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当着李世民的上长孙皇后 李世民长孙皇后知乎

李世民的长孙皇后 武则天唯一不能超越的女人

一、柔而韧,唐太宗的政治高参

武则天,一生永远无法超越的两个人,一个是李世民,另一个就是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雄才伟略,十六岁便横刀立马、名扬天下。运筹帷幄,玄武政变,开创大唐盛世,造就华夏民族璀璨历史。他薄情、亦多情。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春游曲》

能写出如此美丽的诗句,该是怎样的女子呢?绝代风华?一笑倾城?我想,应该是一个自信、美丽、生动、娇美的女子,或妩媚,或灵黠,或兰心蕙质,或端秀从容……这个女子,便是载誉千古的唐太宗皇后――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600年-636年),小名观音婢。生于开皇二十年,卒于贞观十年,只有36岁。十三岁嫁给李世民,是大业九年,当时李世民16岁。长孙一生为唐太宗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承乾,次子李泰(李世民第四子),三子李治(李世民第九子)。

长孙皇后的家族是北魏的皇室拓跋氏,后来因为当了宗室长,所以号长孙,最后成为姓氏。皇后的曾祖父长孙裕,曾经封爵平原公。父亲长孙晟,史书没有记载长孙晟袭封,可能长孙晟不是爵位继承人。长孙晟是隋朝右骁卫将军,在隋朝离间突厥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母亲是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她的舅舅在贞观时代也很有名,叫高士廉。

长孙晟官右骁卫将军,李世民父亲李渊在大业九年的时候,官职是卫尉少卿,到十二年的时候也是右骁卫将军。看来,长孙晟的官职应该高于李渊。不过,李渊另有爵位,七岁的时候已经袭爵唐国公。总之,两家应该是门当户对的。

长孙皇后绝非一般的女人。她气度宽宏,谦虚待人,还有过人的机智。她以非同一般的智慧,点点滴滴,像雨露一样济助李世民。她的贤淑和美德深受后人赞扬。

百家讲坛《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列有专讲评述长孙皇后,他说道:

贞观时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长孙皇后掌管内廷,那也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长孙皇后自始至终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唐太宗,是太宗的贤内助和方面军。在唐代的皇后中,长孙皇后绝不是最有权力的,但却是最受尊敬和爱戴的。后来的武则天,早期都笼罩在长孙皇后的光环下,一路跟着长孙皇后东施效颦。长孙皇后贤淑、优雅、智慧、大度,用现代最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知性女人。

贞观时期,后宫在长孙皇后管理之下,一直是风平浪静。不是这里改变了性质,不是这里缺少了资源,只是因为长孙皇后掌控有力。那是一种柔性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这是长孙氏的力量,也是长孙氏的智慧。

长孙氏勤奋读书,一年四季保持不变。读书使她增强智慧,积累知识,增广见闻。她生活简朴,需求不多。无欲则刚,这是人所共知的。她树立了一个俭朴的榜样,在那个时代特别重要。

长孙氏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的自我定位。长孙皇后的自我定位是什么呢?就是以唐太宗为准绳,以皇帝的大业为目标。她自己和自己管理的后宫,都是皇帝大业的一部分。这就是说,长孙氏始终是唐太宗的一个方面军。这就是很标准的母仪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孙皇后与其他大臣一样,也是李世民的部下。只要是部下,就有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问题。稳定后宫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不要对朝廷治理天下形成干扰。

后宫问题众多,稳定是绝对的大局。古来乱局,因中央与地方关系搞不好而造成重大问题的有,但是涉及皇权稳定的问题,多来自内宫。皇帝妻妾众多,不仅争风吃醋,更有争夺继承权的问题。长孙皇后十分自信,从容不迫地管理后宫,为保证李世民全力以赴地治理天下,起到了十分显著的辅助作用。

纳谏的唐太宗和理性的皇后,真是一对难得的男女主角,他们的价值观如此接近,难怪会为后世称道。长孙作为皇后,她思考的问题仅限于后宫吗?不,在很多问题上,她都是唐太宗的高参。

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崩于立政殿。宫中女官把皇后编撰的《女则》一书呈给唐太宗,说:皇后生前把历代妇人参政得失的历史编成此书,自觉文字尚不精练,不敢呈献,不想皇后还没有来得及修完就……太宗打开书卷,不禁失声痛哭。史书记载:“上览之悲恸”,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内心悲伤,放声痛哭。

武则天以政治铁腕统治天下,长孙皇后以征服自己所爱的男人征服天下、征服后世。她的政治智慧与远见卓识透过她的夫君大放异彩,她的娴雅淑惠与端秀从容将唐太宗的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后宫的每一个如花女子。

或许,也有野心勃勃、觊觎皇后宝座的嫔妃,然而,长孙皇后以她的柔而韧的特质融入后宫的殿宇廊阁,令众多嫔妃感佩。

正是这样一个柔而韧的智慧女子,外表柔软,甚至柔弱,内心坚韧,就像藤蔓,润物细无声一般的,一点一滴的收服睥睨众生、霸气凛凛的唐太宗,紧紧的捆住他,让他无可遁形;且将自己的智慧,以一种柔性的方式,传达给夫君,助其开创盛世、成就一番伟业、一代清明政治。

二、长孙皇后:柔韧的背影,独绝千古

大唐王朝,是中国泱泱五千年历史最辉煌的鼎盛时期,海纳百川,气象万千;山河浩荡,锦绣文章,留给后世一卷挥戈横戟的帝国风云。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智慧超群、贤惠雍容的文德皇后长孙氏,于隋唐之际的金戈铁马、风云际会中,携手一生,至死不渝;铁血与柔情,江山与痴心,盛世明君与千古贤后,相濡以沫二十三载,携手挥就缱绻情深的帝后传奇。

长孙皇后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子,是一个被历史神化的女神,端秀从容,慧黠毓敏,宽容大度,和杨妃一样,拥有很多的粉丝。

长孙皇后的形象塑造、蜕变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成为秦王妃之前,柔弱不失坚强,美丽不失智慧,纯净玉致。

二、秦王妃,气度从容,智慧绝伦,坚定的支持、宽慰秦王,在夺储斗争中与丈夫相依相偎,生死相随。

三、长孙皇后,宽容大度,恩威并重,打理后宫井井有条,免除小李的后顾之忧;李世民的政治顾问,以其卓绝的见识协助他成就贞观盛世。

13岁嫁给李世民,直到死,始终是夫君的爱妻,甚至带走了一个男人余生的永久思念,作为女人、妻子,长孙皇后是幸福的。但是,李世民首先是一个男人,才是一个帝王、政治家,能够吸引他一辈子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呢?

男人喜欢女人,首要的是容貌,若要长久的爱一个女人,女人的秉性、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长孙的容貌让李世民宠爱,长孙的秉性让李世民敬重,长孙的智慧让李世民赞赏。如此说来,长孙已经是一个集聚女人全部优点的女人。

长孙皇后的生平简介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最爱的女人吗?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身边的女人也非常厉害,才女徐惠是其一,霸主武则天是其二,美女韦贵妃是其三,还有隋炀帝之女杨妃以及李世民的青梅竹马长孙皇后。

很多人会把太宗后宫的诸位妃子拿出来作比较,争论着谁才是太宗最爱的那个。长孙皇后才貌双全,贤良淑德,与太宗共患难,荣辱与共,她是太宗生命中最长久的一个女人。这种长久指的不是陪伴太宗多少年,而是活在太宗心里的时间。

长孙皇后又称文德皇后,她是唐朝第一位有复谥的妃子,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她在太宗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长孙皇后的父亲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长孙晟,她的哥哥长孙无忌是太宗的少时好友和心腹重臣。长孙晟在世时与李家结下姻亲,后来长孙晟去世,长孙氏和长孙无忌被同父异母的哥哥赶出家门,被舅父高士廉收养。

等长孙氏年满十三岁,高士廉便极力促成她与李世民的婚事,两人成亲时,李世民刚好十六岁。

婚后,长孙氏归宁,高士廉的妾室张氏在长孙氏的房间外面见到了奇怪的东西,它是一匹高约二丈的大马,马背上还有鞍勒,就好像是哪位神仙的坐骑一样。

张氏将此事告诉高士廉,高士廉也觉得很奇怪,就请人占卜,占卜的人指着长孙氏的房间说:“马是坤,乾坤中坤为女子,而且是极为尊贵的女子,这个房间里的女子贵不可言。”

高士廉听后又惊又喜,他猜测李世民将来会当上皇帝,而长孙氏则会当上皇后,不管是从长辈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家族的角度来看,都是值得高兴和庆贺的好事。

后来,长孙氏果然如占卜之人所预言的那样长孙皇后简介,做了大唐的皇后。

长孙氏出身名门,她温柔贤淑,知书达理,对李世民极为体贴,夫妻俩的感情日渐深厚。

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经常外出征战,长孙氏就留在家中,尽心孝顺李渊,缓和父子俩的关系,替李世民免除后顾之忧。

后来,在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氏出人意料地站了出来,她不顾自身安危也要在李世民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刻陪在他身边,给予他最大的支持。最后,李世民打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不得不禅位于他。

李世民坐上皇位后将长孙氏封为皇后,虽然他的后宫不断增添着新的女人,但他对长孙皇后的宠爱始终长盛不衰。

夫妻二十三载,长孙皇后生下了三子四女,他们个个都受到李世民的喜爱。比起其他孩子,李世民总是更偏爱长孙皇后的孩子,这是不是就应了那句,男人总是更喜欢自己喜欢的人所生的孩子呢?

长孙皇后36岁时病逝,李世民悲伤至极,此后几十年,他都在怀念长孙皇后,任何人提到长孙皇后都会戳到他心中的那块软肉。可以这样说,在李世民所有的后妃中,只有长孙皇后一人能在他心中存活那么多年,就算她死了,对李世民的影响还是无处不在。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长孙皇后简介,他身边的女人也非常厉害,才女徐惠是其一,霸主武则天是其二,美女韦贵妃是其三,还有隋炀帝之女杨妃以及李世民的青梅竹马长孙皇后。

很多人会把太宗后宫的诸位妃子拿出来作比较,争论着谁才是太宗最爱的那个。长孙皇后才貌双全,贤良淑德,与太宗共患难,荣辱与共,她是太宗生命中最长久的一个女人。这种长久指的不是陪伴太宗多少年,而是活在太宗心里的时间。

长孙皇后又称文德皇后,她是唐朝第一位有复谥的妃子,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她在太宗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当着李世民的上长孙皇后 李世民长孙皇后知乎当着李世民的上长孙皇后 李世民长孙皇后知乎


长孙皇后的父亲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长孙晟,她的哥哥长孙无忌是太宗的少时好友和心腹重臣。长孙晟在世时与李家结下姻亲,后来长孙晟去世,长孙氏和长孙无忌被同父异母的哥哥赶出家门,被舅父高士廉收养。

等长孙氏年满十三岁,高士廉便极力促成她与李世民的婚事,两人成亲时,李世民刚好十六岁。

婚后,长孙氏归宁,高士廉的妾室张氏在长孙氏的房间外面见到了奇怪的东西,它是一匹高约二丈的大马,马背上还有鞍勒,就好像是哪位神仙的坐骑一样。

张氏将此事告诉高士廉,高士廉也觉得很奇怪,就请人占卜,占卜的人指着长孙氏的房间说:“马是坤,乾坤中坤为女子,而且是极为尊贵的女子,这个房间里的女子贵不可言。”

高士廉听后又惊又喜,他猜测李世民将来会当上皇帝,而长孙氏则会当上皇后,不管是从长辈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家族的角度来看,都是值得高兴和庆贺的好事。

后来,长孙氏果然如占卜之人所预言的那样,做了大唐的皇后。

长孙氏出身名门,她温柔贤淑,知书达理,对李世民极为体贴,夫妻俩的感情日渐深厚。

当着李世民的上长孙皇后 李世民长孙皇后知乎当着李世民的上长孙皇后 李世民长孙皇后知乎


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经常外出征战,长孙氏就留在家中,尽心孝顺李渊,缓和父子俩的关系,替李世民免除后顾之忧。

后来,在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氏出人意料地站了出来,她不顾自身安危也要在李世民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刻陪在他身边,给予他最大的支持。最后,李世民打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不得不禅位于他。

李世民坐上皇位后将长孙氏封为皇后,虽然他的后宫不断增添着新的女人,但他对长孙皇后的宠爱始终长盛不衰。

夫妻二十三载,长孙皇后生下了三子四女,他们个个都受到李世民的喜爱。比起其他孩子,李世民总是更偏爱长孙皇后的孩子,这是不是就应了那句,男人总是更喜欢自己喜欢的人所生的孩子呢?

长孙皇后36岁时病逝,李世民悲伤至极,此后几十年,他都在怀念长孙皇后,任何人提到长孙皇后都会戳到他心中的那块软肉。可以这样说,在李世民所有的后妃中,只有长孙皇后一人能在他心中存活那么多年,就算她死了,对李世民的影响还是无处不在。

唐朝历史上长孙皇后为李世民做了什么?

对于唐太宗来说,长孙皇后可以说是人生的好妻子,事业上的好助手,生活上的好伙伴。可以说是琴、琴、唱的完美结合,是帝王夫妇的典范。

大冶九年(613年),13岁的祖母在豆蔻年华嫁给了16岁的李世民。从那时起,她开始爱和信任对方,了解对方。

他们结婚后不久,李世民的母亲去世,抚养长孙皇后的叔叔高世莲被降职。新婚夫妇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他们在逆境中互相安慰,互相支持,互相刺激,关系越来越融洽。

李渊留守太原时,年仅十七岁左右的石,自然而然地在唐国公府担任了家庭主妇的职务。在此期间,她不仅赢得了丈夫的爱和包容,也赢得了公公的信任和支持,在太原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当她是秦代公主时,还孝顺唐源,深得皇帝公公的赏识。因此,唐源以李宣巴的名义,收养了她的儿子,皇后的孙子李泰,作为魏国和商纣王。

当李世民是秦王时,他征服了四面八方,并拥有几个职位。他的威望相当于太子李,他不可避免地被怀疑是高镇的主人。孙强皇后经常出入皇宫,孝敬高祖李渊,与后宫嫔妃往来,以此来弥合丈夫与皇帝之间的隔阂,为李世民赢得宽松的生存空间。

玄武门改朝换代期间,长孙皇后竟然站在丈夫身边,心平气和地鼓励士兵。正是她的生与死激励李世民赢得了权力斗争的最后胜利。正是由于长孙皇后的支持,李世民成功登上王位,影响了他的皇帝生涯,帮助他建立了贞节统治。

李世民当了十三天皇帝后,被任命为皇后。那时候,她经常和丈夫分享书籍,谈论过去和现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她的独特见解使她的丈夫和政府受益匪浅。当李世民遇到什么事情,有了偏差,她总是用理智去理解,用情感去感动,这样唐太宗总能正确地解决。因此,李世民更加关注她。

有一次,李世民下了朝,回到皇宫后,他愤怒地和他的孙子谈论魏徵,抱怨魏徵在法庭上的坦率。长孙皇后感动不已,用“礼数和建议”的方式解决了李世民的冤屈。方因过错被送回家后,长孙皇后对唐太宗说:“为陛下效力时间最长,为人非常细心,运筹帷幄。他所知道的从未透露。要不是天大的过错,我希望陛下不要放弃这样一个大臣。”。唐太宗听了妻子的意见,觉得有道理,便再次重用他。

由于美德、善良和对正义的理解,长孙皇后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好皇后。

长孙皇后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贤德皇后 机智贤惠

在李世民的生命中,最重要、最难忘的女人有两个,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就是他的妻子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贤德皇后,这从她的谥号为“文德圣皇后”也可以体现出来。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她的祖先为北魏宗室,父亲名长孙晟,为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也是名门闺秀,为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是贞观时代的名士。长孙皇后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

长孙皇后小时候遇一个算命的人,就预言她将来“贵不可言”。长孙在十三岁时嫁李世民为秦王妃,她性格温柔贤惠,气度宽宏,还有过人的机智,很得李渊后宫妃嫔的欢心。出于对长孙皇后的喜爱,她们替李世民在李渊面前说了不少好话,使李渊对李世民在诸子中被刮目相看,可见夫人路线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在唐高祖李渊武德末年的储位之争期间,长孙皇后与房玄龄等人齐心辅佐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后宫之中,李世民只带了长孙皇后一人在身边。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为李世民争取了人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长孙为皇后。

在夫妻生活上,长孙皇后给李世民留下了三男四女: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四女: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

长孙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在政治上给了李世民很多有益帮助。

临终前,长孙皇后与太宗辞诀,提及还是国事。当时房玄龄因故被太宗谴归,长孙皇后言到:“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安排自己的后事:“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言毕而终,时年才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香消玉殒,李世民悲痛万分。送长孙皇后下葬后,他命人在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一间房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的灵位――这种对已逝之人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为李世民首创。

李世民还在宫内搭了一座高台,以便能时常站在哪里观望长孙皇后的陵墓,又是何等地痴情。可惜魏征不解风情,硬是劝谏李世民把这个高台拆了。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 这种对爱情的真诚令人感动。

在魏征的劝讽下,高台与起舍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诏令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妻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答魏征手诏》)。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李世民那么刚强的男子汉,何曾会流泪?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世上能让李世民流泪的,只有三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妈妈,另外一个就是长孙皇后,还有一位晋阳公主,长孙皇后的女儿。

长孙皇后知书达理,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她曾著有《女则》三十卷,用来教育后宫的女性,可惜均已佚失。长孙皇后现存的文学作品仅有诗一首,但这足以让我们领略到这位贤后的另一面,这首诗名为《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留在史书中的长孙皇后,是她母仪天下的贤德端庄,而这首诗中展现的长孙皇后,却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女人,是一个被皇帝丈夫深爱着,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幸福女人。她自豪地宣称“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不用别人去宣传,自己的美名已远播在外。因为她知道,在丈夫的心里,自己是一朵永远怒放的盛世牡丹!

在太宗晚年的感情生活中,还有一个女人也令人梦绕魂牵,这就是后宫才女徐惠。徐惠,是李世民晚年最受宠爱的妃子。在李世的心中,徐惠的地位仅次于长孙皇后。

徐惠是浙江湖州人,果州刺史徐孝德之女。徐惠小时候就喜欢诗歌诗,八岁的时候巳能出口成章,而且辞致清丽,颇有水准。

一次,父亲徐孝德想考考她的文才,就让她仿照屈原的《离骚》作一首离骚体诗。徐惠找来纸笔信手一挥,片刻即成《拟小山篇》一首:“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想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这首小辞写得声情并茂,流露出小徐惠对屈原高洁人品的崇敬与仰慕。十一岁时,徐惠的才气已经名扬遐迩,以至传到离江南千里之外的宫廷,李世民闻其才名,纳为才人。

徐惠十一岁入宫,先是当后妃嫔中最末级的才人,不久就封为婕妤,又很快升三品充容。宫中的藏书超过任何一个地方的收藏,求知欲极旺的徐惠一入宫中,就如饥似渴地钻入文学典籍中,几年下来,已遍览宫中藏书,才学和见识也迅速提升。李世民是个极有品位的人,对身边的女人也有很高要求。看到徐惠如此好学,他也十分高兴,对她也十分照顾,,而徐惠反赠给李世民的却是许多的快乐。

有一次,李世民派人叫徐惠来见自己,本来兴致挺高,结果徐惠迟迟不来。李世民等了很久很久也没见徐惠的影子,好心情变成了一腔怒火。当徐惠姗姗到来的时候,一眼就看到李世民冷脸如冰,她知道了李世民的不快,嫣然一笑,挥笔写了一首诗递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当着李世民的上长孙皇后 李世民长孙皇后知乎当着李世民的上长孙皇后 李世民长孙皇后知乎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这首小诗写和既有傲气,还有娇气。既有青春女孩聪慧多情的娇媚可人,也有知识女性孤高自尊的品格。这首诗就是后来收入《全唐诗》的《进太宗》篇,李世民读完之后,不禁哈哈大笑。

虽说是李世民对徐惠宠爱有加,但后宫佳丽如云,李世民毕竟不能把所有感情都专注于她一人身上,徐惠做为后宫众多妃嫔中的一员,也常常有失宠之忧。下面的这首《长门怨》,就表露了她的这种担忧:

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

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

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

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

《长门怨》原为乐府诗题,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罢弃陈皇后使之退居的地方,相当于冷宫,后代文人遂长门宫来指代失宠嫔妃的居所。徐惠这首诗所写的是汉代班婕妤被汉成帝冷落之事,但也表现了她自己心有戚戚焉。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徐惠悲痛忧思成疾,却婉拒太医诊治,病危中,还诗行连珠,寄托对李世民的深厚感情与追思。唐永徽元年,也就是李世民去世后的两年,徐惠告别人世,终年二十四岁。

高宗感念徐惠的贤德,下诏追谥她为“贤妃”。并按徐惠的遗愿,把她葬于昭陵,除了长孙皇后,她是离太宗最近的一位妃子,了却她“日夜侍奉在先帝身边”的心愿,她也是太宗后妃里唯一一位和长孙皇后一起被列了传的。太宗病故前,遗诏将后宫未有子女的嫔妃全部出家,当时的才人武则天也在此列,但徐惠却是个例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