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文字发展的七个阶段(文字发展的七个阶段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汉字的演变过程经历哪七个阶段

1、甲骨文(商及商之前)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

2、金文(周)

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3、小篆(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4、隶书(汉)

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5、楷书(汉末)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6、草书(汉末)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7、行书(汉末)

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字

汉字经历了哪七个历史阶段

我们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和汉字的结构,如果从成体系的汉字算起,汉字的形体演变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汉字的形体演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发展至今的。汉字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一)甲骨文

(二)金文

(三)篆书:大篆、小篆

(四)隶书

(五)草书

(六)楷书

(一)甲骨文。据考古发现,汉字最早成体系而流传至今的就是甲骨文。什么是“甲骨文”呢?甲骨文指的是在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于1899年在河南省安阳县的小屯村被大量发现。其实,早在此前人们一定也见到过这些刻有文字的骨块,当地人称之为“龙骨”,只是当时没有人知道它为何物。在殷商时期,安阳县的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奴隶制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灵的,每逢一事都要问卜。比如设祭祈年、操戈征战、农事田猎、风雨天象等都要问卜。从已发现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卜辞”。甲骨文卜辞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因为在卜辞中没有用到,所以至今也没有在甲骨文中看到。但是,我们至今未在甲骨文中看到的字不能说在当时就没有。比如“民”这个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铜器上曾多次出现,都是表示用一把锥子刺瞎一只眼睛的意思(图2),在那个时候“民”就代表了上古的奴隶,但“民”这个字在甲骨文中至今没有发现。甲骨文由于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所以存在形体不固定,行文程式不统一等特点,另外,由于文字是用原始利器刻在骨块上的,所以笔画细而浅,而且多是方笔,圆笔很少。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或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称铜为“吉金”,所以后来就把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铜器中又以钟和鼎较典型,因此金文也叫“钟鼎文”。“金文”在殷代末期就有,但毕竟太少,所以,金文主要还是指周朝青铜铭文。周代的社会文化比殷商时期的文化繁荣了很多。周代人也不像殷人那样相信神灵鬼怪,所以甲骨卜辞也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让位于金文了。在周朝,铜器主要是王室诸侯权力的象征,绝不允许民间老百姓铸造或使用。金文的内容主要记载这件铜器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谁赏赐等。金文的形体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是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特别是到了战国时期,南方吴、越、楚等国的文字还出现了不少类似鸟虫的装饰成分,这就是后人所称的“鸟虫书”。

(三)篆书。“篆书”这个名称历来有争论,有学者考证说,“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椽,音院,古代官署属员的统称。)这就是说,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也就是“官书”。秦代时还没有纸张,记载和阅读的文字都是写在竹木简上。据《史记》中的记载:秦始皇一天要亲自过目120斤写在竹木简上的官书,这些“官书”就是“篆书”,但当时还没有这个称呼,直到汉代的“隶书”出现,才把以前的“官书”叫做“篆书”,所以说“篆书”是相对“隶书”而言的。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1)大篆。据史料记载:周宣王太史籀做大篆十五篇。如此看来,大篆在周代时期就已使用了。大篆的真迹就是“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宝鸡发现了十个像鼓一样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们称之为“石鼓文”,其内容是记载田猎之事,并且是用韵文写成,从字形上看与殷周古文不同。大篆的特点是线条化比较完整,均匀而柔和;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但是笔画较繁书写不够方便。

(2)小篆。春秋战国时,各国的文字不大一样,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政权建立和发展的需要,秦始皇下令“书同文字”,废除了与秦国篆书不合的其他六国文字(即汉魏人所说的“古文”),推行秦国的文字,但又不是照搬过去的秦篆,而是一种在秦国文字的基础上由大篆“省改”的篆书新体。后人为了表示新旧篆书的区别,把新体篆书称为“小篆”,旧体篆书称为“大篆”。秦朝文字的上限是春秋时代,以秦朝简便的小篆为终结,其间约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大篆衍变为小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1)变形;(2)伪变;(3)省变(图6)。以上这三种变化方式中以省变为主,符合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需要,符合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规律。现在一些书法家将西周时期的金文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体势都归于篆书系统,很宽泛。如果以殷商文字为起点,将商周春秋战国文字都归于篆书类字体的话,其间一千多年,可以称为书法史上的篆书时代。

(四)隶书。在战国后期,官书都是用小篆书写的,而在民间通行的却是所谓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字“草篆”,这种字体的特点是:笔势趋直,笔画趋简,书写方便。古代文献记载,隶书是秦时一位叫程邈的狱吏所创,所以称为“秦隶”,也是当时秦地通行的字体。因为“秦隶”是现在所见最早的隶书,又称为“古隶”。古隶还有篆书的痕迹,西汉前期还在使用,大约在西汉武帝时期,古隶才演变为具有“蚕头雁尾”式的隶书形态,即狭义的“汉隶”(广义的汉隶是指汉朝的隶书)。隶书始于秦朝而盛于汉朝,所以隶书也称为“汉隶”,经过西汉二百多年到东汉时隶书才算完成,象形的形貌消失,使文字完全失去了图画的色彩,变成了纯符号式的应用工具,我们可以把西汉到西晋时期这四百年称为书法史上的隶书时代。

(五)草书。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汉兴有草书。”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草书是与汉隶并行的一种字体,人们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吸收了战国时期“草篆”的某些简省的写法,而且不断“删难省繁,损复为单”,吸收新的草写法,可以讲草书是汉隶的潦草写法,这种字体求快求速,笔势连绵,草书形成之后,经历了东汉,晋朝两个重要发展时期。东汉的草书还是字字独立,连贯的笔势以一个字为一个起止单元,西晋时,卫罐吸收了父亲卫凯与张其的草法后,自成一种“放手流便”的风格,人称“草稿”书。他的草书也是字字独立,但用笔有“纵引”之势,使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首笔形成接应。东晋王羲之发展了“纵势”的笔势,字与字之间的笔画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简易俊美的今草样式。

(六)楷书,楷书是取代隶书而通行的一种字体,它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笔画平直,结构方正,书写方便,楷书在东晋逐渐取代了隶书,成为通行至今的正体字。

汉字演变过程七个阶段是什么?

书法演变历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章草)—楷书——行书。

1、甲骨文

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 而今,甲骨文的书法艺术尚属草创期,诸家所书作品虽有工稳古雅之趣,但甲骨文中特有的苍朴古拙与方刚道峭之气,尚未表达出来。

2、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3、小篆

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4、隶书

起源于秦朝的小篆,晋朝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书。隶书者,篆之捷也。"

5、草书

起源于汉代,梁开帝萧衍《草书状》认为,今草的产生是由于:"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说明了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 历史上第一次提到草书之名的是《说文解字•叙》,叙中明确指出"汉兴有草书"。从汉到唐,先后出现了章草、今草和狂草等主要形式。

6、楷书

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楷书是在汉隶基础上省改波磔、增加钩挑而成的一种书体也叫"正书""真书"。楷书由汉隶蜕变而来,所以历史上还称它为"今隶"。至三国魏钟繇和晋王羲之,进一步规范体势,使楷书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书体。

7、行书

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单间的一种书体,也是日常最常用的一种书体,因此又可以说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唐人张怀瓘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事实上,行书正是为了补救草书难以辨认和楷书书写太慢而产生的。

汉字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哪七个阶段?

1、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使用于商朝,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是中国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由于是用刀契刻的,线条比较纤细。

2、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根据甲骨文演变而来,也叫钟鼎文。因为以前青铜器叫作“金”,所以叫作金文。使用于商周时期。由于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线条比较粗壮。

3、大篆:又叫籀文,是西周时期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来的文字,由金文演变而来。其字形线条比较圆转,结构比较复杂。

4、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是中国第一批统一文字。小篆的线条基本一致,象形意味减弱。

5、隶书:有秦隶、汉隶等,由小篆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6、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7:楷书:也叫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8:行书: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汉字演变的七个阶段是什么?

01 汉字演变的七个阶段:一是甲骨文,二是金文,三是篆书,四是隶书,五是楷书,六是草书,七是行书。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甲骨文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

2、金文

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3、篆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4、隶书

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5、楷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6、草书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7、行书

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