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爱国卫生月的由来(爱国卫生月的由来视频)

本文目录一览:

全国第一个爱国卫生月是哪年提出来的?

全国爱国卫生月是定于每年4月。全国爱卫会第八次委员会扩大会议提出,从1989年起,在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的同时,要建立爱国卫生月制度。

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强化大卫生观念,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集中时间和力量,解决群众意见最大又可能解决的一两个社会性卫生问题。同时,通过爱国卫生月的活动促进经济性卫生工作的开展,提高群众自我保健和共同改善生存环境的意识。

具体内容是整顿环境,消灭卫生死角,发动群众对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的卫生进行监督检查;扎扎实实地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除四害活动;宣传卫生科学知识,引导群众改变不卫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扩展资料:

爱国卫生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并曾一度被提到政治任务的高度。

1952年2月29日,美国飞机共14批148架次侵入我国安东穴丹东雪、抚顺等地。先在抚顺,后来又在其他地区播撒带有病毒、细菌的昆虫,对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当年3月14日,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任务是领导反细菌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全国爱国卫生月

爱国卫生运动始于哪一年

爱国卫生运动始于1952年。

1952年春,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中,对朝鲜和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在保家卫国的浪潮中,推动了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把这项伟大的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

党中央肯定了这个名称并指示各级领导机构,以后统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此同时,把“卫生工作与群众性卫生运动相结合”定为卫生工作的一项原则。

毛泽东同志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爱国卫生运动不仅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和参与,而且受到国际上的赞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显示出它的“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伟大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活动意义

爱国卫生运动,是关系到社会基层社区方方面面全体人民的大事。讲究卫生,除害灭病,需要社会各行各业,全体百姓,人人关心,在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大卫生观念的指导下,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协调,自上而下,加强管理,才能促进并加快爱国卫生运动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开展好爱国卫生运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根本工作路线,体现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价值导向;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提升人民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支撑,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提高整体医药水平是重要保障,体现了维护人民健康利益的价值追求。

爱国卫生月由来50字?

“共推‘厕所革命’ 共促卫生健康”

1

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使命光荣,成就巨大

爱国卫生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并曾一度被提到政治任务的高度。

1952年2月29日,美国出动飞机侵入我国,播撒带有病毒、细菌的昆虫,对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当年3月14日,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任务是领导反细菌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3月19日,中央防疫委员会向各省、市、自治区发布反细菌战的指示,要求各地做好灭蝇、灭蚊、灭蚤、灭鼠以及杀灭其它病媒昆虫的工作。

2

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成果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为尽快改善全国卫生状况,控制传染病流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多年来,始终以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卫生问题为主要内容,围绕不同时期工作重点,先后开展了“除四害”、“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等)、“五讲四美”、全国城市卫生检查、卫生城镇创建、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爱国卫生运动走过了67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是显著提高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是明显改善了城乡环境卫生面貌。

三是有力提升了全民族文明卫生素质。

四是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通过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居民对市容环境的满意度、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大家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

全国爱国卫生月的由来及意义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反映了中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198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要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使卫生条件的改善及卫生水平的提高与四化建设同步发展。全国爱卫会第八次扩大会议确定,自1989年起,每年4月份为“爱国卫生月”。

爱国卫生运动,是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大事。讲究卫生、除害灭病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关心。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大卫生观念,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协调,自上而下,加强管理,使爱国卫生运动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以下三条健康小知识

一起来看看吧!

公共场所应具备的卫生条件:

1、室内空气清洁无烟气;

2、微小气候适宜(温度、湿度等);

3、采光照明良好;

4、环境整洁安静;

5、卫生制度健全;

6、卫生设施完好。

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1、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擦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3、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4、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5、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6、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7、避免接触猫狗、禽鸟、鼠类及其粪便及排泄物,一旦接触,一定要洗手;

8、发现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动物,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

爱国卫生月是每年的几月?

爱国卫生月是每年的四月份。

提起爱国卫生运动,年纪大些的人都会十分动情地向你讲述过去全民动员搞卫生、除四害的情景。爱国卫生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并曾一度被提到政治任务灭蚤、灭鼠以及杀灭其它病媒昆虫的工作。7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社论,指出爱国卫生运动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第33个爱国卫生月活动重点

1、以《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手册》为主要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主题科普宣传。

2、策划一次“低碳环保践于行”群众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式活动,进一步强化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理念,推动广大群众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3、组织一次“绿色家园齐守护”共建活动,各地要针对疫情防控中发现的环境卫生问题,从环境卫生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查漏洞、补短板,及时整改落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爱国卫生月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爱国卫生月活动突出“三个一”

爱国卫生月是哪一月

爱国卫生月是每年的4月。

1957年9月20日,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爱国卫生运动的任务和目的是:“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

1979年6月11日,中央爱卫会、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迅速将各级爱卫会办公室建立健全起来,配备专职干部。一系列的措施,使各地爱国卫生运动获得了蓬勃发展。

什么叫“爱国卫生”?

全国爱国卫生月定于每年4月。全国爱卫会第八次委员会扩大会议提出,从1989年起,在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的同时,要建立爱国卫生月制度。

爱国卫生运动是党和政府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而言之,这一运动是将我国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文化优势特别是群众运动优势转化为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具体行动,主要目的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全民动员、全民参与, 不断改善城乡环境,着力解决突出卫生问题,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