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视频)

本文目录一览:

1985年6月14日都发生了什么事

1985年6月14日贝鲁特劫机事件

轰动世界的贝鲁特劫机事件从1985年6月14日至30日,历时17天,经多方努力最终得以解决。

6月14日,希腊首都雅典风和日丽。美国环球航空公司847客机从开罗飞来,上午9时抵达雅典机场,稍后将继续飞往罗马。在准备登机的乘客中有2名阿拉伯青年,年约20岁上下,衣着讲究,都能讲德语。两人一高一矮,高个子身高1.83米,矮个子1.72米。经过检查

口时,其中一人往传送带上放行李时不按次序,将自己的提包抛在一对美国夫妇的行李中间,但X光扫瞄器没有发现他提包中的可疑物品。另一人经过安全门时,金属探测器发出了警报,他退回来,从口袋里拿出金属钢笔和打火机,再次经过安全门时,探测器又发警报,他只好再退了回来,双手上举,有些惶恐,但检查人员漫不经心,没有理会,又去注意别的乘客,他乘人不备时从检查人员的身后绕了过去。这样,两人总算混过了关口,登上了飞机。

上午10时10分,环航847客机准时起飞。机上有机组人员8名,乘客147名,乘客几乎都是美国人,男女老少都有,除了10名专程到东正教圣地雅典朝圣的虔诚的教徒外,大部分都是到地中海地区旅游、休假和度蜜月的,其余则是回国休假或换防的驻地中海地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及在有关国家工作的外交官、商人和技术人员。

八九分钟以后,飞机进入高空,开始正常飞行。航空小姐刚刚送过糖果、点心和清凉饮料。乘客们有的在吃喝,有的看报刊杂志,也有的靠着座椅闭目养神。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两个阿拉伯青年突然站起来,以赛跑的速度向前舱奔去。一个手里举着一颗手榴弹,站在机舱里;另一个冲入驾驶舱,他一手提着一颗手榴弹,一手握着手枪,并把枪口对准了驾驶员的后脑勺。这时,劫机者用英语向乘客喊话:“你们听着,这架飞机已经被劫持,谁也不准动,谁动一动我们就把飞机炸掉!”机舱里的那个劫机者还要求乘客:“都低下头去,把手举起来,统统举手低头,不然我就把飞机炸掉!”

驾驶舱里的那个劫机者则命令机长特斯特雷克改变航线飞往阿尔及利亚。机长说油料不足,劫机者略加考虑,决定飞往贝鲁特。机长不敢违抗,只好听命,飞向贝鲁特。

2名劫机者似受过专门训练,干得大胆、细心。他们害怕乘客中有人突然动手,将他们制服,于是命令乘客调整座位。凡是身强力壮、身材魁梧的都要靠窗口坐,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坐在他们的旁边。为了防备乘客中有神枪手,冷不防朝他们开枪,他们命令乘客拉下所有窗帘,使机舱内漆黑一团。接着,又命令空姐收集所有乘客的护照,逐个验明身份。他们命令一等舱的12名乘客退到后舱,把一等舱位划为他们的指挥区域。验明乘客身份后,劫机者把几个有外交护照或军人证件的叫到前舱,作为特别监视对象。

为了进一步控制机上的乘客,劫机者对乘客采取“精神施压战术”,首先挑选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潜水员斯特塞姆和另一名有军人身份的卡尔森,对他俩进行了残酷的折磨,斯特塞姆的肋骨被打断两根,卡尔森被打得鲜血淋漓。劫机者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使乘客们处于担惊受怕的心理状态,乖乖地听从他们的摆布。

上午11时40分,飞机飞到了贝鲁特上空,驾驶员开始向地面呼叫:“指挥塔!指挥塔!我是环航847客机,我遭到劫持,遭到劫持!劫机者让我在贝鲁特降落。我请求降落!请求降落!”

“环航847,847,我是贝鲁特机场,”机场指挥塔回话说,“我听到你的呼叫,机场已经关闭,已经关闭,不能降落!不能降落!”劫机者命令驾驶员继续呼叫,并打开手榴弹的安全盖威胁说:“你不在这里降落,我们就要将飞机炸掉,马上就炸!”驾驶员不得不紧急呼叫:“指挥塔,指挥塔,我是环航847,他们已经打开手榴弹安全盖,他们说不降落就炸飞机,我没办法,只能降落!只能降落!”

劫机事件发生后,希腊警方在雅典机场附近拘捕了数十名嫌疑犯,其中有一名21岁、名叫阿特瓦的黎巴嫩青年是劫机者的同谋。警察在他身上没有发现武器,但搜出两本假护照:一本黎巴嫩护照,一本摩洛哥护照。他被捕之后,招认了参与劫机的经过。

据阿特瓦供认,他们一伙3人在执行这次劫机任务的前一天晚上从开罗飞来,在雅典机场过了一夜,另2人事先将两支9毫米口径的手枪和两颗手榴弹用玻璃纤维密封,放入提包,混过了X光扫瞄器的检查,带上了飞机。

事后,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3名劫机执行者都是黎巴嫩什叶派“真主党”成员。

上午11时55分,环航847客机在贝鲁特国际机场降落。控制机场的黎巴嫩政治和准军事组织什叶派“阿迈勒”运动的民兵开始没让该机降落。于是机长向地面说明机上只有够用50分钟的油料,如不降落加油,就会机毁人亡。机场民兵这才撤去跑道上的路障,允许该机降落加油。

两名劫机者在贝鲁特机场宣布了他们的劫机声明。他们说:“这次劫机是我们对‘阿尔阿贝德事件’的报复,并以此证明我们可以从任何地方、采取任何方式打击美国目标,我们的目的就是迫使美国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以色列军队必须全部从黎巴嫩南部撤出去,以色列必须释放关押在它的监狱里的全部黎巴嫩什叶派穆斯林。”

“阿尔阿贝德事件”指的是美国五角大楼组织的一次打击黎巴嫩真主党的重大行动。环航847客机在贝鲁特机场只停留了95分钟,释放了19名妇女、儿童后,又飞往180公里以外的阿尔及利亚。

6月14日下午3时30分,飞机飞抵阿尔及尔布迈丁机场。劫机者又释放了21名人质,大多是美国妇女和小孩。他们强烈要求美国敦促以色列释放黎巴嫩俘虏,但没有人理睬他们的要求。飞机在机场停留5个小时后,又在夜幕下飞回贝鲁特,劫机者认为必须争取“阿迈勒”民兵的支持,不然事情不好收场。

环航847客机在15日凌晨2时20分第二次飞抵贝鲁特机场。劫机者为强迫“阿迈勒”民兵出场,当场枪杀了美国潜水员斯特塞姆。

几分钟后,几名“阿迈勒”民兵登上了飞机。与此同时,有8名人质被带下飞机、押送到一个秘密地点。环航847客机加满油,补充了大量食品、饮料和水果,离开贝鲁特飞往阿尔及利亚。

15日早晨7时50分,环航847客机第二次在阿尔及尔布迈丁国际机场降落。劫机者要求希腊当局交出他们的同伙阿特瓦,不然就要枪杀8名希腊人质。下午2时许,希腊宣布同意劫机者的要求,并于3时50分派专机将阿特瓦送到阿尔及利亚,交给了劫机者。劫机者在阿尔及利亚释放了61名乘客5名机组成员,但30多名美国人质仍被扣留在飞机上。

16日8时57分,劫机者命令驾驶员驾机再飞贝鲁特。环航847客机第三次在贝鲁特机场降落。黎巴嫩“阿迈勒”运动领导人贝里应劫机者“要求”开始同有关各方接触,代表劫机者谈判释放美国人质的问题。

贝里时年46岁,1984年5月,黎巴嫩全国团结政府建立后,他担任了南部事务、司法和水电部长,是内阁中惟一身兼三职的实权派人物。尤其是在今年4月“阿迈勒”民兵战胜以琼卜拉特为首的德鲁兹民兵之后,他在政府中的发言权就更大了。他既与叙利亚关系密切,又同美国保持着“良好关系”。劫机事件发生后,黎巴嫩政府等方面主张来“硬的”,派反恐突击小分队营救人质;贝里则提出为考虑人质安全、防止事态进一步激化,还是来“软”的,并表示他愿意出面接触劫机者,妥善处理劫机事件。但是,贝里和美方的谈判没有取得进展。

16日,美国一支反恐突击队抵达塞浦路斯拉纳卡空军基地;17日,美国两支特混舰队先后离开直布罗陀向地中海东部水域驶去,随时准备向黎巴嫩发动突袭,美国和以色列的飞机还不时到贝鲁特上空侦察。

美国的军事调动给贝里带来巨大压力。为了保证人质安全,他16日深夜亲自下令把机上除3名机组人员外的全部人质分别转移到四个“安全地方”看管,并向全国“阿迈勒”民兵发出总动员令,随时准备应付美国或以色列的来犯。“阿迈勒”民兵把贝鲁特机场封锁得水泄不通,坦克和装甲车开进了机场,机场周围配备了高射炮和导弹,同时还在沿蒂尔到贝鲁特的8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设立了监视哨所。

顿时,贝鲁特似乎已笼罩在一场大规模战争前夕的恐怖气氛之中。

6月24日,里根总统取消到加利福尼亚休假的安排,一早就来到了办公室。他浓眉紧锁,竭力理顺纷乱的思绪,筹划解救美国人质的下一步行动。美国政府中有人主张袭击贝鲁特机场,真枪实弹地同劫机者大干一场,夺回人质。里根担心这样会使更多的无辜者受害,或者出现美国自己宣判美国人质死刑的恶果。但是美国不能向恐怖分子妥协。经过反复琢磨,里根发现,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人质问题上有可能帮忙。几年来,阿萨德支持黎巴嫩穆斯林与基督教平分秋色,所以他的意见不仅“阿迈勒”运动会接受,就连真主党也会接受;再者,因为阿萨德有求于美国,如一直希望美国帮助叙利亚解决被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问题,所以他1982年和1984年曾两次让真主党释放被他们绑架的美国人质。

6月26日,里根正式要求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进行干预,帮助美国打破僵局。阿萨德第二天就给里根回话,表示愿意做贝里的工作,尽早使美国的人质获释。28日,阿萨德亲自出马调解。贝里表示,只要美国保证不袭击报复黎巴嫩,他就可以把人质交到大马士革释放!阿萨德赶紧打电话把贝里的意思转告里根,里根一口答应说:“在大马士革放人没问题。”接着美国政府发表公报保证不袭击报复黎巴嫩。

6月30日,39名美国人质乘坐国际红十字会的车辆,从贝鲁特抵达大马士革,然后转乘美国空军C—141运输机,取道德国法兰克福回国。(

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怎么解决的?

1980年底,美国国内政局发生了变化。在11月举行的美国大选中,里根当选为新总统。他在竞选时就严厉谴责伊朗扣押人质的行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后很可能采取比卡特更为强硬的政策,如果在新总统上任前解决这一问题,可能会减少一些麻烦。

在这种形势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离开白宫之前解决人质问题。后来,美国与伊朗经多次接触,双方同意由阿尔及利亚出面调解。

美国立即派出一个秘密使团前往伊朗进行谈判,双方终于在1981年1月19日达成协议,持续一年多的人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1月20日,一架阿尔及利亚飞机载着被获释的人质离开德黑兰前往阿尔及利亚。

人质们立即飞往位于西德法兰克福的美国空军基地。前总统卡特以现总统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里接待了他们。在进行了身体健康检查和事件汇报后,他们飞回华盛顿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对于某些人而言,这个仅仅是为这个国家对里根就职典礼的庆祝增添了一丝喜庆气氛。

扩展资料:

伊朗人质危机历史背景:

数十年来,美国一直是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主要支持者。随着民主进程发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萨台当选上伊朗首相。在阿贾克斯行动中,美国中央情报局帮助巴列维国王和保守派发动政变推翻了摩萨台。

前后八位美国总统为巴列维国王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用以换取伊朗的石油供应,以及在中东的战略存在。那些反对巴列维国王的人(因为他20世纪60年代早期曾许诺自由及改革,后却食言)对于美国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愤怒。

而巴列维国王及其亲信中饱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让国内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愤怒。社会及宗教人士的不满情绪汇合在一起,最终爆发了伊朗革命将巴列维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国外。

“伊斯兰革命”运动结束了巴列维家族对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执掌政权的“伊斯兰共和国”。

新政权希望借助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意识形态改造伊朗:神权统治,均衡贫富,扶持弱势群体,禁止西方文化,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原教旨推行社会伊斯兰化,美国和以色列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

“伊斯兰革命”带来的另一方面的压力与影响是,大批旧政权的高级军政官员遭到囚禁或处决,王室财产被没收,富人们纷纷出逃,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连同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红灯区、赌场被一扫而光。

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昔日一向时尚的德黑兰妇女蒙上了黑纱和长袍,街头巷尾挂满和涂满了“打倒美国”的口号。但是当人们走过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桥旁,却不能不想起美国。

体制的改变,再加上与美国的势不两立,伊朗一时间几乎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

美国曾想减少伊斯兰革命对自身的影响,并也曾尝试与伊朗的新政权建立关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沙漠的事件

14名获释的欧洲人质20日上午乘飞机到达德国科隆,长达半年之久的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人质事件至此宣告结束。

这14人中有9名德国人、4名瑞士人和1名荷兰人。他们于8月17日在马里获释,19日夜间被专程前往马里的德国联邦国防军飞机接回。

据报道,绑架者是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武装“萨拉夫宣教与战斗组织”的成员。自2月19日以来,先后有32名欧洲游客在阿尔及利亚南部撒哈拉沙漠探险时被绑架。

阿尔及利亚军方曾在5月13日突袭绑架者在阿东部的营地时救出了17名人质。

另一名人质在绑架者将人质转移到马里的过程中因中暑死亡。

本报综合消息马里总统府发言人18日宣布,被阿尔及利亚非法武装人员绑架多日的14名欧洲人质已经于当天下午安全获释。据德国方面知情人士透露,有关国家在国内外的强大压力下,最终不得不作出妥协,向绑匪支付了巨额赎金。

此前有报道说,绑匪要求为每名人质支付500万欧元(约合550万美元)的赎金。因为担心引起恶性的仿效,德国政府断然拒绝支付这笔钱。不过据英国《泰晤士报》的消息称,有知情人士透露,德国政府后来确实向绑匪支付了他们所要求的赎金。不仅如此,他们还向马里总统派出的谈判人员支付了一定数额的酬金。

此前,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于尔根·科里博格于17日抵达马里,进行释放人质“最后阶段”的谈判工作。这名德国高级外交官同时称赞马里总统阿马杜·杜尔在谈判中展示了高超的技巧,发挥了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