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桃夭比兴手法分析(比兴手法欣赏桃夭)

本文目录一览:

桃夭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通篇以桃花起兴,以桃花喻美人,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周南·桃夭》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靓到能刺目的程度了。

从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经《桃夭》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和象征。

第一章是是比喻。

第二、三章是象征。

第一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桃夭》

全诗共有三章,每章都以桃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然后以桃花、桃实、桃叶作比,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祝福新娘婚后家族兴旺、幸福美满。全诗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桃夭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头一节写“花”,二节写“实”,三节写“叶”,即是托物起兴,又是比的写法.借花形容新娘的美丽,借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来形容一派兴旺的景象.

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分析《桃夭》一诗的写作特点

《桃夭》一诗用了比兴的手法。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桃夭》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