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二十四节气顺序(二十四节气顺序表口诀视频)

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一年有四季,四季有24节气,节气是农民们进行农事的参考,每一个节气都有特点,有其风俗习惯。感兴趣的来看看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及相关资料。

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1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鹭,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漫长岁月的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编排了便于记忆的24节气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

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

“至”是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2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汉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他们根据长期的生产劳作经验,将一年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为了便于大家熟记,人们还编成了脍炙人口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歌总共四行,每一行描写一个季节,依次是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各分六个节气,因而被称为二十四节气歌。

四季节气的内容

立春代表春季的开始。立春之后是雨水,这时期气温回升,降雨开始,万物萌动。雨水之后便是惊蛰。春雷惊醒了冬眠的动物,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这一时期要注意防病虫害。春分时,春季已经过去一半,慢慢到了清明——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民间也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伴随着雨量的增多,迎来谷雨,农作物生长旺盛。立夏代表夏季的开始,立夏之后是小满时节,小满小满,麦粒渐渐饱满,有芒的作物渐渐成熟,迎来收割的繁忙时节,也就是芒种。

夏至到,盛夏即将开始。小暑是指炎热开始,大暑是炎热到了极点。立秋代表秋季的开始,暑去凉来,炎热即将过去,即处暑。气温下降,寒气升起,水汽凝结为白色的露珠,即白露。秋分之后,寒气更甚,气候由凉变冷,即寒露。天气越来越冷,开始降霜,即霜降。立冬之后,万物开始闭藏。寒潮和冷空气袭来,小部分地区开始降雪,即小雪。天气越来越冷,降雪的范围越来越大,即大雪。冬至过后,天气渐渐寒冷,进入小寒节气。小寒之后天气更冷,被称为大寒。

至此,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循环往复。

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3

二十四节气表顺序

二十四节气的排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个节气是怎么排序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

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节气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一年有四季,四季有24节气,节气是农民们进行农事的参考,每一个节气都有特点,有其风俗习惯。以下分享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及相关资料。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1

1、立春: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

2、立夏: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

3、立秋: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

4、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

5、春分: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

6、秋分: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7、夏至: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

8、冬至: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

9、雨水: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

10、惊蛰: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

11、清明: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

12、谷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13、小满: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

14、芒种: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15、小暑: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

16、大暑: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

17、处暑: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18、白露: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

19、寒露: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20、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

21、小雪: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

22、大雪: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23、小寒: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

24、大寒: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扩展资料

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其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因此被称为“太阳历”。

大约从夏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遵循二十四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其又被称为“夏历”。1972年河南伊川土门遗址出土了神农氏太阳历陶缸。历图整体作双踆乌载日,像一个大圆里面画了五只眼睛。据史学家王大有先生考证,这个图就代表了二十四节气。

今天建筑物前的装饰物华表柱,在炎帝时代是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时间、节气,并以此观测恒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这种“日晷”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并由此认识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如此看来,节气的发明最少有6000年了。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先民们总结出一套大自然运转的规律——即一个季节还可细分为六个节气,四个季节为二十四个节气。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2

1、春季

立春:公历2月3-5日交节。

雨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春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谷雨:公历4月19-21日交节。

2、夏季

立夏:公历5月05-07日交节。

小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芒种:公历6月05-07日交节。

夏至: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公历7月06-08日交节。

大暑:公历7月22-24日交节。

3、秋季

立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处暑: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公历9月07-09日交节。

秋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4、冬季

立冬:公历11月7-8日交节。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公历1月5-7日交节。

大寒: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24节气也与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规律有关,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十五度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其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当今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用“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3

二十四节气表顺序

二十四节气的排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个节气是怎么排序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

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节气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节气的传统节气知识

1.探梅

这个时候腊梅已开,红梅含苞待放,挑选有梅花的绝佳风景地,细细的游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会为之清爽振奋。

2.冰戏

我国北方的每个省,人冬之后天寒地诉,冰期是十分的长久,动辄从十一月开始起,一直到次年的四月。春冬之间的时候,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都会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者是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着人前行。

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可以提供给游人玩耍,也有穿冰鞋的在冰面竞走,古代称为冰戏。《宋史》有:“故事斋宿,幸后苑,作冰戏。”《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有:“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倚晴阁杂抄》中关于北平旧时风俗,写有:“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截锐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

3.南京:吃菜饭

古代的时候,南京人对小寒有一点看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已经渐渐的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一点点的痕迹。

到了小寒的时候,老南京一般都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是很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而且非常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以是和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的时候,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的时候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这个时候,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4.羊肉汤

居民日常饮食也是比较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近年来,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在餐桌上,再现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就好比说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的时候,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小寒养生知识

一、注意防寒保暖

小寒时节,人们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是要注意头部和脚部的保暖,以免惹来疾病。出门时,头部保暖非常重要。戴顶帽子可有效防止身体的热量从头部散失。睡觉前用热水泡泡脚,搓搓脚心,能在防寒保暖的同时解除疲劳、促进睡眠。

二、进补不要盲目

虽然小寒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三、忌食生冷辛辣

冬天天气本身就很寒冷,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更大。在这个时候吃的话容易直接刺激胃部,使得它不正常的收缩,轻则引起食欲不振,重则还可能会导致呕吐、抵抗力降低等等。同理,辛辣的食物一样是具有强刺激性的,大量食用容易导致急性胃炎的发生

小寒养生注意事项

1、注重食补

气温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温热食物,为身体补充营养和能量,体质虚弱的人还可以适当食用红肉这样的高脂食物。此外,紫菜和海带等海藻类食物,也是很好的选择,它们含有丰富的铁元素,有利于血红蛋白的合成,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体的供血功能。

2、适当药补

适当进行药补,可以防御冷气的侵袭。这一方面人参、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小寒养生,健脾化痰、滋阴润肺的食物必不可少,推荐龙眼、山药、莲子、芝麻、百合等。药补需因人而异,体质偏热的人本身就容易上火,在进补时就要适量,还应注意辛辣油腻的摄入。

3、起居保暖

冬季睡眠的保证,对维持身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小寒时节更是如此,要做到避寒就应尽早入睡。夜间11点到凌晨1点之间,是一天之中最为寒冷的时候,也是最适宜的入睡时间。

二十四节气按顺序排列怎么写?

二十四节气按顺序排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廿四节气与干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廿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二十四节气顺序(二十四节气顺序表口诀视频)二十四节气顺序(二十四节气顺序表口诀视频)


二十四节气按顺序排列怎么写?

二十四节气按顺序排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廿四节气与干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廿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二十四节气表顺序 24个节气是怎么排序的

导读:一年有四季,四季有24节气,节气是农民们进行农事的参考,节气也是我们细致了解季节的产物,每一个节气都有特点,有其风俗习惯。那么,二十四节气表顺序是怎样的?24个节气是怎么排序的呢?想知道24节气都是哪些节气,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二十四节气表顺序

二十四节气的排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个节气是怎么排序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

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节气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时间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4.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19.立冬:每年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24首容易记忆的节气歌谣:

春雨冲击着春天和清澈的山谷,

夏天充满了芒,夏天是相连的。

秋天的露珠和霜落在秋天,

冬天下雪,冬天小寒。

“站”

它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林分表示四个节气的开始。

长夏,立秋,立冬,立春,又称李思。

四代表天文季节的开始。

“至”是最极端也是最重要的意思。夏至和冬至统称为二至。它预示着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时北半球白天最长,冬至时北半球白天最短。

“分”意为平分,春分和秋分称为二分法,即昼夜长短相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