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什么(钱财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把统治者比喻为船,老百姓比喻为水,水既能让船在水面上安稳地航行,又能将船推翻淹没,使船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则弊害。

扩展资料:

出处:《荀子.哀公》,是荀子讲述的孔子和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鲁哀公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什么?

用辩证观看,凡事有利必有弊,水既能让你舟行于上而如履平地,也可吞没船只,让你葬生其中,这就是说凡事必须看两面,利弊权衡,而后抉择。

从偶然性角度讲,水载舟是必然性,覆舟只是必然中的偶然性,所以要在载舟的必然性中去预防覆舟的偶然性,也就是说,在做事情的时候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同时也不疏忽细节和次要矛盾。

用“度”去衡量的话,就是凡事必须掌握度,水本来可以很好的帮我们载舟,可是超过一定的度,而没有利用好,便可能有覆舟之险,所以做任何事情,掌握好分寸很重要,不能力度不够,更不能过度。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什么意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字面的意思是:水,既能把船托起来,使之平稳地航行,也能把船掀翻,使之沉没。

语出《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其中的“臣”,是唐初宰相魏征的自称,其中的“陛下”,是魏征对唐太宗的尊称。

文中所说的古语,最早见于《荀子•哀公》篇:“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又见

《荀子·王制》篇:“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以上三段古文,都是把君王比喻成船,把民众比喻成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托举起来,也可以将船掀翻淹没,强调了民心向背的决定性作用。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这句话表示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一、出处:《荀子.哀公》篇

二、原文:

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三、译文:

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去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中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

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荀子著文,多以论述中心为其题目,而此篇《哀公》乃以一国君为题,所述多为鲁哀公与孔子的对话,颇有拼凑之嫌。

然而听其徐徐道来,胸臆间亦不免渐生兴亡之悲。

从历史上来看,鲁哀公可称是一个昏庸的诸侯。

其在位时,正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之际。

当时的鲁国,内有权臣季氏当道,外有齐国屡次莫名的讨伐,又曾遭到吴国的侵犯,然而哀公却如同一个无知的孩童,将自己的眼光只界定于触手可及的宫墙之内,甚至为自己不曾了解哀伤、忧愁、劳苦、恐惧、危险而焦躁不安。

二、作品赏析

面对这样不知世事的君主,连孔圣人也啼笑皆非:“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然而,孔子在自嘲之后还是不得不一步步地启发:您看到宗庙里的玉器是先王留下的,然而物在人亡,不是会感到哀伤吗?

您每天处理国家大小事务,但如果有一件没办好,可能就会带来灾祸,难道这不是令人发愁的事吗?

不过夫子的滔滔大论显然没有打动哀公,他所感兴趣的也无非是古代的礼服、礼帽之类。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三、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什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

故事:

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覆舟”便源于荀子、魏征和唐太宗谈论君与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故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字面解释:水可以把舟船浮起,也可能使舟船倾覆。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见于唐太宗“纳谏”魏征的一段故事。

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甚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甚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百姓可以支持皇上的统治,也可以推翻他的统治。意思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相近。

3、原文见《荀子.哀公》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