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新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新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沈阳)

老东三省辖区?

在19世纪末期,中国东北的行政建制,还是以将军辖区为主的。这一时期的东北分为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这三个将军辖区被撤销,原有辖区就地转化为行省。这也就是东三省最早的来源。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东三省和今天的版图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黑龙江管辖着呼伦贝尔和今天的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省治位于龙江府,也就是今天的齐齐哈尔。

吉林行省的位置更靠东,管辖范围涵盖三江平原,省治在吉林府,也就是现在的吉林市;原有的盛京将军辖区转为奉天省,省治位于奉天府,也就是现在的沈阳。该省的行政范围也要比现在辽宁省向北延伸了不少。

在19世纪末期,中国东北的行政建制,还是以将军辖区为主的。这一时期的东北分为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这三个将军辖区被撤销,原有辖区就地转化为行省。这也就是东三省最早的来源。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东三省和今天的版图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黑龙江管辖着呼伦贝尔和今天的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省治位于龙江府,也就是今天的齐齐哈尔。吉林行省的位置更靠东,管辖范围涵盖三江平原,省治在吉林府,也就是现在的吉林市;原有的盛京将军辖区转为奉天省,省治位于奉天府,也就是现在的沈阳。该省的行政范围也要比现在辽宁省向北延伸了不少。

这时的旅顺和大连还不在清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1899年3月27日被沙俄强租辽东半岛南部,变成“关东州”;日俄战争之后,1905年,关东州被转租给了日本。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这里被苏联驻军,先后有关东公署、旅大行政公署等多个中方的行政单位。新中国成立之后,苏联驻军撤走,旅大被彻底交还给中方。

图一 清末东北行政区划

到了民国时期,为了防止外蒙古叛军窜犯内蒙古,1912年11月30日,熊希龄被北洋政府任命为热河都统。1913年4月,熊希龄致电北洋政府,提出了《热河改建行省方案》。1914年7月6日,热河特别区正式成立,相当于省级建制,政府驻地位于承德,也就是原来的“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所在地。这个清末就开始不断提上议程的建省方案,直到这时才最终成行。1928年9月17日,热河特别区被改建为热河省,从此东北三省变成了东北四省。而原有的东三省的行政区划也出现了小幅调整,奉天省接管了原属于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但是大体的管辖范围变化不大。

图二热河特别区建立后的东北地区省级行政区划

1928年起,出于“推定地方自治”“削除军阀割据”“合理化分省依据”“容易设计交通路线”“扫除封建地方观念”等种种原因,包括宋渊源、伍朝枢、陈铭枢、胡汉民等人均提出了缩小省区的提案。但这些提案由于各种原因都没了下文,包括1932年12月在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上获得通过的伍朝枢的方案。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2年2月,东三省全部沦陷,同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至3月4日承德沦陷,至此东北四省全部被伪满洲国控制。

最开始的时候,伪满洲国只是在东三省的范围内,把今内蒙古地区的部分区域划出了一个伪兴安总署。1932年3月把长春及其周边划出了伪新京特别市,1933年6月19日又在哈尔滨划出了伪哈尔滨特别市。1937年,伪哈尔滨特别市被降格成普通市。

1934年12月1日起,为了削弱几个伪省长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日本不仅剥夺了伪满洲国各省长的军事权力,还实行了全新的伪行政区划。在这个行政区划下,伪满一共拆成了14个“省”。此时伪满下辖的伪省名称包括:吉林、龙江、黑河、三江、滨江、间岛、安东、奉天、锦州、热河、兴安东、兴安西、兴安南、兴安北。

已经很零碎的东北之后被拆出了更多的伪省。1939年,滨江省和三江省的交界处拆分出一个牡丹江省;吉林省和奉天省、安东省拆分出一个通化省。1939年4月18日,出于军事目的,龙江省和滨江省交界处拆出一个北安省;三江省和牡丹江省的交界处拆出一个东安省。1941年,吉林省、奉天省和通化省的交界处又拆出来一个四平省。

这些零零碎碎的伪省,具体的位置和今天的地级市位置和面积都差不太多。直至1942年,伪满洲国里外里一共有19个伪省和一个特别市,放眼望去稀碎得一塌糊涂。

图三 伪满洲国行政区划图

伪满洲国覆灭之后,国民政府试图重新把缩省的方案捡起来。考虑到其他地区利益纠葛太严重,而东北地区在伪满洲国时期行政区划混乱,且不会有太多地方势力反对,故而于1945年在东北地区实行了所谓“九省方案”。

根据该方案,“伪奉天、锦州两省合并为辽宁省;伪安东、通化两省合并为安东省;伪四平省、兴安南省并为辽北省;伪吉林、间岛两省并为吉林省;伪滨江、牡丹江两省并为松江省,伪三江、东安两省并为合江省;伪北安、黑河两省并为黑龙江省;伪龙江省改为嫩江省;伪兴安北省及兴安东省并为兴安省”。而伪兴安西省则被并回了热河省。

草率的合并并没有改变东北地区行政区划的混乱情况,不同地理单元被生硬地拆分,不利于行政管理的有效实施。为此,1947年,国民政府重新调整了东北九省的边界。此次调整细节颇多,如将辽宁省北部有蒙旗的区域划归辽北省,东部的山岳地带划归安东省,划入安东省的岫岩和庄河。如此一来,新的辽宁省就占据大半辽东半岛和松辽平原,地形更为整合。此外,大连、沈阳、哈尔滨设为特别市,由行政院直接管辖。只不过此时东北地区已经解放大半,没过多久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只能龟缩在大城市里,这套精心修改的缩省方案最终也就不了了之了。

图四 1947年修订后的东北九省方案

而在东北解放区的管辖范围内,行政区划则有一套完全不同的演变方式。1946年5月,兴安省民主政府成立,范围大概包括今天的呼伦贝尔、兴安盟和通辽。1947年4月23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这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前身。这是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而这一年也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的诞生之年。

而东北其他区域的行政区划则稍显混乱。仅从省政府的设立来看,1946年年初时共有辽宁、安东、辽北、吉林、黑龙江、嫩江、松江、合江、绥宁、热河等10个省。

嫩江省一度因为省会齐齐哈尔失陷而分割为嫩南和嫩北两个行政公署,之后又恢复建制,1947年2月一度和黑龙江省组成黑龙江嫩江联合省政府,后再次恢复原建制。

绥宁省在1946年10月8日被改建为牡丹江专区,1947年与合江省东安专区合并为牡丹江省,1948年7月被拆分给松江省与合江省。

辽北省堪称命运多舛,1945年11月成立民主政府,1946年2月至4月一度被改为吉江行政区。由于辖区一度被国民党军队攻占,1946年6月一拆两半,一部分改为辽吉行政区,另一部分和辽宁省合并。之后在辽西区行政区的基础上重建辽北省,1947年2月重建省政府。

期间东北还曾经出现过多个行政公署,但随着解放区逐渐扩展,这些公署也就大多慢慢合并或消失了。

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东北政委会终于腾出手来开始琢磨东北的行政区划问题。1949年1月,辽西省民主政府才宣告成立。1949年4月21日,东北行政区划重新划分为6个省和4个直辖市,外加1个行政公署:

6个省份,除热河省和吉林省外,原辽宁省和安东省合并为辽东省;辽西省和辽北省合并为新的辽西省;嫩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松江省和合江省合并为新的松江省;

4个直辖市,即沈阳市、抚顺市、鞍山市和本溪市。这四个市都是当时相当规模的工业城市。

1个行政公署,就是最前面提到的旅大行政公署。

就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

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

东北包括哪些城市?

历史上东北地区定义为: 黑龙江省、吉林省、奉天省和热河特别区 在日据时代被扶持为满洲国,其规划为: 新京特别市、奉天省、吉林省、龙江省、黑河省、三江省、牡丹省、间岛省、通化省、安东省、锦省、热河省、兴安西省、兴安南省、兴安东省、兴安北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被规划为: 黑龙江省、合江省、松江省、吉林省、嫩江省、辽北省、安东省、辽宁省和热河省等几个省份 以上地区是传统上的东北地区,他们的行政区划目前属于: 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 内蒙古自治区的三市一盟(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 黑龙江省全境 吉林省全境 辽宁省全境

东北三省的城市有: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讷河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庆市、伊春市、铁力市、七台河市、牡丹江市、黑河市、绥化市、长春市、榆树市。吉林市、四平市、公主岭市、辽源市、通化市、梅河口市、白山市、临江市、松原市、扶余市、白城市、洮南市、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沈阳市、新民市、瓦房店市、海城市、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东港市、锦州市、凌海市、北镇市、营口市。盖州市、大石桥市、阜新市、辽阳市、灯塔市、盘锦市、铁岭市、调兵山市、朝阳市、北票市、葫芦岛市。 东北三省的城市介绍:1、沈阳:沈阳是中国十大城市之一,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中国特大城市,同时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大都市。2、哈尔滨: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东北北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省辖市中管辖面积最大的城市。3、大连:大连位于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西北濒临渤海,东南面向黄海,有包括大小岛屿260个。是中国的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也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辽宁省的一个重要沿海港口城市,省内第二大城市,是中国东北主要的对外门户,也是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4、鞍山:鞍山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中国第一钢铁工业城市,有共和国钢都、新中国钢铁长子的美誉,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5、长春:

新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新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沈阳)新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新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沈阳)


吴江新湖明珠城属于哪个街道?

长寿路街道

新湖明珠城是上海市市辖区普陀区长寿路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31010701504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10107。新湖明珠城与绿洲城市花园、澳门路、陕北、正红里、梅山苑、长鸿、长寿新村第三、长寿新村第四、九茂、世纪之门、合德里、永定新村、叶家宅、锦绣里、武宁新村第一、武宁新村第二、安全里、普雄路、谈家渡、芙蓉花苑、地方天园、玉佛城、知音苑、武宁小城、半岛花园、秋水云庐、河滨围城、圣骊澳门苑、苏堤春晓、逸流公寓、大上海城市花园、泰欣嘉园、上青佳园、梅芳里相邻。

江苏吴江市新湖明珠城小区属于吴江市新京区华硕街道办事处辖区,

中国近现代建筑怎么演变?

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的100多年间,中国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巨大的,其中既有与西方建筑风格平行发展的一般类型,也有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制约的特殊类型。而新内容、旧形式和中外建筑形式能否结合、怎样结合,一直是近代建筑风格变化的主线。寻求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道路,一直是建筑艺术创作的主题。

20世纪的中国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封闭内向的陈规。以表现空间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突出了公共性和开放性的观赏功能,与同时输入的西方建筑重视表现实体造型的审美观念相一致。20世纪中国建筑艺术包含两类内容:一是某些大型的、纪念性比较强的建筑仍十分注重造型艺术的社会价值、审美功能,以特定的形式表现某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如银行、海关常采用庄重华贵的西方古典形式,以显示其财力的坚实富有;一些政府机关和纪念性建筑多吸取传统形式,以显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国粹的精神。二是大多数民用建筑一般只从审美趣味出发,一方面追求时髦新奇,同时也受到传统审美趣味的影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的洋式店面、洋学堂、洋戏院和城市里弄住宅,都是所谓中西合璧的形式,以后则更多地直接采用西方流行的形式;80年代以后又兴起追求乡土风味的形式。

20世纪城市功能的急剧变化,给传统的环境艺术以根本的影响,原有的群体序列艺术和环境尺度远不能适应新的功能。首先,不同城市和不同街区对于开放性、公共性有不同的要求,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群体环境。如北京的使馆区,青岛、大连、哈尔滨的行政区,上海、天津、广州的金融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南京、长春的政权机关区以及各大城市的新兴商业街区等等。其次,随着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输入,也引进了城市和街区群体构图艺术,使得一些城市和街区出现了新的风格。开始是德国式、俄国式、英国式、日本式等等新小区建设,其后就扩大为整个城市自觉的整体经营。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进行新的规划,大多注意到新的环境艺术构图和建筑空间序列设计,尤其以1929至1930年上海、南京的规划和1939年伪满洲国新京(长春)的规划最为典型。50至6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起,表现城市个性的群体环境艺术手法开始成熟。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广州北部新区的开发,都是突出的例证。80年代以后,新兴市镇建设更注重群体艺术的价值,深圳、珠海以及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卫星城和居住小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表现力。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的情况

中国近代建筑时间范围划定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大致可分四个发展阶段: .(1)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1840—1895)。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建筑活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借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 (2)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1895—1919)。这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3)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时期(1919—1937)。这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的高楼大厦.,结合中国实际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 (4)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1937—1949)。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停滞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建筑业处于萧条状态。中国近代建筑的风格面貌相当庞杂。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 :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

简述一下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有个别城市或临近边界、或因铁路建设的发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 of 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1893?929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简称 PUMC )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兴办,并日益完备;中国建筑事务所陆续开业,中国人建筑师成长起来;中国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学术活动得以开展。 杨廷宝(1901-1983)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设计作品运用中西建筑处理手法,不墨守陈规,刻意创新,在三十年代初期就已弛誉南北。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Kwan,Chu and Yang)是中国近代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建筑事务所,中国有相当影响,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许多重要工程均出自基泰之手。 此外,“华盖建筑事务所”(The Allied Architects Shangai)、“庄俊建筑事务所”、“范文照建筑事务所”、“董大酉建筑事务所”、“兴业建筑事务所”等都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庆、成都、无锡、桂林、贵阳、昆明等地主持设计了许多建筑项目。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创始人。建筑设计创作不是他一生建筑活动中的主要部分,但他对建筑设计创作问题多有著述,为数不多的作品表现了世界现代建筑潮流的影响,这以他1932年所作北京仁立公司铺面改造设计为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是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成为当地城市的重要景观,给中华大地增添风采。 中国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但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 早在本世纪之初,两位中国人建筑师就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作过不同的尝试:供职于陆军部军需司营造科的沈琪,于1906年为陆军部衙署设计了一栋以西洋样式为主、但颇多中国装饰的主楼;受命于两江总督的通州师范学校工科毕业生孙支厦(1882-1975),在1909年主持设计了一栋基本为西洋样式的江苏省谘议局建筑。此后近九十年间,中国近代和现代建筑师有无数设计作品问世,样式繁杂。但是,虽然经过了几代人的艰难摸索,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问题,仍然是困扰着每一个中国建筑师的难题。 虽然今天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不再是伴随着侵略而来,但中国建筑师仍始终跳不出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几千年历史文明所造成的耀眼光环。虽然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成为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但他们的作品似乎也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我想,这当是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一个方面。 对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应予以积极的保护 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另一个方面是: 中国近代建筑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巍然屹立的历史建筑,作为先辈辛苦耕耘的历史见证,是我辈的光荣,也是对后代所应尽的责任。只要我们努力,前景也不一定完全灰暗;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个课题,仔细想想我们是否能付出失去所有宝贵历史文物的代价。”《活的历史枣保护香港的历史建筑》(1982年)一书中的这一段话,写得是何等地好啊! 关于近代建筑的保护,有两方面的工作: 1、对具体建筑物调查、实测,进行建筑历史研究。 这项工作主要由民间学术团体开展。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一时期,有部分初步成果问世。但在六、七十年代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和干扰,除偶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外,大陆上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实际上是处于停顿状态。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历史学界,随着对涌进国门的五彩纷呈的众多国外建筑流派的介绍、评论,进而变为对其发生、发展之渊源的关心,并引发了如何认识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这样一来,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注意。1985年8月,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第二时期的序幕。 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部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基金会的联合资助,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举行了五次全国性会议,提出论文 179篇,出版四本论文集(收入论文92篇)。同时,通过中日合作,至1995年底共进行了哈尔滨、青岛、烟台、南京、武汉、广州、北京、厦门、重庆、昆明以及庐山16个城市(地区)的近代建筑调查,填制调查表2612份,出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十六个分册。上述工作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处在深入发展的阶段。定于1996年9月在江西庐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将是一次承上启下的盛会。 2、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这项工作主要由政府机构推进。 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主管部门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并开始重视其保存与再利用问题。《通知》发出后,在各地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同中日合作进行的中国近代建筑调查互相配合,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了一批推荐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近代优秀建筑名单和资料。 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公布了“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共56项。其中27项为近代建筑。 同时,各地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具体工作也逐步进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亦做了部分工作: 1993年7月,在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规划局支持下,受北京铁路分局文化宫委托对1906年建成的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建筑进行复原改建设计,以保护北京的历史风貌;1993年10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三峡工程淹没区四川境内的近代建筑进行考察,对有重要价值的进行论证,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以保护长江沿岸景观;1994年6月,受西城区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委托对西城区北京水准原点、陆徵祥家族墓庐等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建档定级保护;1995年6月,受宣武区建设委员会委托对宣武区大栅栏、天桥、白纸坊地区14栋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近代建筑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逐步付诸实践。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对其进行保护的现实意义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正在逐渐体现出来。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大体上经历了哪几个演变历程

建筑设计:因陋就简、厉行节约→复古→面向大众、讲究实用经济美观→到开放后以人为本讲究舒适。是一条摸索前进的发展过程。 结构设计:照搬苏联规范、结构极限理念→抛开苏联模式走自力更生路、以竹代钢;回归大老K总安全系数法→慢慢接受欧美规范、融入国际理论→凭借自己科研能力走入了以国情为基础的半概率极限状态设计理论。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 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中国建筑百年的变化

新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新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沈阳)新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新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沈阳)


中国传统建筑以鸦片战争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之前谓中国古代建筑史,之后谓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在商朝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体系;西周至秦这一体系基本定型。以后2000年间虽有变化,也融合了不少外来因素,但基本形式改变不大。它的主要特点归纳为:重视建筑与环境协调;群体组合胜过单体造型;木构架的单体规格化、标准化;曲线型大屋顶形象突出;色彩绚丽、对比强烈。  中国近现代建筑是伴随外来侵略,新功能、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应运而生的,因与旧形式之间缺乏一个正常的交融汇合的过程,传统风格形式遇到尖锐的挑战。然而,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却无时不在撞击人们的心房。相对于外来建筑,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如是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在探索民族形式的道路上尽管走得曲折、有过失败,但是并没有损害建筑功能与技术的发展。在发挥建筑形象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倒是增添了不少光彩和许多可贵的内容。因而出现了一波接一波创造新的民族风格形式的高潮,显示了中国建筑民族形式风格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和审美根基。 1.早期的民族形式追求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新功能建筑民族形式不自觉的摸索时期。主要创作模式有“新功能、旧形式”,“洋式门面、中式装饰”,“中国式教会建筑”三种。上海浦东教堂,圣约翰学院是为代表。 2.繁荣期民族形式创作 1920~1930年,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一批留学生,致力于在新建筑中体现民族形式,创作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首都(南京)计划”对民族形式给予了大力提倡和支持,中国营造学社对创作民族形式作了有力的学术推动,曾一度垄断建筑市场的外国建筑师和教会主持人也注意在现代建筑中要用中国民族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古式、古典式、折衷式等特征的近现代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院、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汉大学是为典型代表。 3.“兴亚”式中的民族风格形式 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占区的满洲国“兴亚式”、“帝国式”建筑也采用了中国建筑式样。长春至今还保留有一些这样的建筑。 4.建国后民族形式新探索  20世纪50年代初,民族形式的建筑有了新的发展,当时所谓“复古主义”学习苏联的创作方针,具有政治色彩的“民族风格”受到特别强调。大部份“古典式”建筑规模比二、三十年代变大了,且成组群建设,形象更为突出。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典主义后期。  应当时的历史条件尤其是苏联的影响1959年的“国庆工程”等一批高质量的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出现。比之以前的折衷式、古典式都有新意、有所突破。广大人民群众是拥护的、欣赏的。谓之新古典主义还是比较动听的,也没什么不可。  20世纪60年代,广州一批带岭南园林特色的建筑对民族形式的某些方面有了更大的推进,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的思想,使仿古和乡土风格的民族形式建筑又受到新的重视。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热情,人们对具有地方风格的建筑,中式庭园等民族风味的商旅建筑,乐于接受。“古风主义”为恢复风景名胜区的著名风景建筑表现十分突出,多受群众认可。遗憾的是,此后因社会思想浮躁,以及中国建筑理论的疲软和滞后,高质量、高水平的建筑不是很多。 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的新乡土主义建筑用于山区宾馆、山庄非常成功。河西土堡式民居风貌的敦煌候机楼也是十分优秀的。后期房地产业火红,各地相对强劲的“欧风”豪宅,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民居”风格的住宅小区及其附属古典庭院作品。 从当今往前推20年,还有一种民族风格的本土现代主义建筑值得人们重视。这些建筑多出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疆迎宾馆、拉萨饭店、西双版纳体育馆、新疆人民大会堂等都是。也许是这些地方的民族特色保留得相对多一些,才诞生了这许多优秀的作品。  中国传统建筑基本特点如上节所述。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风格的建筑特点又有哪些呢?对此,我们依然可归纳如下5个特点:重视建筑造型与环境景观构图;整体空间组合胜过局部体形;具备屋顶、屋身与屋脚三段式的有机构成;具有中国建筑典型元素的形象概括符号及韵味特征;整体色彩和谐,局部丰富多彩。 这样的建筑,可以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它的体量可大可小。它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符号语言、结构款式。它能够满足近现代这样或那样的功能要求。它既有历史文化脉络,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既是世界的,又是中国的。

日本人在东北三省哪个城市建房屋最多?

当然是长春啦!长春当时是日本屠杀国人的大本营,又名新京。是伪满洲国的首都。日本曾经幻想将首都迁到长春,所以在长春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房屋。

可能是大连最多吧

应该是大连!

古代的省怎么称呼?

古代的省称为“郡”或者“府”。

不同朝代,称呼就不同,像汉朝的 州相当于省,市称做郡。而唐朝的州只相当于市。唐朝的“道”相当于省,但“道”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宋朝“路”相当于省。府(州、军)相当于市。元代以后就是省、府(州)、县三级 。同现在就接近了,府(州)相当于省。

古代的省不叫城。各个历史时期,省都有不同的叫法。古代的行政区域划分,省一级一般出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天下分为36郡。所以最早的省级行政机构叫郡。汉初基本沿用了秦制,但是郡的数量大大增加,面积越来越小,这时候的郡就跟地级市没有区别了。

直到汉武帝时期为了方便中央管辖,在郡之上增设了新的省级行政机构,刺史部。

到了隋唐,唐太宗设立新一级省级行政机构叫做道。两宋时期改道为路。元灭南宋,重新统一中国,改路为行省。省这个称谓登上历史舞台,沿用至今!

我国省制划分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而行省则是“行中书省”的简称。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兴于唐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三省六部制。然而“省”这个称呼究竟从何而来?

秦始皇为了显示皇帝地位的至高无上,规定了很多皇帝专用的词,比如皇帝自称为“朕”,皇帝印章为“玺”,皇帝墓为“陵”,而皇帝所居则为“禁中”。汉代虽然大体承袭秦代,但规则松散了许多。禁中又称禁内、宫禁,因为禁令森严、不许随意出入,所以称禁中。

像我们熟悉的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以前就叫紫禁城,就是因为以紫气为贵,又强调禁令之严,才名为紫禁城。

但禁中后来又多了一个称呼叫省中,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古人有个规矩叫避讳,基本原则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也就是皇帝的名字全天下都不能用、上官的名字下属不能用、父亲的名字儿子不能用。唐宋的时候,避讳制度发展到了巅峰,诗人李贺因为其父名“晋肃”,犯“进”讳而不能被录为进士;有人问唐太宗李世民,是否要以避讳为由把当时的六部之一“民部”改名,太宗倒是豁达,说民这一字用的太多,到处避讳岂不劳民伤财,于是以“不避二字”为由诏令不避“民”字,可惜其子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仍然下令天下避讳太宗名讳,民部改名户部,名将李世勣也改名李勣。

宋朝更是夸张,本来“为贤者讳”只是大家自发的行为,从没有哪朝哪代要求老百姓强制遵从过,唯有宋代开始避讳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先贤,读书写字,都要绕开“丘”字。今天“邱”姓始祖,即是当初“丘”姓为避讳所改避讳的压力如此强大,从上到下莫不敢从,身份地位越高的人,反而越不敢逆之而行,以免背上了骂名。

古代省叫郡,州,道,路。

秦朝时期的郡,汉代的州,唐朝的道,两宋的路,清朝的省。元朝的行省和北周的总管府已相当特立独行,让人觉得拗口,但是,这些相比于明朝的地方设置来说,只能算作小巫见大巫了。

明代的省级地域,被称作“承宣布政使司”,足有六个字。明初沿袭了唐、宋、元的制度,设立了总管一省军政的行中书省,以及位居一人之下的丞相。然而,在明朝的发展之初,朱元璋意识到丞相和行中书省行使的权力太大,以至于,影响到了皇家集权,决定进行整改。

1.北京:蓟(蓟县,蓟郡),燕(燕京,燕郡,燕国),广阳(广阳郡,广阳国),幽州,涿郡,范阳,南京,中都,大都,北平,京师,顺天,北京(注:渔阳等称呼为其部分属地,不列其中,“国”为行政单位)

2.石家庄:石门市(1947年改名石家庄),石家庄市

3.天津:静海,天津三卫,天津府,天津市

4.太原:晋阳,并州,北都,北京,冀宁(路),阳曲

5.西安:镐京,长安,京兆(京兆尹,京兆府),雍州,大兴城,京师,京城,上都,西京,大安府,咸宁,西安(西安府,西安市)

6.兰州:皋兰,金城郡,西凉府,南泉,甘州(中护卫),兰州

7.银川:怀远,中兴,宁夏(宁夏府,宁夏卫)银川

新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新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沈阳)新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新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沈阳)


8.西宁:西平郡,西都,翔庆,西宁州(府,卫)

9.乌鲁木齐:迪化,乌鲁木齐市

10.拉萨 蜀(蜀郡),益州,成都(府,路,市)

13.贵阳:八番宣慰司,贵竹司,矩州,贵阳(府,市)

14.呼和浩特:北舆,丰州,归化,绥远,归绥

15.沈阳:沈州,沈阳中卫,盛京,奉天,沈阳市

16.长春:宽城子,新京(日本人设),长春市

17.哈尔滨:松花江市(苏联人设),滨江市(县)哈尔滨市

18.重庆:巴郡(县)江州,荆州,垫江,恭州,渝州,重庆(路,府,市)

19.济南:历城,齐州(郡),济州,济南郡(府,市),青州

20.南京:金陵(府),建业,建邺,建康(府),丹阳郡,江宁(府),升州,蒋州,集庆路,应天府,京师,京兆(尹),西都(南唐时),天京,白下,秣陵,石城,上元(路),南京市

21.杭州:钱塘,钱唐,余杭,西府,镇海(节度使)仁和,临安,杭州市

22.福州:闽县,闽侯,侯官,晋安郡,丰州,建安郡,长乐(府,经略使),福建观,彰武(节度使),福州(路,府,市)东冶,冶县

23.广州:番禹,南海郡,兴王,怀化,熙安,广州(府,路,市)

24.南宁:晋兴郡,邕州(路),邕宁,宣化,建武(节度使),南林府(市)

25.郑州:毫,新郑,管城,荥阳郡,郑州市

26.长沙:临湘,潭州,湘州,天临路,湖南观,长沙(郡,国,府,市)

27.合肥:南汝阴路,合州,庐州(府,路),庐江,北陈郡,湘州,合肥市

28.南昌:豫章,洪州,戆县,龙兴路,江西观,南昌(府,市)

29.武汉:汉口(

古代不设省,省的叫法从清朝开始的。

一般就是县,州,府,类似于现在的县,市,省会。府就是最大的城市了。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从小到大依次排开,知县,知州,知府。在往上省一级别的每个朝代叫法都不一样了。元代是行省,明代叫司,清代才叫省。以明代为例,济南就叫济南府。

距离哈尔滨最大的城市?

是吉林省的省会长春市,解放前长春市并不叫长春市而是叫新京市。

日本帝国主义扶持的未代皇帝溥仪就在新京建立了伪满国政权,可惜这个伪政权没存在多久,就被推翻了。

长春在这次东北特大城市评选中,虽然未榜上有名,但从各个方面来比,无疑是距离哈尔滨最大的城市。

100年前东北三省有多少个城市大概?

1930年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奉天)范围包括当代辽宁省(不含阜新市南部、朝阳市) ,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东部、兴安盟、呼伦贝尔市。

1931年,柳条湖事件。发生九一八事变。

1932年,伪满洲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粉墨登场。改长春为“新京”。伪满洲国疆域包括当代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其中旅大为日本租借),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河北省东北部。伪满洲国撤东三省建制,重新划分行政区划。

1934年,溥仪即位伪满洲国皇帝。

1945年,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日本投降,伪满洲国灭亡,东北光复,伪满“皇宫”的所在地被 命名为光复路。国共同时进入东北。国民政府将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三省划分为东北九省。

一百多年前东北三省有多少个城市,那时候是清朝政府后期统治,当时辽宁省沈阳叫奉天,吉林省有吉林市,当时叫船营,黑龙江齐齐哈尔当时是省城,原名卜奎。东北那时有三大传说,风乱卜奎,狗咬奉天,火烧船营。那时候东北地区就是这几个城市,大连当时叫旅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