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滁州西涧韦应物(滁州西涧韦应物的应怎么读)

滁州西涧 韦应物 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内容】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需要剪裁。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m6lH6tGdRhDZBaAxjAK3Q

?pwd=qytv 提取码: qytv

《滁州西涧》写景古诗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下面我整理了《滁州西涧》写景古诗,欢迎阅读收藏。

《滁州西涧》原文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翻译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滁州西涧》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⑵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⑶独怜:唯独喜欢。

⑷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

⑸生:一作“行”。

⑹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⑺春潮:春天的潮汐。

⑻野渡:郊野的渡口。

⑼横:指随意飘浮。

《滁州西涧》赏析

【赏析一】

韦应物,是唐代中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滁州西涧》是他颇具代表性的诗作。诗人以其生花的妙笔,描摹出一幅幅山间的物象,这些物象极具自然之野趣,也充满了画意。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的诗,似乎总与“独”字有着不解之缘:“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是“独”;“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也是“独”;“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还是离不开个“独”字。而此诗开篇又是“独”,极为醒目,韦应物的“独”,有其更为丰富的内涵,这是一种不甘混同于流俗的心性,也正是有了这份心性,才有了对涧边幽草的那一份怜爱。

诗人独步于山涧,芳草萋萋,幽水潺潺,举头而望,树林阴翳,时有黄鹂鸣声上下。诗人似乎是用一种极为冷漠的笔调随意点染了这样一幅山青水秀、草绿鸟嘤的图画。春光将逝,黄鹂在林阴深处唱着春天的歌。这歌声更加映衬出春山的宁静。这种宁静绝非是沉寂,草自绿,水自流,鸟自啼,这是一种充满了生机的清幽的境界。无疑,这种境界渗透了诗人情感,是诗人以其恬淡、闲适之情描画出来的艺术形象。

因为“怜”,便有了“行”,而又因为“行”,才有了“听”和“见”。没有一种“怜”的心性,就不会有这样一份闲适所带来的收获。也正因了这份闲适,也就有了别具洞天的诗情:“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没料到,这时风云突变,骤来一阵急雨,立时涧水猛涨,春潮汹涌。一个“急”字,打破了山涧的宁静,呈现出的是春潮春雨飞动流转之势,然而,也正是这“急”字的背后,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的悠然。试想,郊野渡口,寂寥无人,空空的渡船在风雨中,自在浮沉,悠然空泊,这种水急舟横的悠闲,又何尝不是诗人心境的曲现?

诗中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构成的是一片萧疏淡远的自然之象,诗人如此用笔,颇有“一片神行”之感。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这种心境是一种剔除了尘世烦扰而无所奢求的悠闲和宁静。

诗人长期于宦海浮沉,早就厌倦那繁华嚣尘的送往迎来,应答酬唱,他祈求的是一种未被污浊浸染的清明,期待的是自然的风雨给予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

诗人将自己的这份情感,巧妙地隐藏在笔下的物景背后,触之不能及,品之却极有味。且这种情感不仅从一景一物中闪现,而是弥漫于全诗的字里行间,使诗也就拥有了一种深远的意境,深沉的韵致。

【赏析二】

【古诗今译】

令人怜爱的空谷幽草默默地生长在涧边,欢快的黄鹂在幽深的山林中婉转啼鸣。春潮伴着暮雨急急地涌来,只有孤独的小船横在荒漠的渡口。

【赏析】

韦应物(737-约789),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玄宗时,曾在宫廷中任“三卫郎”,后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作品有《韦苏州集》。

这首诗是作者在任滁州刺史任上所写,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诗人暮春郊游之所见所感。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写的是春光明媚的晴天白日所见所感。胜春时节,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芳草萋萋,甚是钟爱,因而才有“独怜幽草”。“幽草”虽然不及妩媚娇艳鲜花,但它那既不甘寂寞,又不趋时悦人的.品格,恰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独怜”一词,感****彩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古之贤人常以花草自喻,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说,当与“独怜幽草”异曲同工。如果说“独怜幽草涧边生”写的是静景,那么“上有黄鹂深树鸣”则写的动景。树丛深处莺啼婉啭,显然是在说明那一天是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是个响晴天儿。另外,草是“幽”的,“黄鹂”是在“深树”婉转啼鸣,一静一动,一幽一鸣,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艺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集中笔墨写荒津野渡傍晚阴雨是的景色。在这里,作品笔锋一转,与上文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上文是涧边“幽草”茂盛,“深树”“黄鹂”啼鸣,好一派明媚春光;而此处无人的“野渡”原本小舟“自横”,却又偏偏赶上“晚来”“春潮带雨”,给人的感受可想而知。不过诗人要表现的情怀并非悲凉和伤感,细细品味,不难看出“春潮带雨晚来急”从某种程度上却又渗透着某种希望与寄托,“野渡无人舟自横”之“自横”也有自爱,自赏意蕴

这首在结构安排上对比鲜明,别具匠心,在感情表达方面也不乏独到之处。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环境鲜明、欢快而又幽深、宁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又构成典型环境,与下文形成因果关系;“急”与“自”两字互为照应,准确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意识,把描写客观景物和抒发内心感受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含蓄而又明了。

拓展阅读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作者简介

韦应物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跟随唐玄宗出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同乡认为他是祸行而苦。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出逃,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常“焚香扫地而坐”。

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滁州西涧的古诗的意思

滁州西涧的古诗的意思如下: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滁州西涧》赏析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写暮春景物。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及翻译

《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下面是我整理的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及翻译

滁州西涧

韦应物

dú lián yōu cǎo jiàn biān shēng

独 怜 幽 草 涧 边 生,

shàng yǎu huáng lí shēn shù míng

上 有 黄 鹂 深 树 鸣。

Chūn cháo dài yǔ wǎn lái jí

春 潮 带 雨 晚 来 急,

yě dù wú rén zhōu zì héng

野 渡 无 人 舟 自 横。

《滁州西涧》 作者背景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韦应物的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注词释义

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独怜:最爱,只爱。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翻译

涧边丛生的幽草特别让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带雨的春潮在傍晚来势更湍急,荒郊野渡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名句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在滁州做官时,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经常一个人到涧边散步。岸边的绿草、树丛中的黄鹂,所闻所见都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是横。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所以格外生动。从《滁州西涧》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滁州西涧》赏析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韦应物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滁州西涧》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翻译及其教学内容分析

导语: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飘浮。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教学内容分析:

《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一、激情导入

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

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这《滁州西涧》究竟景色如何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参见《教师用书》)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品读诗文:

1.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 预设学生回答:

A. 感受到“美”。

(1)从“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低声吟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嗅到什么气味吗?(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芳香,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

读出这“幽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此句写的就是“怜涧边幽草”,可不可以不要句中的“独”与“生”二字呢?反复读读,玩味玩味。

(“独怜”表现“特别喜欢”“唯独怜爱”,更表达出对幽草的爱怜。“生”写出了草的动态,这静静的草茂盛的样子,生命力展现了出来。)

凝练的古诗啊,每一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特别的感受。我们真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揣摩,领悟。还从哪里感受到西涧的美?

(2)“黄鹂鸣叫”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

细细读读,想象出画面来。

(指名读)用你的朗读,将大家带到你想象的环境中去„„

B. 感觉到“荒凉”或“自在”。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到的。

从哪个词,想到什么让你感觉到“荒凉”(或“自在”)呢?

交流理解“野渡”“舟自横”。

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来。

C. 感受到“动态的美”。从“春潮带雨晚来急”感受到的。

比较:换一个字“春潮伴雨晚来急”行不行?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带”:表现了春潮夹带着雨势,滚滚而来,一泻千里。“伴”则显得缓、闲适得多。不适合后面的“急”。)

把句子换成“春潮伴雨晚来涌”,行不行呢?是不是更符合前面闲适的情境呢?

(春潮的“急”才冲击着“舟自横”,如果“涌”,则感觉的多是不安,诗词的意境大不相同。)

过渡:其实,了解了作者的心境,才能更明白他为什么这样遣字用词。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再读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句,看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来。生可能找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3.了解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有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他此时的心境。

(补充资料: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他这样的情感?

(“无人”“舟自横”“幽草”)

总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让我们再好好的诵读一番,做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感情诵读)

五、回到整体,感受语言美。

再读这首诗,能不能感悟到诗人语言的妙处?

(生自由发言。如: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用字精炼,字字关情等等)

总结:这一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请大家起立,我们一起诵读此诗。(师生同背诵)

六、当堂作业:默写此诗。

滁州西涧韦应物(滁州西涧韦应物的应怎么读)滁州西涧韦应物(滁州西涧韦应物的应怎么读)


滁州西涧古诗的意思

意思是: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原诗为: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扩展资料

《滁州西涧》是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滁州西涧的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滁州西涧的古诗的意思: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滁州西涧》原文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注释

1、滁州:在今安徽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2、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3、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4、春潮:春天的潮汐。

5、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漂浮。

《滁州西涧》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滁州西涧》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跟随唐玄宗出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同乡认为他是祸行而苦。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出逃,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常“焚香扫地而坐”。

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参考文献: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七).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3、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