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郑和下西洋路线的简单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郑和下西洋路线(所有的)

第一次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三宝太监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从南京刘家港启航,经太仓出海,途经麻喏八歇国、三佛齐旧港,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航行的终点是古里。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

郑和船队在永乐五年(1407年(奉命出发,访问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爪哇和苏门答剌北部,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里为目的地。这次的回国途中有一部分船队访问了暹罗和爪哇。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1409年)夏,郑和船队还朝。

第三次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到达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彭亨,东西竺,龙牙迦邈,淡洋,苏门答剌,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

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郑和船队还朝。

第四次

船队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出发,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郑和船队回国。

此次航行中,郑和船队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到达东非麻林迪。

第五次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明成祖命郑和等人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里、卜剌哇、苏门答剌、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

郑和船队约在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回国,当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朱棣下诏,按等级对下西洋将士进行赏赐。

第六次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卜剌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剌、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剌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出使西洋忽鲁磨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蘇门答剌、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

这次航行,郑和船队从竹步西行,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

扩展资料

郑和贡献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 (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1、第一次

在三佛齐旧港,郑和招谕当地海盗陈祖义,陈祖义诈降,图谋袭击郑和船队。郑和击败了他,杀敌五千余人,烧毁敌船十艘,俘获敌船七艘,生擒陈祖义等三人。其后,郑和任命广东华侨施进卿为旧港之主。

巨港,,原称旧港。印度尼西亚城市,南苏门答腊省首府,苏门答腊岛南部最大港口与贸易中心。

2、第二次

郑和船队在永乐五年(1407年)奉命出发,访问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爪哇和苏门答剌北部,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里为目的地。

占城,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

暹罗,是中国对现东南亚国家泰国的古称。

爪哇,指爪哇岛,属于印度尼西亚,是该国的第四大岛屿,首都雅加达便位于爪哇岛的西北岸。

柯枝,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一带,是航道要冲和重要港口。

3、第三次

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彭亨,东西竺,龙牙迦邈,淡洋,苏门答剌,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

宾童龙,是存在于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古代王国,其境在古代占城国的南部地区,即今越南南部的顺海省北部和富庆省南部一带,其港口在巴达兰角一带。

真腊为中南半岛古国,其境在今柬埔寨境内,是中国古代史书对中南半岛吉蔑王国的称呼。

马六甲王朝是于1402年由拜里米苏拉苏丹所建立的王国,中国明代称为满剌加国。

彭亨州是西马来西亚最大的州属,州首府为关丹,皇城位于北根。

淡洋,古地名。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塔米昂一带。

4、第四次

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

吉兰丹是马来西亚在马来半岛东海岸的其中一个州属。

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

溜山就是古代中国对马尔代夫的称呼。

5、第五次

郑和奉命在柯枝诏赐国王印诰,封国中大山为镇国山,并立碑铭文。忽鲁谟斯进贡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麒麟”;祖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鸵鸡;爪哇、古里进贡麾里羔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是什么?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以此为:

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刺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不刺哇。

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具体经过

1、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2、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3、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4、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5、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6、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7、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扩展资料:

一、事件背景

1、外交

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袭元代的规模, [ 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明太祖积极、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对周边国家采“不侵占”的态度,并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

有观点认为,明廷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和平外交模式,影响有明近三百年。也有观点认为,“不征”是明朝对内设定的最优外交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武力;

在郑和之前,他派遣尹庆于永乐元年出使了古里、满剌加,又于永乐二年出使了爪哇和苏门答腊。在郑和下西洋初期,明成祖又发动南征安南。“郡县安南”之后,明朝从陆路近可制占城,远可控满剌加,为郑和后续的下西洋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西洋朝贡体系得以顺利建立和巩固。

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受这场政变的影响。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

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而中国对不能自行生产的香料等物,也有较大的需求。

2、科技条件

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航海知识的增加,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影响

1、政治

建立政治秩序在外交及军事方面,郑和下西洋颇有建树。在总体保持和平的同时,郑和船队使用武力,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的统治,消灭篡夺王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惩治海盗陈祖义,并在东南亚扶植由施氏华侨统治的旧港宣慰司。

2、经济

开拓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

官方贸易是在官方主持下展开,遵循平等自愿、等价交换等原则,其使用的“击掌定价法”传为美谈;民间贸易则由私人自发展开,例如据考证郑和船队的官兵便可以携带商品在沿线国家展开贸易。

3、文化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也留下了介绍沿岸国家、地区情况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图。

4、宗教文化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传播。 在伊斯兰教的输入方面,郑和船队的分船队曾经到达天方国,带回了该国大清真寺的写真画本, 加强了中国和伊斯兰教文化区的联系。

5、地理著述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航海的参与者中,马欢留有《瀛涯胜览》 [68] ,费信有《星槎胜览》   ,巩珍有《西洋番国志》,介绍下西洋途径诸国的情况。 在地理认识上,郑和下西洋后,“西洋”一词的含义更为扩大,有了泛指海外诸国、外国之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

文字说明请看参考资料,航海路线图见下面的链接:

南方网讯 郑和的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远航中,最远航行至非洲东海岸。途经主要国家及地区有满刺加、爪哇、占城、苏门答腊、阿鲁、锡兰、柯枝、古里、甘把里、阿丹、刺撒、南渤利、彭享(今马来西亚彭京河口)、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加异勒、忽鲁漠斯(今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比刺、淄山(马尔代夫群岛)、孙刺、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仆刺喹、苏禄、沙里湾泥、竹步(今索马里)等。郑和历经艰险,在28年(1450-1433)年航海生涯中到达东南亚、南亚、伊朗、阿拉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共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第六次出使,曾到榜葛刺(今孟加拉)访问。榜葛刺国王带着官员及迎宾的礼仪用品,骑着马,排起长长的队列欢迎郑和上岸。郑和与国王一起,在身穿盔甲的军士护卫下,向王宫走去。王宫大殿前设孔雀翎伞盖百余,又有百余头大象列队,欢迎的场面降重而又热烈。郑和宣读明成祖的诏书,国王拜接,并叩头谢恩。随后国王举行盛大宴会款待郑和。

1405年7月11日,满载着2.7万余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1407年秋,郑和带回了爪哇等国的朝贡使节和数十船商贸换回的异域珍品,完成首次航行。

几个月后,郑和二次出海。此次航行路线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历时两年。

1409年夏,郑和第三次统领船队出国。此次航行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立排栅城垣,盖了仓库,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在从古里回航途中,郑和还在锡兰跟亚烈苦奈尔国王打了一仗,凯旋归来。

1412年11月,明成祖下达第四次航海命令。这一次,郑和船队继续往西,将东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内,进一步扩大同海外各国的交往与贸易。此次航海时间较长,郑和于1415年回国,分遣船队一年后返回。

1417年5月,郑和船队第五次出海远航,这次出海的主要任务是护送19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到了东非沿海最南的地区。

1421年7月,郑和船队六下西洋,护送16国使臣回国。郑和亲率的船队到达了东非海岸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竹步(今索马里)等国,并在宝船上设宴招待各国宾朋,代表明成祖赐以丝、瓷、铁器等物品,1423年返航时带回香料等珍品。

1431年初,明宣宗继承祖父明成祖伟业和雄心,再次诏令郑和出海。第七次下西洋历时3年多,郑和船队走访了近20个国家,还派出随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沿海南下,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风,11—12月,季风来了,便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 第一站到达占城,再到东南亚各国,进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它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 有学者对航线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郑和重要航线有56条,航线总长15000英里.

     如开辟了古里到溜山到东非索马里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尼亚的麻林地.并向南航行到比剌(莫桑比克港)、孙剌(今索法拉港).分船队进入了德拉戈阿港附近附近的南非风暴区,远远超过了季风航行的要求.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从航海发展史角度看,比较成熟,具有创新性的突破,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次从永乐三年六月到永乐五年九月,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以至古里 (今科泽科德)。

  第二次从永乐五年十一月到永乐七年七月,沿同样的路径至古里。

  第三次从永乐七年九月到永乐九年六月,以东印度洋为中心,从爪哇、苏门答腊往锡兰,又北上印度东海岸,抵孟加拉湾,然后折回马六甲海峡,在马六甲修筑城塞后返国。

 第四次从永乐十一年十月到永乐十三年七月,又经东印度海岸折往波斯湾,到达霍尔木兹。也有认为这次远航到达东非沿海的。

  第五次从永乐十五年秋到永乐十七年七月,与前次航线相同,抵波斯湾,又另分一支船队经由阿拉伯南岸远航到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腊瓦、马林迪等地。

 第六次从永乐十九年春到永乐二十年八月,除驶入波斯湾外,另有分队绕东非沿海诸港口航行。

   第七次从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进行了经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湾的最后一次航行。这次,郑和的部下到达了阿拉伯的麦加。

郑和七下西洋的路线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从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以至古里。

第二次沿同样的路径至古里。

第三次以东印度洋为中心,从爪哇、苏门答腊往锡兰,又北上印度东海岸,抵孟加拉湾,然后折回马六甲海峡,在马六甲修筑城塞后返国。

第四次又经东印度海岸折往波斯湾,到达霍尔木兹。也有认为这次远航到达东非沿海的。

第五次与前次航线相同,抵达波斯湾。又另分一支船队经由阿拉伯南岸远航至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腊瓦、马林迪等地。

第六次,除驶入波斯湾外,另有分队绕东非沿海诸港口航行。

第七次进行了经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湾的最后一次航行。这次,郑和的部下到达了阿拉伯的麦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