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公地悲剧名词解释 公地悲剧的形成和治理措施

用经济学解释工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经济学应该怎么解释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

在这里不是想为“圈地运动”平反,因为从道德伦理上讲这是一段血腥的历史。但是如果没有“羊吃人”事件,最终的结局将是毁灭。现在世界上土地保护好的地方,往往都建立了土地产权,而那些土地破坏严重的地区,往往是还没有建立土地产权的地区。与此相应,最近热门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不是也是另外一个领域的“公地悲剧”呢?

现在多与公共产品易被损坏和权责不够分明相联系。产业发展中的过度进入也可以从“公地悲剧”的角度来解释。草地属于公有产权,零成本使用,而且排斥他人使用的成本很高,这样就导致了牧民的过度放牧。厂商对消费者需求的需求类似于牧民对草地的需求。消费者需求也没有排他性使用的所有权,厂商对消费者需求的零成本使用必然会产生产业发展中的过度进入。另外,产业在进入者进入之前是无人所有的,谁先进入,谁先占有,市场份额对厂商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市场份额也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这样就会出现各厂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抢先的进入市场的现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当前经济建设中的过度进入问题所面对的是公有经济产权结构。在这种产权结构下,产权名义上归全体人民所有,但由于全体人民行使所有权的成本过高,造成了实际上的所有者缺位。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利益集团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搞建设,由于彼此信息不充分,造成了产业发展中的过度进入。

既然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份额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它们不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权。那么,就需要政府对这两种公共物品的产权进行重新界定。如采取市场进入的许可证制度等。同时,政府在重新界定公共物品产权时,也可能会出现寻租行为,还可能出现少数大厂商的垄断行为。这样势必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水平。因此,过度进入的解决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对产权的界定来解决,而主要应在市场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中来解决,要使市场机制充分而有效的发挥调节作用。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过度进入问题。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公地悲剧”是什么意思?

公地悲剧的意思是:人们过度使用公共资源,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个人都有权使用,但没有权利阻止他人使用它。每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导致资源匮乏。

过度捕捞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以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它被称为悲剧的原因是因为每一方都知道资源会因过度使用而耗尽,但每个人都觉得无力阻止局势继续恶化。

扩展资料:

公地悲剧名词解释 公地悲剧的形成和治理措施公地悲剧名词解释 公地悲剧的形成和治理措施


公地悲剧与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关。在15和16世纪的英国,草原,森林,沼泽等属于公共土地。虽然耕地有其主人,但在庄稼收获后,围栏被拆除并作为公共牧场开放。

随着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羊业发展迅速,因此大量的羊进入公共牧场。不久,土地开始堕落,出现了“公地悲剧”。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并开始使用围栏围绕公共土地。为了他们自己,这是我们在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昭着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导致农民和牧民失去土地以维持生计。历史称它是一个血腥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

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从公共变为私人领土,所有者更有效地管理土地。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将尽力保持牧场的质量。土地合并后的生产单位已经发展成为一条大规模的生产线,劳动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正是从“圈地运动”,英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不落下的帝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地悲剧

中山大学研究生考试(4)826微观经济学与管理学是怎么考的?

楼主,科目编号错了,应该是831微观经济学与管理学(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31微观经济学与管理学

复试专业课:

F1407企业管理 831微观经济学与管理学:①《微观经济学》(第六版),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②《管理学原理》(第五版),毛蕴诗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F1407企业管理:①《公司经济学》(第二版),毛蕴诗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孙海法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③《战略管理》,巴尼、赫斯特里、李新春、张书军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如果楼主不了解数学三考试范围,可以参考下当年数三考试大纲,避免盲目复习,毕竟现在时间不多了,楼上说的数学强化班也可以参加

公地悲剧名词解释 公地悲剧的形成和治理措施公地悲剧名词解释 公地悲剧的形成和治理措施


公地悲剧名词解释是什么?

公地悲剧:也称公共地悲剧,指享用者都从自己私利出发,争取从中获取更多收益,而付出的代价由大家负担。

公地悲剧名词解释 公地悲剧的形成和治理措施公地悲剧名词解释 公地悲剧的形成和治理措施


公地悲剧这一名称来源于旧时英格兰乡镇中心的牧场。在现代世界里,“公地”包括了空气、水、植被、鱼或是任何其他被共享但是有限的资源。当所有人都适度地利用资源时,资源自行再生的速度可以与资源被消耗的速度相匹配。植被能够生长、鱼可以繁衍生息。然而一旦对资源的利用超过了限度,公地悲剧就会发生。

公地悲剧理论的启示

“公地悲剧”说明的是产权不明,使得企业和个人使用资源的直接成本小于社会所需付出的成本,而使资源被过度使用。就企业而言,由于产权高度抽象模糊,职工没有产权意识,没有行使产权的内在动机。

其结果是,产权流于“国家所有。人人所有,又人人没有”,以及“人人所有,人人没有。谁都应负责任。谁都不负责任”的状况,因而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职工对企业漠不关心,不爱护;另一个方面,短期思想严重,只想分光吃净,竭泽而渔,不愿扩大再生产。前者导致资源利用不足,后者导致资源滥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