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文化

中秋节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底蕴?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1][2][36]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祭月作为民间做节的重要礼俗之一,逐渐演化为的赏月、颂月等活动。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文化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文化


中秋节的内涵

团圆是中秋节重要内涵

专家们普遍认为,中秋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内涵已发展成表达美满、和谐、富饶和安康的美好愿望,也成为团结、团圆、庆丰收的象征,但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内涵。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邢莉说,中秋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比如拜月、赏月、祭月、玩月的习俗;它还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喝的酒叫“团圆酒”,吃的饼叫“团圆饼”,互相送月饼,更是达到了人际的和谐。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包澄洁认为,团圆是历代中国人的美好期盼,如今强调的“和谐”实际上是“团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表述。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教授高巍则认为:“中秋节团圆的本质体现出亲情,现在由于家庭结构多是三口之家,亲情展现应由家庭延伸到社区,通过社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享受到团圆的乐趣。”

中秋节可赏、摆、玩

每年的中秋节,许多人都是买几盒月饼就算是过节了。其实,中秋节有许多美妙的习俗值得提倡。民俗专家王作楫认为,沿袭传统需要在传承中与时俱进。

中秋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自然少不了水果的摆放。王作楫给大家支招说,栗子和柿子可以摆在一起,名曰“利于商家的繁荣”;撒上一把桂圆,意在“贵在团圆”;远方的游子无法回家,摆上藕,意喻“藕断丝连”。

玩月呢,王作楫说分“文玩”和“武玩”。所谓“文玩”就是赏月,在古代,中秋赏月少不了吟诗作画,现在可能很多人缺少诸如此类的才能,逛逛灯展,猜猜灯谜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武玩,“我们小时候会到湖边、郊区去看月光投在水面的影子,高兴了,会捡起石子儿扔出去,让水波蔓延。有的孩子会追着月亮使劲跑,只是永远追不上月亮。”

北京兔儿爷能否回归

说到北京人如何过中秋,当然有不少习俗,但是专家们认为,北京对中秋节最大的贡献就是兔儿爷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萧放认为,兔儿爷看似是普通的标志,但却是很重要的节庆标志。高巍说:“兔儿爷这种儿童玩具不同于一般的玩具,它被看作是月亮崇拜的偶像,它是玩具又是祭祀用品。中秋之夜祭祀完毕,它就变成了小孩的玩具,也体现出老北京人大俗大雅的实用主义态度。”

如今,人们已经难以从中秋节感受到兔儿爷的可爱和威严了。高巍认为,商家应该充分利用好时机,开发出大家喜闻乐见的商品,让孩子们了解各种生动有趣的民俗故事,让老人们回忆起往昔的孩童时光。邢莉则说:“小时候我们手工课上就做兔儿爷,我想现在能否从小学展开这项活动。”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节节日风俗及文化内涵

篇一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汉族的四大节日。根据我国历法,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度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被称为仲秋,八月十五为仲秋之中,故称为中秋。另外,民间也有人将中秋节称为八月节或八月半。自古以来,中秋节的月亮都是团圆的象征。故而,中秋节又名月节团圆节玩月节等。

中秋词最早出自《周礼》。古代的帝王有春祭日、秋拜月的习俗,即在春季时祭拜太阳,冬季时祭拜月亮。后来,文人骚客们也争相效仿,观月赏月,寄托情思。这种风俗在唐朝时期最盛行中秋之夜的月亮,一年之中最圆、最明亮,也诗意。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自然也少不了美丽的神话传说民间广为流传的是嫦娥奔月的传说。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文化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文化


篇二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远古时期的一对恩爱夫妻。嫦娥是一个善良、温柔、美丽的妻子。后羿在一次外出涉猎时,得到一包王母娘娘的不死药。他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不久之后,心术不正的连蒙混进嫦娥的家里,逼着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情急之下一口吞了不死药,而后升天成仙,因不舍丈夫,停在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后来的人们得知此事,纷纷在月圆之夜摆设香案,拜月求吉祥。

月圆中秋,从古至今都寄托着人们思乡的情怀和盼团圆的愿望。这种对月亮的崇拜,不仅表现在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中,还表现在历代传承的节日习俗中。从文人赏月、民间拜月到吃月饼、玩花灯,中秋节的活动喜庆热闹,欢乐吉祥

篇三

中秋祭月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文化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文化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赏月的风俗

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主要内容团圆、和谐、敬老、感恩等。

中秋节拜月、赏月、祭月、玩月的习俗,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还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喝的酒叫团圆酒,吃的饼叫团圆饼,互相送月饼,近而达到了人际的和谐。团圆是历代中国人的好期盼,如今强调的和谐实际上是团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表述。

中秋节团圆的本质体现出亲情,现在由于家庭结构多是三口之家,亲情展现应由家庭延伸到社区,通过社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受圆的乐趣。总之,中秋节的文化内涵现已发展成表达美满、和谐、富饶和安康的美好愿望,形成为团结、圆、庆丰收的象征,而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内涵。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