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一大二公是指什么(一大二公的公是指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一大二公指什么

“一大二公”是中共中央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于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进行到高潮时,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两个特点的简称。具体是指第一人民公社规模大,第二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

“一大二公”的提出

1958年,一列从北京开往广州的列车上,四位中央领导在“侃大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设想用“公社”来取代合作社,时间为1958年4月。当时这列火车恰恰是开往广州与毛泽东会合,可以想见,几位领导人把这个激动人心的设想向毛泽东汇报时,他会怎样的欣喜,这份欣喜,促使不愿走前人之路的毛泽东将用全力将幻想中的灿烂变为现实。

两周以后,毛泽东的公社蓝图就完成了关键的一笔:“那时我国的乡村将有许多共产主义的公社,每个公社有自己的农业、工业,有大学、中学、小学,有医院,有科研机关,有商店和服务行业,有交通事业,有托儿所和公共食堂,有俱乐部,也有维持治安的民警等等。若干公社围绕着城市,又成为更大的共产主义公社。前人的‘乌托邦’想法,将被实现,并将超越。”虽然,毛泽东勾画的蓝图已经很具体,但字里行间,我们还是很容易地读出了朦胧: 毕竟是设想。

1958年夏季的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里召开,时间是1958年8月17日。在这里,中国农村的方向将又一次被定位,中国农业的蓝图将被全新勾画出来。新中国的历史将在这里落下重重的一笔。

这次会议议题有17个,关于人民公社问题是其中之一。会前,“农林口”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准备了一份题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意见》的文稿。开幕当天,毛泽东指示将这份文稿连同陈伯达转达给他的《嵖岈山卫星公社试行简章(草案)》印发给与会同志人手一份。会上,他们非常称赞《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意见》,认为是提交会议讨论文件中写的最好的一个。

他在会上多次发言,广泛地谈到了对有关人民公社问题的看法,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就是在这些发言中提到的。

人民公社的特点: 一曰大,二曰公。我看,叫大公社。大,人多(几千户、一万户、几万户),地多,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三大,人多势众,办不到的事情就可以办到;大,好管,好纳入计划。

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残余(如自留地、自留牲口) 都可以逐步搞掉。房屋鸡鸭,房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将来也要公有,人民公社要兴办公共食堂、托儿所、缝纫组,全体劳动妇女都可以得到解放。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那里将逐步没有政权。

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与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粮食多了可以搞供给制,吃饭不要钱……至此,人民公社不再是模糊的构想,而是形象地立在我们面前,并旋即林立于中国的大地上。

犹如盛夏田间的禾苗,是高粱还是地瓜一目了然。由此,人民公社从1958年始建,到1984年终结,走过了雨后春笋、百草争奇、捉襟见肘、风雨飘摇的27年。

扩展资料:

针对人民公社宣传“一大二公”造成的“左”倾错误,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7月,党中央多次派中央领导和部门下农村调查,毛泽东也多次视察过不少地方和人民公社,召开过多次会议,对已经发现的错误,努力纠正着。

如:针对当时人民公社运动中,因“一大二公”的宣传引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概念的混淆,集体所有制和全面所有制观念的混淆,以及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急躁思潮和不少地方的揠苗助长的违反科学规律的操作,中央明确规定: 现阶段仍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人民公社是集体所有制而不是全民所有制。

这些方面,在党的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党中央在纠正人民公社运动中“左”倾错误的成果。

一大二公是指什么?

“一大二公”是中共中央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于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进行到高潮时,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两个特点的简称。那么一大二公是指什么呢?

1、 一大二公是指第一人民公社规模大,第二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

2、 人民公社之“公”,按毛泽东的解释,就是比合作社更社会主义,就是把资本主义的残余逐步搞掉,还要办公共食堂等。其细化解释就是把合作社几年来积累起的集体财产全部充公,就是把合作社时留给农民的自种的少许自留地、自留牲口、房前屋后的大树小树,院里的鸡鸭等全部无偿充公,再把人们集中起来吃大食堂。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此,百姓吃饭事情,也别无选择地被人民公社“公”化了。

3、 毛泽东所说的人民公社之大就是人多、地多、大规模、大公社。

以上就是关于一大二公是指什么的全部介绍了。

“一大二公”是什么意思?

一大二公,出自1958年9月3日的《人民日报》社论《高举人民公社的红旗前进》,指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为一是大,二是公。大是指公社规模大,便于进行大规模综合生产建设,公是指人民公社比农村生产合作社更具社会主义化、集体化。

基本简介

1958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极短的一个月时间,被重新改组为人民公社。全国99%的农民加入公社,充分体现了人民公社所标榜的“一大”,即追求大规模。“二公”则指实现更进一步的公有化。

特点介绍

“一大二公”即是对人民公社特点的概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乃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被称作共产主义因素)。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和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这种现象造成了农民的惊恐和不安,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总结

人民公社运动的错误在于对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调整超越了我国当时农村实际的生产力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