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道和佛的区别是什么(佛与道的区别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道教和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1、世界观不同

佛教是无神论,道教是有神论。佛教和道教认为人皆可成佛或神。但佛只是思想上比人境界高,生理上和人一样,也会生老病死,道教神则是有超能力的不死族。

佛教主张学习宏观的世界,各门各类各种知识都应该去学习,所谓勤学五明,道教集中修炼内功,依靠炼丹术等辅助手段以成仙为目的。佛教是以觉悟,灭除苦为目的。

2、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不同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3、主张不同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切来说都是苦海。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4、对来生今生的态度不同

佛说来世,道重今生。道教更讲究今生今世之事,佛教更多说来生之事,道教不否认来世,但认为今生人应该过得不留遗憾,更认为来世之时人早已不是自己。

5、背景不同

佛教来源于印度尼泊尔,位于西方。道教生于神州,位于西方。

6、对灵魂的态度不同

佛教认为一切都是空气,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中说灵魂是根本,肉体是衣服,人死了再如轮回,好比是一个人换一件衣服一样,所以注重下辈子。

道教继承的是华夏原有的灵魂看法,你投胎转世后就不是你自己了。

7、道说金木水火土,佛说地风水火

道教源于华夏,华夏自古以来讲究把事情分为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象,后四象化五行,为事物发展的五种形态。佛教说的地风水火是印度思想,为物质构成,正因地风水火是物质构成的说法,道教说物质的时候也会说地风水火。

8、信仰不同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佛教讲悟,讲修行,只有做到戒定慧,才能有机会开悟,要靠修行者自己努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

佛和道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佛学与道学还是有差异的。

1、首先是教理上有所不同,佛学修证主要是证得本心,佛家认为众生皆有智慧德相与佛无异,只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其根本就是围绕那个众生平等无异如来藏来修证。而道家则期望通过修行肉身能长生久视,最终目标是修得阳神出壳,成为大罗金仙。两者都说明心见性,但实者概念差异极大。仙鹤兄言之有理,在千年文化的传承中,两者相互影响,双方部分术语相同。但实际上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道家偏重于自我修证,尽早成仙。佛家更偏重于普度众生,菩萨为众生故,生生世世不离世间教化。

2、修行方式上的不同。由于目标的不同,在修行中,道家更重视肉身健康的修行,步步都以身体变化作为考核指标。而佛家则偏重与对心的修证,将吾人心识细分为八识,其八识各用功用。然目标则是证得真正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正的本际,能生万法的第八识如来藏心。并依次修行最终证得佛地。其本质差异还有很多,但基础都要求从做人开始,集功累德修集证道资粮。在宇宙实相中,一定只有一个最正确的方向。某学认为佛学还是较道家究竟。当然末学修学道学时间不长,了解可能不够深入。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大家讨论。关于藏密是佛法分支一事。末学认为此概念仍需众行者仔细检点,研究佛典做最终的判断。何故?藏密,其所谓教义和正统佛教经典内容多有出入,相较显宗经典矛盾重重。表相差异,容许双身邪淫修证,可食肉,妄言神通无量,诛迁法(妄言将人杀死,通过法事能让死者往生佛国);以上和显宗教义全部相左,佛祖金口所言众生持戒内容,在藏密均可接受。教义差异,藏密不承认有第七、第八识,而期望将妄心意识净化为清净的本我。这和佛法真意差之千里。而藏密之法均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言。但藏密后人确称,此“高深大法”较显宗更为殊胜。末学思维,这处处和显宗矛盾的藏密,岂不是说本师四十九年所传佛法都是错的。

世间是先有佛还是先有道一,道是永恒存在的,佛只是悟道者。二,道家在春秋之前即有,佛家在此世是在春秋时期由释迦所创,应比道家晚。

也就是说:

1.世界上先有道,佛源于道;

2.道比佛复杂,佛比道直接;

3.道讲道理,佛讲真理,但道理在好,不如真理;

4.道修身性,最高目标九九天劫,佛修心性,最终结果证得涅磐;

5.道最高也没脱三界六道,即使九九天劫也在三界六道自由穿梭,还要遵守天道,不能胡闹。而佛却超越三界六道;

6.道重元神,佛没有元神,佛家把原神称为识精元明,是由于妄想产生的意身,没有完全摆脱。

联系:都是讲的人生哲理。是同一时期文化相融而出现的。

佛 [fó]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梵文 Buddha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西方有神,名曰佛。——《后汉书·西域传》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巴利文和梵文的 “佛” 字 Buddha 音译成汉语应为“布达呀(二合音)”即“佛陀耶”

佛是“佛陀耶”的音译,国人喜欢精简故简化只称一个佛字。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烦恼,一为见思烦恼,自觉者见思烦恼断了。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自行化他。还有根本无明,把见思尘沙无明断尽,又断根本无明即圆满成佛。

【佛者,觉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似乎有所统御,一切不约而同,统一尊循,无有例外。这个(假设的)统御者,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恒古不变。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

道,非道,亦非非道。道只是古人为了方便而使用的一个名称,简而言之,道只是一个名称,只是一个字,而不是道的本质。它本无名,可以叫它TT,也可以叫它YY,也可以叫它道。名为TT,即不是TT,名为YY,即不是YY,名为道,即不是道。

古人把它自己如此,这样,那样,强名为道。今人认为道就是道,忘却了它的本,而抓住了它的末。

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道家的道,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所说的道含义往往不同。道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义是说:道,可以说,可以名,义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因为那不是永恒的道。大道产生於天地之先,是开辟天地之始;大道产生於万物之前,是生育万物之母。所以这个“道”,难以彻底讲述出来,只可以直观体验。同时也说明,“道”不是口头上的空谈,而是实际的存在。

《庄子·缮性》:“道,理也。……道无不理”。《管子·君臣上》说:“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夫道者虚设,其人在则通,其人亡则塞者也,非兹是无以理人”。《韩非子·解老》以“道理”并提,认为“道,理之者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管子·任法》篇中说“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这个“道”是政治原则;《周易大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又是指基本规律。此外春秋时期也还有“天道”的说法,《春秋左传》即记载子产说过“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天道”即天之道,特指与天象有关的自然规律。老子之道的含义在保留道的多种多样的同时。他更把道作为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除了自然之道外,老子之道有时又在社会人生之道、致知之道的意义上使用,即分析人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道家黄老之学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道家老庄之学为代表的道家之“道”,偏重于谈宇宙本体及万物起源的问题。所以,虽同属道家,但是侧重点不同,在哲学与美学中也具有不同的重要含意和特色美观。

以上这些有关“道”的说法,可能分别代表道的不同的含义。广而言之,天下的“道”只有一个,故老子说“独立而不改。”俗语云:“条条大路通北京。”即是说“道无不在”,无所不通。

经商有“生财之道”,企业有“经营之道”。健康有“卫生之道”,生活有“养生之道”,做人有“处世之道”,《庄子》甚至说“盗亦有道”。俗话说:“各有各的道。”可见这个“大道”与人生关系之密切。

中华道家说,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存在,好象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之存在一样。所以许多人生活之中,到处都有“道”的存在,可“百姓日用而不知。”

自古以来,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人物,也许他不知“道”为何物,或者也许不了解中华道家,他的所作所为,一定符合于大道。

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大而言之,即宇宙、天地、万物、人类,何处非道之所在。“大道”之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是无所不在。身为地球人,应当知道、明道、得道、守道。得道不失,乃可“长存”。

道与佛的区别

其实道与佛的区别,主要在于对宇宙认识上的方法不同---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道”---并非我们口头上所说的那个样子,更不是“道教”所幻想的所谓神仙。老子所说的道,实际上就是宇宙的客观存在,其存在的形式就是阴阳之间的对立,互补,互相转化。由于阴阳始终是互动的,所以庄子归纳老子的学说为“相对论”。大也无穷,小也无穷,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道的修炼,并非一般道教那样修炼成神仙,老子并没有说修神仙,那都是后人的虚托演绎。但老子的确在修炼中感悟到“道”的存在,这就是气功态中的“虚室生白”,他感悟到了宇宙的本相,随有五千言传世。

佛与佛教是不同的,前者是哲学概念,后者是社会学概念。佛教可以简单的看作是社会人----和尚的生活方式;而“佛”却是人类对世界和宇宙的看法,就是我们所说的“禅”。佛学认为世界或宇宙的存在,就是“禅”---这个“禅”,可以用修练达到第八识(阿莱耶识),能感知到禅的存在,也就是宇宙的本相。

由此可见佛与道,在认识宇宙的过程中是殊途同归的。只是他们采取的方法不同,对宇宙的描述也有所不同:道对宇宙的描述更为具体或辩证唯物一些;佛(禅)对宇宙的看法,较为抽象且又辩证唯心一些。然而,我认为无论是所谓的唯物或唯心,其实都是宇宙的一种存在--精神和物质都是宇宙本相固有的存在,阴阳互补,缺一不可。

在探讨佛与道的问题时,必须固定在哲学范畴内研究,不应该与社会学中的道教和佛教混为一谈。否则越弄越糊涂,就搞不清是人还是鬼了!

道家和佛家有什么区别啊?

道家和佛家区别:

第一,崇拜的对象不同。

佛教寺庙里供奉的佛像如释迦摩尼、弥勒佛和观世音菩萨等,其面容和身材都比较丰满圆润,这反应了北魏到唐朝的审美观。和尚念经追求成佛、成正果,偏胖的外貌是自然也是一种心理追求。

而道教的道观中供奉的三清天尊、真武大帝等,外貌基本都是仙风道骨的老者,道士们供奉祖师,自然也要形貌皆似,因此一般都是偏瘦、长须的形象。

第二,修炼理念不同。

佛教是外来宗教,在华夏大地发展壮大的原因是与世无争。和尚们注重精神修炼,常年打坐念经,不运动自然偏胖。

另外,佛教认为身体发肤都是“臭皮囊”,成佛后毫无用处,因此很少锻炼身体。而道教这种本土宗教,起源于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追求长生和成仙。于是道士们注重日常修身养性,练气养生,体内阴阳协调自然偏瘦。

第三,生活习惯不同。

佛教的管理制度更加严密,每天早中晚该做什么都有严格安排。而且和尚一般都居住在寺庙中,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而道教管理非常松散,只要遵循教义,在哪里修炼自己决定。于是,道士们经常在民间生活,扶危济困、行侠仗义,还时常帮助人们驱妖避邪。另外,古代道士们大多懂武功,修习太极拳和太极剑等,有时候还帮助国家抵抗外敌。

相关看法:

个人认为,佛教还是道教没有优劣之分,道士和和尚的胖瘦也不算什么问题。我们信仰宗教的根本原因还是修心,只要多行善事、助人为乐,不管你信佛还是信道,都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佛和道有什么区别?

1、注重点不同

佛:佛教注重因果,强调的是因果关系。

道:注重自身修炼,强调天、地、人合一,遵循自然天地之道,结合人道。

2、起源不同

佛:佛家是从国外传进国内,顺应本土文化而改变,才有了现在的佛家。

道:道家是本土宗教,吸纳新知识,顺应时代改变,一直传承下来。

3、追求不同

佛:追求解脱烦恼,脱离生死轮回。

道: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