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中尉军权有多大(中尉有多大权力)

tbc奥山战场规则详解?

奥山详细规则如下:胜利条件:对方资源为0或者对方将军死亡。

资源减少方式;1、击杀对方一名玩家,减少对方1点资源。2、占领并摧毁对方哨塔,减少资源。3、击杀对方堡垒内上尉(中尉)也就是俗称的男人,女人,减少大量资源。3、击杀对方将军,对方直接资源变为0。

参战人数最少10人,最多40人,到一方少于10人时间在1分钟以上战斗结束。

tbc战场荣誉一次多少?

1.每个玩家第一次被击杀默认荣誉点数是14点 被参与击杀的所有人平分

2.每个玩家每被击杀一次荣誉有10%的递减 最后到0 第二天回复

3.战场:奥山:奥特兰克山谷是40vs40的战场,战前准备为2分钟,通过杀死敌对阵营的将军来获得胜利。

战场中有7个墓地和8个碉堡/哨塔。敌对方玩家可以通过点旗帜,来争夺墓地,或者摧毁碉堡/哨塔。点旗帜的时候,将持续10秒,不能被打断(类似暴风雪,火雨,精神鞭笞,散射等技能不能打断),旗帜一旦显示被打开,则有5分钟的争夺时间,如果时间到,则将被夺取或摧毁,如5分钟的争夺过程中被对方玩家点回,则回归原始状态,再一次开启旗帜,要重新计算5分钟。

墓地为“争夺中”时,任何阵营的玩家均不能在此墓地复活。

其中,各有1个上尉(男/女人),4个指挥官(石卢/冰血,冰翼/塔哨高地,雷矛/霜狼墓地,急救站),6个中尉(上尉房间外2个,路上巡逻3个,石卢/冰血墓地)。

击杀的同时,只要在战场中,不管你在哪,哪怕是灵魂状态,都将获得14点荣誉。

同时,3个空军指挥官,分别在:冰翼/塔哨高地,雷矛伐木场/霜狼村,丹巴达尔北部碉堡/霜狼西部哨塔。

每救回1个,能获得14点荣誉。击杀对方阵营空军指挥官没有任何荣誉!

战场结束时,胜利方获得42点荣誉,失败方0荣誉,其次考虑额外的荣誉,战场结束的那刻,本方碉堡幸存每1个(争夺中不算幸存),能获得14荣誉,已击杀对方上尉则还能获得14荣誉。

如果在战场节日,胜利方和失败方同时都能获得额外的112点荣誉。

<:阿拉希盆地是15vs15的战场,是一个争夺资源的战场。地图中一共有5个资源点,分别为兽栏,伐木场,铁匠,矿洞,农场。

和奥山战场类似,争夺资源点,取决于旗帜,点开旗帜需要10秒的时间,占领资源点,需要1分钟的时间。

占领的资源点越多,资源量就收集地越快,首先收集到2000资源的阵营获得战场的胜利。

占领3个点,需要20分钟收集到2000;占领4个点,只需要10分钟就能收集到2000;占领全部5个点,仅需要66秒,就能获得胜利。

每获得330点资源,获得20点荣誉,即在1980资源时,将获得最后的20荣誉,当拿满2000荣誉,将再获得20荣誉。

如果在战场节日,则每获得200点资源,获得20点荣誉。

军校一杠一星要读几年?

一杠一星,少尉,2-3年,初级指挥院校毕业,大专学历,一般都是部队士兵或士官报考,录取后经过2-3年的院校学习 毕业后授予少尉军衔,正排级军官,军官最低一阶,可也是官啦!于是,升,一步一台阶,中尉…上尉…少校…火了,一直升,升!将军啦!,实在是牛,牛得很,牛得

军校一杠一星属于少尉,需要读四年。

中国古代封爵(公爵)有几人?

古代爵位:“王、公、侯、伯、子、男”基本爵位。同时还有其他的爵位称呼,且历代爵位都有更改,增减。各不相同。

中国古代封爵(公爵)者,多是乱世,艰辛开国之人。或偶有战乱立功者。

这里我们举唐,明各二人例以做说明。

唐代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郡侯、县侯、县男、县子。国公以下,均加开国字样,如××郡开国侯、××县开国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唯加实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后改为领取俸禄)。

例如:郭子仪(697~781年),唐代著名将领。屡立奇功,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李靖: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南平吴会北定沙漠,封卫公。

明朝,王爵为皇族专享(开国诸大将死后有追封郡王者),皇族封爵均世袭罔替: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诸子则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亲王岁禄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由于这种世袭罔替的制度,导致后来出现举国一岁之入不能偿宗室岁禄的局面,远支宗亲将军、中尉甚至有故意犯罪入狱求饱者。另有公、侯、伯三等爵专授功臣,三等爵只能世袭,也有终身者。

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太师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兼太子少师韩国公,因胡惟庸案,满门抄斩。

徐达,明朝开国功臣,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魏国公,死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破例)。

历史上各种爵位及事件?

中国历代爵位一览

一、先秦时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这个最近有不少著作论述,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2、春秋战国时的封爵

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各国按国大小待遇不同,如《左传》中载“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同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大,下当其下大夫。”有不同的食封标准,如《国语》中载“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左传》中也载赵简子曾有“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之语。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战国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如秦有彻侯、关内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国均有侯。除侯外还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县计,或以户计,但仅能食其封地的租税,无军政司法独立权,不世袭。除此以外,各国还有一些特别的爵称,如楚国的封爵还有执?、执帛。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诸侯”)。彻侯得食县(设令、长),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余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则如吏职。凡斩获敌首级一颗,即赐爵一级,还要有赐田宅和服役人员一名的优待。有爵级则可为官,斩敌甲首一颗,赐爵一级,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二、秦汉时期的封爵

秦灭六国,实行纯粹的郡县制,赏爵仍为二十等爵。

西汉初分封了八个异性诸侯王,不久大多扫除,又分封了一批同性诸侯王于关东,镇土抚民。初期诸侯王国一般较大,常有几郡,国内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平七国乱后削减,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光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到后来的王国不过相当一郡,且王死后诸子皆可分其地,越来越小。东汉略如西汉制,以皇子封王,其郡为国,置傅、相、中尉等。

侯(即二十等爵中的列侯)以户数为差,大者不过万户,少者五六百户,汉初因功封列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侯国建制相当于县,有国相,相当县令,受所在郡守节制。列侯另有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数官。朝廷京师设主爵中尉管理列侯,景帝时改由大鸿胪管理。东汉时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设国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

汉仍承秦二十等爵(武帝时改彻侯称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为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以下为民爵,只及其身与户。后其爵渐轻,武帝时在此之外,又特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规定立功受爵的将士可以补吏,可以赎罪,功劳超等者,大者封侯,小者补郎,使受爵者得到实际利益。但是,由于规定了武功爵可以买卖,所以也就无法避免爵位朝轻、滥方向发展。东汉时期,由于征辟、察举和任子等制度基本上垄断了官吏选拔权,虽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轻,除列侯、关内侯两级外,其余的后来几乎名存实亡。东汉末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又设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爵

1、曹魏的封爵

自曹魏起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后为历朝所沿行。

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最初在乡侯之下还有亭侯,后省)、关内侯。王为皇室宗亲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宗室、功臣都有,均有封地;县侯、乡侯、关内侯为功臣及子弟起家封爵,无封国,食租税。王至男视官一品,县侯视三品,乡侯视四品,亭侯视五品,关内侯视六品。

黄初三年始封皇子为王,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乡侯,公之庶子为亭伯;黄初五年改封诸王皆为县王,以县为国;明帝太和六年再调整,改封诸侯王,以郡为国。王国置相、都尉(以上五品)、傅、保、友(以上六品)、郎中令、中尉、大农、司马(以上七品)、家令(八品)各一人;公国职员如王国;侯国置相(八品,相当县令)一人以及家令、家丞、傅等家臣。

除以上九等爵外,也有对庶民、士兵的赐爵,即曹操时在关内侯以下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2、两晋的封爵

晋武帝咸宁三年(275年)定制,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非皇子不得封王,宗室封爵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又有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之别);功臣有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乡侯和亭侯)、关内侯、关外侯等。五等爵上加“开国”二字西晋时较少,东晋多以此酬异性功臣,其建制不久,常与原五等爵混称,沿用至后世。从官品上看,开国郡公、县公为一品,开国县侯、伯、子、男为二品,县侯三品,乡侯四品,亭侯五品,关内名号侯六品,关外侯七品。

晋武帝时对王国制度有具体规定: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公之制同王之下国。侯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递降。王、公、侯国均以中尉领兵。王国置相(后改称内史),王官除傅、保、友、郎中令、中尉、大农、常侍、侍郎外,职官略同郡,以上均由朝廷任命。租调由王“三分食一”(东晋改为“九分食一”)

3、南朝的封爵

中尉军权有多大(中尉有多大权力)中尉军权有多大(中尉有多大权力)


南朝宋制因两晋,唯大小国皆三军(至孝建中,国官属不得对其主称臣,改称下官)。王子为后,例封千户。齐因之。

梁封爵大体因前代,定制:诸王言称令,境内称之为殿下;公侯言称教,境内称之为第下;皆自称为寡人。梁的五等爵制为:“五等诸公(即开国诸公),位视三公,班次之;开国诸侯,位视孤亲、重号将军、光禄大夫,班次之;开国诸伯,位视九卿,班次之;开国诸子,位视二千石,班次之;开国诸男.位视二干石,班次之”。

陈有郡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侯、伯、子、男、沐食侯、乡亭侯、关中关外侯,凡十二等。因国小,王国封户一般大国不过两千(个别曾到五千户),小国仅千户。郡王、嗣王、藩王为一品,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二品,开国县侯三品,开国县伯四品,开国县子五品,开国县男六品,沐食侯七品,乡、亭侯八品,关中、关外侯九品。一品视万石,二、三、四品并视中二千石,五、六品视二千石,七、八品视千石,九品视六百石。

4、北朝的封爵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减五等爵为四等:王、公、侯、子,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后又复添伯、男二等。皇子和异性元功上勋皆可封王。孝文帝行“亲疏世减挡”:亲王2000户、始蕃1000户、二蕃500户、三蕃300户。王国官有师、友、文学及中尉、大农、上中下将军、常侍、侍郎等。景明元年定制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各爵品级为:除王外,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

北齐爵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王,位在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封内之调,尽以入台,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王国,师一人,其余官略与晋、魏制同。官品略有调整:除王外,开国郡公从一品,散郡公、开国县公正二品,散县公、开国县侯从二品,散县侯、开国县伯正三品,散县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散县子从四品,开国县男正五品,开国乡男、散县男,从五品。较北魏各降─阶。又公国有郎中令,正七品;大农,从七品;中尉,正八品;常侍,从八品;侍郎,正九品;上中下将军及上中大夫,从九品。侯、伯国亦置大农,从八品;中郎、谒者,正九品。子、男国之大农,从九品。

北周郡县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皆加“开国”。后改《周礼》九命之制“诸侯为外命,公九命,侯八命,伯七命,子六命,男五命”。共计有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凡十一等。

四、隋唐时期的封爵

1、隋朝的封爵

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爵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郡王第一品,秩万石。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第二品;开国郡、县侯,第三品;开国县伯,第四品;并视中二千石。开国子,第五品;开国男,第六品。并视二千石。汤沐食侯,第七品;乡、亭侯,第八品。并视千石。关中、关外侯,第九品。视六百石。另有记载与其稍有出入:王正一品,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从一品,开国侯正二品,开国子正四品下阶,开国男正五品上阶。炀帝时只保留王、公、侯三等,余皆废。

2、唐朝的封爵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等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等为国公,食邑三干户,从一品;四等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干户,正二品;五等为开国县公,食邑─干五百户,从二品;六等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二品;七等为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等为开国县子,食巳五百户,正五品上;九等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亲王10000亩,郡王5000,国公4000亩,郡公3500亩,县公2500亩,侯1400亩,伯1000亩,子800亩,男500亩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封爵

1、宋朝的封爵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公、侯、伯、子、男都带本郡县开国,到封国公时,则称某国公。初次只封小国、然后改移大国。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袭及特旨者封国公。馀宗室近亲并封郡公。其开国公、侯、伯、子、男皆随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现任、前任宰相食邑、实封共万户。相应品级为: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侯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开国子正五品,开国男从五品。后嗣王、郡公、开国公不封,保留九等。

有封爵者必有食邑。食邑从─万户到二百户,共分十四等。不过,食邑只是虚数,只有食实封才有一点实际利益。食实封从千户到百户,共分七等。实封约为虚封数的4/10,食实封者,按实封一户,每月给钱25文计算,随月俸向官府领取。宋代官员的这些封爵和食邑、食实封等,都没有子孙可以世袭的规定。

2、辽金的封爵

辽的封爵很多继承唐制,也有王和五等爵,以及食邑、食实封等制度。

中尉军权有多大(中尉有多大权力)中尉军权有多大(中尉有多大权力)


金朝封爵分九等: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伯、县子、县男。官品为:正从一品为郡王、国公,正从二品为郡公,正从三品为郡侯,正从四品为郡伯、县伯,承安二年更。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食邑定制为:封王者万户,实封一千户;郡王五千户,实封五百户;国公三千户,实封三百户;郡公二千户,实封二百户;郡侯一千户,实封一百户;郡伯七百户,县子五百户,县男三百户,皆无实封。

3、元朝的封爵

元爵分为: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从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从四品,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

六、明清时期的封爵

1、明朝的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2、清朝的封爵

清初(后金时),尚处于爵职不分的状态,至最后的完善也有一个过程。天命五年(1620年),“论功序爵,列总兵之品三等,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其牛录额真俱为备御,每牛录下设千总四员”。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二三等总兵它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二等副将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参将为一二等甲喇章京,游击为三等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顺治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午(1736午),又比照汉称,定精奇尼哈番为于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哈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明朝太子有封地吗?

没有封地。

明朝封爵分为宗室和异姓两类,其宗室的封爵规定如下。

宗室男性爵位

亲王:皇嫡长子为太子,皇诸子年10岁立为亲王(藩王),有封地称为国“某国”,20岁就藩。

郡王:亲王嫡长子年10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 亲王诸子年10岁,则封为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嫡长子为郡王长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诸子则授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军长子袭位镇国将军,诸子为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辅国将军长子袭位辅国将军,诸子为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奉国将军长子袭位奉国将军,诸子为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镇国中尉长子袭位镇国中尉,诸子为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辅国中尉长子袭位辅国中尉,诸子为奉国中尉。

中尉军权有多大(中尉有多大权力)中尉军权有多大(中尉有多大权力)


自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代的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所有爵位世袭,永远有别于老百姓。

自亲王以下,不再食租税而领取岁支禄米。 洪武二十八年,岁支禄米数额为:亲王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800石;奉国将军600石;镇国中尉400石;辅国中尉300石;奉国中尉200石。

南北朝时期比将军低一级的官员是什么官儿?

军衔标志:1杠1星是少尉,1杠2星是中尉,1杠3星是上尉,没有1杠4星; 2杠1星是少校,2杠2星是中校,2杠3星是上校,2杠4星是大校; 一个金麦穗加1个金星是少将,一个麦穗加2个金星是中将,一个麦穗加3个金星是上将,一个麦穗加4个金星是大将。 将军一般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不同朝代、国家其具体指代不同:中国古代常作为高级武官、军政官员的职位甚至是爵号;日本幕府时期,将军是日本的最高权力者;近现代,多用于称呼军队中的将级军官。

古代百夫长有地位吗?

没什么地位,百夫长是古代低级军职,

百夫长,外文意为,古时候军官职位,即古代军队百人左右队伍的军官。

中国古代和罗马、蒙古、奥斯曼帝国都曾有过这个军职。就是古代军队百人左右队伍的军官。

百夫长就是百人队长,就指挥的人数来说,相当于现在的中尉连长。属于基层指挥官,战场拼杀的助理。百夫长、千夫长一般是中国古代对游牧民族军队军官的称呼,百夫长对应的一般是中原政权的“都头”。

没有。

百夫长对应现代的连长,百夫长为西周时期的官衔。周初,军权集中于周天子手中。其下有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等官职,不分文武。各诸侯国及一些贵族大臣也都有自己的军队,但一般须听从周天子调遣。百夫长是一百个人的头领。相当与现代的一个连长,属于下级军官。

地位低

百夫长就是百人队长,就指挥的人数来说,就相当现在的中尉连长。属于基层指挥官,战场上拼杀的助理。但这些低级军官很重要,军事行动中,实际控制军队的是这些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