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最常用的数据模型)

传统的数据库系统分为哪三类?

数据库类型可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和关系型。层次型数据库是把数据根据层次构造(树结构)的方法呈现;网状型数据库是采用网状原理和方法,以网状数据模型为基础建立的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是指采用了关系模型来组织数据的数据库。

MySQL数据库是什么?

数据库的作用是将各种数据有序的管理起来,并对其他应用提供统一的接口和服务。数据库是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与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查询、更新、删除等操作。数据库是存放数据的仓库。它的存储空间很大,可以存放百万条、千万条、上亿条数据。但是数据库并不是随意地将数据进行存放,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否则查询的效率会很低。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数据的互联网世界,充斥着大量的数据。即这个互联网世界就是数据世界。数据的来源有很多,比如出行记录、消费记录、浏览的网页、发送的消息等等。除了文本类型的数据,图像、音乐、声音都是数据。

扩展资料发展现状在数据库的发展历史上,数据库先后经历了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等各个阶段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成为目前数据库产品中最重要的一员。80年代以来, 几乎所有的数据库厂商新出的数据库产品都支持关系型数据库,即使一些非关系数据库产品也几乎都有支持关系数据库的接口。这主要是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可以比较好的解决管理和存储关系型数据的问题。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关系型数据库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这主要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半关系型和非关系型数据需要用数据库进行存储管理,以此同时,分布式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也对数据库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越来越多的非关系型数据库就开始出现。这类数据库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在设计和数据结构有了很大的不同, 它们更强调数据库数据的高并发读写和存储大数据,这类数据库一般被称为( SQL)数据库。 而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在一些传统领域依然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

数据库的设计一般经过哪几个阶段?

按照规范的设计方法,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设计一般分为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数据库的实施、数据库运行与维护六个阶段:各阶段的任务如下: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户的需求,包括数据、功能和性能需求;

2、概念结构设计:主要采用E-R模型进行设计,包括画E-R图;

3、逻辑结构设计:通过将E-R图转换成表,实现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4、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是为所设计的数据库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路径;

5、数据库的实施:包括编程、测试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系统的运行与数据库的日常维护。拓展资料:数据库设计(Database Design)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在数据库领域内,常常把使用数据库的各类系统统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设计是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技术,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中的核心技术。由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复杂性,为了支持相关程序运行,数据库设计就变得异常复杂,因此最佳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一种"反复探寻,逐步求精"的过程,也就是规划和结构化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以及这些数据对象之间关系的过程。

数据库设计可以分为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三个阶段。(1)概念结构设计。这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个阶段,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阶段,已经得到了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现在要结合数据规范化的理论,用一种数据模型将用户的数据需求明确地表示出来。概念数据模型是面向问题的模型,反映了用户的现实工作环境,是与数据库的具体实现技术无关的。建立系统概念数据模型的过程叫做概念结构设计。(2)逻辑结构设计。根据已经建立的概念数据模型,以及所采用的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数据模型特性,按照一定的转换规则,把概念模型转换为这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能够接受的逻辑数据模型。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不同的逻辑数据模型,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等。(3)物理结构设计。为一个确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择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的过程,就叫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模型。

全局模式又称?

又称概念模式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1.内模式( ):(也称存储模式。)数据物理结构和储存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2.概念模式( ):(也称全局模式。)有时简称“模式”。是对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3.外模式( s):(也称子模式或者用户模式。)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数据库重组、重构。具体解释下,还有2个的区别?

重组:数据库使用较长一段时间后,因为一些增,删,改等操作,使得数据的分布索引及相关数据会变得比较凌乱,从而影响数据库的效率。

重组即是将数据库的相关信息重新组织,提高数据库效率。数据库重组可分为:

①索引的重组②单表的重组③表空间的重组。

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最常用的数据模型)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最常用的数据模型)


重组是比较底层且比较费时的操作,在重组时会停止前端业务,把数据库里表的数据放到磁盘的空闲空间上,删除原有的表或索引,重建空的表或索引后,再把数据导入新表或索引中,这个过程无误即数据库重组成功.但也有导入数据失败的情况,所以数据库重组的风险也比较大。

重构:是对数据库模式的简单变更,在保持原有的行为语义和信息语义的情况下改进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最常用的数据模型)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最常用的数据模型)


简单理解为既不添加新功能也不减少原有功能,既不添加新数据也不改变原有数据的含义。数据库模式包括结构(比如表和视图)和功能(比如触发器和存储过程)。

重构要保持需求上的原有性,即在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上数据库不能有所变动,重构包括不同种类:结构重构、数据质量重构、参照完整性重构、架构重构、方法重构和转换。

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重组不涉及模式的变更,而重构是对模式的简单变更但保持原有需求不便。

而且重组不涉及任何代码重构,而对模式的变更却要求做相应的代码重构,以实现原有功能的不变。 联系:重构一定会重组,但重组不一定会重构。

数据库中的序列是什么?具体概念?

序列(SEQUENCE)是序列号生成器,可以为表中的行自动生成序列号,产生一组等间隔的数值(类型为数字)。

其主要的用途是生成表的主键值,可以在插入语句中引用,也可以通过查询检查当前值,或使序列增至下一个值。

创建序列需要CREATESEQUENCE系统权限。序列的创建语法如下:

CREATESEQUENCE序列名[INCREMENTBYn][STARTWITHn][{MAXVALUE/MINVALUEn|NOMAXVALUE}][{CYCLE|NOCYCLE}][{CACHEn|NOCACHE}]

;INCREMENTBY用于定义序列的步长,如果省略,则默认为1,如果出现负值,则代表序列的值是按照此步长递减的。

STARTWITH定义序列的初始值(即产生的第一个值),默认为1。MAXVALUE定义序列生成器能产生的最大值。

选项NOMAXVALUE是默认选项,代表没有最大值定义,这时对于递增序列,系统能够产生的最大值是10的27次方;对于递减序列,最大值是-1。MINVALUE定义序列生成器能产生的最小值...

数据库数据模型的三种基本模式?

数据库数据三种基本模式:1.层次模型、2.网状模型、3.关系模型。

层次模型

层次模型是数据库系统最早使用的一种模型,它的数据结构是一棵“有向树”。根结点在最上端,层次最高,子结点在下,逐层排列。层次模型的特征是:

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

2、其他结点有且仅有一个父结点。

网状模型

网状模型以网状结构表示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网中的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记录类型,联系用链接指针来实现。网状模型可以表示多个从属关系的联系,也可以表示数据间的交叉关系,即数据间的横向关系与纵向关系,它是层次模型的扩展。网状模型可以方便地表示各种类型的联系,但结构复杂,实现的算法难以规范化。其特征是:

1、允许结点有多于一个父结点;

2、可以有一个以上的结点没有父结点。

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最常用的数据模型)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最常用的数据模型)


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以二维表结构来表示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它是以关系数学理论为基础的。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是一个“二维表框架”组成的集合。每个二维表又可称为关系。在关系模型中,操作的对象和结果都是二维表。关系模型是目前最流行的数据库模型。支持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称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就是一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