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什么是随机对照双盲试验?

什么是随机对照双盲试验?

过去几个月,新冠肺炎从爆发到全球流行,几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转变着我们的想法,我们的观点。比如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起生命科学,药物研究乃至及科研工作者本身。毋庸置疑,科学研究将决定和改变未来的一切。而当前特殊时刻,每个新药的研制进展都会牵动大众的心。在家频繁刷新闻时经常看到“某某新药进入临床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也会看到某些海外人士批判“某中成药的疗效并未经过随机双盲检验”等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为什么在研究中显得那么重要那么权威呢?这里有几个核心词汇,经过文献调研后一一解释下,或许大家就清楚明白了。

[if !supportLists]1、[endif] 随机 ,指将受试者(也就是实验对象,临床上就是参加试验的病人)进行随机分组。与人为挑选分组相比,随机分组更能避免研究者主观影响。实施方法通常是先将实验对象编号,然后获取相同数量的随机数字,并将随机数字分成需要的机组,通常至少2组。随机数字来源可以使随机数字表,也可以采用数据统计软件如SPASS,EXCEL等产生。值得一提的是,随机数字产生可能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么容易简单,真正的随机数字很难获取,一般通过一些物理化学现象产生,如核裂变。研究中采用的随机数字基本都是近似随机数字,通过某些方式计算得到的。

图1 采用Excel得到的随机数字表

对照 ,指为了排除试验系统误差的影响,在试验组之外安排对照组,根据目的不同常分为空白或控制对照组,条件对照组,也有自身对照及相互对照。最为常用常见的就是控制对照了。受试对象随机分组之后,比如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在实施时实验组自然是施加某研究因素条件,空白组就除去这个因素条件外,其余与实验组等同处理。这样最后获得的实验效果就能更客观地归结于这个研究因素了。通俗点说,比如农民伯伯要看看化肥的效果怎么样,只要和没用化肥的相邻地块上作物产量比一比就清楚了,或和用了其他牌子的或农家肥的相邻田地庄家比一比。这就是简单的对照试验。在临床上更严谨些,通常采用没有生物活性的安慰剂,可能主要考虑消除心理因素对研究结果影响。毕竟人体是复杂生命系统,心理情绪都能影响到生理过程,生病了服药治疗和不服药区别还是很大的。

双盲 ,指研究者与实验者都不知道受试对象编号及分组情况,从而同时消除了研究人员及受试者主观意识在实验过程中的影响,以求得到更客观真实的研究结果。这并不难理解,让人可能疑惑的地方可能是怎么实施的问题,毕竟双盲都是“看不见”。我自己初见之下也没想清楚,后来与一同学G博士探讨,原来实施过程是承包给第三方机构完成,即有专门的药物试验公司来实施。试验结束后,统计各种试验指标和结果呈现给研究者,即所谓的揭盲。这时研究者才清楚某个编号病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是给目标药物还是安慰剂,它的效果怎么,进一步可以分析两组有没有显著性差异。当然这就涉及到一些数理统计方便的知识了。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清楚了什么是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了。这种方法对药物应用研究很重要,是评价药物效果好办法,也是世界通用的试验方法。我想这也是科学研究中追求客观真理的一种极致体现。

或许我们仍然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不甚了解,但是我们在生活当多几分理性和实事求是。追寻客观真理,求真到极致,这或许就是某种科学精神。这里权当简易科普,不严谨乃至错漏之处,敬请批判。

主要参考文献:

《医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殷国荣、王斌全、杨建一主编,科学出版社

"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是什么意思?

“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是现代医学判断疗效的“金标准”

大样本:试验选取的样本数要尽可能多。因为统计学的“大数原则”告诉我们,样本越大,统计结果越能稀释掉那些特例(例如某些人免疫系统特别强或特别弱),也就越能逼近真实情况。

随机:样本选取遵循随机原则。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病人由于病情轻重而导致的痊愈效果阶段性差异。

双盲:医生和病人双方都不知道病人所属的对照组。

单盲:将样本病人随机分为以下三组,病人不清楚自己所属的组别,医生知道病人所属组别。

第一组是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用来观察病人疾病在没有治疗情况下的自愈效果。

第二组是安慰剂组,给病人吃没有治疗成分的“假药”,用来观察病人的心理作用对疾病的影响。

第三组是治疗组,给病人吃真药,观察这种药物或疗法的真实治疗效果。

双盲:所有数据加密,连医生都不知道自己身处哪一组,而统计工作由第三方来进行。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屏蔽来自医生的主观意识影响,让实验更加客观公正。

什么是双盲对照试验?

什么是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使用原则是什么

严格的评价治疗方案的试验主要是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也称对照临床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即将研究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然后,试验组给予治疗措施,对照组不给予欲评价的措施,即给予安慰剂(placebo),前瞻性观察两组转归结局的差别。RCT的设计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设置对照组(control),研究对象的随机化分组(Randomization)和盲法试验(blind)。

大样本·随机.双盲.分组测试科学方法的由来

你也许听说过,一种新药能不能用于临床投入市场,有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法,叫做“大样本随机双盲分组对照试验”,这是现代医学判断疗效的“金标准”。

这套方法是鉴别真伪对错的利器,不但医学用,各学科也都在用,甚至刑侦上的测谎,揭穿伪气功骗子之类,也都可以用,我后面会讲到。

其实古代西方医学也跟古代中医一样,主要靠经验,甚至免不了瞎猜胡扯,比如西方的所谓“放血疗法”就是胡扯,扯了千百年,从华盛顿到斯大林,都是放血给放死的。自从有了那套分组对照实验的“金标准”,才告别了胡扯,产生了真正的现代医学。那么这套科学的好方法是谁发明的?怎么来的?

一、分组对照实验

它最初源自航海中的坏血病,这种病从牙龈出血直到全身溃烂而死。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是因为水手们长期漂流在海上,没有新鲜蔬菜水果,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但当时不知道,只好胡乱实验,有喝稀硫酸的,有喝海水的,但基本都没用,有时碰巧好了,但闹不清究竟是喝什么好的。几百年过去,一直找不到真正合适的药。

到了1747年,英国军舰上有一位医生林德,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分组对照实验”的方法,把12位生病的海员分成6组,每组两人,分别用不同的验方,比如第一组吃橘子、柠檬,第二组喝稀硫酸,第三组喝海水……结果六天之后奇迹发生了,第一组吃橘子、柠檬的好了,其他组都没好,反复试都是这个结果,于是真正对症的药找到了,就是吃水果。

虽然因为当时科学还不够发达,背后的病因(缺乏维生素C)并不知道,但确切有效的疗法和药有了,这就够了。这就是“分组对照实验”的神力。

林德发明的科学方法几经周折,直到林德去世后才最终被承认,坏血病从此在英国海军中被消灭,英国也因此成为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人们彻底信服了林德的“分组对照实验”。

那个稀里糊涂的“放血疗法”最终也靠“分组对照实验”,被证明不但毫无作用,而且治死的病人比不放血多得多。于是人们以为,今后再遇到各种真伪闹不清的疗法,都可靠此法鉴别,其实以后的历史证明,只靠简单的“分组对照实验”还远远不够,且往下看。

二、自愈效应

实际上有许多病不治自己也能好,比如感冒,吃药半个月才好,不吃药两周也好了。这就是自愈,是生物的自我保护机制。

有一种病叫“急性腮腺炎”,腮帮子肿得像猪脸一样,中国过去民间疗法是,在腮帮子上画虎或写虎字,取“虎能食猪”之义,过几天果然病好了,于是人们普遍相信画虎有效。实际上这是一种可以自愈的病,不画虎照样好。

所以,如果要实验一种新药是否有效,必须要在分组中增加一个“对照组”,即不治疗,看看病能否自愈。如果对照组也好了,说明这个病可以自愈,跟吃你那种新药没什么关系。如果对照组好不了,而吃药的那组好了,证明这个病不能自愈,只有吃药才有效。

三、安慰剂效应

二战中,有一次美军伤员太多,战地医疗的麻醉药用完了,伤员们一个个喊痛不止,军医毕阙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暂时采用骗术,以生理盐水冒充麻醉剂给伤员注射。没想到凡是注射了盐水的伤员全都不疼了,不叫唤了,毕阙惊得目瞪口呆。

战后毕阙经过研究,终于弄清,这种骗术其实就是心理暗示,但真有效果,这就是所谓“安慰剂效应”。于是,分组对照实验中必须再增加一个安慰剂组,一种新药有效没效?是真有效?还是安慰剂式的假有效?

比如给病人分组给药时,安慰剂这组实际上给的是玉米淀粉,但包装得跟真药一样。只有当吃了安慰剂的这组病没好,而吃了真药的那组确实好了,才能证明你这个药确实有效果,不是靠安慰剂效应治好的。

这样,证明一种新药是否有效,起码要有三个组,一、对照组:不治疗,看能不能自愈;二、安慰剂组:看吃安慰剂能不能好;三、治疗组:吃药。如果一二组都好不了,只有吃药的第三组能好,才能证明新药有效的。

四、双盲

以上三个组的方法总起来叫做“单盲”,即只是病人不知道真假,是“盲”的,但医生并不“盲”。

后来又发现,尽管把安慰剂包装成真药模样,但大夫的态度也会暴露出真假。因为大夫知道哪一组是真药,哪一组是安慰剂,大夫态度就不一样,对吃真药那组眼神中很自然透出关切,对安慰剂组就比较糊弄事,病人就能猜出我吃的原来是安慰剂,安慰治疗效果就没了。

怎么办呢?大夫也得“盲”,药由独立的第三方给大夫,大夫也不知道哪是真药,这就是所谓“双盲”。只有这样实验才能更客观。

五、随机

后来人们又发现,分组时也不能有偏颇。比如有意无意中把病轻的分在治疗组,吃真药,而病重的分在对照组和安慰剂组,结果治疗组的病人好了,仍然无法确定是因为他们病轻而痊愈?还是因为吃药而痊愈?反过来病重的分在治疗组也会产生偏差。

再比如,挑选病人时如果多选择比较年轻的,或比较老的,也会产生偏差。因为年轻人抵抗力强,好得快,老人好得慢。等等。

怎么办?挑选病人和分组时必须要做到随机,不能搀杂任何倾向性,这样才能更公正,更客观。现在电脑上有随机函数,更方便从大量病人中随机挑选实验者。

六、大样本

最后人们还发现,挑选的病人不能太少,否则偶然性就会起作用。比如某些人免疫力特别强,不怎么用药也能好,有些人免疫力特别弱,即使治疗用药完全到位也好不了。

统计学上有个“大数原则”,偶然情况毕竟很少,取样数量越大,偶然性就越不明显,也就越接近真实。

为什么实验一种新药需要那么长时间?就是实验的病人样本要多,时间要长,花钱也就多。

七、揭穿外气骗局

总之,到现在这种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了,要有对照组,安慰剂组,要双盲,要大样本,从各个方面堵住了漏洞,而且这种科学思想也能用于其它各个领域。

比如我们前面说的揭穿“外气”骗局,气功师和病人都以为有外气,能从气功师手中发出气、能量、辐射,或什么场之类,实际上什么也发不出来,不过是心理暗示,跟安慰剂作用一样。

怎么揭穿它呢?也是搞双盲实验,搞分组对照,比如用帘子把气功师与病人隔开,隔断他们之间的形体语言眼神交流,安排真气功师、假气功师、没气功师等各组,一下就能测出是不是心理暗示。

不过我跟气功师们讨论过,他们多半属于中医思维,不具备或不习惯这种来自西方的科学思维方式,不承认,不理解这种方法。但其它相信科学的人心中就有了判断的办法。

八、测谎仪

再比如刑侦上用的测谎仪,其实关键不在于仪器,而在于对嫌疑人如何出题,思路也是“双盲”“对照组”之类。

比如凶杀案中,真凶是用棍子把人打死的,但几个嫌疑人都不知道,于是出一组题目:你是用刀杀死的吗?你是用绳子勒死的吗?你是用棍子打死的吗?你是胶带捂死的吗?……很显然,只有真凶才会在真问题“棍子打死”上反映强烈。

多出几组不同的题目,比如作案地点、作案时间等等,以防止偶然性。只有在所有真问题上都反应强烈,才是真凶,这就是“大样本”的思想。

提问的警官也得找个局外人,他也不知道哪个是真问题,以防止在问到真问题时,声音神色有变化,对结论有影响。这就是“双盲”思想。

总之,这套科学思想非常有用,它能运用于各个领域,能在一大堆混乱的因素中筛选出正确的东西。

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什么是双盲随机平行对照试验

双盲就是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道试验的分组。

对照试验:是指有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的试验。

平行试验:试验组与对照组是同时进行的。

在双盲实验中第二次揭盲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次揭盲是知道具体患者用的具体药。

尽管从吃药与否的知情角度,双盲对照试验排除了心理暗示所起的作用。但是,人是会受多种外界因素影响的,同时,从医生到实验对象都有作弊的可能性。这种主观客观上的作弊也会影响到实验效果。为了堵住这个可能影响检验效果的因素,就有人提出了随机挑选实验对象的检验方法---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这又进一步提升了对照试验的可靠程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