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垂帘听政始于哪个朝代(垂帘听政属于哪个朝代)

清朝第一代皇帝列表?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1616年,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投降清廷。

清朝皇帝位序为:

清太祖- 努尔哈赤(称汗):在位时间1616年——1626年,清朝第一位皇帝。

清太宗-皇太极(先称汗后称帝):在位时间1627年——1642年,清朝开国皇帝。

清世祖-顺治皇帝:在位时间1643年——1661年,清朝入关第一位皇帝。

清朝历代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天命);皇太极(天聪);福临(顺治);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永琰,后改顒琰(嘉庆);绵宁,后改旻宁(道光);奕詝(咸丰);载淳(同治);载湉(光绪);溥仪(宣统)。

清代从1616年至1912年共有12位君主,这里包括后金大汗、清朝皇帝和追尊未实际统治的君主。

1.清太祖努尔哈赤简介

清太祖努尔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2.清太宗皇太极简介

清太宗皇太极(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即位。

3.清世祖顺治简介

爱新觉罗·福临,即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顺治帝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顺治十六年(1659年),除东南沿海之外,全国领土基本得到统一。

4.清圣祖康熙简介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从1661年至1722年,共62年,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5.清世宗雍正简介

爱新觉罗·胤禛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6.清高宗乾隆简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雍正皇帝第四个儿子,母亲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7.清仁宗嘉庆简介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但他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对统治阶级的肃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

8.清宣宗道光简介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旻宁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他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道光皇帝从来不穿新衣服,而且旧衣服都是打补丁的,他只有一件衣服没有补丁,那就是龙袍,道光不仅自己穿旧衣服,还规定后宫嫔妃也要穿旧衣服,号称史上最抠门的皇帝。

9.清文宗咸丰简介

爱新觉罗·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嫡子),生于北京圆明园,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储君。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的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

10.清穆宗同治简介

爱新觉罗·载淳,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

11.清德宗光绪简介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四岁时即皇帝位,是清王朝倒数第二位皇帝,也是清王朝最苦命的皇帝。他四岁就被抱进宫中,见不到家人,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下长大。他从入宫起便被慈禧太后掌控,饮食起居都没有自由,是一个悲情的傀儡皇帝。

12.宣统帝溥仪简介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

同治王朝?

同治是清朝第十位、清军入关后第八位皇帝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共使用十三年。自1862年1月30日(同治元年正月初一)开始使用,至1875年1月12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驾崩为止。

同治帝载淳的即位是清朝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咸丰皇帝共有两个儿子,载淳是他的长子,次子出生之后未命名就夭折了(同治帝即位后追封为悯郡王),所以载淳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同治帝即位时,只有六岁,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这一年,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不满八位大臣专权,联合东宫慈安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合谋发动辛酉政变,在护送咸丰帝梓宫回京之际,慈安、慈禧和小皇帝先行到达,采纳恭亲王建议,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废除八名顾命大臣所拟定的年号“祺祥”,将年号定为“同治”,第二年正式使用。

清穆宗自1862年1月30日开始使用同治年号,至1875年1月12日驾崩为止。

建康是什么朝代?

建康(144年四月-十二月)是东汉皇帝汉顺帝刘保的第五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共计1年。建康元年八月汉冲帝即位沿用,次年改元永嘉。汉顺帝,刘保(115年-144年),东汉第七位皇帝(126年-144年在位)。汉安帝之子。汉安帝死后,阎皇后无子,便先废了安帝的独子济阴王刘保,然后找个幼儿刘懿为皇帝,想自己垂帘听政,掌握朝政大权。

刘懿做了7个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曹腾、孙程等19人便发动宫廷政变,赶走阎太后,将时年11岁的刘保拥立为帝,改元“永建”,那19位拥立刘保的宦官也全部封侯。

建康城被作为都城,始于三国时期的吴国。当时,自东汉末年的军阀大混战后,留下了三位时代的幸运儿,分别为统一了整个北方的曹操,占据西川的刘备和盘踞在南方的孙权。东吴黄龙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在魏国的曹丕,蜀国的刘备先后称帝后,南方的孙权也耐不住寂寞,在南方称帝,定都城为建康,后来改名为建业。这是建康第一次称为一个国家的首都。

后来,在东吴被西晋灭亡之后,暂时失去了首都的名头,但是其依然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几座城市之一,可以说是西晋王朝南方的中心。后来,在经历了八王之乱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先后入侵中原,而当时的西晋正深陷内战的战争泥沼中无法脱身。

于是,西晋最终在内忧和外患的双重夹击下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方的士族领袖王导的扶持下,在建康重建了晋王朝,史称东晋。而之所选择建康作为都城,那是因为当时建康是南方的重心,非常多的世家大族都在建康,而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则能够凭借当地士族的影响力来加强自己政权的稳定。

后来,历经了东晋十六国这一动荡的时期后,东晋最终被权臣刘裕灭亡,然而刘裕虽然建立了新政权,但是并没有对整个国家做出什么大改变,充其量就是为国家换了一个统治者罢了。后来,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国家都在建康称帝,而在南陈灭亡之后,继位的隋朝把都城定在了洛阳,建康结束了自己作为都城的使命。

建康(319年四月-320年五月),是东晋初期晋王司马保自立的年号,共2年。大兴二年(319年)四月,南阳王司马保自称晋王,改元建康。三年(320年)五月,晋王保为部下所杀。

一八六一年是清代什么年间?

1861年是中国大清王朝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

清朝著名的“辛酉政变”,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一八六一年十一月二日。当时,皇宫里的两个太后慈安和慈禧,与奕䜣勾结在一起发动了此次政变。用杀头、发配边疆等手段,不仅剥去了“顾命八大臣”在朝中的职位,还消除了这些人对她们今后执政的影响。

这“顾命八大臣”分别是: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从此之后,慈禧与慈安开始掌握朝政大权,垂帘听政。

答案是是清代咸丰的11年。这一年发生了辛酉政变。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政变,慈禧正式上台垂帘听政。咸丰11年,也就是1861年7月17日。咸丰皇帝死于河北省的避暑山庄。咸丰皇帝死后,载淳即位,也就是同治皇帝。以1862年为琪祥元年。1861年中国开启了近现代艰难的起步

一八六一年是清代咸丰年间

1861年7月17日,咸丰皇帝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病逝,终年三十岁。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逃到河北承德,不久就患病。1861年7月16日,咸丰皇帝口授遗诏,立爱新觉罗•载淳为皇太子,第二天,咸丰皇帝病死于避暑山庄。

咸丰年间。

1861年,辛酉年(咸丰十一年) 这一年发生了辛酉政变,慈禧正式上台,意大利王国成立,咸丰皇帝逝世。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年号咸丰。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 & 咸丰年间。咸丰,为清朝第九位、清军入关后第七位皇帝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的年号,后来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沿用,直至改元。

& & 清文宗自咸丰元年正月初一日(1851年2月1日)使用该年号,至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驾崩,前后共十一年。

一八六一年是清代光绪年间。

一八六九年是什么朝代?

公元1869年中国处于清朝(1636年 -1912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1869年在位的皇帝是同治,清代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慈禧和咸丰帝之子,对应年份为公元1862年至1874年。同治年间,阶级矛盾激化,发生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等多次农民起义。经济上,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也通常代称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生于咸丰六年丙辰三月二十三日(1856年4月27日),卒于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

公元1869年是清朝同治时期。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仓皇出逃,结果死于热河。慈禧那拉氏和奕圻发生政变,处死顾命八大臣,慈禧开始垂帘听政。

满清政府,固称大清天朝,

是清朝的同治皇帝同治时间,同治八年。

1882年是哪个皇帝?

1862年~1874年 是清 同治皇帝统治时期,1875年~1908年 清光绪皇帝统治时期,1882为光绪八年。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亲妹。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载湉被立为帝,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载湉亲政,实际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1882年是光绪皇帝在位执政,光绪是满清王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起止时间为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1882年应该是光绪8年,那时光绪才12岁,应该是光绪皇帝

1039年是什么朝代?

公元1039年,北宋宝元二年。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儿。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累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今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公元1039年,北宋宝元二年

通鉴记载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宝元二年(辽重熙八年。己卯,一零三九年)

春,正月,己酉,河阳言彰信节度使、同平章事王随卒。赠中书令,谥章惠,后改文惠。

初,元昊遣使称伪官,抵延州,郭劝、李渭留其使,具奏 "臣祖宗本后魏帝赫连之旧国,拓跋之遗业也。远祖思恭,当唐季率兵拯难,受封赐姓名

1039年的朝代是北宋,北宋宝元二年。

宋仁宗赵祯(1010年4月14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第六子,生母李宸妃。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赵祯出生,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受封为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受封为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进封昇王,同年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驾崩,宋仁宗赵祯即位,时年13岁;次年改年号为天圣。

赵祯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国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任用参知政事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企图遏止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三冗”现象,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驾崩于汴梁皇宫中,享年54岁,在位41年(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宋代科举流程?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

宋代科举的全过程:来府注籍——听讲专题——府院解试——解释放榜——在京待试——贡院省试——三评定等——皇帝殿试——金殿传胪——新科夸官——琼林赐宴——阁门谢恩——同榜期集——走马上任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宋代科举考试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


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在沿袭唐制的基础之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宋朝科举考试主要有贡举、武举、童子举、制举、词科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贡举制度。

宋朝科举之:贡举

贡举是指士子通过地方考试后贡之于朝廷之意。宋初,贡举每年举行一次,仁宗时改为两年一次,到神宗时改为三年一次,以后相沿不改,成为定制。

1、应试资格

宋初对举子参加科举考试并无过多的限制。徽宗时期规定,只有取得太学资格的生员才能参加科举,这项政策直到宣和三年才被罢除,此后对举人的学历再无要求。另外,服丧期间的举子,曾受过杖刑以上处罚者以及僧人、道士、吏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同时,宋王朝放宽了对工商业者应举的限制。

2、考试程序

宋初承唐旧制,分为解试、省试两级,太祖开宝六年实行殿试制度,于是宋代科举考试制度开始固定为三级。

解试:解试之前,由各县对本地士子的资格等进行审查,保送至州,知州等加以复核。之后参加州级文化考试,择优录取。若举人考试合格,即由州、转运司或太学按解额解送礼部。

省试:省试是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全国举子考试,又称礼部试。礼部负责查验解试合格人员的名单,审核考生资格,组织考试。合格举人,由贡院放榜,正式奏明朝廷。

殿试:殿试又称御试、亲试、廷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举人经过省试,须再参加殿试,才算是真正登科。政府安排专门的官员负责出题、监考、阅卷等考试事宜。考试结束后,由皇帝主持唱名仪式,合格者按成绩高低授本科及第、出身、同出身,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3、考试科目及内容

进士科:墨义是考查学生对经书的背诵和默写能力。仁宗庆历四年三月改革科举,罢帖经、墨义,试经史、时务策论等,庆历新政失败后也随之被罢除。神宗熙宁四年王安石变法,颁布贡举新制,罢诗赋,考试墨义、帖经。

诸科:除进士科外,还设有经、传、礼、史、法等诸多科目,统称为“诸科”。在考查内容方面各有侧重,或侧重对儒经的默诵、理解,或注重对礼法、专史和律令的掌握。

明经新科:仁宗嘉祐二年设明经新科,是为革除科举弊病而特设的科目,考试大经、中经、小经[61各一。其出身与进士同。进士科是宋代科举设置最早的科目,也是历朝科举中最主要的科目。诸科在宋朝科举中的地位比进士要低,故宋代有“焚香礼进士,撤幕待经生”的诗句。在诸科之中,录取的数量以学究为多,而其待遇以九经为最高。

宋朝科举之:武举

垂帘听政始于哪个朝代(垂帘听政属于哪个朝代)垂帘听政始于哪个朝代(垂帘听政属于哪个朝代)


武举又称武选,是宋代选拔军事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宋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已有武举,有军谋越众、军谋宏达、材任将帅等科,以武艺高下取人。宋代武举正式确立始于仁宗天圣八年,但因武举所设科目流于形式,缺乏军事上的实用价值,所选拔的人才良莠不齐,皇祐元年废罢武举。

英宗治平元年再置,沿至南宋末年。然而,由于两宋统治者历来重用进士出身的文官,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便不屑于应武举,因而宋朝武举并未选拔出多少将帅之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宋代军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殿试考骑射和对策,以弓马骑射成绩决定等级高下,以对策成绩决定录取与否。对策的内容以边防、时务为主,多问与兵法、军事战争有关的内容。

垂帘听政始于哪个朝代(垂帘听政属于哪个朝代)垂帘听政始于哪个朝代(垂帘听政属于哪个朝代)


宋朝科举之:童子举

童子举是宋代专门为智力超常儿童应试设置的考试科目,又称应试神童。宋代童子科举应试内容,起初并无具体规定,一般是视童子背诵经书以决中否。真宗时,诏试考生诗赋。南宋时期,考试仍重背诵,范围有所扩大,或诵经史子集,或诵兵书、习步射等等,难度有所增加。早期童子举虽然考试内容较为简单,却选拔出了一些优秀的少年学子,其中不少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也有的成为一代宗师。

1、制举

制举又称制科、大科、贤良科,其科目设置、举行时间、录取名额都是不固定的。宋代的制科由皇帝亲自主持,不需要经过贡举那样复杂的程序。

考试内容为礼部考论三道,共三千字以上,文采和义理俱优者中选,然后由皇帝主持策试,考试对策一道,不试诗赋。成绩分为五等,因为第一、第二等从不授予,所以第三等为最高,制举也在宋代兴废三次之多。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臣僚上疏制举不合时宜,遂令诏罢之,这是宋代第一次罢制举。

仁宗天圣七年,诏令复设制举,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等六科,后增加到九科,严格限制了应试对象的资格。神宗熙宁七年第二次罢制举。南宋高宗绍兴二年正式恢复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求取能直言敢谏之士,但是进士科早已垄断仕途,应举者很少,合格者寥寥。

宋代设制举是为了选拔知识渊博而不擅长诗赋章句或不屑于应诗赋考试的士人。其策论考题不但要求应试者有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且须灵活运用经典故事分析历史或现实问题,以便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嘉祐六年苏辙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时,在策论中直言不讳地指责当朝皇帝宋仁宗奢侈腐化、安于享乐,导致民生贫困,国力衰弱。士人在御试策中公开批评皇帝,堪称英雄壮举。

在录取苏辙的问题上,主考官们意见不一,最后宋仁宗亲自裁决,录取了敢于直言的苏辙。因此,在宋政府的倡导下,参加制举考试的士人敢于直抒己见,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写下了不少优秀的策论文章。由于制举考试难度大、要求高,两宋录取总额仅四十人,但是被录取者多获重用,不少人成为宋朝有影响的政治家。

2、词科

词科是宋代宏词科、博学宏词科、词学兼茂科的通称,也是为朝廷选取起草诏诰文书人才而设置的考试科目。北宋前期,进士科重诗赋,士人多擅长章句文辞。王安石变法时期,进士科罢诗赋,重视经义。文人习章句者减少,而宋政府日常所用的诏、诰、表、铭、赋、颂、赦、檄文、诫谕等公文都沿用四六文旧体。为保证起草此类文诰者后继有人,哲宗绍圣元年,设立宏词科。

每年进士考试结束后,允许进士登科人或罢任官员到礼部报名应试,其考试规则与进士科相仿。词科考试内容主要是朝廷日常所用行文,文体上注重四六对偶、声韵和谐及典故堆砌,多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内容平淡而辞藻华丽。词科的地位稍逊于制举。综观两宋时期的词科,总共录取的人数大约一百一十名,其影响远不及进士科。

宋朝科举之:其他科目

1、恩科

宋代恩科的设置,一是赐给功臣子弟或圣贤后裔科举出身,旨在表彰先贤或功勋卓著的名臣宿旧。如宋太宗赐孔子后裔乡贡进士孔世基同本科出身,宋真宗曾赐孔子第四十六世孙孔圣祐奉礼郎,近属授官及赐出身者六人。此类情况在北宋前期较多,仁宗朝以后便不多见。二是实行特奏名制度。

一些屡试不第、年资较深的老迈举人免解试、省试而直接参加殿试,赐予科名或一官半职。宋初每次科考都有大批举子落第,其中有屡试不第而老死场屋者,甚至有人因考不中而投奔敌国。宋代的笔记小说中有许多反映类似内容的资料,有落第进士夫妻投河者,也有举子徐履因功名之重经常犯心疼之病。

宋初规定,只要应举十五次以上,即准予参加特奏名,无年龄限制。不难看出,特奏名所录举子多为白发老迈之人,通常是象征性地授予一任官职,且多为一些试衔散官或长史、助教之类的低级而无职事的官衔。这种方式将读书人毕生束缚在书本和考场,不使他们因绝望而萌生异志,目的是维护宋王朝的稳定。

2、八行取士法和十科取士

宋徽宗大观元年,蔡京当政,实行过以孝、悌、睦、姻、任、恤、忠、和等八种德行取士的“八行科”,完全取消文化知识的考核,依据被推荐者在德行方面的表现进行选士。十科取士法始于神宗朝宣仁太后垂帘听政期间,目的是选拔具有特殊才干和长处的人才。

科举就是按科目考试选拔人才。科举制度,肇端于隋,奠基于唐,完善于宋。宋代科举制度的最基本的特点在于

垂帘听政始于哪个朝代(垂帘听政属于哪个朝代)垂帘听政始于哪个朝代(垂帘听政属于哪个朝代)


进士科,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10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10条。九经科,帖书120帖,对墨义60条。五经科,帖书80站,对墨义50条。开元礼或三史科,墨义各对300条。三礼科,对墨义90条。三传科,对墨义110条。学究科,《毛诗》对墨义50条,《论语》10条,《尔雅》、《孝经》共10条,《周易》、《尚书》各25条。

3.北宋初期对贡举制度的改革

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针对唐代贡举的弊端,曾对贡举制度进行多次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集取士大权于皇帝,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严防考官与士子舞弊,对士子多方笼络。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包裹县试、府试、院试。

而童试仅仅是科举考试的一个资县考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