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国字少一点是什么字(国字中间少一点是什么字)

本文目录一览:

请教,为什么太平天国的“国”字没有那一点儿

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其实,“国”字少一点并非太平天国所造改,因为我国某些汉字向来有正字和俗字之分,所谓正字就是合乎通用规范的汉字。而俗字,即流行于民间,而且大部分是因为书写便捷形成的简笔字或异体字。太平天国的“囯”字即是一个俗字。据《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载,明末张自烈著《正字通》中已收入“囯”字。 可见,洪秀全对“囯”字情有独钟,是为了显示“王在国中”罢了。

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其中“国”字少了一点,是为什么?

在杭州西子湖畔,岳庙的精忠园正壁上,题有“精忠报国”4个斗大红字,细心的游客都会发现,其中的“国”字少了一点,这是今人沿袭当年“岳母刺字”有意留下的。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京城开封失陷,徽、钦二帝被俘。岳飞在国难当头之际,立志要恢复中原。岳母看到国家沦亡,心里十分悲愤,为教儿不忘靖康之耻,特在岳飞的背上用绣花针剌上“精忠报国”4个字。岳飞透过铜镜看到背上“精忠报国”的“国”字少了一点,就问道:“娘亲,您刺的‘精忠报国’4个字,孩儿终生不忘。可不知‘国’字少了一点是何道理?”岳母拭泪答日:“这少一点,乃指国家没有皇帝呀!我儿一定要救国救君,报仇雪耻呀!”

岳飞带着母亲的重托,率领善战的岳家军英勇杀敌,一直打到朱仙镇,正准备“直捣黄龙府”时,谁知奸臣秦桧在荒淫昏庸的宋高宗赵构面前挑拨离间,接连诏旨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京城,打入死囚牢内。

岳飞脱服受刑时,露出背上的“精忠报国”4字,大理寺正卿周三畏见后大为敬佩,只是对‘国’字少了一点不解。岳飞把事情的原委一说,周三畏不由叹道:“这一点少得好啊!”他不忍心加害忠良,又惧怕秦桧的权势,只得连夜挂印出走。

秦桧发现岳飞背上所刺“国”字少了一点后,贼眼一转,计上心来,便对赵构说:“岳飞身为主帅,刺字中的‘国’字却少了一点,说明他目无圣上,一心想迎接二帝还朝。”秦桧之言正好迎合了昏君赵构的意图,遂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处死于大理寺风波亭。

国少一点是什么字?

问题一:国少一点是什么字 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

问题二:国少一点是什么字

读音:[guó]

部首:囗

释义:同“国”。

问题三:国字里面没有一点怎么打?是什么字 5分 也读作guo,是国的另一古体写法,你用全拼可能就能打出来。我是用手机,所以没办法,嘿嘿

问题四:立字头上少一点是什么字?原句:书名《归国(立字头上少一点)十年》 10分 kú 蹲。“亮处不~,~黑处。” 见《字海》第2页

问题五:一个言字旁一个国少了右边一竖是什么字 诓 kuāng

问题六:唐寅写国字为什么少一点 此题有两解,而且是唯一的答案,要么是你看错了,要么是他写错了

问题七:太平天国的国为什么少一点?这个少一点的国字是什么时候就有的? “国”字其实很有意思。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国。“国”字的出现,大约在周灭商之后,因为甲骨文中找不到“国”字。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后来,人们有了“国”的观念,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或加了“□”,变成繁体的“国”字。

“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所以,“戈”、“口”之下又多了一横,后来又在“或”字周围加了一个框,意思是国家周边应该有边防。

说“国”字,不能不提到岳飞与“精忠报国”。在杭州西湖畔的岳庙精忠园正壁上,镌有朱红斗大四字:“精忠报国”,细心的游客都会发现“国”字里面少了一点。据说,南宋时岳飞应征入伍,他临行时岳母叫他跪下,在他背上刺写“精忠报国”四字,岳飞要来镜子反照后说:“母亲,你刺的字,儿终身不忘,但是不知‘国’字少了一点是何道理?”岳母说:“儿呀,只因金兵入侵中原,国都陷落,二帝被俘,如今国家无主。这一点先别写上,等到国土收复时再添上去。”

无独有偶,郭沫若先生题写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展览馆的牌匾,“国”字也少了一点,“囗”里藏的不是“玉”,而是“王”。据说,这是因为郭沫若先生对洪秀全没有继续进军,使“天国”不完整,深为惋惜,故而有意把“国”字写少了一点。有人认为,“国”字少一点是洪秀全的创造。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天国的“国”字都少了一点。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石达开所铸的圣宝钱,钱文“太平天国”的“国”字,中间也是“王”字,而不是“玉”字。其实,“国”字少一点并非太平天国所造改,因为我国某些汉字向来有正字和俗字之分,所谓正字就是合乎通用规范的汉字。而俗字,即流行于民间,而且大部分是因为书写便捷而形成的简笔字或异体字。太平天国的“搿弊旨词且桓鏊鬃帧>荨犊滴踝值洹贰《中华大字典》中载,明末张自烈著《正字通》中已收入“搿弊帧?杉,洪秀全对“搿弊智橛卸乐樱是为了显示“王在国中”罢了。

闲暇与几位文友聊天,戏解“国”字:你看,古代诸侯纷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国无定形,故而国字无边框,写成“或”字;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后,国字虽然有了边框,但国内战争频仍,故繁体字的“国”字里边包含一个“戈”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字里边没有了“王”字,玉成大事,国泰民安!

“国”里边少个点,念什么字?我以前用郑码打出来过

还是和国同音

囯 拼音:guó

部首:囗,部外笔画:4,总笔画:7

五笔8698:LGD 仓颉:WMG

笔顺编号:2511211 四角号码:6010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6EF

基本字义

祝你春节快乐o(∩_∩)o万事如意 心想事成 身体健康 合家幸福 财源滚滚 大吉大利 牛年有牛运!

国去掉一点是通假字吗

国去掉一点不是通假字通假,

通假字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古代通假字很多。当代网络用语里为了趣味化、有意为之而出现一些通假做法如“偶滴歌神啊”,不同于认识错误或打字错误而出现的错写。

国少一点是什么字

囯[guó]

囯,汉字,通”国“。读作guó。较生僻。

解释

囯 guó

(1)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邦也。―― 《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序》

(7)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薛。――《战国策·齐策》

(9)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姓

输入

囯 拼音:guó

部首:囗,部外笔画:4,总笔画:7

五笔8698:LGD 仓颉:WMG

笔顺编号:2511211

笔顺读写:竖、横折、横、横、竖、横、横

四角号码:6010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6EF

ALT+34795

太平天囯

“太平天囯”国号中的“囯”字是当年太平天囯的官方标准用字。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等。领导人为洪秀全,称号为“天王”,首都为天京(即今南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