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魏蜀吴地理位置图(魏蜀吴地理位置图猜歌)

三国中的七大洲?

中国古代分中国为九州。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九州划分说法不一。《书·禹贡》作 冀 、 兖 、 青 、 徐 、 扬 、 荆 、 豫 、 梁 、 雍 ;《尔雅·释地》有 幽 、 营 州而无 青 、 梁 州;《周礼·夏官·职方》有 幽 、 并 州而无 徐 、 梁 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

洲,地理学概念,是面积广阔的陆地及其附近岛屿上所有国家的总称。另外可以指水中的陆地。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后多用于地名)

州 洲不可混淆!

七大洲,八大洋:

七大洲四大洋是一般的地理划分,七大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北美洲、南美洲)是固定不变的叫法,

八大洋是从四大洋中按照其地理位置的不同进一步细化而形成的约定成俗的叫法,分别是:西太平洋、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印度洋、南印度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北冰洋。

现在,我国有很多带有“州”字的地名,比如徐州、扬州、杭州、荆州、鄂州、广州等。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州是长期实行的区划单位。早在大禹治水时,就将天下划分为古九州。到了东汉末年,各个州的刺史或者州牧,不少都成为了一方诸侯,比如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兖州牧曹操、冀州牧袁绍等。

换而言之,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个诸侯之间的实力强弱,和他占据了多少个州存在直接的关系。比如袁绍一度占据幽、并、冀、青这四州之地,所以成为东汉末年最强大的诸侯。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时天下一共分为多少个州?刘备、曹操、孙权各占了几个州?

汉末三国时期州的数量

在汉末三国时期,基本上还是沿袭了东汉十三州的情况。东汉十三州包括:司州(司隶校尉部),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

魏蜀吴地理位置图(魏蜀吴地理位置图猜歌)魏蜀吴地理位置图(魏蜀吴地理位置图猜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三国时期,曹魏先将凉州改为雍州,后又从雍州分出部分地区设立凉州,并且,吴国分交州为广州和交州。因此,这就相当于多出来了两个州,所以,在三国时期,天下一共分为十五个州,也即要比东汉十三州多出两个州。当然,这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在实际上的疆域范围上,则没有太大的变化。

曹操

首先,就曹操来说,不同时期,其所占据的州的数量自然是不同的。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自公元192年开始,曹操拥有了兖州这一州之地。兖州大致位于古黄河和济水之间(今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

在兖州的基础上,曹操击败或者消灭了刘备、吕布、袁术、袁绍、马超等众多诸侯,也即黄河流域的州,基本上都被曹操所占据了。到了公元220年,也即曹魏正式建立的时候,其拥有凉州、雍州、司州、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的全部或者部分地区。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三国时期天下分为十五个州,曹操所在的曹魏,一度涉及了12州。当然,在这12个州中,曹魏在荆州、扬州只是占据部分地区,特别是荆州这个州,其大部分地区则是被东吴所占据的(关羽大意失荆州后)。

但是,不管怎样,疆域涉及12个州的曹魏,在整体实力上无疑碾压了蜀汉和东吴,也即蜀汉和东吴的蜀汉

众所周知,蜀汉原本是地跨荆、益二州,这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定下的目标。但是,公元220年,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只有益州这一州之地了。不过,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得到二郡。在三国时期,武都、阴平这两个郡属于曹魏的雍州,因此,可以说蜀汉在益州之外,还一度占据了雍州的部分地区。但是,即便这样,蜀汉所拥有的州的数量,依然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少的了。所以,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的整体实力自然也是最弱的。疆域看似辽阔,实际上拥有的州的数量,则是屈指可数的,这也是蜀汉和东吴结盟抗衡曹魏的根本原因。

蜀汉

众所周知,蜀汉原本是地跨荆、益二州,这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定下的目标。但是,公元220年,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只有益州这一州之地了。不过,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得到二郡。在三国时期,武都、阴平这两个郡属于曹魏的雍州,因此,可以说蜀汉在益州之外,还一度占据了雍州的部分地区。但是,即便这样,蜀汉所拥有的州的数量,依然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少的了。所以,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的整体实力自然也是最弱的。

东吴

公元196年(汉建安元年),汉献帝在许昌定都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被任命为讨逆将军,封吴侯。自此之后,孙策平定江东六郡,攻占了扬州的大部分地区,这也是东吴势力的核心地区。在孙策去世后,孙权一方面步步蚕食荆州,夺取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另一方面,孙权则收复了割据交州的士燮,促使交州成为东吴的疆域。

公元226年士,燮去世后,吴国将南岭以南诸郡以今广西北海市合浦为界,交州辖今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以北广州,以南为交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由此,通过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东吴拥有的州的数量,自然增加到了四个,分别是扬州、荆州、交州、广州。其中,交州和广州基本上是被东吴全据的,至于荆州和扬州的部分地区,则落入到曹魏手中,比如曹魏拥有荆州的襄樊、扬州的合肥等地。

综上,三国时期,天下共分为15个州,要比东汉十三州多出2个州。在这15个州中,曹操占据12个州的全部或者部分地区;蜀汉占据2个州的全部或者部分地区;东吴占据4个州的全部或者部分地区。而州的数量多少,基本上和三国的实力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徐州,青州,荆州,并州,凉州,扬州,幽州

同湖北麻城交界安徽省哪个地方?

湖北麻城交界地方是安徽六安金寨县。

金寨县是安徽省面积最大的县,而且地处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在地理位置上,金寨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主脉北坡,与鄂、豫两省相邻,东连六安市裕安区、霍山县,南接英山县、罗田县,西邻麻城市、商城县,北界固始县、叶集区,也即地处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

就金寨县的历史来说,早在秦朝时期,该地区属九江郡,为六、潜等县地。西汉时期,今安徽省金寨县一带由潜、六、安风、雩娄等县分领。东汉时期,今六安市金寨县一带属庐江郡的潜、六安、安风、雩娄先。由此,在历史上,该地区因为建县较迟,所以其建制和归属变化较为频繁。

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金寨县一带成为曹魏的疆域。东晋时期,该地区分属庐江、弋阳、西阳、淮南等郡,为潜、蓼、安丰、松滋、雩娄等县地。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今金寨县一带分属庐江郡的霍山、淠水,淮南郡的霍邱,弋阳郡的固始、殷城等县。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今金寨县一带属淮南道寿州、光州。在唐朝时期,道是重要的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南宋时期,该地区属淮西路。元朝建立后,推行行省制。在此基础上,今金寨县一带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分属淮西江北道庐州路六安、安丰路霍邱、汝宁府光州固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今金寨县一带初属中都临濠府,后属六安州、霍山县和凤阳府寿州的霍邱县。清朝取代明朝后,该地区为安徽省庐州府六安州、霍山县与颍州府的霍邱县地,及河南省汝宁府光州的固始、商城县地。1947年9月,正式设立金寨县。由此,在安徽省各个县中,金寨县是建县相对较晚的县。

1971年3月,金寨县属六安地区。如今,金寨县则隶属于地级六安市。截至2018年底,金寨县总面积达381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53万人。

你好!湖北麻城交界地方是安徽六安金寨县。

蜀国吴国魏国的语言一样吗?

不一样

三国时期蜀国不一定都说四川话,魏国和吴国倒是有自己的官方语言。魏国统一说河南话,也就是北方话。吴国统一说吴语,也就是南方话。在当时是还没有四川话这个概念的。而且,刘备和张飞是河北人,关羽是山西人,诸葛亮是山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四川地理位置虽然位于南方。但是他的话系属于北方方言。

三国时期战争不断,魏蜀吴三足鼎立。蜀国位于现在的四川省。四川在三国时期,地广人稀。而且四周都是高山。只有林间小道还可以勉强通行。所以这里的环境险要,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四川也几易主人,但其土壤十分肥沃,所以物产丰富,四川也被誉为天府之国。四川凭借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被刘备和诸葛亮等人作为安身之地。

习惯意义上的南北方是以长江作为分界线的。吴国位于长江以南,孙家在吴国已有数百年的根基,所以统治十分巩固,百姓对孙家也颇敬佩,孙家早就定好了通用的语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吴语。南方人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不像北方人那么粗犷。所以吴语也被称为吴侬软语。虽然,吴国有统一的无语,但是在民间不同的地方他们的语言还是不尽相同的,有自己各地的特点。

魏国作为三国时期实力十分雄厚的一方,曹操靠着铁骑统一了北方。魏国是奉行武力统治的,所以对于语言的统一,他们是有明确的要求的。统一的语言,方便军事命令的传达和部队之间的协调作战。曹操不但统一了北方,将河南话定为官方语言,而且还开办了各种语言的宣传机构,以巩固自己在北方的统治。魏国因此也是最方便政府和民间沟通的一国。

什么之战后魏蜀吴三国相继建立。?

汉中之战后魏蜀吴相继建立。在赤壁之战后曹军退守北方,但是曹操并没有彻底放弃南进战略,在平定了关中后,就打起了蜀地的算盘,于是就发起了汉中之战,结果刘璋邀请刘备进川抗击曹军,最终刘备击败曹军,占领汉中,随后占领蜀地,称汉中王,此时曹操完全失去南进机会,公元220年郁郁而终,随后继位的曹丕篡汉自立,随后刘备和孙权也相继称帝建国,开启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相继建立。公元208年7月,统一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攻取荆州,追击刘备势力。刘备派诸葛亮与孙权商定联合抗曹。最终,以周瑜为都督的孙刘联军采取火攻策略,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大败曹军,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后,曹操失去了一鼓作气统一全国的时机,开始退守北方。刘备首次拥有了自己稳固的根据地,在占据一半荆州后迅速占领益州,实力大大增强,为建立蜀国打下了基础。孙权则坐拥长江天险,巩固江东势力。虽然三国之中曹魏实力最强,但孙刘联盟占据了地理优势,易守难攻,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均势。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的雏形初现。

三国末年,魏国为什么要先选择灭蜀,而不是先灭东吴?

这个说的其实不对,曹魏不是选择先灭蜀,几十年时间里,它在吴蜀两边都有打,只是正巧打蜀汉先成功了而已。


三国格局,曹魏最强而吴蜀皆弱。那对最强的曹魏来说,要一统天下,灭蜀吞吴都是避不过去的两道坎,早晚都要走,哪个先走哪个后走其实就是根据局势决定,没有一定之规。论起来,曹魏最先选择攻击的也是东吴,攻打次数更多的也是东吴,尤其是曹丕在位时,对东吴的进攻近乎疯狂。

三国时期,曹魏伐吴共有八次之多。


第一次,222年,夷陵之战后,孙权脱离曹魏,自建年号黄武,曹丕发布《伐吴诏》,以征东大将军曹休挂帅,由水路攻吴军于洞浦,击败吴前将军吕范,但被赶来的扬威将军孙韶和建武将军徐盛阻挡,陷入僵局,最后曹休退兵。

第二次,223年,江陵之战。魏上军大将军曹真、左将军张郃、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从襄阳攻打吴治下江陵,曹丕亲临宛城助威,连破吴将孙盛、诸葛瑾等人,但最终在吴征北将军朱然坚守下,平北将军潘璋援助,大败夏侯尚,曹真退兵。


第三次,223年,濡须口之战,魏大司马曹仁用疑兵之计佯攻羡溪,主力攻打濡须口,被吴濡须督朱桓击败,擒魏将王双,魏军被杀被溺死千余人,曹仁撤军。

第四次,224年,曹丕亲率大军十万下广陵,欲强渡长江,吴安东将军徐盛在水上设疑城,让魏军以为吴军有千军万马,不敢渡江,只能撤兵。

第五次,225年,曹丕再次广修战船,十万大军再下广陵,但是突然大雪,江面结冰,战船不得下,曹丕又恐不吉利,撤兵,被吴将高寿突袭,狼狈而退。

以上五次都是曹丕在位时所为。


第六次,228年,石亭之战。吴番阳太守周鲂写信诈降献城,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轻信,率十万大军向宛城接应,并会同司马懿攻江陵、贾逵攻东关,三路大军会攻东吴。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迎击曹休于石亭,大破之,斩俘魏军1万余人,曹休仓皇败逃,不久病死。

石亭之战后,孙权正式称帝。而随后诸葛亮北伐,曹魏忙于应付蜀汉,中止了对东吴的进攻。直到诸葛亮死后,蜀汉暂停北伐。

第七次,244年,太傅司马懿率魏军南征至舒城,因为东吴防守严密,不久即退回。


第八次,252年,东兴之战。孙权去世,十岁幼主孙亮即位,魏大将军司马师欲乘机攻吴,以司马昭为监军,王昶进攻南郡,丘俭进攻武昌,胡遵、诸葛诞率七万大军攻打东兴。三路大军十五万人。吴大将军诸葛恪调度有方,大败东路军,杀敌、淹死数万人。其余两路也随之溃败。

魏蜀吴地理位置图(魏蜀吴地理位置图猜歌)魏蜀吴地理位置图(魏蜀吴地理位置图猜歌)


东兴之战大败后,曹魏不再攻吴,而是转而对付蜀汉,灭蜀后,司马炎代魏自立,之后的战役就是晋吴之间的了。

而曹魏对蜀汉发动的军事战争,就远少于对东吴的。仅有三次。


第一次,230年,在诸葛亮三次北伐后,曹魏反击。大司马曹真率主力从子午道进兵;大将军司马懿率军从汉水而上,欲与曹真军会师汉中;张郃从褒斜道进兵,直指汉中。诸葛亮以李严守汉中。因大雨路途难行,一个月时间只走了一半,战机已失,加上国内反对,曹真无奈撤兵。

第二次,244年,曹芳即位后,曹爽压制司马懿专权,不顾司马懿反对,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与其率领六、七万大军从骆谷入蜀,结果由于军需运送跟不上,加上蜀大将军费祎及时防范,曹爽被伏击惨败。


第三次,263年,曹魏十八万大军浩浩荡荡灭蜀。西路军由邓艾所率的三万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中路军由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而东路军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最终,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所以,并不存在曹魏选择先灭蜀汉,曹魏先打东吴,打得次数最多也是东吴,只是都没有成功,而第三次伐蜀成功了。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解释,不外乎就以下几个原因:

1、首先是因为三国之中,蜀汉国力最弱;

别看在《三国演义》中,从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到姜维的九伐中原,放佛蜀汉一直都在军事上处于主动进攻的态势,但这背后却难掩蜀汉国力的孱弱。

据史籍统计,魏蜀吴三国中,魏国人口约443万,吴国人口约256万,而蜀汉的人口却只有108万,不到吴国的二分之一、更是不足魏国的四分之一。加之蜀地当时的开发程度有限,其经济文化水平,也不如坐拥中原的魏国和雄踞东南的吴国发达。因此,不论哪个角度,蜀汉的国力都是三者中最弱的。

而要一统天下,最保险的战略必定就是选择先易后难。所以,对于魏国而言,首要消灭的目标自然就是国力最为弱小的蜀汉了。

2、其次,从地理战略来看,先蜀后吴也是最正确的思路;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想必大家也都并不陌生。这个典故出自东汉初年,当年汉光武帝刘秀给大将岑彭说"既平陇,复望蜀",意思是就是,平定陇西后不应满足,而是要紧接南下平定蜀地。

这个成语虽然后来被引申为得寸进尺之意,但它的背后实际上却是北方政权一统天下的一个战略顺序。事实上,古往今来,北方政权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都会首先从平定蜀地开始。因为,蜀地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拿下蜀地后即可对依托长江天险于北方划江而治的南方政权形成战略包围,进而有效的突破和瓦解长江防线。

3、最后,蜀汉毕竟是前朝的延续,是魏国政治上的先天敌人;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作为汉朝的尾巴王朝,蜀汉扛出光复汉室的旗帜,时刻以正统自居,处处与曹魏作对。因此,从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到姜维的九伐中原,蜀汉就从来没怎么消停过,总是在魏蜀边境制造些或大或小的麻烦。

所以,综上所说,站在曹魏的立场,必须第一个干掉蜀汉。这样一来,既能消除蜀汉这个政治麻烦,同时也能实现对割据东南的吴国形成战略包围,正可谓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不单单是三国末年,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来看,北方在平定统一南方的战争中绝大多数的一个进军路线,都是先占领巴蜀,然后再从巴蜀顺长江而下,从上游向下游发动进攻。同时呢,北方在配合南下,进行一个夹击。绝大多数的战略规划部署进军路线都是这样定的,所以三国末年的魏国也不例外。

当然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当时的蜀国因连年的战争早已困乏。无论是诸葛亮的北伐还是说姜维的北伐,都给整个国力造成了巨大的损耗。同时呢,从蜀国内部的整个政治权力架构来看,形成了以姜维为首的军事集团驻扎在外,以黄浩为首的宦官官僚集团又把持着中央的朝政,其实是形成了一个内外分治的局面。这样对于整个国家的战略动员能力,组织能力都形成了很大的破坏和影响,也导致了蜀国在当时相对于吴国的情况来说,处于了一个更弱的位置。所以魏国统一战争,毫无意外第一个选择灭亡的是蜀国。




原因很多

1 吴军不擅长进攻战

孙权继位后,吴军进攻战只赢了一场,即背叛盟友偷袭关羽那一战


.

2 夷陵之战,蜀军虽然战败,但损失不大

和三国演义讲的不一样,真实的夷陵之战,蜀军仅仅是立足不稳不得不败退。其实伤亡不大,尤其是嫡系部队伤亡很小。

倒是那些被刘备征召来的少数民族附庸军伤亡很大。

.

所以,刘备仅仅向西面略微逃跑了一点,就重整部队不再逃跑。


而东吴方面,不但不敢追击,反而很害怕刘备卷土重来,主动遣使请求和议。

可以想象,如果东吴追击,在东吴军队不擅长的山地战场上,以刘备的身经百战,趁势发动反击,弄不好再打个永安大胜出来。

个人认为,正是因为陆逊狡猾的不追击,不给刘备扳回一局的机会,才气的刘备病逝的。

.

刘备这货,打败仗是常事。但是他最擅长的,还是打败仗之后的败而不溃,败而擅逃。

最重要的只有一个原因,蜀汉对曹魏的威胁更大。从刘备称帝,到诸葛、姜维的先后多次北伐,蜀汉一直以延续汉家正统自居,并且把恢复汉室、还于旧都当成重要的基本国策来执行。所以只要蜀汉一天不亡,就会不断的找曹魏的麻烦。

反过来看孙吴,虽然割据一方,却从来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大志,其与曹魏的战争也是防守多、进攻少。孙权还曾名义上接受曹操的统治。之后东吴接连几个君主也都不是什么雄主,不是贪逸就是暴戾,所以孙吴对曹魏的威胁远远小于西蜀。

因此,先讨东吴,则西蜀必然会趁机来搞事情。反过来,先讨西蜀,则东吴一定会作壁上观。

这个问题其实要先明确一点,刘备的国号是“汉”而不是常说的“蜀”。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当时的背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而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而三国之中的吴国直到公元229年(黄龙元年)5月23日,孙权才开始称帝,建都武昌,后迁建业(今江苏南京)。

了解了这些,魏国为什么先攻打蜀汉集团的原因也呼之欲出了,可以说他们两国是天生的死敌关系。曹氏集团就是篡位于汉而建立的魏,而刘备以汉朝继承人的身份重建了汉,矢志于光复中兴汉室。甚至可以说是蜀汉集团主动进攻曹魏集团在于先,而曹魏集团反击在后。因此出于政治原因,他们两个集团必欲除对方之而后快。

魏蜀吴地理位置图(魏蜀吴地理位置图猜歌)魏蜀吴地理位置图(魏蜀吴地理位置图猜歌)


当然曹魏集团先攻打蜀汉集团还有两大客观原因。

第一,蜀汉集团在当时三国集团里属于实力最小的一个。当时曹魏集团占据整个中国北方,而当时整个中国的重心就在北方,因此曹魏集团实力最强。第二则是孙吴集团了,孙吴领有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最弱的一方则是蜀汉集团了,仅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从面积上看还不太明显,从人口上看,史书记载,魏国在籍人口443万人,吴国在籍256万人,而蜀汉在籍仅108万人。这就相差太多了,蜀汉只有曹魏四分之一不到人口,也不到孙吴人口的二分之一。因此柿子拣软的捏,曹魏肯定先打蜀汉了。

第二个原因在于曹魏集团统一南方先统一蜀汉有地理上的优势。我们都知道中国南方,长江从西向东,流向大海。蜀汉在孙吴的上游,先统一蜀汉,然后乘舟东进,水陆两路夹攻孙吴,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政权自西向东统一南方,多不胜数。隋灭陈、元灭宋等等很多。

总之,曹魏集团先攻打蜀汉集团,无论主观还是客观上都是必然的!

三国末年,魏国为什么要先选择灭蜀,而不是先灭东吴?

主要原因有三:

一、蜀国在诸葛亮与姜维的连年用兵北伐之下,使蜀汉国力损耗过度,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而且收效甚微,从而导致域内民众信心普遍丧失。

二、蜀国人才凋零,青黄不接;朝中奸臣当道,后主宠信宦官黄浩,群臣人人只求自保。又有派系之争,后期蜀汉政权内部政治矛盾非常激烈,当时朝中大臣大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而姜维深感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以此避祸,同时储备军资,打算继续北伐。

而司马昭正是了解到姜维避祸沓中,故起兵伐蜀,以一兵牵制姜维,令一兵绕道直扑蜀中腹地。

三:从地理位置来说攻破蜀国更容易伐吴,四川位于长江上游,一旦据有蜀中之地可以顺江而下,直取建康。而且伐蜀之战纵使吴国想来救援,但是逆长江而上的速度,恐怕还没到半路蜀国已经被灭。

而且魏国拥有九州之地,再加上休养生息多年,以现在的国家实力相对东吴和蜀汉来说已经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了,它完全可以应付两线作战。

三字经魏蜀吴到宋犹存?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粱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之灭,国乃改。粱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