞,如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肇庆的七星岩、宜春的竹山洞等。在溶洞里,有千姿百态的钟乳和石笋,它们是由碳酸氢钙分解后又沉积出来的碳酸钙形成的。

扩展资料

地貌特征:

洞里宽的地方像广场,窄的地方像长廊,高的地方有30m高,整个洞平面上迂回曲折,垂向上可分出三层。雨季,整个洞内都有流水,成为地下河流在坡折处河水跌落,形成瀑布。

旱季,局部地区有水,成地下湖泊,可能还有积水很深的潭,不妨称之为无底潭。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猛犸洞,位于肯塔基州境内,洞深64km,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km。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溶洞

溶洞形成的化学方程式

溶洞形成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₃+H₂O+CO₂=Ca(HCO₃)₂,溶洞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碳酸钙(CaCO3),碳酸钙与水、二氧化碳反应会变成碳酸氢钙Ca(HCO₃)₂。

溶洞的形成 如何用化学式来表示

1、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称为喀斯特地貌。

2、形成原理:

在自然界,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会使石灰石构成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

CaCO3+CO2+H2O=Ca(HCO3)2

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减小时溶解的碳酸氢钙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淀

Ca(HCO3)2=CaCO3↓+CO2↑+H2O

大自然经过长期和多次的重复上述反应。从而形成各种奇特壮观的溶洞,如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肇庆的七星岩、宜春的竹山洞等。在溶洞里,有千姿百态的钟乳和石笋,它们是由碳酸氢钙分解后又沉积出来的碳酸钙形成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