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被概括为)

1953年一化三改一化指的是?

1953年的“一化三改”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简称。其具体内容是: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努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的一化,就是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无疑是英明的正确的。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什么,它提出的意义是什么?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会主义》当时我国刚完成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工农㐀基础差,必须动员全国力量,一条心,一股纯,全心身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㐀。党中央及时制订了合符国情的总路线,调动了全国人民积极性,发挥出极大的热情,全国出现了一派欣兴向荣的景象。

一化三改造中的一化?

“一化三改”是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中提到的。“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1951年1月起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不是,是1953年开始。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1951年春,中央财经委员会根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年7月,形成第二稿,即《1953年至1957年计划轮廓(草案)》。经中央政治局讨论,以该轮廓草案作为向苏联提出援助要求的基本依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采取边制订、边执行的办法,不断进行修订、调整和补充,前后历时四年,五易其稿,终于形成了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蓝图。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被概括为)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被概括为)


1955年3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了五年计划草案。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主持拟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会议认为,这个计划“是全国人民为实现过渡时期总任务而奋斗的带有决定意义的纲领,是和平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计划”。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五年中将新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兴工业部门,同时要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要合理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同时要开始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既借鉴了苏联的建设经验,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虽然制定的过程长了一些,但经过多方面的反复论证,总体上是一个比较好的中期发展计划,在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虽然在经济工作上出现过一些偏差,但计划规定的任务和主要指标到1956年就提前完成。

国家于1953年起至1957年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大改造什么时候提出的?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基本内容,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的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新变化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符合当时中国的发展实际和规律,对党和国家的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伴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宣传,1953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有计划、成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迈开了步伐。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一化三改名词解释?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为“一化三改”。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两者只有同时并举,才能展翅飞翔。

党的过渡时期的任务指出什么标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1953年颁布了一个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这个过渡基本完成。

1956年三大改革的内容?

1956年三大改造是新中国对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被概括为)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被概括为)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被概括为)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被概括为)


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56年底,随着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宣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不由国家付出大批赎金,而是在相当一段时期让资本家继续从企业分得一部分红利和股息的“赎买 ”办法,不仅有利于资本家接受改造,而且能继续发挥私营工商业在扩大生产、搞活流通、维持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已确立。至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